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十四)
作者:史映紅
說不盡的阿里
——淺析德西詩作《初見阿里》
近半年以來,我就為西藏詩人子嫣、萱歌、馬相村、沙冒智化等寫過有關阿里的詩歌評論。相信很多作家詩人以前寫過阿里,現在或許正在書寫阿里,以后肯定還要寫到阿里,因為阿里是寫不盡的。
《遇見阿里》第一節(jié),詩人德西寫到“無數次在腦海里浮現的崗仁布”不僅“離得如此近”“甚至在風中聞到你的味道”,眾所周知,“崗仁布”齊峰是岡底斯山主峰,2005年10月,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中,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一。它藏語之意為“雪山之寶”,相傳岡底斯圣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能并傳播佛法的圣地,是贍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長的雍仲苯教的故鄉(xiāng)。相傳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遇樂,和平世界,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如意寶。常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教群眾前來朝拜,跪拜和轉山。
緊接著,詩人重點描寫目之所及:“不加修飾、裸露、野性、粗獷聚集、荒蕪的力量、輪回的影子、觸手可及、云端”等詞語。寫“崗仁布”的蒼涼、獨特、厚重、冷峻、剛勁、高聳、奇崛。此時此刻,詩人德西似乎一身輕捷,把自己與斯情斯景、把現實生活與眼前景致融合于一體;用風、用云、用雪、用雷、用電鳴奏出一曲人文與大自然相結合的樂曲。
《遇見阿里》結尾,讓讀者過目不忘的是:“而我情愿出竅的靈魂/在雪山之巔飄蕩/在瑪旁雍措漂浮”,烘托出詩人德西對天上西藏、云中阿里的熱戀熱愛、尊敬尊崇;對“崗仁布”神山的仰望仰視、謙恭虔敬。這種篤定誠摯,心無旁騖的濃烈情愫,讓人不僅想起老子在《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學者王弼注解成:“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之上的高原”阿里,它廣袤、遼闊、蒼茫、厚重,除了無數座屹立的雪峰,還有班公湖、瑪旁雍措、拉昂措、達則措、佩枯措等眾多高原湖泊。也有“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馬泉河”等眾多河流,它們縱橫交錯,它們銀光閃閃,它們一路歌唱,它們不知疲倦,像“共赴一場生命的盛宴”。描摹出天上西藏、云中阿里作為“亞洲水塔”的逼真形象。
整首作品德西視野深遠寬泛,詞語使用恰當精準,詩人用熱忱之心,濃烈之情帶著我們的目光和雙手,仿佛可以觸摸到那片奇崛空靈之地。
淺析詩作《班公湖》
眾所周知,班公湖藏語之意為“長脖子天鵝”,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日土縣西北約12公里處,呈東西走向,海拔4400米,湖泊總面積為604平方公里,我國境內為413平方公里,印度境內191平方公里;湖水東淡西咸,平均水深5米,最深處可達41米;湖中有大小小島十多個,鳥類達二十多種,約數萬只。
回到作品,首先德西開門見山,用“一彎萬山之巔的掌心/捧起的凈水/盛滿滿目虔誠/在暗夜星空閃爍”。非常形象地寫班公湖的清澈清透、清幽清凈,它既像佛祖“悲憫的淚水”,又像灑落在人間的寶鏡,映照出多少人的陰晦陰暗、齷齪猥瑣、丑陋貪婪;又映照出多少人的光明磊落、浩然正氣、尊貴崇高??侦`、通透、潔凈、冰清玉潔、纖塵不染,你可以用所有的詞描述班公湖的水,相反,班公湖的水讓所有的詞相形見拙。
“來自天國的使者/化成鳥的形態(tài)日夜守護”,讀到此處,就想起林語堂曾說過:“吾覺得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蓋宗教的意義為人類性靈的發(fā)抒,為宇宙的微妙與美的感覺,為對于人類與生物的仁愛與悲憫”。詩人德西虔誠的內心,誠實的走筆,空靈的詩句,通過山水描摹,進而把高原各族人民的惻隱之心、悲天憫人、和善大愛的胸襟表露無疑。
這首作品始終溢涌著一種高潔感,圣潔而空靈,讓我們不得不把世俗的欲望與糾結、恩怨與紛爭暫時放下和忘記。靜靜感受天上西藏、云中阿里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眾神俯首、圣音威嚴、峰林浩淼、高天無痕的神奇力量。從而約束心身,控制欲望,弘揚良善,放逐闊達,放飛仁慈大愛;真正達到內在與外表、內心與現實、內心與自然的和解、安寧、和諧。
淺析詩作《遙遠的古格》
略微了解西藏歷史的人都知道,古格王朝前身可追溯到古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約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之后建立,到17世紀結束,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政權,其統治范圍最興盛時期曾遍及阿里全境;古格王朝遺址位于阿里札達縣象泉河畔,先后跨越了當時中原宋、元、明三個朝代約700年歷史。
這首詩前半部分詩人如數家珍,講述古格王朝的久遠,以及久遠王朝的未知與神秘,及至后來的土崩瓦解,最后只剩下斷城碎墻、殘磚破瓦。已“化成細沙堆積/百年千年萬年”,映射出一個久遠王朝的興衰與沒落、強大與湮滅;和對子孫后代內心的深遠影響。
日月的輪回,星河的燦爛,四季的周而復始,山川河流的不動神色,似乎一切都在變,一切似乎又沒有變,字里行間,德西隱含著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之匆促,時光之短暫,認知之有限,胸襟之局促。閱讀至此,就想起西班牙詩人阿萊克桑德雷曾詳細描述過的詩人形象:“他兩腳屹立在大地上,一股強大的潮流就此形成,匯集在他的腳下,流遍他的全身而通過他的舌頭噴瀉而出。因此,從那喧鬧的身體燃起的火焰是大地本身,那深沉的大地。但在其他時候,詩人登上了九霄,額頭高聳天際,他用行星的聲音說話,響徹寰宇,而在他的胸中他感覺到了星星的呼吸”。在高聳的阿里大地,在一個久遠、輝煌、神秘莫測的千年王朝遺址上站立的詩人,仰望地詩人,沉寂的詩人,此刻是神圣的,與阿萊克桑德雷筆下的詩人處境十分相似,詩人對歷史、對自然、對萬物關照的情懷和態(tài)度此刻何等相似。
作品結尾,“傳誦的使者/緊拽著未解的象雄文/在這里久久守候”。這個守候是什么?是曾經王朝的堡壘森嚴、高墻萬丈?是曾經皇權的至尊至貴、龍威燕頷?是曾經城郭的繁華錦繡、繁榮興盛?是曾經街市的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給讀者一種意猶未盡、余味無窮的深思。
詩人德西的作品里有一種宏闊的氣場,有一種沉寂無聲的氣勢,遼闊、高遠、深邃,希望詩人給我們呈現出更多這樣的作品。
初見阿里(組詩)
作者:德西
遇見阿里
無數次在腦海里浮現的崗仁布
這一刻離得如此的近
甚至在風中聞到你的味道
一座座不加修飾裸露的山峰
在眼前呼嘯而過
野性的粗獷聚集著荒蕪的力量
牽引輪回的影子
疾馳在觸手可及的云端
而我情愿出竅的靈魂
在雪山之巔飄蕩
在瑪旁雍措漂浮
孤傲的紅柳是遺落在阿里的璞玉
緊緊鑲嵌在象雄的胸膛
那就誠邀獅泉、象泉、孔雀、馬泉河
共赴一場生命的盛宴吧
班公湖
一彎萬山之巔的掌心
捧起的凈水
盛滿滿目虔誠
在暗夜星空閃爍
順著云彩從天上阿里流過
來自天國的使者
化成鳥的形態(tài)日夜守護
空中飄過的羽毛
應是乘著輪回翅膀的靈魂
僅一眼就注定沉淪
遙遠的古格
古格久遠的史詩
化成細沙堆積
百年千年萬年
在札達土林
在當惹瓊宗的石堆里
在瓊窿銀城的廢墟里
彌漫著遙遠國度智慧的光芒
傳誦的使者
緊拽著未解的象雄文
在這里久久守候。
作者簡介: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fā)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由作者授權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