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頌》《郙閣頌》《石門頌》摩崖石刻,被稱為“漢三頌”,為后世辭賦家尤其是書法家所推崇,享譽海內外。其中,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嘉陵江西岸的《郙閣頌》,原石高171厘米,寬126厘米。碑文19行,每行27字。全文分為頌文、頌詞、頌詩三部分,紀述了東漢武都太守李翕重修甫閣棧道的事跡,文辭優美,是一篇絕佳的漢代美文。清代萬經評其書法:“字樣仿佛《夏承》而險怪特甚,相其下筆粗鈍,酷似村學堂五六歲小兒描朱所作,而仔細把玩,一種古樸、不求討好之致,自在行間?!?/span>
《郙閣頌》全名《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從原碑拓片看到,其刻造時間是“建寧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時”;介紹文章、詞條也說“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筆者經過認真考證,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原碑書寫的年號有誤,介紹文章、詞條是以訛傳訛。現辨析如下,以正視聽:
一、東漢靈帝劉宏朝,使用“建寧”年號僅有四年。
查閱《中國歷史紀年表》(2004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作者萬國鼎)關于東漢靈帝劉宏朝,使用“建寧”年號僅有四年,始于公元168年,止于公元171年,172年已經改為熹平年號。也就是說,不存在“建寧五年”一說。
二、《耿勛碑》的刻造時間是另一個有力的佐證。
今甘肅成縣西狹東段峽谷(距《西狹頌》約1.5公里)處的北側巖壁上,存有《漢武都太守耿勛碑》,刻造于“熹平三年四月廿日壬戌”,也就是174年。此摩崖石刻從另一個方面確鑿地證明,于熹平二年(173年)來武都郡擔任太守的陜西扶風人耿勛接替了原太守李翕。這個史實說明,公元172年已經改為熹平年號,是為熹平元年。
三、《郙閣頌》原碑年號書寫錯誤原因辨析。
綜上所述,《郙閣頌》的刻造時間應為熹平元年。今人將年號搞錯,情有可原,為何當朝之人也將年號寫錯呢?筆者推測,或許因為天高皇帝遠,碑刻竣工時變更年號的圣旨還未從首都洛陽頒發到武都郡吧?《西狹頌》與《郙閣頌》二者刻造的時間相隔八個月。也就是說,從《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的碑刻全稱,及其刻造于熹平元年(172年)這個時間點來看,重修郙閣棧道時,李翕仍在武都郡太守任上?!段鳘M頌》與《郙閣頌》都是歌頌李翕政績的摩崖石刻,其書文內容是要經過他本人審閱才可以刊刻的,《郙閣頌》之所以出現“建寧五年”的錯誤,說明太守李翕此時還沒有接到朝廷變更年號的圣旨。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曾擔任過隴南地區文聯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等職,從事文學創作近50年,在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