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家國情懷的“大詩歌”
作者:王恩榮
試看當今詩壇,關注時代與現實、叩問生命,追索藝術創新的主潮方興未艾;同時各種打著先鋒、探索旗號以博人眼球的劣質詩庸俗詩充斥了網絡和紙媒,有的疏離“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大方向,片面追求私人化寫作,以同詩歌的社會性劃清界限為榮。在這個大背景下,《梁志宏文集續編》三卷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引起了詩界的關注,研究老詩人梁志宏的詩歌創作道路和特色,對于堅守“二為”方向、守正創新是有啟示意義的。
資深評論家杜學文先生在《以詩為生》序中指出:“他追求的是一種超越個體而力圖把個體體驗與社會生活融合統一的‘大詩歌’形態。”深以為然。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以“大詩歌”形態對梁老師創作現象進行概括與定位,而且以“個體體驗與社會生活融合統一”定義,顯示了一個優秀評論家豐厚的學養和犀利的眼光。這一論斷如一把智能鑰匙,有助于我們打開梁老師存量豐厚的“詩庫”,且有一種豁然明朗的感覺。
觀察梁老師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軌跡,經歷了從前期較多面向社會、中后期注重自我體驗,漸次達到了二者的融合統一的過程。《梁志宏文集續編》詩歌卷收錄的21世紀以來的作品,正體現了詩人將宏觀社會與個性體驗相契合的詩學追求和審美特征。
最能體現梁老師這一詩歌特征的,莫過于抒情與敘事交融,“大我”與“小我”統一,作者自稱的“中型詩”,即以數字分節近百行的詩。代表作為獲首屆全國綠風詩歌獎的《國魂浩蕩》,詩人以建川博物館抗戰老兵手印廣場為時空背景,謳歌英勇抗日將士,引入叔父少年從軍馳騁戰場的細節,發出了對自己、也是對國人靈魂的叩問:
我伸出手掌,與那枚手印貼在一起/歲月的烽煙叩動我的靈魂。/假如我生逢其時/敢不敢迎著侵略者的炮火/肩負起民族的危難與興亡?/我感覺前輩的熱血激蕩著我的脈跳。
另一首可稱姊妹篇的《英魂不朽》,緬懷在太行山十字嶺殉國的左權將軍,意蘊更為開闊:“前方還有形形色色的十字嶺呵/那起伏的危機、阻障,需要突圍;/還有一山放過一山攔的山頭/轉型、貧困、科技,需要攻堅。”指向了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與擔當。這類“中型詩”還有表現新時代城市大氣象的《躍動的城市詩意鋪陳》等。
梁老師創作中的“大詩歌”形態,固然主要指創作出版的敘事長詩和神話史詩,以及百行敘事詩和中型抒情詩,這些作品以浩大的體量和厚重的蘊涵支撐起“大詩歌”形態的架構。我以為“大詩歌”也應包括那些意蘊豐厚、個人體驗深邃的組詩及短詩。梁老師近期寫的自由詩和系列十二行詩,不少力作關乎時代波瀾和國運民情,語言表達上詩意豐盈,也具有“大詩歌”的品位。
濃厚的家國情懷與現代意識是梁老師詩歌的靈魂和血脈。他的筆下既有歌詠革命前輩和英雄的《致敬:先驅李大釗》《回望紅軍東征》等,也有禮贊新時代平凡建設者的組詩《建設者》《在路橋工地》等。在建黨百年之際創作的組詩《聽歌手記》,以《映山紅》《在太行山上》《春天的故事》《江山》等經典歌曲為引,詩意地呈現了中華民族解放與復興的烽火歷程和波瀾壯闊的改革與建設圖景。十二行詩《大風走過龍城》《二月二,人抬頭》,由于注入了強烈的現代思維和公民意識而引人注目,詩人別出心裁命名二月二為抬頭節:“大喊一聲‘二月二,人抬頭’/抬起蟄伏的夢想,被蒙昧禁錮利益綁架/的星辰,抬起抵達憲法高度的思維!”其深度體驗與表達讓人振聾發聵。
現代意識包括憂患意識,這在當前語境下尤為可貴。梁老師詩中一再出現汾河意象,在《對一條河流訴說企盼》詩中,既為改造后煥然一新的汾河景區充滿喜悅,也訴說內心的隱憂與企盼,“我企盼汾河從頭到尾變清/春光千里,飛舟如梭”,進而表達:“訴說企盼:不只企盼一條河流/不只停留于訴說……”再看稍后寫的《看汾河》一詩:“哦!汾河四十里景區,我愛城市這/綠色名片,卻忽略背面的黯然失色”,“另一半河道/荒草漫漫間,一線細水污濁”。詩人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可貴之處正在于對世人忽略的社會現象的揭示,也是一種預警。
“詩歌卷”中不少作品充溢人文情懷,注重文化上的深邃思考與表達。梁老師十分推崇詩圣杜甫和當代詩壇泰斗艾青,在《致敬詩圣》《走進杜甫草堂》和寫于艾青詩歌館的《詩風拂面》中,抒寫了禮贊和傳承中華詩歌精神的博大情懷。讀卷中許多行吟詩,不只局限于形而下的對山河具象的描摹,更有形而上的文化意義上的思考。他參加“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節”采風寫的《七夕近,在和順》,對古老傳說做了現代演繹與呈現。旅歐之行寫的《巴黎街頭邂逅盧梭》《在佛羅倫薩聽〈我的太陽〉》等,對異國的人文景觀進行深度開掘與表述。這些詩并非拘泥于一域一事一物,因其文化蘊涵而拓寬了審美境界。
梁老師還有大量抒寫日常生活、親情友情,透視人生命運和人性善惡的短詩,被青年詩人吳小蟲看好,稱為梁老師創作中“最迷人的部分”。這類詩關注社會世相與人生百態,也有詩人深刻的體驗,不管是否歸入“大詩歌”形態,也是梁老師晚近創作的重要部分。比如《母親出門,說要看看春天》《媽,我想把你拉在人間》等,因含情量極大入選了多種選本。我特別看好入選《2018年中國詩歌排行榜》的《陌生》:
灰霧遮蔽了遠山,眼熟的/樓群也有幾分迷蒙。這個早晨/忽然想起一些世相/一些原本熟識卻瞬間顯得陌生。/誰以朗笑,對我眉梢之惑/誰以側身,回我眼瞳之問;/近在咫尺似乎中間隔了/一座城池一座府衙,難識真容。/當霧散天開,看遠山清晰如昨/云朵飄來近在眼前;/塵世間有諸多謎團待解/我依然向往晴朗,心地澄明。
這首詩由平常的自然景觀,引出對世相人性的思考。語言簡潔平易,情思蘊藉,意味深長,末尾一句“向往晴朗,心地澄明”,寫出了老詩人曠達睿智的人生取向。
一部“詩歌卷”包羅萬象,容量宏富。本文著重評介梁老師“守正創新”的創作姿態,追求超越個體經驗、與社會生活融合統一的“大詩歌”理念與形態。一篇短評難以涉及更多,還有梁老師對新詩形式的探索,從自由詩到半格律新詩,包括十二行詩和方陣詩的試驗等,都體現了詩人永遠在路上的不懈追求。梁老師創作的“大詩歌”形態是一個新提出的論斷,這一形態和他的整個詩歌生態有哪些優長,存在哪些不足;老詩人如何保持定力煥發活力,爭取詩意人生能有新的提升;期待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和評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