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一淺析軍旅作家許峰老師的詩歌特色
作者:鄒中海
大凡正義者,必先善良;大凡善良者,必有詩情,這是許峰老師的詩歌給我的第一印象。盡管我還沒有和許峰老師見過面,盡管我也不知道中國詩歌起源于何時、始于何地,但我敢肯定,中國詩歌在倉頡造字之前就已經口口相傳了,而許峰老師的詩歌,就是這口口相傳了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作為重要文學體裁的詩歌,即使在文化多元的時代,也依然是文學中堅挺的主流文化。中國詩歌早已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不容爭辨的事實。在民國以前,詩歌和散文都是并列的正統文學。之所以中國詩歌在歷朝歷代都能尚有無限榮光,是因為它能以獨有的魅力散發在人間。
中國詩歌最早出現有文字記載的是《詩經》,它以三百零五篇《風》《雅》《頌》傲立在世界詩歌潮頭。爾后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檢閱,如一列時光列車搭載著楚辭、漢樂府、田園詩意等古風古韻到達唐詩格律完全成熟的驛站,再以宋詞元曲經明清而到民國的新詩萌芽,發展到現在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文學大觀。仔細算來已經有幾千年歷史。經過了反復沉淀,留下來的詩歌,在歲月的長河中大放異彩。
作為古代正統文學的詩歌,一直受到士大夫階層和老百姓的喜愛。詩歌是伴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文明,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詩歌的形式與內容也都與人類的精神信仰、審美情趣息息相關。它不僅能以賞心悅目或抒情言志的文學形式來呈現,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文化自信和正義擔當的體現。歷史上屈原的憂國憂民;岳飛、史可法、陸秀夫、文天祥等的以身殉國;龔自珍、聞一多、魯迅等的拍案而起;毛澤東的天心照日,抒寫的都是一首首浩然正氣、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之歌。詩歌從個體到人類的共同體,肩負的職責有懲惡揚善,驅魔衛道、喚醒或激勵人類共同進步的功能,或許也正是由于這些功能,詩人們以大無畏的擔當氣貫長虹的影姿鋪展在了華夏大地!誠然,每一個時代也會出現大批有作為和有才華的詩人。在新時代的詩人作家中,軍旅詩人許峰老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
我與許峰老師其實不熟,是他的戰友夏志紅老師介紹的。作為軍旅作家的夏志紅老師,也是一位已經很有名氣的詩人作家。在文友們相聚的日子里,多次講到了許峰老師和他的詩歌。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對許峰老師和他的詩歌產生了好奇和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就從網上、或者從夏志紅老師的朋友圈里搜到了許峰老師的一些詩歌。結果是令人神往的,深深被他的才情、正氣、擔當和善良所吸引,那些流光溢彩的歲月被他譜寫成了華美又浩然的篇章。就連我這個草根文評人,也被這些或唯美或犀利的詩歌所折服。于是提起筆來,東施效顰,仿眾多名家已為許峰老師寫過的評論,學寫一篇,信手涂鴉只為高山仰止,景仰一位集軍人、詩人、政府工作人員為一體的文化智者。
說到廣義上的詩情,當推荊楚!屈原與毛澤東都是中國詩歌甚至是世界詩歌史上繞不過去的高峰!許峰老師是湖北人,湖南湖北都屬于楚國,自古就是人文鼎沸之地,荊楚不分家,黃鶴樓、岳陽樓、岳麓書院等等都是荊楚文化重要的地理標志。屈原、毛澤東、聞一多、張居正、曾國藩、左宗棠都是荊楚文化的重要代表。1953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出生地湖北,歸宿地湖南。從歷史上看,荊楚文化的淵源自古就榫卯得很緊!
湖北是屈原故里,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浪漫主義詩高峰。他瑰麗的詩篇,一直令后世高山仰止。據姜亮夫在《楚辭作品的藝術特色》一文中所說:“我們歷史上著名人物表現的民族氣節與屈原的作品有很大關系。文天祥并不是抱著宋儒的話來講,倒是抱了屈子的東西,他的《正氣歌》幾乎是屈原的正義這兩個字的發揮。還有陸秀夫、史可法,哪一個不是忠君愛國,以死報國,以死來保衛民族?在我們整個國家民族里的民族氣節,恐怕受屈子的影響比受儒家的影響大得多,只要稍舉一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很明顯,許峰老師受屈原的影響很深:少年從軍,保家衛國;中年從政,憂國憂民,殫精竭慮;退休后依然是浩然正氣,蕩氣回腸。他的詩歌針砭時弊,懲惡揚善,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宋代文學家張舜民在《跋百之詩畫》曾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也說過,詩應有繪畫美!許峰老師的古風組詩《網絡文痞畫》就如一幅漫畫,以筆為槍,對網絡上的一些丑陋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
狗仔尋騷賽藝技,
家長里短已無趣。
濫竽從文不修品,
專窺裙底屎尿淅。
(二)
?雄光棍話情殤,
嘴若師爺實枯腸。
恩怨情仇凡塵事,
瓢無半水充大洋。
(三)
孤身沒落心寂寥,
奢談人生賽天橋。
陳辭賣盡加濫調,
唯剩舊囊待火燒。
這組他發表在澳港澳大灣區文學平臺、寫于辛丑年夏天的古風詩,因對當今所謂的潛規則、山頭主義、飯圈文化發出了最有力的抨擊、直抵要害、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作品一經發布就產生很大的反響,點擊率、點贊率、留言率節節升高,堪稱平臺之最。并引起了詩評家鄧三君老師的精準闡述。因已由平臺發布,限于篇幅,在這里我就不多說,詳情請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平臺往期文章。
二
1957年,許峰老師出生在湖北蘄春檀林鎮界嶺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有關史料記載,蘄春在西漢初建縣,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最顯著的要屬楚漢之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耳濡目染的氛圍環境把許峰老師鍛打出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和一個滿腹才華的詩人。1974年,高中畢業后就開始在村里當小學老師、大隊團支書、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12月入伍到蘭州軍區,歷任戰士、連隊文書、團宣傳股戰士報道員、營部書記,師、軍、軍區司令部新聞干事,其間在解放軍報社學習,當見習編輯一年,隨軍赴云南老山前線輪戰半年,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首屆畢業學員。1988年底,調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宣傳處任新聞干事,1993年轉業,從基層干起,后官至恵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督察辦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兼督察辦主任等職,荊楚文化的精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詩人有愛,大愛有形,他很多的詩里,都能看出他那顆澎湃的、憂患憂民的赤子之心。他的詩歌甚至上升到哲學和宗教的高度。我在中國詩歌網看到他的一組禪詩,寫得意趣盎然、云淡風輕卻又禪意十足;他愛大自然,花花草草都成了他哦吟的對象。他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這些花花草草的贊美中。就連世說曇花,以往大都是以短暫生命為悲傷色彩的,在他的筆下,成了“驚鴻一艷留余香”的精靈!他寫的古風古韻,大都是情深意濃之作,無拘無束,沒有格律的制約,有形又無形,一切遵循內心的釋放,所以反而顯得暢快淋漓,美不勝收。正如網友所言:“許峰寫詩,歷來不喜無病呻吟,不追風花雪月,不套格律平仄,只在保證韻腳流暢的基礎上,堅持以立意為先、不以律傷意的原則,所以每首小詩都能給人警世性的啟迪和思考”。關于古體詩的格律問題,我記得毛澤東主席在《詩刊》創刊號給臧克家等十二人的信中,就以他自己的詩說過:“怕束縛了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但他同時又指出:“舊體詩詞音律和諧,節奏流轉,但格律拘泥,有束縛思想的一面。”(見中國當代文學簡史初稿526頁。)做為軍旅作家的許峰老師,很好地領悟了這些精髓,保持了節奏上的音律美等特點,更多地從表現的內容出發,對成規有了突破和創新。
三
新時代的詩歌要有擔當精神,擺脫“小我”的束縛,增強公共意識,使命意識,寫出氣韻綿長、形象高遠的大詩!但所謂的大詩,也不是動不動就用這些“上下五千年,家國千萬里”的大詞大句,因為這樣的句子很容易概念性和空洞,很難有實質性的東西打動人和感染人。文章宜細不宜粗,是作品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大到無形,是因為小到能用顯微鏡。許峰老師的詩取材很小,以小見大,折射出一種璀璨的詩性光芒,因而也就能從“小我”中釋放出來。蘇東坡提出詩詞質量的評判標準無非有兩種形式,即形式與內容,全篇是否通徹,起承轉合是否自然,我認為很有道理。判斷一首古風古韻的詩,形式是最基本的判斷,句式是否整齊,結構是否完整,押大致相同的韻。毛澤東、聞一多、魯迅等名家也提出過這方面的論述。換句話說,首先在樣式上,要有詩的模樣。然后是在內容上要有真實的生活細節,有真情實感,不能憑空造詩。此外,還要有詩味,有內涵,有意境,語言生動,精練有味,這樣才能算一首好詩歌。詩是寺廟的語言,通靈通圣,如果詩里還能帶點宗教的色彩,就可定為佳品了。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把藝術分為四境,即疵境、穩境、醇境和化境。流暢的詩思,飽滿的情感,優美的意境,再加上詩人的品行和禪意,我認為許峰老師的詩歌,已到了醇境和化境之間,這是說得保守一點的,因為詩人還在不斷求索中。他求索的,也不光是對文字唯美的追求,更是思想境界的修行與升華!比如以下這首詩,從哲理上升到禪味:
《拜彌陀寺》
佛照無疆亦有疆,凡塵處處隱蒼涼。
善由心生自為佛,勝似梵音日繞梁。
這是詩人游彌陀寺之后的一些感悟。彌陀寺位于安徽省太湖縣彌陀鎮,是我國近代佛教領袖趙樸初的故里。詩人的故鄉離彌陀寺僅四公里,回家時常去拜謁。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的一顆云水禪心。在網絡上也有多人解讀,大意是在游覽了彌陀寺之寺,詩人面對蒼涼的山寺發出的感慨,如果心中向善,人間何處不是佛,詩里有自省,也有誡勉的意思。作者身為政府官員,時時保持一顆善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文學是形象思維,不能像散文一樣直接說出來,所以詩人澎湃的情感,必須有一個載體才能體現。這個載體就是“佛”,因為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佛就是慈悲善良的化身,托物喻意,以佛為寄托的對象,達到了空靈又有具象的效果。趙樸初不但是佛教領袖,也是一位詩詞大師,據說中國的俳句,就是從他開始推動的。詩人常去朝圣彌陀寺,不但有詩人心靈的洗禮,也是詩歌路上的一次修行。他有一首在退休前寫的詩,那種了去無塵、云淡風輕的心情表現得異常灑脫。并兼有道家上善若水,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令人蕩氣回腸又心靜如水,也體現出禪的最高境界之平和: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他的世界是典型的二重世界,淡泊名利,卻又重在貢獻,用豐富的詩情,囊括了波瀾壯闊的人生。
四
許峰老師寫的詩大都以古風為主,題材也千變萬化,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平臺,筆者見到了他寫的一首新詩,這首題目為《中國高鐵詠嘆》,是一首時間跨度較大的敘事詩,抒發了一個新中國的建設者、見證者看到祖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出由衷的喜悅,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詩情伴隨著詩人的見證與回憶交融在一起。詩以敘述的手法,拉出一頭長線,再以剛健、清新的筆調詠嘆出自己的心聲。在表現手法上,也寫出了二元結構,鏡像交替,簡潔明快,如一組組蒙太奇鏡頭。詩中有若干個細節尤為動人:“突然/似有細雨從天而降/抬頭一看/上鋪一位老太太/抱著孫子向下把尿/正要發火/旁邊幾位乘客/已破口中傷/老太太忙不迭道歉/聲音帶著誠恐和驚慌/我想/也許她第一次坐臥鋪/遇上孩子要拉尿/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上演了不雅的一場/我對老太太說/你帶孩子下來/我坐上鋪/老太太連連作謝/幾位惱火的旅客/這才停止了罵娘”。
毛澤東主席在和陳毅談詩的一封信里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許峰老師深得此中精妙,所以作品意象飛動,氣勢磅礴,耐嚼耐品,引人深思,很有藝術感染力。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筆耕不輟,許峰老師的詩藝成熟,風格獨特,清新自然,既接受了我國古代以來現實主義傳統,作品深刻地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也吸收了浪漫主義的風格,想象大膽,瑰麗而驚奇,具有獨特的個體風格。至今已在結集出版了《武都路133號》《留在綠色軍營的記憶》《許峰獲獎新聞作品選》《詠物悟道100首》等四部著作,因而也就在百花齊放的詩壇文壇,多了一抹亮麗的風景線。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