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賡續紅色血脈的優秀讀本
——張鋒先生西北革命史研究文集《西北星火》評述
作者:婁炳成
拜讀張鋒先生西北革命史研究文集《西北星火》,令我耳目一新、愛不釋手、贊嘆不已!這部研究文集,是張鋒先生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利用工作和業余時間對陜甘革命老區的紅色革命淵源、傳承和發展,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奮斗歷程、英雄事跡,傾心調查研究、傾力挖掘鉤沉、傾情整理撰寫的史詩般的豐碩成果,是張鋒先生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一份厚禮。
這部由中國國際出版社近日出版發行的研究文集,共有50余萬字,分為六大單元,輯錄了張鋒先生數十年來撰寫、收集、整理,以及別人對他的著述的少量評論等文論文章共計80余篇。文集由陜北革命先烈謝子長之子、原國家科委顧問謝紹明先生作序,新華社高級記者田恒江先生作跋,對整部文集“史料的可信性、作品的可讀性、公認的可鑒性”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贊揚,是建國以來西北黨史研究、革命史研究、革命先烈生平事跡研究成果的一個匯集,是黨和陜甘革命根據地人民肩負歷史使命、救亡圖存、解放全中國奮斗足跡的真實追溯和記錄,是陜甘革命老區這篇紅色土地上一代革命風流人物及英雄事跡之集大成,其出版發行,對于我們學習中共百年黨史、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革命斗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文集第一大單元為“論文”,集結了張鋒先生11篇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南梁精神、延安精神及其與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聯系等研究文論。
其中的第一篇論文,也是本單元的壓卷之作《從革命老前輩的回憶看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由追溯1935年9月9日,張國燾在長征途中搞分裂,毛主席率領七千人的紅一、三軍擺脫危險,于9月17日突破天險臘子口,在哈達鋪作出北上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等重大歷史事件,引用了毛主席1945年在延安黨的七大籌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回憶錄中的記載,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歸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共產黨和八路軍領導全國人民抗日的出發點”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論證,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論據嚴謹可靠,很有說服力。
其中的第五篇論文《關于南梁精神》,長達12個頁面,從“南梁精神是井岡山道路具體實踐的產物”“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南梁精神的基石”“南梁精神是山溝里的馬列主義從實踐出發的產物”“南梁精神是依靠群眾同甘共苦百折不撓團結奮戰的結果”等四個方面,論述和闡釋了以劉子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西北杰出的共產黨人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創建陜甘紅軍和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所創立和堅持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南梁精神。作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采訪老一輩歷史見證人、查閱大量的黨史文獻和革命老前輩的回憶錄等,對南梁精神的創立過程、實質內涵、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做了高屋建瓴、具有真知灼見的剖析總結,是一篇學習中共百年黨史不可多得的優秀教材。
其中的最后一篇《延安精神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紅色基因一脈相承》,從“什么是延安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延安精神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等四個方面,深入論證和闡釋了“延安精神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紅色基因一脈相承”這個論點和結論,是一篇思想認識深刻、論據科學有力、準確把握黨的系統理論傳承發展歷史脈絡的文論佳作,對于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很好的輔導作用。
文集第二大單元為“專著”,集結了張鋒先生12篇關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子長革命活動、年譜軌跡、以及西北紅軍大事記等專門著述。
其中的第一篇專著《陜甘著名革命英烈小傳》,記錄和講述了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了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追求自由獨立、翻身解放而英勇獻身的66名陜甘革命英烈的光輝事跡,限于年限久遠史料收集的困難程度和英烈參加革命到壯烈犧牲時限的長短,每個人的小傳篇幅有長有短、有祥有略,但即使最短的也可以看出其革命貢獻、為黨和人民英勇捐軀的大致輪廓。在客觀敘述、嚴謹著筆的字里行間,作者對革命先烈的無比崇敬之情、高山仰止之心依然溢于言表,它既是這些陜甘紅色老區革命先烈的一塊塊墓志銘,又是匯集起來鑄就的一座巍峨的陜甘紅色老區革命先烈紀念塔。
其中的第二篇專著《革命的老區 英雄的人民——隴東革命斗爭概述》,以長鏡頭、大視覺講述了甘肅隴東慶陽老區,在辛亥革命后,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中國共產黨在隴東的早期活動;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的斗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斗爭等五個歷史時期,隴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人民翻身解放,所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斗爭歷程、英雄事跡、重大活動和歷史貢獻。文章以中國共產黨發動人民群眾、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為“經”,以慶陽地區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實踐、取得的革命斗爭成果為“緯”,織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隴東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畫卷。
文集第三大單元為“采訪記”,集結了張鋒先生15篇陜甘革命先烈、先烈遺屬、陜甘革命歷史親歷者和見證者等采訪紀實。
其中的第一篇、第二篇分別是《謝青天的故事》《謝子長戰斗中的知音》,前一篇講述了流傳于陜甘人民群眾民間關于謝子長的言行故事、口碑贊揚,雖是紀實,不是創作,勝似創作,形象生動,情節感人。后一篇是根據對謝子長夫人尤祥齋采訪記錄撰寫的緬懷紀念文章,有謝子長夫人對丈夫的深情懷念,有他們結成革命伴侶的溫馨追憶,有他們相濡以沫的共同奮斗生活寫照,仔細讀來,令人熱淚盈眶,感佩敬仰。
其中的第五篇《仲勛主席歷險記》,是張鋒先生根據1980年7月17日采訪原南梁政府警衛班長、77歲高齡的紅軍老戰士王殿斌的口述整理撰寫的紀實性文史文章。文章講述道:1935年,時任南梁政府主席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年僅22歲,在4月13日這天,國民黨西北軍閥馬鴻賓部1000多騎兵突破紅軍在老爺嶺的防線,直犯南梁政府,當時政府保衛隊和地方赤衛軍僅有不足二百人。被當地人民群眾尊稱為“娃娃主席”的習仲勛卻在危難時刻,沉著冷靜,率領身邊的保衛人員,向敵人突然發起短促進攻之后,機智果敢地擺脫了來犯之敵的糾纏。文章篇幅不長,但故事主人公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表現卻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敬佩不已。
其中的第七篇《“劉嫂子”——劉子丹夫人同桂榮老人會見記》,是張鋒先生于1980年初春,隨同甘肅省政協副主席雷恩均同志(劉子丹夫人同桂榮老人當年的革命戰友)看望被陜甘紅軍親切稱作“劉嫂子”的劉子丹夫人同桂榮老人的一篇紀實性文章。文章介紹了“劉嫂子”簡樸的晚年住宅、擺設和生活,講述了同桂榮老人回憶比自己年長的周總理也稱呼她“劉嫂子”的溫暖往事,講述了她當年給毛主席做了一雙棉鞋、給董必武老人縫了一件襯衣,并受到毛主席和董老夸贊的難忘故事,以及陜甘老紅軍之間的革命友情等,因為都是當事人親述的真實歷史記憶點滴,讀來倍感親切,令人贊嘆。
文集的第四大單元為“有關西北革命史的文章、信件、隨筆、日記”,集結了張鋒先生9篇關于撰寫、編輯、出版一些專著文章的過程、后記,尤其是對“西北軍委主席”“西北紅軍戰史”“清澗起義”等歷史問題的探究厘清及寫給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建議信,是作者深入調查、多方采訪、反復核對得來的結果結論,拾遺補漏,填充空白,彌足珍貴。
文集的第五大單元為“為老同志整理的回憶錄及文章”(包括附件),集結了張鋒先生12篇為老同志整理的回憶錄及文章。其中有原中央軍委四局局長雷恩均同志等回憶的《雷恩均等八位老紅軍關于陜甘革命斗爭歷史的片段回憶》《劉景范同志關于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幾個問題的回憶》《我當南梁政府勞動委員長——張欽賢回憶》等,有的是根據老同志的口述,由作者整理撰寫的,有的是本人撰寫、由作者參與定稿的,都是陜甘革命斗爭歷史中一些重要問題、重大事件、重點戰役戰斗和活動的第一手資料,來自于老一輩革命者的親身經歷親見親聞,真實可信,詳實可靠,對于研究撰寫西北黨史、革命史、革命傳記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其中的《我當南梁政府勞動委員長——張欽賢回憶》文章,第四章節“用豆子選出南梁政府”,著重對習仲勛同志選舉代表時的獨特做法進行了有聲有色的回憶,寫道:(選舉產生南梁政府的)“籌備工作在兩個月前就開始了,首先是選代表,以莊頭為單位,15人選一名代表,以投票的方式選。工作搞得很認真,選出的代表都要填表,一點都不馬虎。這時候,許多人都不識字,投票寫字有困難,我們就給代表的后面放一個碗,群眾同意誰,就給誰投一顆豆子,最后數豆子,誰的豆子多就選他當代表,真正體現了民主?!闭恼拢貞浟藙⒆拥?、謝子長、習仲勛在南梁政府初創階段所做的深入發動群眾、廣泛依靠群眾、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革命活動和工作點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做人做事進行了許多細節上的描繪,譬如,說習仲勛同志“不到二十一歲,年輕,但老練穩重。平時說話不多,但說出來的話,一是一,二是二,說出來就要做到,從不含糊,我們都很尊重他,老百姓也很喜歡他,把他叫娃娃主席。”說劉子丹“這人很隨和,他是軍委主席,紅軍的頭,年齡比我們大,但他平易近人,群眾關系好,大家都叫他老劉,他喜歡開玩笑,我們在一塊開會時,她又是開個玩笑,惹得大家都哄堂大笑。”讀來親切感人,令人難忘。
文集的第六大單元為“關于《謝子長》一書”,集結了張鋒先生15篇關于他本人創作撰寫傳記性書籍《謝子長》一書的初衷、經過、心得體會等,其中包括3篇別人撰寫的對《謝子長》一書的評論文章,以及關于《謝子長》一書的9封通信。
《謝子長》一書,是張鋒先生歷時8載寫成的革命傳記書籍,全書20余萬字,首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8月出版發行;再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發行;2015年,經中央黨史研究室推薦,中共黨史出版社以第三版向全國出版發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賀晉年等同志為本書題詞題簽,原甘肅省文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曲子貞先生為本書作序,他說:“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因為它寫得真實?!?/span>
謝子長是陜甘紅軍和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者之一,享年38歲。毛主席于1939年6月兩次為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和“雖死猶生”,并同時還給謝子長題寫介紹其生平革命功績的立墓碑文,在中國現代革命歷史上,享此殊榮者,僅其一人。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改子長家鄉的安定縣為子長縣,讓先烈的名字從此印在了祖國的版圖上。1946年2月19日,瓦窯堡舉行了隆重的謝子長移墓公祭典禮,黨政軍民兩萬多人憑吊致祭,中共中央西北局挽聯上書寫:“一生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敝x子長短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張鋒先生為了撰寫這部革命傳記,曾經三次奔赴陜北,多次到謝子長烈士戰斗過的南梁、太白、西坡、三嘉等子午嶺山區各處實地采訪調查,并到西安、北京等地訪問謝子長的夫人、親屬和戰友,獲取第一手資料素材,歷時8年,嘔心瀝血,數易其稿,反復增改,得以初版、再版、三版,使之成為一部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學習中共百年黨史的優秀讀本。
這部西北革命史研究文集《西北星火》,六大單元所集結的80余篇文論、專著、書稿、札記、評論、隨筆、回憶錄和書信等,無不是寶貴的陜甘邊紅色老區黨史、革命史以及前輩先烈革命斗爭史的第一手史料文獻,無不是珍稀的陜甘邊紅色老區黨史、革命史以及前輩先烈革命斗爭史的詳實記錄真實寫照,無不是神奇的陜甘邊紅色老區黨史、革命史以及前輩先烈革命斗爭史的悲歌壯曲燦爛音符。它是我們深入學習中共百年黨史、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四個自信”、激勵我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革命斗志最好的輔導讀物,最好的標桿參照,它將與陜甘邊紅色老區黨史、革命史以及前輩先烈革命斗爭史一道,彪炳史冊,光照千秋。
張鋒先生今年已經76歲了,他出生在甘肅革命老區慶陽,在家鄉求學、生活和工作多年,對養育自己的陜甘革命老區這片熱土具有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對曾經戰斗在這片土地上、為了民族自由獨立解放事業而奮斗而獻身的老一輩革命者充滿了敬仰之情,熱愛之心。如果說,他的20余萬字的《謝子長》一書,是他在工作崗位上,利用工作和業余時間創作的一部佳作,是他的前期寫作成就的話,那么,這部50余萬字的西北革命史研究文集《西北星火》,就是他幾近一生潛心發掘整理、研究撰寫陜甘邊紅色老區黨史、革命史以及前輩先烈革命斗爭史之集大成者,可以說是他的終身輝煌成就。
張鋒先生長期工作在宣傳、新聞、文化戰線,其工作履歷,在本書的扉頁上有全面介紹,這里要說的是,他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主動向組織提出由條件好的慶陽老區調到貧困艱苦的隴南山區來工作,想做一名焦裕祿式的干部,曾經在我們隴南擔任過中共成縣縣委常務副書記、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地區文化處處長。在他擔任隴南地區文化處處長期間,我有幸作為他的部下在他身邊工作,親身感受了他的儒雅氣質、學者風范、坦蕩胸懷、率真作風、正直做派、嚴于律己、寬厚待人、平易近人、團結同志、愛護晚輩等優良品格。幾十年來,張鋒先生亦政亦文,求真務實,不尚空談,不僅體現在他的做官做人上,也體現在他的為文寫作上,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個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作家,必定會寫出體現真善美的著作來——張鋒先生的為人為文就是典型的范例。
限于篇幅,言不盡意,就將我的這篇讀后感權作評述吧。不妥之處,敬請張鋒先生和讀者同志們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曾擔任過隴南地區文聯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等職,從事文學創作近50年,在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