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黔南長篇小說鉤沉
作者:楊啟剛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說創作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作者隊伍人數極少,隊伍尚未形成,發表的數量更是屈指可數。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黔南的小說創作才開始出現較大的突破,并逐漸形成了一支較有實力的老中青作者隊伍。但主要是表現在短篇小說的創作上,中篇小說的創作也漸漸有了一些突破。這些中短篇小說作品內容大多貼近現實、反映生活、謳歌新時代,充滿生活氣息,時代感強,且具備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因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仍然還是一片空白。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有了一些起色。進入21世紀以后,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迎來了創作的活躍期。
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沒有象詩歌或散文詩那樣出現過高潮,但不時也有新作問世。黔南長篇小說的創作,無論從作者隊伍及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上看,都勻、獨山兩地的作者較占優勢。長篇小說創作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在貴州文學界,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一直不溫不火。盡管自新世紀以來,也出版了一些作品,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全省的影響都不大,也還尚未產生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品。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以單行本的方式由出版社出版。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長篇小說在國內有影響的雜志上公開發表。
一、碩果累累的長篇小說出版
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新世紀之前,僅有為數不多的一兩部公開出版。隨著1987年袁浪的通俗長篇小說《黃河兒女魂》、1999年盧有斌的長篇歷史紀實小說《血痕》的出版,黔南分別有了第一部個人通俗長篇小說、長篇紀實小說。袁浪以多部傳奇長篇小說出版和發表聞名。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之后,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才有較大的進展,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長期以來,黔南老中青三代作家一直在致力于長篇小說的創作。黔南的長篇小說創作有著較為明顯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作家們找準切入點,辛勤耕耘,不斷摸索,銳意進取,抒寫著屬于自己的文學成績。經過數十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黔南長篇小說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州府都勻,此外,獨山和三都的長篇小說創作也較為引人注目。據不完全統計,新世紀二十余年來,黔南作家已公開出版長篇小說50余部,為黔南的文學創作增添了厚重的基座。這些長篇小說主要包括吳昉的《封疆小吏》《風流草》《何必多情》《云嶺野貓》《私家神探》,羅文亮的《夜郎春秋》《明代三說》,袁浪的《富翁乞丐與勇士》《黃鶴兒女魂》,李華的《歌緣》《石門寨的槍聲》,張文鈞的《石門劫》《孽種》,馮舉高的《七孔嗩吶》《紫霧》,潘國會的《鄉間往事》《千年滄桑》,田應武的《法壇精英》《我本無罪》,趙軍的《狀態2006》《飛吧,飛》,王安平的《風流貴子街》《何必當初》,山峰的《黔上聽香》《都勻清歡》,黎明軒《風雨橋畔未了情》,陳昌槐的《風韻》,錢云棠的《畫屏山之戀》,劉興漢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煉獄〉》,楊涌泉的《溫州商人》,聶其康的《烏江風云1935》,班雪紛的《草黃草青》,陸青劍的《沈萬三那些事兒》,張笑寒的《神欲輪回》,夢亦非(伍開祥)《碧城書》系列,墨綠青苔(朱雙藝) 的《連環罪》系列,晴了(段存東)的架空歷史系列等。這些作品題材豐富多彩,既有歷史題材,也有民族題材,不僅有鄉土題材,也還有現實題材、愛情題材,以及偵探題材和穿越題材。作品的多樣性,展示了黔南長篇小說的創作視角和審美水準。
二、豐富多彩的題材層出不窮
在歷史題材方面,羅文亮的《夜郎春秋》作品取材歷史,通過史實的框架,加上想象的虛構,反映出二千多年前存在于今貴州中西部、云南東部和四川南部的夜郎古國興盛與衰亡的過程,顯示出只有“大一統”才能帶來興旺和和分裂必然滅亡的真理,透過“歷史”的故事,折射出“當代”意識的光芒。《明代三說》由“黔中煙霞”“朱瞻基與明宮怨女”“靖海傳奇”三個故事組成,均以明朝時期為背景,系三部情節互不相關的“小長篇”集結而成,但沒有“以史為鑒”的用意。只是有感于某些史實的厚重,或其本身所蘊涵的震撼力,如對貴州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貴州建立行省,鮮為人知的明朝初期宮廷的“殉葬制”,十六世紀中華民族早就抗擊外侮(倭寇)的壯舉以及這些故事中活鮮鮮的人物:金雍、朱瞻基、戚繼光……細細品味,可從中得到些許啟迪。陸青劍的《沈萬三那些事兒》講述了一個隱藏在歷史深處,縱橫在六百年前江南大地的風云人物,一段淹沒在時光隧道里夢想、追求、愛情、無奈的驚世傳奇。聶其康的《烏江風云1935》再現了紅軍長征四過甕安的歷史,濃墨重彩地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再現了遵義會議前夕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在民族題材方面,李華貢獻了布依族民族風情的《歌緣》和描寫黔南水族人民抗日事跡的《石門寨的槍聲》;黎明軒講述一對侗家青年男女純潔高尚的愛情故事的《風雨橋畔未了情》;潘國會的《千年滄桑》反映了公元11世紀初、中葉宋朝時期的社會形態以及水族等少數族群不堪壓迫、憤而抗爭的一段悲壯歷史,也可稱作水族的一部史詩,發掘了南方少數民族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大量新的材料,填補了水族史料記載的某些空白。作者在小說中穿插了若干民間神話故事,以及水族人對天地神靈的信仰與敬畏,表達了人們當時的精神生長、對美好愿望的追求和依托。
在鄉土題材方面,馮舉高的《七孔嗩吶》以紀實的筆法,用質樸而略帶感傷的文字,從人性出發,用悲憫的筆墨,再現了當下農村光明與灰暗、溫暖與冰涼、感恩與掠奪的社會生態,也記錄了數百年來土司屬地上的村民對法權的敬畏,對真情的珍視,對故土的依戀等;《紫霧》對南方鄉村宋家壩的農耕生活進行了忠實的描述,是一軸質樸的農耕生活畫卷,也是一曲憂悒的農耕文明挽歌。邵華忠的《云飛夜郎河》描寫了民國十四年孟秋,夜郎河畔的錢廣鎮,走來了兩戶逃荒的四川人,憑借嫻熟的手藝和辛勤勞動,頑強地活了下來……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充滿傳奇和濃郁的民族地域風情。陳昌槐的《風韻》富有地域特色,展現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班雪紛的《草黃草青》故事發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間跨度長達30余年,通過一個叫莫螺妹的女人多難的一生作為主線,再現布依族女性的善良、隱忍和堅強。作者飽含深情,再現了廣袤大地上,布依族人民的純樸善良,頑強勇敢,以及神秘而又古樸的民族風俗,用真誠的文字,謳歌那片土地上被她深愛的人。該小說的出版,填補了長期以來黔南沒有女作者出版長篇小說的空白。
在現實題材方面,吳昉的《封疆小吏》《風流草》《何必多情》《云嶺野貓》等幾乎都是反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社會轉型期發生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的社會現實生活,尤其是民族地區的社會現實生活。錢云棠的《畫屏山之戀》背景定位于北京、貴州和深圳,描寫北京知青劉天軍、林曉梅兩人從上世紀70年代從北京到貴州參加三線建設,在工廠相識相愛,同甘苦共患難,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到改革開放后突破思想束縛,與基地其他建設者一起南下深圳再創業的生活過程。張文鈞的《石門劫》在描寫改革開放巨大變革的同時,揭露鞭撻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凸現出反貪防腐的緊迫性;《孽種》以幾個人物的經歷和命運去解讀一段荒謬的歷史……”劉興漢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煉獄〉》被譽為“一部血與淚寫成的人生故事!一個身陷囹圄的囚徒和他的生命傳奇!”田應武的《法壇精英》《我本無罪》從律師執業的角度,用文學作品的形式,展開中國司法制度的全貌,并籍此思考和探索社會人生。趙軍的《狀態2006》展現了柬埔寨、尤其是華人如何迎接柬埔寨經濟從蹣跚起步到起飛的歷程,敘述作者15年來游走于柬埔寨對家人、朋友、亡妻的各種心理歷程;《飛吧,飛》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代人的成長經歷,故事多彩多姿,小說主人翁和一群同城同代人的命運起伏跌宕,情感洶涌澎湃。書中人物懷著對人性及真理的探索,懷著執著的信念,在生活中摸爬滾打,折射出中國半個世紀的時代風貌。本書對當代中國文學有很高的探尋價值,對身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深刻的認識作用。王安平的《風流貴子街》以青峰縣城一條百年古街的滄桑變化,圍繞古街的打造及環來春河畔旅游景點的開發,展現了當代市井生態與官場生態鮮活的百景圖;《何必當初》則展現了當代都市生活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善良與丑陋,命運的沉浮與淪陷。
此外,楊勻泉描寫經商題材的《溫州商人》,袁浪的《富翁、乞丐與勇士》,張笑寒講述一個時空詭異神秘莫測世界里人、鬼、魔、獸共同生存故事的玄幻長篇小說《神欲輪回》,墨綠青苔(朱雙藝)的由主要人物“歐陽雙杰”穿接的《連環罪》系列網絡長篇小說(共有《連環罪:心理有詭》《連環罪:致命誘惑》《連環罪:人格裂變》《連環罪:迷霧之城》四部),夢亦非(伍開祥) 具有探索意味的《碧城書》《沒有人是無辜的》《迷宮與嬉戲》等系列長篇小說都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上給黔南長篇小說創作帶來了活力。
三、引起文壇的關注獲獎與探索
這些長篇小說出版后,部分作品還引起了文壇的關注,并先后獲得了一些獎項。其中,羅文亮的《夜郎春秋》是貴州省作家協會2003年首屆招投標的重點扶持作品;晴了(段存東)的《調教初唐》榮獲2007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十佳作品大獎;黎明軒的《風雨橋畔未了情》榮獲2010年“貴州省第八屆‘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獎活動”小說類三等獎;劉興漢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煉獄〉》榮獲2015年“中南地區人民出版社第三十五次優秀社科讀物評選活動”優秀圖書獎;墨綠青苔(朱雙藝)的網絡長篇懸疑小說《民國詭案錄》入選2016年度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重點扶持項目,《連環罪》(四部)2018年獲第七屆貴州省文藝獎文學類三等獎。
這些長篇小說的作者,多為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作家。其中,吳昉、李華、盧有斌、劉興漢、田應武、楊涌泉、陸青劍、夢亦非(伍開祥)、晴了(段存東)、班雪紛系布依族;黎明軒系彝族,潘國會系水族,張笑寒系滿族,墨綠青苔(朱雙藝)系苗族。錢云棠分別定居河北保定和海南海口,趙軍長期旅居柬埔寨,田應武旅居廣西桂林,吳昉、袁浪、陸青劍定居貴陽。
近年來,黔南的網絡長篇小說創作異軍突起,較為突出。主要代表作家有晴了(段存東)和墨綠青苔(朱雙藝)。其中,墨綠青苔(朱雙藝) 除了《連環罪》系列網絡長篇小說之外,還有《贖心者》《刑警隊長:假面告白》等多部網絡長篇懸疑小說出版。此外,還著有《絲路密碼》《迷離檔案》《詭域檔案》《異聞檔案》等多部網絡長篇懸疑小說,近十年時間創作了近2000萬字的作品。其小說布局宏偉大氣,文筆流暢,故事曲折離奇,情理之中卻又意料之外,受到廣大讀者的熱追。
晴了(段存東)從事網文創作近20年,其代表作為架空歷史長篇小說《調教初唐》,另有多部作品在臺灣地區出版實體,其中架空歷史長篇小說《千夫斬》 在臺灣出版23集共計10余萬冊。打開起點中文網,搜索晴了,在作家主頁可以看到他的12部作品,足見其筆下功力。2000年左右,他開始在“榕樹下”文學網站寫作,2004年,又在起點中文網寫作。2007年,專職從事網絡文學創作,到現在將近創作了5000萬字。
夢亦非(伍開祥)亦是一位勤奮的青年作家,10余年來,出版了長篇實驗小說碧城三部曲《碧城書》《沒有人是無辜的》、長篇奇幻小說《魔書:魂飛魄散》、長篇實驗小說《迷宮與嬉戲》和《時尚巴別塔》5部長篇小說。這些小說風格奇特,獨具匠心,頗具探索性和實驗性。
四、思想性與藝術性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黔南長篇小說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是令人鼓舞的。當然,在黔南長篇小說創作的探索中,一些作品急于求成,在自身修養不足、功底尚淺的情況下閉門造車、生編硬造,因此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尚有許多欠缺。此外,創作的視角和表現手法還較為單一,這也是黔南長篇小說創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再者,有些作品太注重功利,創作者如果太注重功利,也很難創作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的作品。
黔南是邊遠的文化和經濟都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每位作者自身修養的先天不足,以及創作視野開闊與否的局限性,難以產生宏大敘事的巨著和佳作,如何在長篇小說創作中融入本地特色,挖掘本土獨有的創作資源,揚長避短,找準突破口,這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不容勿視的還有,近年來,雖然每年還是有一兩部長篇小說在出版社出版,但出版后反響甚微。
黔南州十二個縣市的文學創作也參差不齊。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了,有的縣的長篇小說創作都還是空白,都還沒有出版過長篇小說。由于地處我國文學創作的文學邊緣,這更加需要放開視野,開闊思維,不斷地努力摸索,開拓創新,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修煉。長篇小說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要堅持不懈。
(注:作品允許其他網站轉發)
[作者簡介] 楊啟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評論作品散見于《文藝報》《作家報》《光明日報》《今日文壇》《山花》《東方藝術》等多種報刊,公開出版有文學評論集《文學新浪潮》、詩集《落日越過群山》、散文集《一城燈火》等七部個人專著。其中,評論集《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抒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評論集《解讀或詮釋》待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