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立體空間,結構詩意風格
——評海南長篇小說《青云街四號》
作者:木喬
海男長篇小說《青云街四號》,首發《作品》雜志2020年3期,開篇如行云流水,引人入勝,令讀者滿懷期待,仿佛跨進一座風景名勝區的大門。
王醫生喜歡穿著高跟鞋,跟喜歡穿著旅游鞋的年輕女性形成鮮明對比。蝴蝶結頗具夸張效應。裙子成為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件道具,并具備令王醫生成為妖精的條件和作者感嘆自己是另一類妖精的資本。
這是一部由人物經歷推進而不是故事情節發展形成的小說。人物形象與其說是源于生活不如說是誕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
小說通過對環境的刻劃定型人物性格。
小說中,對人物的交待直接,明了。拄拐杖老人,神來助她,是第一號主角;開牙科診所搭建空中花園的王醫生,是第二號主角;第三號主角,我們本來以為作者會埋下伏筆,出乎意料的是在作品中很快即浮出水面,“我”是第三號主角。這一下子瓦解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即將形成的主觀意識,產生被作品“征服”或者是正視作品“繳械投降”的微妙感觸。且小說中緊隨第三號主角身份的確定,馬上呈現出裸露的人體背影,令專畫人體的朝木自語:“你的身體真美,你的背影更美。”畫家和模特專注在做好各自的事情上。強調了在特定條件下,個人身份的獨立性。而特殊身份的被界定,為小說素材的不斷挖掘和不斷翻新打好基礎。令讀者不由得聯想起第一號主角逃難途中未知的命運,和第三號主角在人生碎片化情境中理想化的軌跡。不管是邂逅還是重逢,不管是呈現還是追憶,不管是領養還是寄宿,都能通過時代、居所、行為、交流,以及在品茗中沉默……等等方式,轉化為一件件道具,達到舞臺道具的效果,起到了烘托劇情的作用。進而壓縮到強調小花的笑容,從而放大成她真能繡出鳥的叫聲這種格局。
小說中處處彌漫著詩意,比如:“碧色寨如同一只陶罐作品立在那里“”;“男孩的快樂讓我想起了來自鄉村的草垛”。和理性的光輝,比如:“故往而思,故守于斯”;“世界最歡悅的時辰,是自己愛上了自己”。詩意和理性同時朝往兩種方向延伸,積極引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參予進來,深刻地與現實世界進行參照、比對。
因此我認為海男在《青云街四號》這部作品中,搭建立體空間,結構詩意風格,形成一道陡峭階梯,具備挑戰讀者閱讀耐力的條件,讓讀者結合自身經歷,擁有對《青云街四號》這部作品進行再創造的種種可能。對此,海男在小說中已經給出了提示:“寫作,就是以其作家孤獨而奇異的稟性探索那些綻放或已經消亡在廢墟上的語言。”據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生活本來就十分美好;或,我們都可以通過積極的態度,改變環境開創更加美妙的生活。
簡介:木喬,本名陳德軒,安徽壽縣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安徽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到》《詩歌月刊》《上海文學》《作品》《安徽文學》……等發表過作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