用自己的方式,捍衛文學的尊嚴
——讀耿春元先生《爺爺的蘋果園》有感
作者:傅彩霞
小滿,意示雨水豐盈,麥粒漸滿。這一天,我恰好讀完耿春元先生的新著《爺爺的蘋果園》。合上書本,恍惚里,感覺眼前不是麥穗青綠,而是一派秋日景象,蔚藍天空下,金色麥浪涌動,一株株沉甸甸的飽滿麥穗,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匯成了耿春元先生的文學糧倉,捍衛著文學的尊嚴。
此書分上下兩部分,由上篇《爺爺的蘋果園》和下篇《文田拾秋》合成。在《前言》里,耿春元先生低調自謙:“鄙人年齡到了如四季的晚秋時節,一些文字如莊稼收割后,遺落在地里的顆粒,撿起比較飽實的,一并放進<爺爺的蘋果園>這個籃子里,以免散失。”其實,這個富饒豐盛的籃子,長篇紀實散文《爺爺的蘋果園》似蓋頭,《文田拾秋》如俄羅斯套娃,隱藏包裹的分明是顆顆飽滿,粒粒晶亮的珍珠。
書里的許多篇什,我曾零零星星地拜讀過。那些散見于報刊的文章既有刪減,也有增益,改頭換面,但風韻依舊。這次集中印制成冊,內容原汁原味呈現,簡直就是視覺的盛宴,思想的爆發,文字的狂歡。壬寅初夏,酣暢淋漓的密集閱讀,火辣辣地過了一回癮。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肌膚,文學作品沒有精湛多彩的語言,作品就會味同嚼蠟,索然無趣。耿春元先生的文字質樸簡凈,精煉勁道,有至味,有嚼頭,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綿里藏針;看似樸素無華,實則功力深厚;看似幽默風趣,實則無比犀利。那些簡潔遼闊的語言,如一泓秋水映明月,肅靜無塵,靈韻泛清芳,似講究留白的水墨畫,高天浩渺,意味深長,給人留有想象空間,似入身臨其境的境界,讓讀者時而聯想翩翩,時而悲欣交集,時而沉思不語,時而感慨萬端。爐火純青,寶刀不老。
翻開書籍,我迫不及待地一頭扎入了蘋果園,一口氣讀完四萬余字的紀實散文《爺爺的蘋果園》。這片神奇的蘋果園,既是耿春元先生的臍血地,朝思暮想的地方,也是爺爺耿思文精心打造的精神家園,如夢如幻,驚心動魄,更是他銘記爺爺的福蔭與恩澤,對逝去的人、過往的事和流逝歲月的追思懷古,致敬前輩,緬懷先祖。這篇感人至深的大散文,以講述爺爺不平凡的一生為主線,以耿氏家族百年的跌宕起伏為副線,還原了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幾個轉折瞬間,輕撫著昨日的哀嘆與感傷,喚醒了時間沉淀的沙漏,描繪了諸多遠去的背影:博學正直的爺爺,持家有道的奶奶,謹小慎微的父親,敢想敢為的二哥……一個人代表一個時代,一群人影響整個社會。
爺爺醫者仁心,懸壺濟世,溫厚善良,勤儉持家,行有余力時,既買地捐獻義冢,又謹慎選擇優質土壤,栽培百畝蘋果園,這是煙臺棲霞蘋果最早種植的開端。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蘋果園經歷了民國、抗日的戰火紛飛與動蕩年代,具有了不同凡響的特殊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爺爺的蘋果園》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文章看似平靜的敘述,蘊含著感人的力量,深沉的情感,洶涌的思緒,以及對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和命運改變的無限感嘆。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帶著自己的獨有使命、遺傳基因和神秘密碼。爺爺是耿春元先生心中的一道光,一尊神,他緬懷爺爺平凡傳奇的一生,悼念神一樣存在的爺爺,字里行間從頭到尾滿懷敬畏,充溢隱喻,包藏著人與時代的關聯,又懸于時代之上。
在作者眼里,爺爺是耿氏大家族的主心骨,大義凜然,臨危不懼,具有完美的神性,偶爾也顯現普通人正常的人性。抗戰時期,風骨傲然的爺爺拒絕出席“秘書長”的接風宴,不給這個青州老鄉留有情面。次日,聽見“秘書長”來家登門拜訪,心中無底,驚慌失措,“手有點抖,而且系錯了一個紐扣”。神性與人性共存的爺爺,才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爺爺。
最令我感動的是,“共黨嫌犯”的二哥不幸被國民黨逮捕,爺爺聚集了煙臺名門望族,決定借錢贖人,搭救這個“作孽”的孫子。來人告知,性命保下,放人還需要八千大洋,父親耿士斌一聽這個龐大數額,便脫口而出:“我不要這個孽障兒子了!”
爺爺一巴掌打在父親的腮上,罵道:“混蛋!你不要兒子了,我還要孫子呢!”言外之意,革命的火種還要繼續,急需搭救的不僅僅是你兒子,我孫子,更是英雄的革命黨人!
多么響亮的一巴掌呀,父親的腮立時腫了起來,他捂著被打腫的腮,跟母親說:“兒子有救了!”此處,寫得形象傳神,把三代人的形象和各自心理描述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節儉半生的爺爺,毫不猶豫地賣掉了仁堂藥鋪與蘋果園,散盡家財,支持革命事業,抖一抖打著布丁的青布長衫,赤條條領著家人,無怨無悔回到故鄉青州,過起了從零開始的“村醫”生活。全國解放,看到九死一生的二哥耿信遠回到家,爺爺抹著兩把淚,大聲說道:“回來就好,你立了大功,這個家……虧了你!”言盡意無窮,拍手叫絕。此時的蘋果園已賦予了深刻詩性的存在,它救過八路軍傷員、掩護過地下黨干部、救贖過親人的生命、庇護過耿氏家族。禍福相依,否極泰來。耿春元先生感恩爺爺,耿氏家族是托爺爺的福,沒有爺爺果斷賣掉百畝蘋果園的英明決策,耿家以后的命運將萬劫不復,難以續寫傳奇。德高人長壽,心寬福自來。爺爺1955年去世,享年71歲,他的精神血脈,流淌在世代子孫的骨子里,薪火相傳,家風家訓,賡續傳承。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真誠,真情實感是散文的生命,耿春元先生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文字,撥動讀者心弦,引發情感共鳴,展現文學的思想境界。讀到文章最后,蘋果園儼然已成了一道靚麗風景,一個正義符號,一種精神象征,挺拔向上,傲然屹立。了不起的爺爺,了不起的傳世之作!
再說下篇《文田拾秋》。竊以為,把《文田拾秋》改為《文田拾珠》再恰當不過。耿春元先生看似信手拈來的長文短篇,實則凝結著思想的結晶,閃耀著智慧光芒。《文田拾秋》由散文隨筆、人物小說、序言評論三部分合成。
寫散文隨筆,表達真情實感,別有洞見,文章由淺入深,情深意切,神韻飛揚,引人哲思。如,《獨孤的甄如》,時代的風,無論怎么吹,苦難如何壓身,“右派”甄如依舊蘊含風骨,具有高貴優雅的靈魂,甄如的孤獨,如一個社會的寓言,是一代人的縮影。那些心靈過濾的往事,已成了耿春元先生寶貴的寫作素材。《遙遠的慰藉》,用簡約的筆法,深情記錄了青州作者文學聯合會走過的風雨歷程,文學“阿甘們”鍥而不舍的執著和堅守。耿春元先生卻不提身為會長,他為文學聯合會和《青州文學》創刊出版付出的艱辛與犧牲。二十多年過去,一批批精英作家從這個文學搖籃里成長起航,飛向自由的天空和遼闊的大地。如今,“20號”,儼然成為了青州古城獨有的文化符號,耿春元先生以高貴的人格魅力和文學素養,贏得了人們的敬重,成了“詩與遠方”的溫暖依靠。耿春元先生的散文隨筆,不是一瀉千里的胡辣湯,是淡而有味的高湯。高湯耐品,吮含彌久,余香不盡!
寫小說人物,深刻剖析人物靈魂思想,有洞穿現實的力量,別有深意,耐人尋味。我一直對耿春元先生構思獨特的小說愛不釋手。收錄書里的小小說,與他已結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活法》《大風》互為補充。故事絲絲入扣,入情入理,人物形象飽滿,富有個性,用筆蒼勁,剛柔并蓄,不疾不徐的敘述腔調,加之溫婉嫻靜沉穩的語言,構成了耿春元先生小說特有的文學魅力。這些小小說猶如一幅幅氣韻生動的水墨小品,興味蘊藉,深意卻在有無中。水墨畫里的飛白,少一筆有感不足,多一點又嫌過頭,構成了一個個生機盎然的世界,讓讀者在翩翩遐想里,完成了一次次精神的銜接與超越。恰如海明威所言:“作品就像水中的冰山,露出的是小部分,大部分藏在水下。”如,《古董》《破爛王》《銀元》,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為小人物畫像的悲憫情懷,讓他的小小說既接地氣又蘊含豐富,既深沉又有靈氣。作品的寓意隱喻都躲藏在文字的背后,有待于讀者仔細咀嚼和思索。總感覺,洗盡鉛華的耿春元先生,已跳出與自己和人世間的對話,轉為與歷史對話,在歷史的天空中尋找文化的倒影。
寫序言評論,讓人領悟精髓,把握脈動,如一束耀眼的光,照亮迷茫的前方。如,《你看到了什么——關于小說主題》《文學的坊子和地域的坊子》。耿春元先生的表達注重創新與思考,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目光是向下的,向內的,唯有向下向內挖掘,才會得到生活本質的饋贈,因為,這是心靈的方向,也是遙遠的慰藉啊。
作家創作從來不會一步登天,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神圣的文學殿堂挺進。耿春元先生是一位無畏的攀登者和跋涉者,年逾八十高齡,依然不斷地向著更高峰攀登,著實令人欽佩、敬重與感動。作家是最富有創造力的職業,需要隨時隨地洞察思考,每時每刻打開敏銳觸角,感知發現觸摸這個世界。即使在夢里,耿春元先生也會殫精竭慮地去思索,去構思,去書寫。這種永不停滯地追求姿勢,是作家最美好的樣子,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作家劉知俠的《寫作秘笈》,也是耿春元先生的寫作秘笈,長年備在口袋里的紙和筆,見證著他的勤奮耕耘、細節捕捉、思想火花、奇思異想……昔日涓涓細流,終匯成浩浩江海。
耿春元先生博學儒雅,才華橫溢,他身上有一股優雅沉靜之氣,宛如民國文人范兒,這得益于他博覽群書,熟讀精思,勤奮自律,他稱自己不是一個作家,最鐘情的身份是讀書人。他的讀書,是一種軟輸出,從他的風神面相、言談舉止和審美氣質,便會看到讀書對人的心靈潤澤、精神滋養和氣象萬千。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光鮮耀眼的成功背后,全是腳踏實地的無言付出,不改初心的默默耕耘。在讀圖、讀視頻時代泛濫的當下,文學已被逼仄到了尷尬境地,能在這扇窄門里,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實屬不易。
文學和醫學是相通的,精神氣質是一樣的,都是時代的一味良藥。耿春元先生的這部《爺爺的蘋果園》,是他把一生珍貴儲藏的富礦,挖了出來,帶著愛的溫度和文學的執著,走向人間......
這部有質感的大書,值得反復細讀,也認領精神朋友和讀者。因為,揭開歷史真實的面紗,把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真相和思考寫出來,不僅需要功力和才華,更需要自信和勇氣,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捍衛了文學的尊嚴。
作者簡介:
傅彩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濰坊市首屆簽約作家。濰坊市奎文區作協副主席。作品見諸《光明日報》《山東文學》《青島文學》《散文百家》《小小說選刊》等;著有小說集《方向》,散文集《蕓窗漫筆》《彩霞正滿天》。改編出版世界文學名著六部。
注: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