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建中國現代詩體淺談
——“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札記
作者:丘樹宏
自上世紀初打破中國舊詩傳統,引進西方自由詩以來,中國新詩已經走過百年歷程,是否要創建中國現代新詩體,一直有支持和反對兩種意見,各自堅持,爭執不下。而對于如何創建中國現代新詩體,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新詩體的建立依然遙遙無期,甚至希望渺茫。
中國現代詩體創建路途漫漫
本人對創建中國現代新詩體是持肯定態度的,而且一直堅持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積極探索。我的總體詩觀是:在題材內容上,眼里天地人,這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在思想品質方面,心中真善美,這是詩歌永恒的生命;在形式風格上,筆底風雅頌,這是詩歌永恒的追求。在這個詩觀的統領下,1、主張中國現代詩歌主題內容、體裁形式的多元化、開放性;2、主張積極創建中國現代新詩體;3、中國現代新詩體的創建,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詩歌優秀傳統,并以此為主體,學習和借鑒西方自由詩的優點,并將兩者融合成一體。
如此,我對于中國現代詩體的定義,并不是要建立像古代的律體詩、宋詞、元曲那種完全固化的一種具體的詩歌“形體”,而是指保留中華古體詩詞的一些形與神之要素、吸收現代自由詩的形與神之要素,將兩者完美融合起來,創建具有中國傳統、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種新自由詩,進而給這種詩體提出一些原則性、方向性、指導性的意見。
對于創建中國現代詩體問題,我是從二十世紀初左右開始有些覺醒的,也開始在以下三個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第一是身體力行,堅持詩歌創作的守正和創新。
我的詩歌創作數量很大,題材內容和形式體裁同樣十分豐富。就形式體裁來說,有一定數量的仿古體詩歌,這方面的創作主要是為了打基礎,如同中國書法的“臨帖”。更大量的,是中國傳統詩歌與自由詩相結合的體裁,這是我詩歌創作的主體。此外,還有一部分朦朧詩、現代詩派形式的詩歌等。無論哪一種詩歌,我都堅持句子精煉,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有時候還講究一些對仗、反復、起興,甚至是平仄等手法。在詩壇,就主題內容方面,人們將我列入“正能量寫作”之列,在體裁形式方面,則將我列為中國傳統詩人。
第二是撰寫文章,為中國詩歌發展鼓與呼。
記得大概是2001年,我曾經給一個國家級詩歌大刊的一位編委寫過一封信,大概意思是,這個詩歌刊物發表的作品,我基本上每一期都找不到一首押韻、哪怕是大概押韻的作品,這是很不正常的。當然結果是沒有任何回音。多年以后,當我也被編進一個重要的文學刊物的編委會,這才知道“編委”這個角色的“擺設”意義,這才理解他。之后,我還給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寫信,專門提出了中國詩歌存在的大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意見。此外,我陸續撰寫了一些關于中國詩歌問題,包括現代詩體問題在內的一系列文章,比如《30年:詩人們都到哪里去了?》《中國詩歌的十大危機》《中國詩歌何日走出亂象》《讓當代詩歌回歸詩歌本源》《新時代詩歌從哪里再出發》《繼承傳統、融入時代是中國詩歌的生命力所在》,等等。這些文章,雖然大多數刊發在國家級報刊,但影響力并不大。
第三是策劃活動,為中國詩歌發展導引探路。
中國現代詩體的創建,最重要的是要有詩人、有作品,并要形成風氣。這樣,就需要有人策劃和組織。2007年,我牽頭組織成立了中山市詩歌學會,明確其宗旨是堅持中華詩歌傳統與現代自由詩相結合。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以中國詩歌萬里行為媒介,大量組織詩歌活動和項目,從邀請的海內外詩人,到對創作主題、體裁的確定,都是以以上宗旨為標準。至今已經組織萬里行活動十幾次,創作詩歌八百多首、一萬多行。這些詩歌,絕大多數都體現了中華傳統詩歌與現代自由詩相結合的特點,老百姓讀得懂。我還牽頭策劃組織了全球華僑華人、全國、粵港澳臺地區范圍的不少詩歌交流合作活動,包括海洋詩會等。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多次向國家和省一級詩歌報刊建制性推薦中山詩群詩人和作品。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山詩群”既成為了中山城市的文化品牌,也以其堅持中國詩歌傳統這一特色成為中國詩歌界的一個典型。
第四,創建咸淡水詩派,積極探索中國現代詩體。
我所主張創建的中國現代詩體,形象地說,很像是珠江三角洲的“咸淡水文化”。浩浩蕩蕩的珠江,從八大出海口流入南海和太平洋,珠江水是淡水,南海水是咸水,咸水和淡水碰撞交融形成了一種咸淡水,形成了咸淡水地理。珠江水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南海水代表海洋文化,兩種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一種咸淡水文化。
2015年10月,經本人首倡,由中山市詩歌學會發起、大香山地區志趣相投的詩人共同組織建立了咸淡水詩派。當時發布的倡議書,大概包括了以下的意思:
咸淡水詩派在地理意義上,包括了大香山地區,即現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門地區,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咸淡水詩派在人文意義上,包括了在思想內容、風格特點、形式體裁這三個重要方面,既要堅持中國傳統詩歌元素,又吸收世界各國優秀詩歌元素。
咸淡水詩派,無論是什么元素的思想內容,必須是真善美的,而不是假丑惡的;無論什么元素的風格特點,什么元素的形式體裁,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以中國化為生命根本的,必須堅持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又不保守封閉、墨守成規;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成果而又不崇洋媚外,更不搞全盤西化;倡導創新探索,而不主張無原則的標新立異、離經叛道,更不能數典忘祖。咸淡水文化的核心特質是,它既是守正的,又是開放兼容的,因此,“咸淡水詩派”也是守正的、開放的、兼容的。首先,她不會自囿于“大香山”地區,而會將思維和眼光擴延至中國,以至全世界;其次,它決不否定和排斥其他任何一種“詩派”,而且會主動與其他詩派交流合作,主動學習借鑒其他詩派的優點;第三,它正視和倡導風格形式的豐富性,而且孜孜追求格調體裁的多樣化。咸淡水詩派是一個松散型的詩派,沒有專門機構,沒有專職人員,更沒有資金,主要依靠中山市詩歌學會和一個微信公眾號負責組織和聯絡。七年來,參與的松散型組成人員三百人左右,核心層一百人左右。建立了同題詩接龍工作方式,目前已經出刊一百多期,發表詩歌二千多首,還出版了專輯,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然而,以上這些,包括我個人的創作、呼吁,以及策劃的項目、組織的活動,等等,都還停留在非常零散、低端的層面,對中國詩歌的導引和推動影響微乎其微。
中國現代詩體創建正當其時
創建中國現代詩體,目前最缺乏的就有意識、有組織的倡導、引領和策劃、統籌與協調,這項工作十分重要而急迫。作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建兼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作為一個中國詩人,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做一做這件事。因此,今年九月初,征得廣東省作家協會同意,我組織廣東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與作家網、中詩網和中山市詩歌學會,開展了“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活動。征詩明確要求“以迎接二十大召開為主題,以咸淡水詩派為特色,每人一首,20行。風格要求中華傳統詩歌與現代自由詩相結合,句子精煉,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征詩對象為所有華文作者。”其中的核心要求,其實是毛澤東主席1957年1月14日在與詩人臧克家和袁水柏談話時所提出的意見。
9月9日,征詩通告發出后,各界反應強烈,來稿很踴躍。到9月29日,20名詩人20首作品已經全部在作家網、中詩網和中山市咸淡水詩派公眾號分別亮相。
參與的詩人主要來自中山、珠海、廣州、香港、澳門等粵港澳“咸淡水”地區,還有北京、四川、重慶的。作者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居然有三名全國著名的歌詞作家參與,《濤聲依舊》作者、著名音樂家陳小奇,《我的愛對你說》作者、著名詞作家陳潔明,著名軍旅詞作家陳道斌送來了優秀作品,為活動大大增色。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歌詞,其實就是用現代漢語的形式寫古體詩詞,這種形式就是中國傳統詩歌與自由詩的結合體,也可以看做是本文所定義的中國現代詩體。
陳小奇的《領跑》,可以說是本次征詩活動中最棒的作品之一。除了完全符合征詩的所有要求外,詩歌語言非常簡樸淺白,但卻意象豐盈生動、意義厚重深遠。誰都讀得懂,都覺得是好詩,誰都覺得自己也可以寫,但就是寫不出來。就像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等等。
20家作品,有相當部分可以說是歌詞或者類似歌詞,這與征詩要求是完全相一致的,是很正常的。也有部分作品寫得比較開放自由,但卻依然遵循著征詩的基本規矩。比如星星詩刊原副主編李自國的《十月的馬蹄聲從記憶深處馳過》、鄭勁松的《面朝大海,中國的春暖花開》等。20家中,我們選用了兩首新民歌,其中胡紅拴的《碩果滿枝香九州》,傳統中有新手法;郭錦生的《珠江花》,是一首新咸水歌,水土味十足。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詩歌,除了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廟堂樣式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民歌,而且這是根和魂。可惜的是,這一點,我們的詩壇卻似乎已經忘卻了。黃剛的《海之門》,是咸淡水的主題內容、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形式,與中國現代詩體似乎很接近了。
這一次的征詩活動,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是,除了幾個詞作家外,面對提出的幾個征詩具體要求,許多詩人都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束手無策。有的說,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寫過押韻的詩歌了,真的不知道如何入手。今年上半年,我策劃組織了一個舞臺節目《香山頌》,邀請中山、珠海和澳門十幾位詩人聯合創作歌詞,沒想到居然多數詩人不懂得如何寫歌詞。實際上,按照中國傳統詩歌的要求創作現代自由詩,不少詩人都不行,有的人是不屑,甚至看不起這種詩歌,更多的人是覺得太麻煩,還有不少人是真的不懂。
這在目前的中國詩歌界絕對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此次“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活動,確實很有針對性,確實很有現實意義,希望能夠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重視,并且要有所行動。
其實,這個大問題,在國家層面很早就已經注意到了,而且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已經有了極具建設性的意見。
1957年1月14日,毛澤東主席在與詩人臧克家和袁水柏談話時指出:“新詩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繼承傳統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歌和五四以來的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重視民歌。詩歌的形式,應該是比較精煉,句子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也就是說具有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內容應該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1958年3月22日,毛主席在《中國詩的出路》的講話中說:“我看中國詩歌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方面都提倡學習,結果產生一個新詩。現在的新詩不成形,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在民歌和古典詩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又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強調指出:“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毛主席關于發展新詩的上述意見,無異于是醫治新詩沉疴的一個對癥施治的上好“藥方”。毛主席開出的這個“藥方”大概的意思是:向古典詩歌學習,是要解決“根”與“源”,解決傳統繼承的問題,即是醫治“數典忘祖”與“橫向移植”等疾患的問題;向民歌學習,則是要解決感情、語言、韻味與形式的問題,即是醫治脫離群眾、八股文風等的疾患的問題,解決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早就提出的“新鮮活潑的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問題。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這些指示對于中國詩歌發展的指導意義是一致的。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割舍不斷的心靈故鄉。文藝創作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薪火相傳、行有所歸。但繼承傳統不是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而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從這一豐富礦藏中提煉素材、獲取靈感,將其中與當代中國相契合、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成分挖掘和提煉出來,并對其進行深入加工與精心創作,“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習近平還說,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必須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為基礎。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發展起來。當今時代,世界范圍內文化碰撞日益加劇,構成了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艱巨考驗。然而,“越是全球化,越要堅守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要堅持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越要捍衛民族精神的團結和強健”。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毛主席和習主席的這些指示,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對中國詩歌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就是中國現代詩體發展的路子。目前的關鍵,在于文學界、尤其是詩歌界要有責任意識,要勇于擔當,將中國現代詩體創建作為應盡的義務和重要的使命,盡快地做起來、做出成效來。
在這里,本人鄭重向有關方面提出如下倡議:
第一,由中國作家協會負責指導,由有關詩歌機構或若干詩人發起,發布《創建中國現代詩體倡議書》,從更高的層面、更大的范疇予以引導性探索,爭取出臺一個方向性、原則性的指導意見。
第二,由有關詩歌機構遴選一批中國現代詩體類型作品,作為范本供詩歌界和社會上學習、討論和借鑒。
第三,各級作家協會、詩歌機構和新聞、文學媒體等,在舉行詩歌活動和項目的時候,有意識、有組織地向創建中國現代詩體傾斜。
第四,各級教育部門將中國傳統詩歌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大中小學校實行“詩教”的制度性安排。
第五,所有用中文寫作的詩人們,不管是用哪一種詩歌形式和體裁寫作,都要像中國書法界“臨帖”的做法那樣,先好好學習一下中國舊體詩詞尤其是格律詩的寫法。
相信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踐行,經過十年左右的共同努力,我們完全可以在詩歌界創建一種中國現代詩體,并形成以這種詩體為主體,各種詩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從而為中國的文學事業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2022年9月26-28日于珠海閱秋閣
作者簡介:丘樹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長期在珠海、中山兩地任職,中山市政協原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