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許峰的師友情
作者:夏志紅
許峰老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精神上的導師、文學路上的使者、生活中的摯友和在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他的一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直接或間接都在影響著我。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在他的身上,得以極大的體現。做為他的戰友和兄弟,他的這些言行,也潛移默化地轉移到了我身上,我時時以他的一些行為準則來為標桿,嚴格要求自己。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有所為又有所不為。每個人的成長其實都是大致相同的,從成長到成熟,要經歷無數個驛站或路口,每個驛站或路口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這些都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生命歷程,只不過益者成了風景,損者成了歷煉。它像一面鏡子,照射出人性中的善惡與美丑。
應該說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在每一個重要的關卡節點,總會有貴人相助。盤點我一生中自己命運轉折的節點,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之外,也有貴人相助的結果。時過經年,年過半百,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命運的轉折點,大致有三:首先是自己的努力;其次是遇到貴人幫忙;然后才是修心守正的守候!我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兒子,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幾十年的光景,慢慢成長成了部隊軍官,文學追夢者,央企高級政工師,也算是心如己愿了。盡管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風風雨雨,有坎坎坷坷,有道不盡的辛酸與辛苦,但相對于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來說,是苦后回甘,知足常樂。但今天的這一切,回想起來,還是萌生很多感慨。當兵的第5個年頭,也經過了刻苦的軍事訓練,但也依然無法考上軍校。在這種情況下,超期服役兩年,成為軍官,就成了我執著追求的目標、矢志不渝的動力。因為這是我唯一能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在多少個白加黑的日子里,在訓練場上的揮汗如雨,在宿舍里的筆耕不輟,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己的努力和許峰老師等一眾師友的幫助下,我的文章頻見報端,先后在《解放軍報》《戰士報》《南方日報》等軍內外報刊上發表了幾百篇文章和詩歌,題材大都是描寫部隊的精神風貌,謳歌真善美,而我也終于轉成了士官,真正告別了退伍回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
遇到許峰,是我命運轉折的重要節點。1989年底的那場改革,停止了若干年后士兵直接提干政策的適度恢復,部隊從那些軍政優勝的訓練尖子和特殊人才的戰士中每年可按一定指標直接提拔一些軍官,這給了很多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一種奮斗追求的機遇和動力。在這種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而最為關鍵的歷史性時候,我的人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這個時候,我們42軍來了一個很牛逼的新聞干事。這個干事也是農家子弟,他的成長堪稱一部勵志傳奇。他就是許峰,這個來自蘭州軍區司令部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畢業的新聞人才,聽說是當時中央委員集團軍雷鳴球政委直接從廣州軍區宣傳部接回來的。許峰是湖北人,湖北人在世人的心目中,都是很精明的那種。“天下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大抵也是湖北人最妥貼的稱謂。許峰老師當然精明,不精明怎能成為在全軍名氣很響的新聞干部之一,轉業到地方后又成了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很有名望的行政工作者,以及政府里舞文弄墨的筆桿子,退休了,短短三四年竟又成了有名的作家和詩人。但許峰老師除精明外,更多的是宅心仁厚,是一位慈祥忠厚的長者,也是一位正義善良的文人。我能遇到他,是上天給我最好的饋贈,他也是我生命中遇到的貴人。
一、初識許峰,印象一個詞:真心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湖南漣源的農村,那是個還在鬧饑荒的年代。高中畢業那年,我沒考上大學,父親出于家庭經濟考慮,不想再送我復讀。我一咬牙,告別了心愛的課堂,背著書本就來到了部隊當兵。本想通過部隊這個大熔爐的錘打鍛煉,以自己相對厚重的文化底蘊,考上軍校,以另外的一種方式圓大學夢,但我由于我在高中時學的是文科,數理化相對薄弱,所以考軍校時,這幾門課成了我最大的瓶頸。以至到了后來,我跳出農門的唯一希望,就只能寄托在刻苦訓練、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上,真可謂是華山一條道。但常言說得好,上帝在關閉一扇門時,卻也同時開了一扇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期間,我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大批新聞、文學作品,也為自己的人生迎來了第一束曙光。那年,廣州軍區為了解決新聞干部短缺的問題,專門撥出一批從戰士報道員中直接提干的指標,我所在的集團軍分到了5個名額。當時的軍長陳顯華將軍,政委雷鳴球將軍,知道這幾個提干指標的珍貴和專用性,專門指示政治部人選、考試統統由宣傳處報道組來定。入圍的人中,有我一個,但政治部和干部處有那么一兩個領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要插手這次新聞干部提拔,并想把我和另一位報道員拿掉。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全權分管這項工作的許峰老師站了出來,他先是有些世故的從自己家里拿出兩瓶檔次較高的白酒,讓我給一個從中作梗的領導送去,繼而將此事直接向雷政委作了匯報。雷鳴球政委也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我的文章,在得知我的情況后,拍案而起,說:“搞新聞的提干不提夏志紅,莫得搞頭!”我這才順利提了干,轉業后又調到中山繼續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事情雖過去三十多年了,但當時那溫暖的一幕幕,一直讓我銘記在心。每當我想起那些往事,我的心就開始沸騰,感謝許干事的公平正義和無私相助;感謝雷將軍的大義凜然,他們都是我人生的良師益友。
二、恩師許峰,印象一個詞:真情
提干后,我又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我從桂林陸軍學院集訓回到了部隊,按規定到基層一線任排長鍛煉。剛下去不到一個月,軍部下發通知叫我去惠州軍部采訪。我知道這肯定是許干事給我的新任務。于是,我立即趕到惠州,住在招待所里,釆訪的對象是惠州警備司令部班長何自偉,是一篇人物通訊,還有173野戰醫院陳慶仁的消息稿,時間緊迫,從釆訪到出稿僅僅三天的時間,但由于有許干事的指導,作品《剛陽正氣歌一一記惠州警備司令部警備班長何自偉》(和許峰老師合寫),刊登在《戰士報》第三版;同時,我獨寫的《高薪聘不走愛心獻軍營 173醫院二內科主任陳慶仁值得一“慶”》刊登在《戰士報》第一版,并榮獲年度好標題獎。當我的這些文章出來之后,一些搞新聞的前輩紛紛表示說:“夏志紅采寫的新聞,快,狠,準,精,有許峰的味道。”從此,在我的文字里,許峰老師留給了我心靈上一生難忘的烙印。也正是這些印記,他也很高興,有時還親自帶我一起去釆訪。這份師友情,一直貫穿了我們以后的整個人生。新聞黃金五年,我和許峰老師建立了革命感情,在許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進行了成功合作,也進行了新聞線索碰撞,亦師亦友的感情直到他1993年轉業,我也因調廣東省軍區后勤部負責新聞報道工作調令受限,讓我變得灰心喪氣,1994年部隊從羅浮山調駐深圳特區龍華后,1995年拒調42軍某處而堅定了轉業念頭,一波三折碰碰撞撞經過三年的磨難,于1998年10月終于脫下心愛的軍裝,轉業回到故鄉婁底又調到中山工作。一日為師,終生受益。我和許峰的投緣,緣在于我們有剛正不阿的相同性格,緣在于我們有不向命運和權貴低頭獻媚的勇氣,緣在于我們有不為蒼蠅小利彎腰的定力,緣在于我們有廣闊的胸襟和廣袤的格局。在當時物欲橫流的商品經濟大潮背景下,能保持這種純潔的官兵感情和師友情誼,真的值得永遠珍貴!人品如文品,這兩個楚國人的風骨和筋骨是生在骨頭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我那是真窮。我1987年參報廣州軍區暨南大學新聞系代培班考試,因有人誣陷我參與伙食不好甩盤子吵事名額被取消后,1988年又再次參加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軍校考試,因7月31日之前借不到去廣州的路費(那里只要有10元就可以來去廣州自由)加之政治處值班有一干事錯把7月31日之前去廣州軍區新聞處面試的通知時間私自改為8月2日前,當我過完八一假期高興地趕到廣州時,卻錯過了剪報本加分的機會又沒有被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錄取,時任的新聞處干事張智猛(曾任駐澳門部隊少將政委)對此非常婉惜,急得一個勁地猛拍我的肩膀安慰。所以,士兵提干是改變我命運的最關鍵點,它的過程和結果是我人一生中最難忘的事。在提干遇阻時有人叫我給一位領導送點禮說明下自己的情況,可那里我剛借人家300元結婚啊,手里抓到電報從湖南家鄉趕去軍里考試時身上只有20元錢啊。當時許峰老師知道情況后,急急地把我帶到他家里,狠狠地在抽屜里拿出兩支收藏的高檔酒叫我送出去。當我到那領導家聽完領導的“自己的再努力也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年輕人好好工作吧”教育,我的提干塵埃落定后躲在招待所旁邊的水渠里哭了好久,現在回想都真感動和心酸啊!后來我順利提干后,就發誓再不為任何個人前途和私事去送禮,這一“毛病”一直堅持到現在……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許峰老師,事到今天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要真誠地對你說聲:對不起您這首長,我們一起共事時從沒請您吃過一次飯,抽過一支煙,送過一個水果,一直到我轉業回地方工作。作為一名合格黨員,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固執的原則堅持得很好,捫心自問,絕不后悔,至少我沒腐蝕我們隊伍中的任何一位同志,當然,我也沒有被任何人腐爛掉。
三、詩友許峰,印象一個詞:真性
文化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積淀的過程。每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過程中,文學都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夢。在中山工作的日子,在部隊的那種優良傳統和寫作熱情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為時代而歌,為生活而詩!退伍不褪色是我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鍛打出來的本色,也是許峰老師言傳身教的結果。做為一名新時代的軍旅作家和詩人,敢于參與現實生活,敢于大膽的歌頌美好的生活,敢于說話,敢于發聲早已融進了血液,成了我一生的追求。我認為,美好的作品,也一直在激勵著前行的我,比如賀敬之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些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詩歌,這些著名詩人的偉大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斗拼搏,實現和傳播了人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楊克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見我的祖國》,特別是丘樹宏的“文頌改革,詩以詠志”現象。所以,我們詩人更應堅定信仰,堅持理想,腳下有泥土,胸中有格局,格物致知,修心守正,立德鑄魂,寫出人民喜歡的作品。近年來,我心夢故鄉,身在中山,真情實感地創作出版了詩集《經過愛情》《花山嶺》《他鄉是故鄉》,編輯出版了合集《新時代新生活》《詩意紅木紅——百名詩人詠中國特色紅木小鎮大涌》,還創辦了《新時代灣區文學》微信平臺,目前堅持幾年發表近1200期,團結了全國,特別是大灣區一批含金量高的名家和文學愛好者,為廣東,為中山的文學事業作了一點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盡管我沒有那樣許峰的才氣,但我們都是軍人出身,有楚國人的風骨和筋骨。雖然在需要左右逢源,需要相對圓滑的人情世故里,我吃了不少苦頭,但對文學的初心始終未改。還有這些或許在別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狗屁”文字,也讓我先后加入了中國散文學會,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湖南省詩歌學會。而且還團聚了一群喜歡文字的、生活工作在大灣區的戰友和老師,在我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平臺后,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師和戰友們,如散文家高凱明、李清明、唐松明、周德國、劉圣清、王景喜、楊秀東、劉承偉、黃興團等都紛紛賜稿,以“團結就是力量”的軍隊作風,迅速支撐起“新時代灣區文學”的高度和格局,后來就連一些文壇的名宿名家如譚談、王躍文、楊克、梁爾源、丘樹宏、胡紅拴、呂茹等也加了進來,賜以新作予示支持。
“人不在一起,心卻是永遠相通的……”許峰老師轉業到惠州工作后,特別是晉升市委副秘書長兼督查辦主任后,由于政務繁忙,我也由于要負責單位企業內部報的編輯和新聞宣傳工作,俗事纏身,親密交往少了,但逢年過節的電話問候,已成了鐵打的定律。近五年來,我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喝酒抽煙、長時間思考問題,而又拾起了丟失近三十年的朦朧詩歌寫作。沒想到“閑不住”的許峰大哥退休后,卻近乎瘋狂地愛上了不拘一格的古體詩歌創作,山川、大地、河泊、宇宙、花木……成了他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對象,一首首空靈、大道、哲學的詩作“天馬行空”“橫空出世”,驚醒了夢中人,啟迪了世人。由羊城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的《詠物悟道100首》詩集以其“真”“情”“性”“誠”的詩風迅速引起了詩歌界的關注和評論。他的百座名山詠的詩集,又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出版中。“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寫到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路遙中篇小說里的故事。許峰老師和我一樣,都是農家子弟,也是通過頑強拼搏而得到的人生,在他點亮自己的同時,又照亮了別人,這種可貴的本質,值得我一生去學習、追尋!在當下的詩歌創作過程中,真正能俯下身軀,從繁雜的生活現場和自身的人生軌跡中鎖住切入口,書寫反映日常和情感的詩篇從而引起讀者廣泛共鳴的并不多,許峰老師的詩歌做到了。他摒棄虛空和高蹈的宏大敘事手法,用大方得體的姿態展現內心真實想法,坦蕩真誠,敘述中拋出與現實零距離的思考,觸動麻木的人心再次復蘇,讓讀者明了詩歌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思緒律動,不僅僅是情感波瀾的抒發,而且充滿哲理和思考。許峰的詩歌印證了一個生活和詩歌的真理:詩,你寫就有,你不寫依然存在,世間萬物皆是詩,詩就是詩,古老而日日新。祝詩友許峰老師的詩更能獨擋一面,如他的人品一樣,真正發揮其正能量作用,實現許峰的夙愿——“立德、立功、立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