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氣:養率性善而遂天命
——評析《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的道文化意義
作者:甘易 趙立航
“浩然之氣”這個詞,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創造的一個詞語,是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哲學概念,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文化意義。
“浩然之氣”一詞,生則至偉,至大至剛,本身即是屬于大道精神的,綻放著璀璨之光。浩然之氣學說的誕生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發展史上的鼎盛事件,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至上榮耀,具有無限想象的精神內涵和天才般的歷史輝煌成就,由此中華民族擁有了浩然之氣的大道思維、胸懷、境界和無限精神。浩然之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氣概,是中華文明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文化的本真敘述,是中國人文的意境觀想。
浩然之氣學說,立則即成,推則式微。浩然之氣學說因襲孟子三百余字《心氣說》空乏其身兩千年,囿于諸多原因而未曾發揚光大也未被納入國學之道。九百多年前,詩人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為浩然之氣作出過解釋定義,并在贈友人詩中寫出過名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碧K軾是儒釋道浩易之大家,蘇軾的一點二字是包含太極和無極的,一是太極,點是無極。因此蘇軾的一點浩然氣與易理直接相通,是全覆蓋的無限的,也是充盈的無邊的,而不是指數量的多少。其實浩然之氣的一點或一點點,都是一樣的一望無邊和無邊無際。只有這樣去理解先輩浩然之氣的高風亮節,我們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位面。
浩然之氣學說,立道當成,自道當行。浩然之氣學術思想在今日獲得進一步發展和概念明悟,有兩部重要文章的發表和助推功不可沒。一部是浩然之氣學說的經文化發展,源出于趙立航、甘易2020年4月6日發表于作家網的《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的一萬七千字經文。另一部是將浩然之氣學說列入國學之道謂之浩然之氣道學的文章,源出于甘易、趙立航2019年9月6日發表于作家網的《浩然之氣道學:國學第十三道》的評論文章。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匹聯,一體同境,厚德弘毅,大道篤行,從氣息、能量和修養的視角入微,為我們連接起了浩然之氣更為廣義的精神時空,其所定義的浩然之氣諸多屬性,能觀照我們精神世界的無邊內涵,也能照見大千世界的多維姿彩,還能佐證浩然之氣垂成造化的衍生意義。有道是:君見國學十二道,我看國學十三道。君見大道有三千,我看大道滿浩然。
一、勿正處~謂性之道
勿正浩然之氣,是浩然之氣的基本存在狀態。故之勿正乃謂性也。
勿正,是指全方位,全體一同,而非居中指正而言的意思。勿正是浩然之氣自身存在的廣義和無限方面的基本屬性原則。浩然之氣的無限可能性和其全維度的存在表現,在于它的盛大宏大浩大最大極大方面,這樣存在的浩然之氣應該是充沛的滿盈的全覆蓋的無邊際的沒有方向的,這就是勿正浩然之氣的本來面目。作為無邊存在的勿正浩然之氣,自然就成為了不同主體存在需要依存和長養的綜合氣概問題。綜合氣概問題,就是勿正浩然之氣,這是人們普遍的生存、長養和發展之本。綜合氣概問題,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綜合氣概問題,是深厚土壤,強大基因,本源力量。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到了事物本源。綜合氣概問題,找準了本源文意,消除了概念歧義。綜合氣概問題,規避了浩然正氣的義與道問題,規避了集義所生問題。綜合氣概問題,抓住了問題生發邏輯和問題廣延價值。這樣,浩然之氣學說按此邏輯要義發揚光大就會順理成章,惟心所現,在勿正之處,自然而生,自然而發,自然而成,達到不難言,我法妙可思,言說自如之境地。
世間萬物之道,雖然玄妙真空,無為自在,人心萬象,眾生百態,但也往往都只是這么簡單,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币踩缋献铀荆阂缘郎W天下,“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以貫之”之道,可稱為太極之道。這“一以貫之”之道,還可稱為太極生兩儀的衍生之道:即為陰陽之道,中庸之道,空相之道,勿正之道。因為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精一存在狀態,正是這亦陰亦陽、亦中亦庸、亦空亦相、亦勿亦正之道凝一核結為太極的元始意象。浩然之氣的六項勿正屬性,緣起太極,太極生發,既是亦勿亦正凝一核結為太極時的元始意象,也是太極生兩儀勿正之道時的歸零衍展。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讓萬物進化發展,變得更加美好。而這種力量,一定是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真純善美精神。這足以說明只有飽含真意的、純粹的、善良的和唯美的感覺和氣息,才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大道精神,才是與本源相一致的原始精神,才是彰顯心源性海的真我精神,才是體現萬物生長應有之意的浩然精神。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是時間性的存在。人不僅生活在一個自然的世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文明傳承的浩然世界。自然世界和浩然世界都是本然世界。人的使命就是要在塵世中,讓自己擁有一顆真純善美的心靈,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順應自然,衍生浩然,回歸本然,為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樂是心之本體。道是性之根源。人作為地球生命中最莊嚴、最偉大和最輝煌的存在體,去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塵世生活,此乃宇宙本身的意志,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宗旨。經過無數智者仁人的探尋,目前已形成了勿正浩然之氣的四十七字養氣修養要訣,這就為我們開啟了一條去追求幸福、快樂和愛慕生活的喜樂自在之道。大道至簡,勿正浩然之氣四十七字養氣修養要訣,出自我國禪學觀悟者劉金元先生在創辦“晉學舍”時所題寫的一句座右銘,并被其自譽為“小心經”。勿正浩然之氣四十七字養氣修養要訣是:“志是其首;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是其身;義與道是其食;義又是其骨;道又是其筋;觀照是其脈;放松是其魂;接受使其長養?!蔽鹫迫恢畾怵B氣修養要訣,四十七個文字,字字珠璣,直指大道本心。經此觀悟,勿正浩然之氣堂而皇之,成為了浩然之氣道學的象征性稱謂,劉金元先生也因此冠冕于“勿正禪師”之雅稱。達摩祖師有言: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勿正浩然之氣四十七字養氣修養要訣,最終也成就了本文所評析的《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經文的生發和緣起。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始終恪守吾道一以貫之,放空自己,一念不存,沒有定式,隨性所致,通過心靈最純粹的真善美,去感知世間萬物,用內心深處的至敬至誠和良知良能去躬身踐行,從而獲得一剎接通本源之證悟,參悟高深的道義和至尊的佛理,窺見一絲天機和天地奧秘。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即是達至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所說的天地精神境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真正成為一個幸福而快樂的人,心有光亮,自予光芒,心想事成,知行合一,守望無言,幸福無虞,歡喜無聲,其樂無涯,大愛無形,德合無疆,混沌無狀,勿正無邊,天風浩動,地流奔涌,金風送爽,隨順自然,負陰抱陽,充氣為和,元亨利貞,因緣和合,萬物有我,有志為之,自利利他,自存共存。蕓蕓萬物,順應自然,早晚返回其本根,落葉而歸根。萬物回歸本然乃永恒之規律。人亦如此,百脈歸宗,萬念歸一。于是乎,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乃為浩然之氣之勿正衍生也。
二、剛直處~率性之道
剛直浩然之氣,是浩然正氣的基本存在狀態。故之剛直乃率性也。
浩然之氣出自孟子的呼吸養生方法,也是孟子的心生修養目的。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泵献铀起B的浩然之氣是剛直的,剛直是孟子浩然之氣無餒而自在自持的本質屬性。孟子曾告訴其學生公孫丑說:這浩然之氣浩大無比,是陽明之氣,強而有力,是不可動搖變更的,是光明而且生機活潑的。如以今日之佛學的術語來說,便是無量無邊、圓明清凈的。孟子只講氣,這氣是至大至剛的,是他所善養的“浩然之氣”的原則和定義。
孟子又講到養氣的方法,是要“直養”。所謂“直養”,要連著下面“無害”一起來讀,就是如同我們撫育小孩,要順著他心理、生理自然生長發育的情況去栽培他、養育他。營養不足或營養過量,都是會出毛病的。在養氣方法上,另一個比較抽象的原則,就是“氣”要配合“義”和“道”?!傲x”是義理,“道”可指形而上的道理,同時也可比為形而下的道路,軌道的道,也就是要有方法,不能出軌。假如不是配合義和道,這氣就“餒”了,養不成了,無法充塞于天地之間了。
孟子再深入一層說:這氣是“集義所生”,把一切“義理”(原理)都透徹、明白了,并徹底做到以后,才能養成這股浩然之氣。并不是自己本身只講做工夫,對一切義理沒有徹底了解和體認,只從傳說的道理中因襲套用附會、生拉硬扯就可以得到的。而且,盡管借用別人正確的義理,可是如果自己沒有親身實踐,也是不行的。孟子所表明的“浩然之氣”是一種秉持真意、堅持道義、自我養成、存于內心、見于行為的氣概和精神狀態。
按照《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的觀點,浩然之氣具有六種氣息:長養之氣,精練之氣,豪邁之氣,自在之氣,混沌之氣,無極之氣。浩然之氣通常呈現的是勿正浩然之氣。剛直浩然之氣就是配義與道所形成的浩然正氣。浩然正氣是配義與道所形成的一種剛直的浩然之氣。浩然正氣,是長生不老的四字真言,是天地精神奧義,也是人類社會精神奧義的正義和盛大氣象。宋代鐵骨文人文天祥著有《正氣歌》,這是他剛直浩然之氣和浩然正氣的代表作品。文天祥正氣與鐵骨兼修,留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之名句。清代變法維新志士譚嗣同,具有坦蕩正直、剛直不阿、大義凜然和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他在《獄中題壁》中寫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句詩抒發了譚嗣同愿為自己的理想正義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三、盛大處~為善之道
盛大浩然之氣,是浩然之氣道學所追求的為善之道。故之盛大乃為善也。
盛大源于孟子講的至大,盛大的無限可能性在于它的浩瀚浩大的方面,盛大思維應是充沛的滿盈的全覆蓋的沒有方向的。盛大思維是至大至遠至高至深至瀚的澎湃思維和無邊思維。我心清凈,我心澎湃,我思無邊,我勢高懸!這是浩瀚思維的高峰體驗標尺。
盛大俯仰天地,生機勃勃,充實圓滿,縱橫自在,生生不息,此起彼伏,廣大深遠,氣勢恢弘,波瀾壯闊,浩渺滄海。高瞻遠矚、遠見卓識、高屋建瓴等吞吐天地的宏圖大志都屬于盛大思維的范疇。
盛大既是喚醒自心光亮,也是普惠自力尊嚴,還是共享萬物強盛。
盛大既是內求本心純明,也是高求認知卓越,還是外求人間幸福。
盛大既是頓悟內心涅槃,也是觀照智慧頂級,還是和諧天地廣泛。
盛大是最高品的對標氣概,思想者永遠在路上。因此,我們將繼續向前不懈奔跑,用我們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斗志,去擁抱凌云之夢。因為我們深知:我們的征途,是星域宇宙。
盛大最高品意旨就是:成就更寬廣的未來,達至更浩瀚的領域,讓人們體驗到完美圓滿的過程。讓自己成為一束光,使很多人借著這束光走向光明,達至大本大源和心源性海。
大本大源和心源性海,就是走大者之路和返歸本源之路。洋洋大觀,乃為善之道,可見之于大象無形之處。老子不言太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乃是大道文化。用易經的思維來解釋,一就是太極,是一切變化的根源,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的互動。老子所說的三,也是指三才,三才為源,三才為大。三才有各種表現,通常呈現為:元玄虛三才、天地人三才、生發真三才、持守住三才、象數理三才、身心靈三才、精氣神三才、心氣象三才等等。如此一來,三才自然可以續發生出萬物和幻化萬象。整個社會都在彰顯大者,張揚大者,追逐大者,謳歌大者,信奉大者,可見盛大乃從眾和為善之道也。大者即善者,共走大者之路而去為善,看來比走“理者即善者”等等之路要容易多啦。
四、眾妙處~至善之道
眾妙浩然之氣,是浩然之氣道學所追求的至善之道。故之眾妙乃至善也。
道心惟微,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浩然未必至大,但可從微末開始。浩然未必至剛,但可從微末開始。浩然未必至中,但可從微末開始。浩然未必至正,但可從微末開始。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我們要常從無中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和無,只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也就是所謂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其實就是無,得到的法門就是無為,得到的眾妙就是無不為的境界。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最理想的生活首先應該是中庸的,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惟有做到中庸,才能于平凡之中有所超越,實現所謂的“極高明”。因而,在馮友蘭先生的座右銘“極高明而道中庸”中,“中庸”是最核心的一點。
眾妙是無限存在的。誰能掌握了眾妙的功夫,誰就長養了浩然之氣的至善之道。眾妙就是微妙,微觀就是觀眾妙,妙有也是眾妙。剛柔相對,柔軟就是微妙。匠心獨具,匠心就是微妙。可以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微妙開始,通過微妙而立足,又通過微妙而臻成的。微妙有做事的歷練、火候和方式。譬如,用意不用力,是一句太極拳術語,就體現出了做成一件事的微妙之處。你想真正做成一件事,那就需要沉淀和歷練,這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沒經歷過這個過程,你就沒那個實力,沒那個悟性。用意不用力,是感悟出來的境界。凡事都有時機。當你太用力,太在意輸贏,你就患得患失,洞察不到時機。用意,是你保持正常的節奏,做好你該做的每一件事,同時,保持意識的清醒和直覺的機敏,當時機來時,你會下意識抓住,順著勢去做,事情自然就成了。
五、中空處~天命之道
中空浩然之氣,是浩然之氣遂天命的意蘊之所在。故之中空乃天命也。
天地人三才是易學精髓。天地是對立的兩極,人是中間的一根弦,就是天地之間的一爻,是保持中庸之道的人。在伏羲氏先天八卦中,上為天,不是人;下為地,也不是人。只有中央,不偏離中央,能保持中庸的,才算是人。
文王創制后天八卦,其帝王心法,在《尚書?大禹謨》中,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边@句話是說,世人之心,變化莫測;天道之心,微妙難識;洞其精髓,抱一不移;誠意正心,執守中道。執守中道,尊道貴德,便是道德;守中不移,不為物擾,便是心經;守中不移,為不可勝,是為金剛;中道既守,應物以和,是為中庸。故中者,系為中華民族的心法精髓。
中庸之道,未發之中言體,已發之中言用。中空,就是易之衍變的未發之處,沒有表現。意守中空,隨機變化,是一種強大的心法。太極即是中,是有無之間的中。任何健康存在和運行的事物則是萬用之中。誠意,正心,無妄。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至誠無息,即是中道。
中庸思想第一個明確提出的是孔子。人們常將中庸思想作為標準去說三句話:我不知道,你看著辦,差不多。物適其用即中庸,即中道,即眾妙??粗杏挂础皶r位中”三個字,即:什么時間,什么位置,合中程度。萬物自有時,時虛位實。所有的最好,都不及剛好。
“中”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空間位置的層面,而當它與“時”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對天時的把握。遇見時勢、時機等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而是要拿捏分寸、掌握尺度地取“中”。平和中正的心,就是自己的心經,亦即是自己所擁有的一本無字真經。“中”字,是和合之道,是對空間關系和時間維度的雙重融化,是道之最佳位置和最佳狀態的妙境。
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起心動念,根據經驗和喜樂對事物下了定義,它們才變得真實,對我們才變得有意義。這就是說,世間萬物是因緣和合而生,只是一種顯現,它本無自性,不是固有的。因此,王陽明講,要在別人起心動念的空白處,闊步前行。即為本體念生,即為本體行動,即為本體自建,即為本體創造,即為本體驅動,即為找到本體生存空間。
人存于世,各有天命。意守中空,心才是源頭,外界只是心的投射。萬千事物最終也只是落在當下這一念。這就是最大的秘密所在,改變的關鍵在內而不在外。認識到念頭如幻和萬物空無自性的本質,便有了轉變的智慧和力量,這便是世間最大的力量。空性既不玄妙也不遙遠,它不是努力求取到的,它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本性。這顆空明的心,它超越了時空,超脫了所有的概念和問題。在每一次覺察中,在每個當下,在每個念頭里都可以體悟到??招缘牧α渴窃鯓拥囊环N力量呢?空性的力量是堅不可摧的。一個處于空性中的人,任何力量也無法撼動它?!疤┥奖烙谇岸娌桓纳笔菍@種力量的常見描述。看看那些身處窘困境地或受到辱罵、委屈與不公平對待的人,依然可以淡然面對。這也是空性的力量。
生命即是空性,中道即是如來?!兑捉洝返闹械浪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作為一名中國人,“中”字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爸小弊纸Y構黃中通理、內蘊正大光明,構成了中國、中華、中央、中心、中位、中庸等諸多詞匯,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實際上,我們每天日用而不覺的“中”字,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與基因。
六、不朽處~知命之道
不朽浩然之氣,是浩然之氣遂天命的價值之根源。故之不朽乃知命也。
中華文化是以易經作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套以道設教而非以神設教的文化,一種以象為形和以卦為演的思想。一般而言,任何民族的發源文化都是從神話開始的。中華文化沒有以神設教是幸運的,而是選擇以道設教,惟道是從。這是軒轅黃帝的功勞,同時倉頡造字開啟了象形文字文化,于是以象為形和以卦為演的思想得以正脈相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體共存的,儒釋道浩都是講易經的,講的是新易學《重易》首兩卦“天生”的卦演和易變。儒家講求生的易學,道家講保生的易學,釋家講樂生的易學,浩家講新生的易學。浩學的知命經驗是新易學《重易》的心源之道。新易學《重易》心源之道是:儒釋道浩,精神圖騰;大道相通,重易合一;自成體系,開新篇章;大放光彩,永恒經典。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告訴我們,有不是最本源的東西,最本源的是無。最后所有的東西都歸于無,所以一切都須順應自然。從有到無,從無到有,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這就是人類所面臨的不朽之命理。
佛性不是空寂,空寂是對佛性的誤解。佛性不是空寂,佛性指向的正是不朽價值。佛性是人生不朽之價值的總和。人類生活不朽的價值就是宇宙。我們的人生就是要進入這不朽的價值之中。不管什么時代,有一種感情叫愛情,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倉央用這首詩把愛情收歸到了佛門。什么叫我們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不朽價值。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我們來世間做一次人,就是要展開我們的絢爛人生,就是要進入這人類生活的不朽價值之中。
佛法說一切的存在其實都不存在,真實狀態是“無我”。修真者有句話,叫修真一途,逆天而行。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不經歷別人沒有經歷過的危險,如何能站在別人無法到達的巔峰。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無限風光在險峰。雄關漫道真如鐵。矗立在巔峰的,都有著非凡的傳承和承續。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里所說的是,每個人都是帶著天命而來,天命它都在人的“性”里。每個人都在尋找天命所在之處,只有找到天命,才能找到不朽處和永生之處。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上天賦予你的使命??鬃釉唬翰恢豢梢詾榫印R龅秸嬲闹?,必須見性,見性而盡性。見性知命,盡性達命。上天賦予我們的性又是什么呢?即性命,這是性的根本屬性和基本屬性。性命包含有天性、人性和個性三項內涵。天性是動物性即生存和生育,人性是道德性即仁義禮智信等,個性是自性和個體性的千姿百態。何謂率性?率性就是自然發生的天性、人性和個性,率性之謂道。修道教化就是走率性之道,順應天性,培養人性,發展個性。善即無形維度,行即有形維度。非善而不能及。李白詩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唯有不斷學習,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每個人都做到物盡其用和事盡所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數的。我們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但求正己,莫問前程。所以我們要按照天理人道去爭取,去努力,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品行。你自己爭氣,你自己走正道,你自己守規矩,你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會從旁幫助你,如有神助。陶淵明、蘇軾是知命的,所以他們獲賜神來之筆,創造出了輝煌的人生、不朽的意境和留傳的文字。
作者簡介:
甘易,浩學思想倡議者,浩然之氣道學創始人,新易學《重易》創作者,獨立研究學者。
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對哲學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欣賞詩歌賦文。
與秦墨合著有《信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綱目錄纂“信仰論”百度百科。
著有《臥牛城賦》,系為2016年4月山西臨汾平陽廣場所樹立的一座不銹鋼浮雕墻藝術景觀賦文,亦稱“七哉賦”?!捌咴召x”為宿青平所寓意創作。
2020年4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學,國學新道。一萬七千言,經文了其觀。圍繞其經文要義,在作家網曾連續發表過的五篇相關評論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主張,提出了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思想的系統主張。
2020年6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經文》,堪稱,一部“心即渡”的預言式和開創式浩學經文,是針對“儒釋道浩”并列稱謂中浩學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經文,也是將浩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所提出的創新主張。術語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經文,五十六顆心。觀瞻中華文明,明見浩然之心。實現了一個完整地深度學習和表達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隨機而渡,隨感而能。渡能合一,熵減陽明。
2021年1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的《浩學三觀: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和《浩學:儒釋道浩之國學第四維度》兩篇文章,于是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思想體系日漸精進,其中尤以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兩個新生名詞所承載的內涵最為豐富,并與孟子所創立的浩然之氣學說共同構成了浩學三觀的組成部分。浩學作為儒釋道浩之國學第四維度,逐漸展現出了其厚德弘毅和大道篤行的發展之路。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兩個新生名詞,《浩然之心經文》和《浩然之象經文》兩部千字經文,如今已匯入中華文化的浩瀚思維之中,緣起呈現于QQ瀏覽器、今日頭條、UC瀏覽器和百度等搜索,赫然入目。
2021年1月,緣發于浩學三觀中的浩然之象,念生偶得,頓現榮華,窺見了易學天地的又一唯美之境域。人生最奧妙之處就是你永遠無法重來。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開始和一切重歸平靜,是生命靈魂所遙想所穿越的另一種世界。于是摒棄邯鄲學步,踽踽前行地開啟了新易學《重易》的探索創作之旅。一切重新開始,一切恢復平靜,這是新易學《重易》的精神實質。春華秋實,不輟勞作,別開生面,鋪陳華麗,終于呈現出了中華易學文化的又一片蔚藍色新天空。新易學《重易》是虛擬世界問題,是以天道、靈魂、愛與慈悲為心象之變幻的易學,是太極宇宙靈魂生成觀。
除卻巫山鐘情理念,悟觀滄海云水浩然。
詩言道:
心念貫通似真空,高峰體驗毗妙有。
未竟滿溢不呈現,又見唯美始浩然。
作者簡介:
趙立航,浩學思想倡議者,浩然之氣道學創始人,媒體人。
長期活躍于新聞戰線,歷久而彌新。見證了祖國發展的浩然前行,閱歷了媒體人生的激情搏躍。人生追求天高云淡般的遠航,尋找夢想和現實的界限,探尋真情與人性的力量。閑暇之余,追隨圣賢之道,用積極的心態建設心靈品質:凝達不動之心,平和知行合一,點燃自心光亮,照見生命陽明。致其虛極,守其靜篤。顯于本有,止于至善。老子的紫氣東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杜甫的會當臨絕頂,朱熹的萬紫千紅,還有國學十二道諸多人物的思想典故,像一座座歷史的燈塔,照耀中華思想文化的天空,令人無限向往。生發于先秦的孟子浩然之氣道學思想, 傲骨梅無仰面花,挺立了中華兩千多年的思想和精神風骨,大氣磅礴,光彩奪目,與我有緣,如沐春風。
2020年4月作家網發表與甘易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學,國學新道。一萬七千言,經文了其觀。圍繞其經文要義,在作家網曾連續發表過的五篇相關評論文章中,較系統地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主張。
2020年6月作家網發表與甘易合著《浩然之心經文》,堪稱,一部“心即渡”的預言式和開創式浩學經文,是針對“儒釋道浩”并列稱謂中浩學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經文,也是將浩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所提出的創新主張。術語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經文,五十六顆心。觀瞻中華文明,明見浩然之心。實現了一個完整地深度學習和表達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隨機而渡,隨感而能。渡能合一,熵減陽明。
為完美無缺彰顯浩學三觀: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的經文體系,2022年3月作家網發表了與甘易合著的《浩然之象經文》。術語革命,浩然之象。一千字經文,九十三種明象。心生向陽光明,象形文字智慧。立意新穎,包羅萬象。志存高遠,意象無邊。堂而皇之,洋洋大觀。
自此,與甘易共同發起倡議的浩學三觀思想體系就基本完成了自身整體的經文模塊化建設。浩學三觀思想體系所蘊含的大道精神,人們也通過對其奠基性的三部經文的詮釋評論中逐漸顯現了出來,即道是:浩然之心,發無漏智而證正理;浩然之氣,養率性善而遂天命;浩然之象,垂萬千象而見我象。
清凈為修悟道為然,吉光片羽輪回無極。
詩言道:
心隨境轉是平凡,境由心轉為圣賢。
心若太虛觀無量,無漏智發菩提心。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