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意識與生活情懷
——趙攀強散文集《母親的升子》讀后印象
作者:邊村
《母親的升子》是作家趙攀強的散文新著,由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趙攀強先生以書寫鄉土散文著稱,是陜西文學界具有鄉土情結和鄉愁意識的標志性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思想和文本風格值得研究探討,也期盼能引起文學界更大范圍的關注。
我以虔誠的讀者的心態,在閱讀《母親的升子》這部文集后,被作者樸素的行文風格和真實的情感呈現所打動,當然,這是一種感性的外在的印象;整體觀照和梳理趙攀強的散文,我不揣淺陋地認為,他的文本潛涌著強烈的尋根意識及生活情懷,這是這部文集留給我的深刻印象。
尋根意識是趙攀強散文的主要基調之一,文集中的一些回憶性篇章大多屬于此類。尋根意識包羅萬象,但概而言之,無外乎分為兩種:精神尋根和文化尋根,即對生存精神的探尋和道德文化基因的盤查。
尋根意識作為一種創作思想蘊含在作家的文字中,牽引著文本的價值取向。趙攀強先生的諸多鄉土散文被評論界貼上鄉愁散文的標簽,成為重要的鄉愁作家,我完全贊同。但評論界對趙攀強散文的研究大多僅僅停留在“鄉愁”上,很少從鄉愁的背后去探究作品的內涵,這是值得商榷的。
事實上,作家抒寫鄉愁,其表象是呈現對鄉土的記憶,其內在,卻是對生存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尋根。
中國農村在經歷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以及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可否認,我們在獲得巨大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一些精神品質在丟失,道德在滑坡。
這部文集有多篇散文都是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生活的回眸,其中流露出的不僅是作家對鄉土的懷戀,更有對當下某些生存精神和道德文化漸次缺失的憂慮之情。
比如,石磨是一種古老而笨拙的器具,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農村大多數家庭都是通過轉圈推磨來加工糧食。作者在《老家的石磨》中勾起對這種勞作的記憶,盡管“推磨是件苦活,太枯燥,太費力,太乏味,從此就不喜歡推磨了”,但相比于吃糠咽菜的苦處,從石磨里流出的面粉就有很大的誘惑力,推磨這個苦差反而變成了一種享受。苦難,鍛造了一種生存精神,即:勤勞和堅韌。
類似的散文在文集中還有很多,如《進城賣羊》傳遞出自尊自強的精神,《深夜里的紅燈籠》是對生存信念的堅守,《草鞋的記憶》則呈現出極強的生命意志,等等。
這些篇章, 單從文本的表象來認識,也只是對生活的一種回憶;但從文字深處去琢磨, 就能感知到作者是對某些生存精神的追尋和拯救。當然,這些生存精神是我們當下最需要的。
而《母親的捶布石》呈現的是家風,閃耀的是道德文化的光芒。“母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兒呀!要想做事,先學做人,將來不論官做多大,錢掙多少,都無關緊要。關鍵是不能忘記根本啊!’”母親的話樸素而深邃,有力地敲擊著靈魂。
其實,道德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在《童年草屋》里,母親沒有因為缺吃少穿而扣留兩個偷盜食物的啞巴,不但把兩個啞巴放行,而且把他們偷的那塊臘肉送給他們, 這是做人的寬容大度 ,是人性的閃光之處 。《母親的升子》中, 通過“升子”這個特殊的器物來測量著道德人品, “借平還滿,借劣還優” ,在升子里展現出母親的厚道和誠信。
值得關注的是趙攀強在他的尋根性散文中, 寫母親的篇章較多,如《幸福是碗姜湯面》《家鄉的柿子樹》《老家的大槐樹》《鄉村木匠》《撞進童年記憶的那條大魚》《黑夜里的燈光》等等。這些文章,有的是直接寫母親,有的是在文中提及母親。可以想見,母親在作者成長過程中也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也可以這樣認為,“母親”其實是一個精神意象, 母親的樸實、勤勞、隱忍和堅強, 母親的寬容、平和、誠信和醇厚 ,母親所構成的生存精神和文化品格,激勵著“我”的成長,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試想,我們這個民族不正是具備了母親這樣的精神品質才從苦難走向強盛的么?
尋根意識使趙攀強散文擺脫了復制記憶的平庸,讓散文有了思想和高度。而作者另一類抒寫生活情懷的散文,則呈現出優雅的氣質和通透的人生境界。
如《人生三趣》這篇散文,作者從書趣、茶趣和花趣中把玩生活意趣,感受生活萬象,提拔出生存的文化價值。“人生如夜行,總有一盞燈在照亮,這盞燈就是書”,作者深悟讀書的妙處,“是讀書梳理了煩亂的心緒,撫平了創傷的心靈,指明了迷失的方向,鼓起我生活的勇氣和追求的希望”。而喝茶則需要“好茶、好水、好杯、好環境、好心情”,最美的人生就像茶一樣,“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平淡中追求價值,在價值中詮釋平淡。”其實,生活情懷展現著一個作家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態度。
《人不可無趣》一文,告誡人們多培養興趣愛好,以適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善待身邊的每個人》是介入生活最基本的修養;《小院風景》告訴人們在生活中要構筑和諧的人際關系;《賣菜記》則是對底層勞動者的人文關懷;《路邊臥著的狗》是規勸人與動物和諧相處;《親山親水親生活》詠贊著大自然的無限魅力;《今年秋天有點冷》是作家對保護生存環境的誠摯呼吁。
趙攀強有著扎實的生活功底,是一個很有生活經驗的作家。而且,他的散文往往都是真人真事,在文本表達上,多以記敘為主,這與他早年從事新聞宣傳有一定關系。在敘述風格上,作者有條不紊,也注重細節填充,從而使他的散文具有飽滿鮮活、親切自然的品質。
從文章學的角度來說,趙攀強散文在結構安排上十分謹嚴,偏重邏輯轉換和通篇的規整,使文本有很強的示范性。因此,他的好多散文被中小學選為閱讀教材,大概是這個原因。
當然,作為一名比較有成就的作家,趙攀強先生在散文創作中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諸如拓寬寫作視野,豐富表達手法,在保持文本思想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藝術性和趣味性,等等。我相信,趙攀強先生正在努力調整現有狀態,在做飛躍式的沖刺。期盼他的文學創作在歷經“碟變”后,由高原邁上高峰。
作者簡介:郭明瑞,男,筆名邊村,陜西省旬陽市人。曾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函授學習,在主流文學刊物或網站發表散文、小說和文學評論200余篇。陜西省安康市作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