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歷史書寫與鄉土反芻

歷史書寫與鄉土反芻

——讀沙克詩集《詩意的運河之都》

 

作者:張德明

 

  捧讀詩人沙克寄來的詩集《詩意的運河之都》,內心有無限的感慨和回味。這部厚達400多頁的詩集,是沙克從事創作四十余年來重要詩作的一次精品薈萃和實力展示,從中我們能窺見到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領悟和對故土親人的殷殷深情,也能對其文學創作的價值取向和藝術風格獲得較為全面的了解與認識。這部詩集以“運河”流域為基本的觀照對象,將這個地域的特定歷史與現實加以藝術的彰顯,在地方文化書寫上具有突出的審美價值。與此同時,詩人雖然出生于城市又生活工作于多個城市,但是在他童年少年時期,有過隨做醫師的父母從城市下放到運河鄉土的公社醫院生活多年的深刻體會,成年后也有在運河流域城鄉之間往返穿梭的豐富經歷,促成了其對那片鄉土的深層次體味和理性化反芻,在此基礎上,他對鄉村、對故土的理解和領會,又達到了一般詩人難以企及的認識程度。

 

  吉狄馬加稱贊沙克的這部詩集是“用詩歌的方式為河流立傳”的典范之作,我認為是極為精準的。也就是說,沙克通過對運河流域的風物與人情的藝術書寫,將縈繞在河流之上的鮮活的歷史情貌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認為,如果說《詩意的運河之都》是一部精彩紛呈的詩化史書的話,那么這部史書所揭示的歷史無疑又是多樣性和立體化的,既有河流史、家族史,又有故鄉變遷史和地域人文史,而且這幾部歷史并非彼此獨立、互不相關,而是相互對話、相互交織,共同成就了運河的人文景觀,也共同組構成沙克詩歌迷人的詩意世界,因而值得我們細致地品讀和深入地剖析。

 

  在《大運河簡史》中,沙克深情地歌詠道:

 

  那么長的游絲,貼在地上

  曲延向南,串通著一些水系

  拴著一些碼頭與禍福

  一支船隊,一個家,風雨不阻

 

  這條流動的路,永遠彎曲

  船棚里的一輩輩人,跟著彎下腰來

  或弓身搖櫓,承載著命運走向

  這該如何敘說是好,河床下的祖母

  躺在九泉,期待什么啊

 

  趙錢孫李的命,就是漂泊

  活著的全部艱辛,是為了上岸

  建一個直得起腰來的家

 

  在家的胸口建城

  叫運河之都

 

  這首詩并沒有用敘事的筆法去大量地鋪敘大運河的發展歷史,而是以一種審視的目光來凝望和思忖這條河流,將河流的流向與河邊人家的身世命運等統籌在一起加以藝術寫照,并以“禍福”“漂泊”“艱辛”等詞匯來反映運河流域的人們真實的生存境遇和歷史情狀,從而寫出了歷史深處的疼痛與內蘊。可以說,這首詩為整部詩集的情感表達定下了某種基調,它告訴我們,詩人對運河歷史的審視與表述,絕不是一種非理性的頌揚、高分貝的夸贊,而是以帶有反思性和內省性的觀照視角,通過理性燭照這條河流以及河流串接起來的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寫出了河流所具有的錯綜復雜的精神情調,從而將歷史內部藏蘊的無限深意有效地挖掘出來。

 

  歷史是過去時光留存下來的斑斑影像,時光的流向、河流的流向和歷史的流向都是線形的,它們之間因此往往有著某種精神同構的內在關系。沙克對運河史的書寫,就注意寫出了這種滾滾奔流、不斷向前的生命特質:“淮河故道像線/穿過一只地球的不銹鋼的象征/穿起一部地理賬冊/這里是中國大陸的南北分界線/淮水裹浹著朝代滾滾東流//地理中收著歷史/兩岸景色中含著世俗人情/折柳,送走家家戶戶那些難念的經/揚鞭,送走西洋傳教士/送走東洋人馬全都送進黃海//不銹鋼的地球/洋氣著,把原始的垂柳蘆葦壓下去/河面的老橋墩,是異番痕跡/仿佛是工業文明曾經欺負農業生活/留下的水泥和鐵的欠條//淮水之陰的城市早改成新名字淮安/吉祥如意,淮水安瀾/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多了幾座拱橋/都在做挺胸彎腰的健身運動//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南北之中/顯得過時的物什見天見多/人人事事,悄然刷新/有如流波裂變產生著換代的放射性”(《南北分界線》),這里對淮河簡史的精彩寫照,那高度概括性的描述文字,讓人能迅速睹見到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和人文變遷等狀貌。

 

  歷史其實并非就是冷凝的、固化的和靜態的存在,真正的歷史必然是活著的歷史,是今天的人們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回首過往而目睹到的景觀,基于此,歷史的呈現中往往有著過去與當下的對話和互文。沙克的《夜游清江浦》就是在古今對話中書寫河流歷史的詩作:“微浪拍岸/黃香蒲卸了黃花/結了綠豆莢,長葉觸碰亭欄//夜行船/游的是隋煬帝的河床/前些天的水/看的是岸上的燈/此時此刻的光//造景的人歷經數朝/開埠的人陳瑄是六百歲銅像/站在岸邊默看船閘、塔樓/辨認禪寺、廟觀、庵堂的新舊版本/胸懷久遠,感念當代//摩天大廈高過古城太多/夜行船游東瞅西瞅都不瞅它們一眼/黃香蒲的綠豆莢像厚厚的嘴唇/抿著玉米牙不插話//上下夜行船的人/走的是御碼頭游的是六十里古跡/從韓侯故里到漕運總督府/再三打聽清江浦的水緣來頭/原來直通中原黃河”。詩人與一群朋友夜游清江浦,游歷之中浮想聯翩,思緒萬千,在“胸懷久遠,感念當代”之中,寫出了以今人之目所能睹見到的真切歷史,給人帶來可以聞見、可以觸摸的鮮明歷史感知。

 

  除了書寫河流的歷史,這部詩集中還有不少篇章是對家族歷史的藝術演繹。《1935年的照片》《小姑爺爺的犧牲》《兩本家譜的故事》《二叔祖父的抗日》《家,一直都在》《我的籍貫在命中流淌》等等,都可以說是這部集子中書寫詩人家族史的代表性詩作。沙克的祖父是地下黨員,父親是新四軍紅小鬼,都為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奉獻過青春和熱血,這也是詩人引以為傲的事情,是家族史中閃光的一頁,在《祖和父,鐮和錘》一詩中,詩人先是交代了祖父和父親的光榮歷史:“我祖揮鐮/另一只手為村野及城鎮寫字/他收割麥子,也收割鬼子的性命/他職業是教師,性質是地下黨/我父一手拿錘/另一只手在戰爭及和平中看病/他敲擊傷病,也敲擊敵人的腦袋/他職業是軍醫,性質是共產黨”,后又對祖父和父親帶給自己的驕傲和榮光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極力的歌吟:“你用好萊塢巨片/也換不來我的泛黃照片/1939年我祖棉袍子染血/1946年我父灰布衣染血/那種紅,與所有的紅不同/是拿性命去革命的紅/是熱烈的基因//我的基因紅,必須的/思考如鐮,勞動如錘,關鍵是真和力/流連于家庭相冊和網絡博客/我祖我父給予的這種顏色/我喜歡,是涂改不了的身世”。為自己家族光彩的歷史而欣喜和自豪,這是沙克書寫飽含血親痛感的家族史時自然流露出的一種真實情感。

 

  沙克的家族史書寫,既有對祖輩歷史的追憶,也有對個人歷史的回顧,而這份個人歷史回顧圖中,最有標志性意義的符號就是“家”了。創作于1987年的《家》,以時間為線索,展示了詩人對處于分離與團圓等不同狀況下“家”所具有的意義和味道的深刻理解與認知:“很久很久以前/它是一片無垠的荒野/父母親勤苦地耕作/哥哥是種根/弟弟是種芽//說不清哪一年/它變成多難的郵車/父母親是游離的信封/哥哥是揉皺的信箋/弟弟是信的辛酸內容//在喜悲交加的那一天/它切為一道冷漠的海峽/父母親是苦澀的海水/哥哥是盼歸的碼頭/弟弟是顛簸的小舟//祈求,但愿——/它化作一張完整的合家歡/父母親笑坐在中間/哥哥守在石邊/弟弟護在左面”。“家”在變化,“家”也在發展,在“家”的發展與變化中,家庭中每個人的個人史,也在默默地書寫和生成。

 

  在沙克的家族史書寫中,“家”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常與“國”連在一起,如《懷里的祖國》《日常頌》《我與國》等,這是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家國觀的生動體現。以《日常頌》為例:“請允許我使用頌詞/采取貼身的表達/這樣的話語更親切、真實//列祖列宗是家/開門立戶,我敬愛著/世世代代是國/和睦興旺,我熱愛著/我和孩子是人民/康安吉祥,我自愛著/家譜相冊是歷史/刻錄著成人成家成就的大不易/生命消長,硬骨傳承/其中的苦厄與抗爭,光榮與夢想/是無盡的家產我珍愛著//我在歌頌家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善美的人性、文化及情感/還有汗水與錢幣、耐磨的性格/我表達生老病死的動態/唇齒嗑碰,心有憂患/每個家人甜多于苦,過得實誠/這物質,這精神,這數據/是常態,如這年頭越來越好”,國富民強,國泰民安,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信奉的一種人文關系式。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里,家庭的發展始終和國家的命運牽連在一起的,家庭的現實狀況也是國家狀況的生動折射,在《日常頌》中,沙克以頌詞的形式,表達了對舒心快慰日常生活的由衷贊美之情,在家國一體的觀念之中將日益興旺的家族發展狀況加以形象表述。

 

  故鄉變遷史和地域人文史也是沙克繪制的歷史版圖中較有分量的兩個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城鄉的發展與變化,沙克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也樂于用分行的文字將這種發展和變化加以彰顯和詮釋。詩人慣于運用對比的手法,在今昔比照之中將故鄉前行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來,如《中國蘇北,歷史進行曲》一詩:“斗笠在淮河上走/斗笠在獨輪車上走/斗笠在海灘上走/碧綠的運河在斗笠上走/渾濁的黃河故道在斗笠上的茅屋上走/血紅的太陽在移民的鳥巢上走啊!//所有的斗笠的傳統,都頂在蘇北的頭上/把斗笠翻過來,機器、電腦/高速公路、信息技術的事物在斗笠下走/機場的跑道和城市化的電錘在斗笠下走/斗笠下面/矗立著小跑的蘇北大地!”“斗笠”意象構成了詩人觀察蘇北變化的生動比喻,從前的斗笠是蘇北人沿著河灘艱難前行時的遮陽帽,而倒立的斗笠則是當今蘇北在現代化征程上大步向前的一種昭示。在傳統向現代的轉化之中,故鄉飛速發展的情形由此可見一斑。對于地域人文史的描述,沙克主要通過對那片土地上曾經出現的歷史人物的詩化演繹來實現。在運河之都——淮安市,出現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韓信、枚乘、吳承恩、劉鶚、周恩來等,也有不少歷史人物曾在這塊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印,沙克的《韓信在鄉》《淮陰侯至今藏著成語之冕》《草民之帝俯瞰淮海》《一對祖孫皇帝下江南》《問李煜還有幾多愁》《寫一位明代狀元》等等,光從這些標題上就能窺見到歷史的蹤跡。另有一些詩歌,雖不直接書寫歷史人物,但也借助對地域文化某一側面的描寫,將其中藏有的歷史韻味有效揭示出來,比如《伯仲之地》:“煙花,瓊花,月季花/拿捏江南雨花/運河,里下河,鹽河/漁船貨船游船……頂著藍印花布/溫潤、水性的淮揚//抓不住它幾萬條小辮子的淮揚/懶得敘帝王將相/伯仲分戶,裙帶交搭/大碗陽春面喂成了千百個詩書人家//淮揚近親,煙雨不分/蟹黃包子和口含繡球的獅子頭不分/胸骨里的經史學問往外脹/淮安揚州的牙齒舌頭通灶神”,這里描述了千古淮揚的商業文化、飲食文化、讀書文化,通過這些文化的寫照,特定地域的人文歷史也悄然敞現出來。


  如果說歷史書寫構成了沙克詩歌美學表征的第一層面的話,那么,鄉土反芻則構成其詩歌藝術構造的另一層面。小說家、詩人邱華棟曾將沙克的這部詩集視為懷鄉尋根類書寫的美學樣本,對其創作成就進行了充分肯定,并深刻地指出:“懷鄉尋根類的文學有它的哲學依據,一切生命都將回歸精神本體,而非是指‘從城里到鄉下’之類走偏的單維價值取向。”這是相當富有見地的。邱華棟的話提醒我們,對于故園鄉土的寫照,不是從遷移的空間學軌跡上去考量那么簡單,而是應該站在人類的精神維度和生命本體的視野上審視,才能達到更高的情感強度和精神指標。也就是說,必須在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立場上來重審作為我們出生地的鄉土世界,給予更理性的判斷和評價,從更深邃的層次上將詩人的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表達出來,才能更貼近懷鄉尋根書寫的美學本質。在當下中國詩壇,懷鄉尋根類題材的詩歌極為普遍,但很多此類詩歌在思想力度上是極為欠缺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對詩壇上存在的大量偽鄉土詩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批評,文中寫道:

 

  在鄉土中國的風俗習慣里,故鄉是一個特別令人珍視的地方,那里的山川草木、人事物情,似乎都閃著奇異的光澤,令多少游子夢繞魂牽,迷途知返。而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把大部分的篇幅都給予了鄉土這塊領地,中國古代卷帙浩繁的鄉土田園詩與鄉土中國的農業文明之間構成了深度互文的關系。但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拓進,傳統意義上的鄉土世界正在不斷瓦解,因此如果當代詩人還沉浸于對傳統鄉土田園的非理性、盲目式謳歌與詠贊之中,那么他寫下的詩章所具有的真實程度,必然是可疑的。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不站在當下城市化、現代化不斷擴張的歷史語境下來客觀審視鄉土,我們就無法將屬于當代人的特定鄉土世界如實書寫出來。而在我看來,當下還有不少詩人仍沉浸在某種幻象式的鄉村膜拜和鄉土懷想之中,他們對于鄉土田園的贊美詩式的書寫只能算作偽鄉土詩,其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都是要大打折扣的。我們知道,在不斷城市化的歷史背景下,許多出自農村的孩子都紛紛離開了故土,來到了大城市、小城市居住、營生,他們對鄉土的情感是繁復的、紛亂的、五味雜陳的。因此,詩人要真實地呈現當下的鄉土情貌,不是只講訴它的安謐、祥和、牛羊靜美、草木豐茂,還要正視它的破落、衰敗、荒蕪、今不如昨。這是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時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也是鄉土中國向現代化中國轉型時可能要遭受的陣痛。(《詩人建構的關系學》)

 

  沙克的懷鄉尋根書寫則是建立在詩人獨立的思考、理性的審視基礎之上的,不是一種外在性的情緒式、美化式表達,而是一種深入歷史與現實內部的“反芻的詩學”,從而體現出更大的思想意義和文化價值來。具體來說,沙克的詩歌在呈現鄉土世界的歷史和現實樣貌時,往往將其充滿多樣化和復雜性的特質全方位揭示出來,既寫出了那里的溫馨、富裕、愛戀、歡樂,也不回避它的苦難、窮愁、遺恨和悲戚,由此書寫出來的鄉土世界才是立體的、真實的,也才更令人信服和感動。

 

  在《高高的杉樹》一詩中,詩人如此寫道:“鄉村的視野/凸出了杉樹,高過/所有樹木和房屋的杉樹/不枝不蔓地/吞吐陽光,月光和雨水//運木材的馬車/跑了馬,車上的娘子/貪婪杉樹的筆直,修長/這笛聲,又一種鳥鳴/在北風的緊吹之下/幸福地顫抖/杉樹在獨自長高//尖細的葉子和圓圓的/果子,也無緣無故地成長/縫隙間的云和鳥巢/看得清清楚楚//鄉村的視野盯著/杉樹倒下的樣子/不驚不慌地/橫在斧子和鋸子的旁邊/比伐木者的影子長幾倍//鳥兒遷往另一棵杉樹/巢兒留給了剛成婚的娘子/這一切我看得清清楚楚/這一切教我欲悲無聲”,在這首詩中,高大筆直的杉樹,嫵媚動人的新娘子以及云朵和鳥巢,無疑是令人欣喜的鄉村美景,但杉樹倒下的慘景和伐木者在鄉土世界蠢蠢欲動的身影,卻令人焦慮不安,“教我欲悲無聲”。這首詩將鄉村的美與丑、興與衰放在一起加以呈現,呈現了鄉土世界斑斕復雜的精神圖影。

 

  也許應該指出,沙克的故鄉理念包括著鄉和城的連體時空,詩集《詩意的運河之都》中有許多涉及城市生活景象的作品,并且還列有“城市影像篇”專輯,這正是我在《詩人建構的關系學》一文中述及的“現代化不斷擴張的”故鄉概念,我以為沙克恰恰是“站在當下城市化、現代化不斷擴張的歷史語境下來客觀審視鄉土”的,因此他的運河書寫便自然地連通了歷史維度和現代空間。沙克對我說過,他這部詩集的重心部分在“精神故土篇”,這里沉淀著他對土地、河流及命運的刻骨體驗、深度反思和對精神原鄉的終極探尋。除了那首《高高的杉樹》,還有《我們家的手》《時間之痛》《小麥和田野互相悲傷》《領行的河流》《我從哪里來》等詩,它們將鄉村的痛與愛、歡樂與悲戚放在同一個平臺來展示,給人五味雜陳的閱讀感受和體驗。以《小麥和田野互相悲傷》為例,全詩為:“叫做化學的敵人,混著雪水漫來/帶來刺激、割裂和腐蝕/小麥難受得痙攣,直不起腰/傷在根部,痛在心頭//田野受難更甚,還被混凝土侵壓/被輪子鞋子亂踩,被刮去金屑/被剝掉了植被的衣裳/它的血毒增多,血壓增高//小麥把破皮的腳指向下伸/觸到田野的內傷/處處是帶來污染的過度物質/卻找不到被告,無法起訴侵略者//運糧的汽車不斷加大載重/小麥和田野屈無辯言/它們多么擔心/吃糧的人和動物受到傷害//氣候和環境被咬住脖子/瞪著眼,吐著白沫//侵略者來到它們家鄉/小麥和田野抱在一起忍住悲傷/咬破嘴唇,險境維生”,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語境,鄉土世界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其現實樣態并不完全令人樂觀。這首詩通過小麥與田野在現代化侵襲之下所遭遇的窘境的生動述寫,將詩人對于鄉土世界的復雜情緒形象昭示出來。

  

  可以說,在沙克的懷鄉尋根書寫中,詩人既呈現了鄉土世界溫馨甜美的一面,又能客觀理性將其失意的乃至陰暗的一面大膽曝光在人們面前,而由此展現的詩人的悲情與痛感,顯然來自詩人對這片土地歷史與現實狀況的深度咀嚼與心靈過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沙克由此建構起來的“反芻的詩學”,已然構成了當代詩歌懷鄉尋根書寫的一道格外亮麗的藝術風景,其所具有的歷史與美學的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1


  作者簡介:張德明,文學博士,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作協首屆簽約評論家。已出版《現代性及其不滿》《網絡詩歌研究》《新世紀詩歌研究》《新詩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等多部學術著作,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獲廣東省青年文學獎理論類一等獎、2013年度“詩探索獎”理論獎、《星星》詩刊2014年度批評家獎、第五屆“啄木鳥杯”年度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

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窝窝人体色www|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男国少年梦电影|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66| 男人影院天堂网址|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2018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中文| 国产精品最新资源网|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国产熟女露脸大叫高潮| 久草免费资源站|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欧美精品videossex欧美性| 岛国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视频|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大尺度电影|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约会只c不y什么意思|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拍|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gⅴh372hd禁断介护老人|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9277手机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