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湖》(全四部)
丁萍:淺嘗《春柳湖》的民間特色
作者:丁萍
《春柳湖》的每一個人物,每一環情節,每一道場景,每一件用品,每一句語言,都來源于洞庭,來自于漁民,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
書中僅民間故事和傳說,就有幾十個,或以口頭敘述的形式,把它融入作品中,或通過人物內心活動,展示到讀者面前,或嵌入主體情節中,推動全書波浪式的發展,既做到傳承民間文化,又做到教育和啟發民眾。此為其一。
其二,漁歌貫穿全書。春柳湖漁民苦了累了窮了唱漁歌,豐收了幸福了快樂了唱漁歌,漁歌從他們的口中唱出,結合身邊的人物、事件、環境、心境,恰到好處地編唱出來。也許他們的生活太過單調,一年四季大多都在水上漂泊,除了打魚就再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這也是一種精神寄托,找到一個發泄的窗口,各種內容的漁歌從他們嘴里喊出來,感天動地,變為生活的動力。我生活在西洞庭湖畔,時常聽漁民唱漁歌,那種沙啞、高亢,帶著水鄉特色的音調在湖面上傳得很遠,特別是在寧靜的夜里,把船泊在湖面上,歌聲悠揚,婉轉,帶著一種凄美,觸碰我的靈魂。
大美洞庭湖
其三,民間語言的運用獨具特色。書中那些精妙的大眾化的語句,非常形象生動,特別是地方地域的諺語,令我細細品味咀嚼,并抄錄收藏:
水爬河堤風助浪/做事決心堅,泰山能鑿穿,海底也要被打翻/愚公父子能移山,俺能建設鯉魚灘/把人當鬼,把鬼當人/人多熱氣高/尖起耳朵聽/道不同,心不通/一竿子插到底/鞭子抽到心尖尖/毛米湯/癢酥酥/魚死不閉眼/戳到痛處/只看到腳背/漁民只有一湖水,那也是清湯寡水/不學不想很平常,一學一想心里亮/把春抓住/人嚇人,嚇掉魂/吃不窮,用不窮,當家不好一世窮/悶子哼/順口打哇哇/冷屁股對熱情的臉/何狗日的/套真話/撇打撇脫/一語破題,直截了當/眼睛里滴血/初一一下,十五一下/直爬路/病死不離床,餓死不離鄉/辦法總比困難多……等等。
我覺得這些語言乍看很土,靜心細品,發現字字句句都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都像詩的語言,形象、生動、有畫面感。
還有——
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師公鬧鬼神。
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
話多不值錢,水多干了田。
砍了腦殼共一個疤的生死朋友。
不經一番風霜苦,哪得寒梅放清香。
十處打鼓,十一處在場。
這樹苗好像在向俺點頭致意,感謝對它的栽培。
歌也唱了,手也拉了,我也變得像你們一樣年青了。
走向白云漂蕩的遠方。
麻雀尾短辮。
棚縫里看人。
笑聲飛過翠綠茵茵的楊柳林,飛過碧波漣漣的春柳湖,隨著浩蕩的春風,飛向更遠的地方。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用地方語言,講述野生植物:蘆葦、野蒿子、水芹菜、菱角藤、雞荷梗、泥蒿、菖蒲、辣蓼子、搖片草、水葫蘆,等等。
各種野生植物
用地方語言,講述人物行動:駕渡船、開茶館、摘菱角、挖藕、伺魚、拉網、扳罾、摸手坑子,摸腳坑子,等等。我小時候摸過魚,推過蝦,就不懂“摸手坑子”是一種什么捕魚方式。讀了《春柳湖》便明白了。原來是缺乏捕魚工具的漁民用雙腳在湖灘齊腰深的水里,踩出一個個坑穴,特別是冬天,魚兒鉆進坑穴里取暖,漁民憑借經驗,不適時機的從坑穴里捕捉。這就是摸手坑子。這是貧窮漁民的謀生手段。
其四:漁鼓、三棒鼓、地花鼓、三句半等地方藝術形式得以充分表現。書中的漁鼓我全部摘錄下來。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根據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心里情緒編織而成,現實而生動,也是幾代漁民和幾個時代的縮影。我自小就愛聽漁鼓,年少時也學著表演過漁鼓。一般唱漁鼓都會現場發揮,自編自唱,聲音高亢嘹亮,余音繚繞。漁鼓類似獨角戲的形式,一個人手捧漁鼓,又說又唱。除了漁鼓,就是三棒鼓,兩人表演,一個主角,一個配角,主角擊鼓,配角敲鑼,以唱為主。漁鼓、三棒鼓,十分適合漁民的生存方式,漁船劃到哪里,漁鼓、三棒鼓,就唱到哪里,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還有地花鼓,多人表演,男女各半,說唱搭配。地花鼓表演,與漁鼓、三棒鼓表演比較起來,顯得奢侈一些,需要一定的場地、服裝及導具,逢年過節,或遇重大喜慶,漁民才會船停碼頭,相邀表演地花鼓。書中還多處寫到了三句半,四人表演,前三句畫龍,后半句點睛。也是漁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只要有一個漁民起頭,便會立即得到響應。例如《春柳湖》第四部第九十二章第二節《書記進食堂》:
這一天,萬勝達書記深入到一、二兩個生產隊,直到傍晚才回到撒滿晚霞的漁場院子里。
萬勝達書記和陳秘書直接走進漁場職工食堂用晚餐。
飲食員柳秀蓮給大家分菜。
這時,幾個年輕漁民正在表演三句半,夸贊《漁場食堂變了樣》:
開飯鈴聲響,
漁民進食堂,
齊朝桌上看,
變樣。
小缽換大缽,
裝滿絲瓜湯,
豬油泡一層,
放光。
一盤溜藕片,
里面酌生姜,
夾進嘴巴里,
噴香。
青椒炒瘦肉,
堆成小山崗,
肉多辣椒少,
味長。
菜豐飯吃飽,
養魚勁頭漲,
年底迎考核,
不慌。
感謝大師傅,
又謝雷場長,
待俺勝親人,
不忘。
萬勝達書記和陳秘書一起靜靜地站在后面觀看漁民即興演出的三句半,不禁連聲贊道:“好!好!好!”
綜上可見,如果作者不身臨其境,不用心感受,不可能有如此真切的體驗。那么也就不可能用漁民的語言,刻畫漁民的心里活動,抒寫漁民的生活感受,表達漁民的思想情感。只有從漁民中來,到漁民中去,才能對漁家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
讀《春柳湖》這部作品,獲得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我這里只是就民間特色,談了一點自己的感受,由于水平有限,顯得粗糙與膚淺,但我內心獲得的教益卻是深刻的。這就像茶罐煮餃子,內心有話說不出。恨自己讀書太少。有什么辦法呢?
我以小詩一首,作為本文結尾。
遙寄楊兄
小區后面的楊梅樹
結滿了豐碩的果
低垂的枝椏上
滿是綠里透紅
很想采摘一些
用愛來層層包裹
遙寄遠方的楊兄
嘗嘗江南的特色
想吃嗎?山高水長
想動用春柳湖的魚鷹
而它早已與芷蘭為伴
與蘆葦結鄰
我只能借用網絡
還是先發一張圖片吧
望梅止渴
那樣會不會誘發你
思鄉的情結
2022年6月10日于長沙
作者丁萍近照
作者簡介:
丁萍,男,59歲,湖南漢壽人,現在長沙市獵鷹駕駛有限公司工作,曾經在《滄浪》《桃花源》《小溪流》《主人翁》《星星詩刊》《湖南婦女報》等發表小說、詩歌數十篇。近期由“作家網”“正揚網”“資江文化”等平臺發布的評論《<春柳湖>給我靈感》、《讀<春柳湖>給我情感》,散文《我與<春柳湖>作者的文學之緣》等,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