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斑斕夢,人生化詩行
——桂漢標詩集《歲時斑斕》賞讀
作者:胡列志
1
桂漢標老師第十九本作品《歲時斑斕》于今年三月由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在收到出版社寄來成品書后的五月十四日,桂老師在詩社小屋簽名贈書,參會的所有五月詩友都得到了饋贈。氣氛熱烈,不少詩友捧著書輪著與桂老師合影,我還被詩友導演著照了幾張。
新詩集九點五個印張,三百多頁,透著書香,一種強烈的閱讀欲望從思想深處涌出來。讓我意外的是,這本作品與以前桂老師的其他集子不同,因雜事多我到五月二十五日才讀完第一遍,用時足足十一天。全書分六輯,第一輯是時政抒情詩,第二輯是歌詞,第三輯是公益辭賦謠,第四輯是科學哲理詩,第五輯是別體題贈詩,第六輯是童話寓言詩。這就像桂老師的人生,紛繁而斑斕。桂老師與共和國同齡,經過了新中國所有的階段——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四清運動,文革,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到今天的偉大復興之路。我經常講,王佑貴的《我們這一輩》里有“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上山練過腿,下鄉練過背,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真正的嘗到了做人的滋味!”簡直就是為桂老師量身而作的。桂老師的兒媳婦余玉英在樂昌秀水鎮教書,王佑貴就是從秀水隔壁的逕口村走出去的。每一次唱這首歌,我會同時想到兩個人,一個是王佑貴,一個就是桂老師。對了,桂老師給這本書起名《歲時斑斕》,是文題相印了。
2
詩莊詞媚曲俗,這是傳統解釋,也是讀者的欣賞習慣。要把詩寫得莊嚴嚴謹并不難,只要句式、結構,平仄、用韻等合符相關要求。新詩則更容易,只要立意健康,詞語文明,基本沒有問題。可要寫出好詩,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桂老師自然是把詩歌作為亊業追求的,就憑三十一年前便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這個身份,還有風雨兼程帶領五月詩社四十年就足以證明。可桂老師不只是在“詩莊”上耕耘著力,他還“旁逸斜出”,除了寫評論,寫散文,寫“官樣文章”外,還像古代文人那樣,時不時“投壺射覆”“作對吟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寫了不少趣味盎然的“特殊詩歌”。時間跨度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本世紀2020年超半個世紀。桂老師把我和羅世雄封為粵北“周身刀”之人,其實我們兩人僅是小巫見大巫,桂老師才是真正的“周身刀”之人。
原以為李獻玉是五月詩社歌曲創作的先鋒,殊不知桂老師在八十年代初就有歌曲發表。由中國勞動出版社出版的《勞動保護》1981年第6期上,赫然就有桂老師作詞的《我們的工廠像花園》(黎遠圖作曲),這在粵北音樂史上是值得記錄的一筆。1982年春,廣東省業余文藝獲獎作品二等獎里,又見到桂老師作詞的《瑤山籃球賽》(許樂明譜曲)。1984年,又有桂老師的詞作《瑤家商店城里開》(許樂明作曲)發表于《南方日報》。1992年中秋節前韶關電視臺播報的電視專題片的一首插曲《韶城的月亮》(范炎興作曲)就是桂老師的詞作。后來桂老師多年后重與音樂人作家李獻玉聯系上,更是常應邀寫作歌詞。其中《永遠的感動》,由李獻玉譜曲并演唱,一舉奪得2011年韶關市所有選送各類作品唯一的“廣東省業余文藝作品一等獎”。我在創作《青青芙蓉山》(李獻玉作曲)這首歌詞時,桂老師也提出修改意見,果然取得較好的效果。可以說桂老師是歌曲創作的行家里手,只是被他自己其他的成就掩蓋了這方面的貢獻。
有某大作家曾說過,文學作品從來就不是用來歌功頌德的,而是用來揭露社會的黑暗的。我則認為這樣的定義有失偏頗,或者說過于武斷了。文學作品作為人們大眾喜聞樂見的載體,記錄和描繪著社會廣闊無垠的畫面,不可能只有黑暗而沒有陽光。同時我們也反對無原則無底線的歌功頌德。在桂老師的所有作品中,沒有一邊倒地揭露或頌揚。桂老師嫉惡如仇,眼睛里容不得半點沙子;他深明大義,信仰堅定,方向明朗,為了實現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被足足“考驗”了近三十年而不改初衷。在《歲時斑斕》的第 一輯里就收入了50多首充滿著昂揚正氣的詩作。他愛故土,愛這個城市,愛這個社會,當然也愛這個國家。對正面人物的尊重與敬仰和對良好的社會事物的認可肯定,也不惜筆墨地見諸筆端,而且幾乎都洋洋灑灑,激情滿滿。《你的腳印》,寫韶關好人協會會長,致力粵北做好事的事跡。角度是頌揚的,文辭是贊美的,林銳生的形象是高大的。“你的腳印,攜帶著\冬季里的春風,冰雪中的溫暖”。桂老師長期從事慈善公益事業,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捐助培養了不少窮人的孩子,有的孩子已經博士畢業走上教學科研之路。《霧杜鵑》寫的是樂昌市里的一個小人物李愛鳳。李愛鳳經營著一間波波制衣店,員工都是殘疾人,她愛人也是殘疾人。她不只是與殘疾員工共擔風險與快樂,還時不時做一點公益。我去參觀了李愛鳳的小作坊,說了句“了不得”,而桂老師卻是奮筆疾書,詩句汩汩流淌,“清清紅波映照三十載日升日落\倔強的性格開創一種新生活\伉儷同心帶領手語交流的兄弟姐妹\用布料與衣車高奏自強弦歌”。謳歌人物的還有《認可——致“最美禁毒人”》、《洪濤書屋》、《陽光的名字是快樂》、《寧可相信你的永生》等篇章。寫人物群像和團體的有《寫給青文會和青工作協》、《回味》、《黃金季節》、《出彩人生》等。而在這一輯中,著墨最多最重的是愛國愛黨愛故土的詩篇。《九九歸一》《再訪長征紀念館》《我們去閱讀一條路》《火車頭之歌》等都寫得感情飽滿、感人至深。
在《歲時斑斕》這本書里,有一輯叫“公益辭賦謠”。《英東科教樓碑記》值得一說,全文只有五行,可記錄和聯系著一段可以大書特書的故事。詩社元老趙蕘剛在始興捐建了一座希望小學,觸發了何銘思先生的紅三角文教扶貧的心愿,在霍英東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銘源基金會,韋丘老爺子任主任,桂老師任常務副主任,實際工作由桂老師擔綱。上世紀九十年代,桂老師帶領五月詩社一幫人在韶關、郴州、贛州廣大的紅三角地區和河源、清遠等地展開文教扶貧工作。捐建了四十多項包括大中小學的“希望工程”。其中最大規模的是始興的風度中學和韶關學院的英東生物工程學院。還舉辦了幾十期的文學夏令營,還在相關的學校進行獎教獎學。有力推動了紅三角地區的文教事業進步與發展。英東科教樓,是銘源基金會捐資600萬于2000年建造的。《英東生物工程學院綜合大樓碑記》,鐫碑于韶關學院英東生物工程學院大院內,是桂老師2002年冬撰寫。“千禧之冬,正值韶關學院申辦本科之際,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博士、銘源基金會主席何銘思先生及其戰友韋丘先生一行,專程到校考察,適時倡議并慨然捐資三千萬元,創辦生物工程學院,為開發粵贛湘邊紅三角山區豐富資源,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證。”
2010年8月,桂老師應廣東援川工作組組長陳茂輝(后來任中山市市長、汕頭市市委書記)的邀請,到汶川實地考察,回來后馬上寫了《汶川災后重建賦》,大家注意,這里用的是“賦”。賦是古代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名篇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東坡的《前赤壁賦》等。桂老師之所以要用“賦”這種文體,一是汶川災后重建的壯闊宏偉的場面深深地震撼著桂老師,二是受工作小組之邀,為廣東援建任務圓滿完成而起草碑記。全篇111行,把現場之“景”、廣東之“情”、援建者之“心”以及汶川人之“志”一一著筆,逐個潑墨,展現大家文筆。在這一輯里,還收入了一則廣告詩《粵北喜迎天下客》,一則少兒三句半《吃飯謠》,一則小快板《農家書屋好處多》,四首《紅段子》。在這一輯中,分量最重的是《韶關公民道德歌》。《道德歌》原是單行本,包括插圖和注解,在2002年是韶關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分八個部分,分別是“序歌”“銘記歷史歌”“熱愛鄉土歌”“人生成長歌”“家庭美德歌”“社會公德歌”“職業道德歌”“尾歌”。《道德歌》內容涵蓋面廣,涉獵豐富,天文地理歷史人文道德法律民情風俗都有包羅,四字一句,一韻到底,是填補空白和里程碑式的創舉。
以上這些實用型的“應命之作”,照常規有些是有稿酬的。但桂老師習慣性的公益理念,推掉了不少這類費用。桂老師多年致力于文教扶貧事業,便養成了“便宜莫愛,浪蕩莫收”(《增廣賢文》句子)的習慣。每次跟他去扶貧點,對方都會給一點紅包“表示表示”,可桂老師常常婉拒,連辛辛苦苦的講課費也不收,他帶動了五月詩社一大批義工。2000年,桂老師榮獲霍英東貢獻獎”,與錢學森余光中一起領獎。到手的獎金40萬,桂老師一開始就表示要捐出來用于五月詩社作為日常運營經費。后來詩友們勸他改善一下生活條件,桂老師最終在離詩社不遠的立交橋旁邊的長城公寓購置了一套房子,算是有了一個像樣的家,一直住到現在。剩下的十五萬,全部捐給五月詩社作為運作費用直到如今。
第四輯《放歌微觀世界》,是九首科學哲理詩。三首發表于1979年《廣州文藝》和《長江文藝》,五首發表于1981年的《韓江》、《榕江文藝》,其中的《鈾的解放》和《沼氣的熱情》后來又分別發表于1999年《詩刊》第七期、第八期。《玻璃鋼》發表于1985年6月18日的《韶關日報》。科學哲理詩不好寫,科學崇尚理性思維,文學則需要感性認知。提到科學知識,往往與“真實、嚴密、科學”相聯系,說到文學,人們往往與“自由、靈動、優美”掛鉤。怎么樣用“自由、靈動、優美”去記錄和解釋幾乎冰冷的“真實、嚴密、科學”,是詩人要解決的問題。寫虛了,則不科學,寫實了,則不優美,而桂老師做到了。首先,桂老師對待科學現象與科學原理是認真的,態度是科學的,沒有半點馬虎,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把所寫的事物了解清楚,不說是透徹,至少是沒有謬誤的地方。第二,桂老師對所寫對象是真的熱愛,由愛產生贊美之情并訴諸筆端。第三,桂老師寫這些詩在用詞造句上和韻律的安排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然沒有出現“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廣東出了個拖拉機”這樣的大白話。桂老師寫激光:“你的千千萬萬光子\結成一支嚴整梯隊\始終認準一個目標\步伐一致向前疾飛。”(《激光賦》)這不就是今天的激光炮嗎,1979年就有這個知識,桂老師不簡單呢。桂老師寫太陽灶:“每天,對著熱情如火的太陽\你打開晶瑩透亮的心扉\笑把千千萬萬卡熱量\源源不斷吸進自己體內。”(《銀色的向日葵》)寫鉆石:“心懷透亮晶瑩\性格無比堅硬。”(《金剛石贊》)寫鈾,“一身普通的黑色衣裳\包裹著多么灼熱的心腸\一副平凡的柔軟肌肉\蘊藏著多么巨大的力量。”(《鈾的解放》)
我先說第六輯,然后回頭再說第五輯。第六輯七個題目共13首詩。桂老師把這些詩歸為童話寓言詩的范疇。寫童話寓言詩,要有一顆童心,會運用兒童寓言,會使用兒童視角,寫出來的作品要有童趣。《一只小風箏》是桂老師1968年還在讀北江中學的時候寫的寓言詩,這是我所知道的桂老師最早的作品。風箏要與飛鳥比,要自由,要掙脫羈絆自己的絲線,與小鳥一樣翱翔,結果不聽鳥大哥的規勸,“小風箏被自由地葬進了大海的波濤”。作為一個中學生能夠認知到自由是有條件的,并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可見桂老師是勤于思考,成熟得 比較早的一個了。雖然語言略顯平白,但教育意義顯而易見,且是桂老師開山之作,是其豐沛文運之濫觴。《山鷹與鷓鴣》發表于1978年4月21日的《廣州青少年報》。這首詩采用擬人化手法進行對比,勇敢的山鷹和膽怯的鷓鴣,兩種性格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頌揚與批判,態度明顯。在撥亂反正的年代,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剛剛醞釀的節點上,這首詩對青年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仿佛看到一個瘦小的身軀站在風口振臂疾呼的情景,而那疾呼卻是隨風飄蕩,振聾發聵。《井底之蛙》原載于《廣州文藝》1979年第6期,并在當年的廣東省電臺多次播出。此詩只有三段12行,篇幅短,卻意義不凡。青蛙因為海鱉的引導要去大海看看,卻因為嫌海水咸澀而大呼上當,最后還是回到井底。在改革開放之初,一切探索都是需要勇氣的,有些探索甚至會付出血的代價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摸著石頭過河進而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多么值得稱道和贊頌的啊,可英雄是我還是非我,是要抉擇的呀!淺嘗輒止,或是半路當逃兵,比比皆是。桂老師看到了這些懦弱者,更看到了時代的弄潮兒建功立業的壯舉,桂老師揮筆寫下這短短的12行詩,對改革開放的逃兵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這一則寓言詩,就像一通奮進的響鼓,在春天的故事里激勵著熱血青年奮勇前進。在同一期發表的詩還有《驚弓之鳥》。也是12行。1979年,方向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許多人的腦袋還是糊涂的,改革還任重道遠。桂老師估計是急了——他看問題一貫很準,路線和方向一貫清晰明朗。說教沒有用也沒有機會,因此他采用了短平快的藝術形式,把郁結在心的思想寫出來了,發表出去。當然是一片掌聲,“向左嘛,碰了壁仍是正確路線”的人們得到口誅筆伐,成了過街老鼠。而這種人這類人往往是實權派,輕易不敢對其置喙,更不用說明目張膽地批判了,老虎屁股摸不得呀。而桂老師這小小篇幅的寓言詩,則采用迂回戰術,“我說個寓言而已”,觀點潛移默化就深埋人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起到了用“無形之劍”斬“有形之鬼”的效果,難怪被省電臺反復采用了。成語故事新編,當時已有很多人在寫,版本很多,各有偏好。桂老師這個新編,選了七個成語,寫于不同時間。《按圖索驥》、《杯弓蛇影》和《對牛彈琴》三首發表于《福建文藝》1979年第2期,《墨守成規》和《越俎代庖》發表于《曲江文藝》1979年第3期,《紙上談兵》和《葉公好龍》發表于《北方文藝》1979年第8期。看來1979年是桂老師的“成語新編”年。這七首詩,純一色的諷刺,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尤其是“肉食者”的種種丑態予以鞭笞,毫不客氣,可謂義正辭嚴。寫諷刺詩,要善于診斷,摸出其毛病,還要分析出病因,最后揭露其丑態,用痛打落水狗的手法窮追猛打,打中其七寸,使其無處遁形。桂老師無疑是這方面的高手妙手。
第五輯是別體題贈詩,桂老師命名為《全憑夢的出彩》,篇幅最多,體量比之于第一輯略小。這一輯要拿出點文化水平來才能閱讀好。全輯五十四篇,都不是操正步的中央軍(正體詩),而是編制外的雜牌軍(雜體詩),所以稱為“別體”。這些“別體”形式多見于古代小說,如《紅樓夢》、《三言兩拍》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名作中。桂老師真是個大玩家,所涉體裁竟然有“一字詩”“頂真詩”“寶塔詩”“獨韻詩”“藏頭詩”“剝皮詩”“空空詩”“半字詩”“拆字詩”“回文詩”“三字詩”“步韻詩”,還有“手機短信詩”“地名詩”等。其中“藏頭詩”最多,有33首。
“剝皮詩”又叫“剝體詩”,就是將一些名詩改動,借用其“詩名”,表達與原作意思意義不同的作品。我們看桂老師怎樣剝皮,2011年應朋友邀請而作的《飛騰銘》就是借用劉禹錫的《陋室銘》的“剝皮詩”。擷取幾句,“奇石彰堅韌\青白解菜根\茶香車駕順\情真平安行”。
“索賄局長下了臺\臺上新任局長到\到任當天開大會\會上高聲做報告”,這是頂真詩《前腐后繼》的開頭四句。諷刺腐敗的惡性循環。
“ 好
真好
新年好
吉星高照
財神對你笑
大疊大疊鈔票
等著你裝滿腰包”
這是寶塔詩《新年好》四段的第一段,這首詩把新年的喜慶和對新年的祝福寫得熱鬧而妙趣橫生。由于太費篇幅,不能實錄全詩,有點遺憾,請諸君翻看原著,切莫錯過賞心悅目之機會。這首詩后來發表于2009年2月的菲律賓《世界日報》中。
“空空詩”,原是佛家避世厭世的偈語,帶著消極的意味,桂老師反其意而行之,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不屈不撓的斗志表達了出來,連詩名都很有光明性——《虛懷若谷自從容》。錄開頭和結尾各兩句,以饗讀者:天也空,地也空\萬類自由在其中。釀得蜜甜酬夙愿\虛懷若谷自從容。
很有趣的“回文詩”,名篇很多,但要自己寫出一首來,卻是難上加難。我嘗試過多次,都覺得不倫不類,只好放棄。單從文字安排上并不難,但或是落入俗套,或是純粹游戲,內容鮮湯寡水味同嚼蠟,沒有半點意思和意義。要寫得有內容有意蘊有新鮮感,真的不容易,而桂老師的《題贈天井山游客中心》就做到了。錄全首如下:
天井山靚映彩云,
爽秋金染正風清。
觀景皆之悅目美,
山親水愛此中心。
心中此愛水親山,
美目悅之皆景觀。
清風正染金秋爽,
云彩映靚山井天。
可讀可賞,這種絞盡腦汁的功夫,老胡同志我服了!
“地名詩”,也是很考文字功力的。桂老師上世紀下鄉樂昌,對樂昌熟悉且有感情,兒媳婦余玉英(現在樂昌市編制內工作,是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也是樂昌妹子,后來搞文教扶貧,辦夏令營和采風,桂老師也經常到樂昌。寫《樂昌地名小唱》就是順手拈來,三個手指夾田螺——十拿九穩了。但簡單隨意的排列肯定敗了詩名,讀不得的。且看:
五山九峰萬木春,
北鄉廊田五谷豐。
云巖坪石金雞唱,
兩江三溪秀水清。
黃圃慶云漫天霞,
白石沙坪遍地金。
樂城大源喜長來,
梅花香飄北大門。
樂昌的一街十六鎮全在其中,安排得妥妥的,各街鎮特色盡收眼底,讀起來朗朗上口,是一首很好的旅游宣傳詩。不知桂老師有沒有收取廣告費。
《魯迅日記》中,1932年12月31日記載:“為知人寫字五幅,皆自作詩……”這就是五首《無題》,其中第二首最為有名和最具影響,起首句為“慣于長夜過春時”。桂老師在閱讀《紅色貴州》(作者桂向東,《酒國詩刊》主編助理、編輯,貴州省仁懷市長征文化研究會會長,曾來韶關與五月詩社詩友交流)后,步魯迅這首詩之韻記詩一首《〈紅色貴州〉讀后》,為“步韻詩”。該詩用的是魯迅原韻,把讀書的興奮和所處疫情時間節點的煩惱一并吐露詩行中。拿名人名詩步韻作詩是要有點被咒罵被歪解的風險的,我不敢,桂老師敢。
桂老師最短的是,恐怕是這首“拆字詩”了,“日月明\立木親\成言誠\船載祥云行好運”。詩題反而不短:《回謝朋友中秋短信(拆字詩)》。全詩16個字,題目11個字,有趣,可以窺見桂老師的細心與濃厚用情。
“獨韻詩”不轉韻,全首詩每一句同一個字做韻,尤為難寫。桂老師的《“時”謠》就以“時”為韻,34行詩句句末字都是“時”。詩中列舉人生百態之典型,嚴厲批判之,勸人惜時務實,不可蹉跎光陰,讀后有當頭棒喝之感。
“藏頭詩”很多,在唐代已經成熟流行,雖不入正詩之列,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是很盛行的文學樣式,其最大特點是有趣,年節聚會活動能夠起到活躍氣氛聯系感情增進溝通的作用。《水滸傳》中吳用那四句卦歌就是藏頭詩:蘆花叢中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難逃可無憂——盧俊義反。結果此詩給盧俊義帶來極大麻煩,最后逼上梁山。桂老師的藏頭詩已成氣候,是這類詩歌之佼佼者。把33首藏頭詩讀上幾遍,慢慢品味,覺得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恨不得自己也是桂老師的詩寫對象,得一首而珍藏之。
周玲娟是個靚女,顧盼生輝,我認得,但沒有多少交集。她是劉軍會長的麾下干將。2009年5月23日她生日,我自然沒資格參加,可桂老師是青年文學會的總顧問,被邀請合情合理。我猜想桂老師是被現場氣氛感染,看得眼熱,詩興勃發,隨之賦詩一首,題曰《生日賀詞》,寫得真好:
賀詩一首卻由衷
周年喜慶廿四春
玲麗如蝶飛神采
娟娟笑語灑清風
生命尊貴不虛度
日月進取看行動
快對燭光許心愿
樂見愛侶擁懷中
2011年3月2日,唐學連生日,桂老師又演嫻熟故技,寫了《三月二日賀詞》:
賀忱捧出艷陽天,
唐風宋韻悅流年。
學海波翻詩意近,
連天云舞夢情遠。
生涯豈經百般黯,
日歷始掀一頁鮮。
快語尚需心翅飛,
樂山樂水傾夙愿。
桂老師的人情味表現方式有點與眾不同,他是個大愛之人,可魯迅式的性格導致一些人覺得桂老師過于苛刻嚴厲。當然,誤解桂老師的詩友肯定不止一個,可桂老師從來不辯白,不解釋。桂老師對詩社內部核心人物,個個要求很高,有時候恨鐵不成鋼總會開罵,我就遭受過他的“狗血淋頭”式的批評,但挨了罵怎么也恨不起他來,還有醍醐灌頂的味道。對韶關之外的詩友,桂老師總是相敬如賓,每一次他們來韶關,桂老師都會呼朋引伴親自招待,有時還自掏腰包不計成本。孫杰、賴年華、周春泉、夢凌、王園梅等,都是桂老師的貴客。王園梅是江西的一個地道鄉村創業者,文筆還算勤快。桂老師不單是自己對她熱心資助幫扶,還號召詩社詩友一起為她喝彩鼓勁。孫杰是個河南大漢,身高一米九幾,與詩社聯系上后,與桂老師傾心相交,對詩社慷慨大方,洛陽韶關經常跑。在得知孫杰貴體欠安時,經常過問關心,還于2018年2月27日寫藏頭詩一首表達祝愿。詩曰“遙遙千五風與雪\祝詞堪比鞭炮烈\孫心從無半度移\杰作已有數百頁\康途忽降重重阻\忽突爭光緩緩泄\回決病孽憑意志\春聲隱隱來天闕。”
桂老師奮筆慶生,也揮淚悼亡,五月詩友陳建橋離去呂學煌離去,桂老師都深情悼念,并分別寫下一首藏頭詩,分別是《天雨悲灑共悼建橋》和《學煌詩友走向永恒》。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屠岸于2017年在京去世,94歲高壽。生前與桂老師交往甚多,對五月詩社也倍加關注和傾心扶持。桂老師于2017年12月17日寫詩一首紀念:“屠蘇香彌一世紀\岸芷汀蘭笑風雨\永路仰止詩宗教\恒心嘔瀝書編輯\夢想初始無近遠\旅途邁進有幸遇\長者諄諄扶五月\續往開來看后繼。”
韋丘,在五月詩社的詞典里是“祖師爺”,他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但在韶關,人人都叫他“韋伯”。他離休后的三十年,注意力投向了五月詩社,投向了他曾經浴血奮戰的紅三角。桂老師與韋伯的關系我不再贅述。桂老師家客廳的正墻上掛著韋伯的一幅題字,內容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是左宗棠 的詩句。韋伯活到九十高齡,于2012年7月12日在廣州去世,追悼會時,我和桂老師等一眾詩社文友和韶大領導教授們驅車幾百里趕往廣州送別。一周年祭的時候,五月詩社詩友自發作文紀念,桂老師寫了藏頭詩《韋伯周年祭》。
與日俱增懷念深,
時刻未忘培育恩。
具備無盡愛與志,
進步有待詩和文。
告訴青山齊仰止,
慰藉綠水共奔騰。
韋編三絕齊奮發,
伯樂功德千秋頌。
桂老師在詩后注解說“詩近似于‘順口溜’,我不揣淺薄,發表于此,以寄托我們五月詩友對祖師爺永恒的緬懷與感激之情!”
《“放飛生命之夜”題詠》、《題詠傳燈法會》、《請君品味雪花巖》等等都是藏頭詩好作品,我會反復品讀。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羅列,陳文贅述了,大家看原著吧。
3
“其人有山林氣,斯文有金石聲”,記得許多年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的題目,覺得這句話也適合用來描述我們敬愛的桂老師。
桂老師與共和國同齡,在其充實而豐富的歲月中,每一步都在收獲,每一步又都在播種。桂老師有很多人生感悟,有很多人生的總結。我們這些學生和眾多的追隨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熏陶與浸潤。我很有幸在詩社成立15周年的時候,通過謝小紅(記者)和馮春華(現任社長)接近了桂老師,并由桂老師領入了五月詩社(1997年5月22日),從此伴隨桂老師左右整整25年。從接近、了解桂老師,到受他影響,感染了桂老師的思想包括三觀、創作方法乃至習氣,尤其是我喜歡穿五月詩社社服,連不認識我的人見了,都會問“你是老桂的人”?或是“桂老師還好嗎?”每次遇到這種情狀,我都驚訝不已,大多時候又會打心底里產生一種驕傲的情緒。
桂老師不虧,十九本著作熠熠生輝,七十多年耕耘收獲豐碩。從幼兒園到韶關學院,都有他的學生,從街邊攤擋到大學圖書館,都有他的書作。桂老師與我們亦師亦友,桂老師高朋滿天下。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袁忠岳《二十五年詩化人生路》中說,五月詩社走過的路,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人生化詩”和“詩化人生”。這不就是對桂老師的最好寫照嗎。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之一趙翼(另兩家是袁枚和張問陶)的《題遺山詩》,多少有點感激這個文豪學者,他這首詩是為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詩文集做的題詩,可其中的一些章句,好像是為桂老師著筆的。桂老師沒有元好問的喪國之痛,卻經歷了共和國由貧到富由弱到強的坎坷不平的奮斗歷程,其個人也是跌宕沉浮,歷盡艱辛的。錄詩如下,作為拙文的結語吧。
身閱興亡浩劫空,
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
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
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