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初心,情懷之歌
——“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述評
作者:施維
初心和使命,是前進的動力;情懷與擔當,是堅定的信念。由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作家網和中詩網聯合主辦,中山市詩歌學會承辦的“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圓滿收官,可謂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此次活動對于中國現代詩體倡建是一次極具針對性的探索。
20家20行詩,首首是歌,句句是韻,可獨唱可對唱可重唱,可組唱可齊唱也可合唱。像詠嘆調,像抒情曲,像敘事歌,像藍調像船歌,像號子像牧歌,像隨想曲也像協奏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歌作為古老的文學體裁之一,闡述歷史哲理,表達理想志向,蘊含高尚情操。
本次征詩以迎接二十大召開為主題,以咸淡水詩派為特色,要求每首20行,風格以中華傳統詩歌與現代自由詩相結合,句子精煉,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參與活動創作者中粵港澳大灣區詩人居多,還有四川、重慶和北京等地的投稿,還不乏有一些歌詞形式的作品。
20首400行詩句,有直抒胸臆,有含蓄內斂,有歡快明朗,有質樸無華,有氣勢恢弘,有豪邁奔放。20位來自五湖四海的詩人、作家和音樂家,主旨統一,樹德務滋。是一幅錦繡畫卷、是一場交響樂章,是咸淡水詩派發展過程中一個值得記錄于大事件的節點。參與詩人和作品名稱分別是:
1、丘樹宏《前程似錦新時代》
2、卓瑪《澳門頌》
3、陳道斌《花開新時代》
4、胡紅拴《碩果滿枝香九州》
5、陳潔明《奮斗的青春》
6、張況《人民就是江山》
7、陳小奇《領跑》
8、王曉波《民族之魂飛揚》——聽《黃河大合唱》
9、高志東《它是驕傲,它是橋》——寫給港珠澳大橋
10、江湖海《大灣》
11、唐曉虹《珠海:千年潮聲》
12、魏華《那一束束光》
13、鄭勁松《面朝大海,中國的春暖花開》——致敬海上絲綢之路
14、周瀚《香江明月夜》
15、唐德亮《嶺南果河》
16、陸文偉《十月飛歌》
17、李自國《十月的馬蹄聲從記憶深處馳過》
18、吾君《我的大灣區》
19、郭錦生《珠江花》
20、黃剛《海之門》
詩歌功能之一可用風格或形式消解年代特質,如被認可被傳播并經久不衰,代代相傳便是一種能量。細讀上述詩歌,有上手便可唱的《領跑》《碩果滿枝香九州》《珠江花》,有追求無與倫比原創性的《民族之魂飛揚——聽<黃河大合唱>》《海之門》,有突顯古典詩歌美質的《嶺南果河》《十月飛歌》,有蕩氣回腸史詩般氣概的《前程似錦新時代》《人民就是江山》《那一束束光》《十月的馬蹄聲從記憶深處馳過》……
從西南到嶺南,從首都到地方,從香江到濠江,從海上到陸路,從盛夏到金秋,從青絲到銀發,筆者們初心如磐,篤定前行,用詩歌獻禮二十大,將心聲與咸淡水文化融合,是咸淡水詩派一次以實際行動將中華傳統詩歌與現代自由詩結合的理念體驗,并以群體風采展示。這種姿態有異乎尋常的力量,是創建中國現代詩體的一次多視角實踐性嘗試,參與者通過作品認證了把博大精深的思想,通過淺顯語言詮釋,深入淺出完成理想的詩句。
通過現代詩體的踐行書寫,呈現精干有力的思想,感悟烈火淬煉的品質,追求干凈整潔和樸實無華的返璞歸真,恰恰是詩歌藝術的結晶。咸淡水詩派在2015年10月由詩人丘樹宏首倡,中山市詩歌學會發起,是大香山區域詩人自組的詩派,既守正又開放,兼容并蓄,詩友每月不間斷地輪流領隊出主題,創作接龍交流互動,不同水平共同提升。咸淡水詩派與眾多的詩歌流派相比,獨特之處在于:
第一、先有理論再有詩派。咸淡水詩派設立伊始就有其理論依據,這得益于首倡者丘樹宏幾十年的人生思考,他在珠江三角洲“咸淡水文化”地區工作數十年,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對這一地區獨特的歷史變遷以及改革開放滄海桑田的變化有著深厚感情和直觀認識,很多變化都是身在其中、功在其中,這是普通人或單純的詩人所不具備的閱歷和經驗。
第二、丘樹宏在從政數十年的工作崗位上,從未停止過以一個詩人、一名作家的角度觀察社會、思考社會、記錄社會,這很像中國傳統的文化官員,在從政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不忘用文學的語言記錄現象、反映歷史,反饋問題。丘樹宏與許多詩人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他心中裝的不僅僅有自己的詩,更裝著中國的詩壇,希望以文化公益為中國新詩發展做貢獻。他是現今詩壇一名有想法、有作為、有擔當的志愿者和義務工。
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記載了不少有心的地方官,誠摯地熱愛治理的轄區,留下與工作地區相關的千古佳作。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大香山的核心城市之一澳門,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澳門的管理,高配了正五品的職位澳門同知,先后有兩位澳門同知印光任和張汝霖,他倆接力編寫了傳世名作《澳門紀略》地方志,是世界和中國歷史上首部系統介紹澳門的古籍著作。書中涉及澳門歷史、地理風貌、中西文化、風俗民情、坊間技藝等,并附有插圖21幀和400多條中葡對照詞語。
印光任、張汝霖是主政地方的高級行政長官,編寫這本書并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但他們熱愛這里,不約而同的著手編寫,尤其是幾年后他們陸續被調到潮州擔任不同的官職,還一直堅持合作編寫,結果他們齊心合力在潮州完成《澳門紀略》的編寫并出版。這樣勞心費力,是因為具有一顆對澳門的熱愛初心和自我使命感。我想,丘樹宏定也是出于和270年前灣區官員同樣的初心和使命感,梳理觀念,以詩詠唱新時代灣區變遷和成果。
第三、直到現在,很多地區似乎還存在一種偏見,廣東是文化的沙漠,揶揄嶺南地區文明史短,影射廣東在中國文化百花園中并不奪目。通讀歷史的人,都清楚這是偏面的認知。中國歷史長河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能始終處于文明核心的地區并不多。
“嶺外行人少,天涯北客稀”,在漢唐時期嶺南的確是偏僻地,留下關于嶺南詩篇的大多是朝廷流動的官員,無論是來掛職還是貶官,詩歌中對嶺南不免流露出負面情緒,這可能就是對嶺南歷史文明誤解的原因之一。但是,自元明以降,海洋文明逐漸成為世界文明的主導力量,嶺南從陸地的邊緣角落成為了擁抱世界的前沿,再說嶺南是文化的沙漠就顯得孤陋寡聞、夏蟲語冰了,植根于大香山區域范圍的咸淡水詩派創作素材來源得天獨厚。
近幾百年嶺南對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融入世界經濟格局、豐富中華傳統文化所做出的貢獻,是中國任何一個地區無法比擬的。在文化上,正如丘樹宏所言,“珠江水是淡水,南海水是咸水,咸水和淡水碰撞交融形成了一種咸淡水,形成了咸淡水地理。珠江水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南海水代表海洋文化,兩種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一種咸淡水文化。”這是咸淡水詩派生長的文化底蘊,在如此豐富和強大的文化背景下,咸淡水詩派必將如江如海如蓬勃涌動的浪。
咸淡水文化既崇敬歷史傳統又創新求變,這正是幾百年來大香山人的群體性格。他們吃苦耐勞,建設家園,務實創新,走向世界,一代代人無不展現出豪邁情懷和智慧擔當。現在,根植于咸淡水文化的咸淡水詩派也是秉承這樣的情懷與擔當,用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在詩歌領域發光發熱,奔跑在倡導中國現代詩體的征途上。
咸淡水,無非是一種海洋自然現象,可卻是一種禪意十足的境界,是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碰撞的最佳存在的平衡液態,恰巧詩歌創作最好狀態也類似這種無縫銜接又彼此對立的平衡關系。詩歌有讓人欲罷不能的吸引力,多少人為之傾倒,一路執著地追求,一路忘我地抒懷,無數人分享體驗到的奧秘,用作品為當代詩歌定義,曾經的好詩是生動并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
路漫漫其修遠兮。咸淡水詩派發于海陸交匯之處,背靠陸地面朝大海,多么夢幻,多么美妙,又多么真實。現志同道合者攜手并進,同行路上暢快淋漓地溝通交流,育新詩,開新局,建新貌,筑造詩歌發展新天地。祖國實現了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跨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需要新詩體,讓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之柔風,回旋鼓舞成新時代詩壇颶風。
作者簡介:施維,字冰之,筆名獒媽,香港人。經濟學領域著有《新農人電子商務一點通》《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手冊》(合著);文學藝術領域出版詩集《我想是一朵大紅花》《洛神花紅》《理想國》(合集)《浮詩繪》(合集);出版油畫集《空中有朵你做的云》和詩畫集《世間始終你好》。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