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奏時代強音
──從“獻禮二十大”同題詩看咸淡水詩派的創作
作者:周瀚
廣東咸淡水詩派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積極探索新詩創作的模式,努力塑造獨特的風格。詩派凝聚了三百名詩友,核心層一百人左右。不僅創建同名公眾號,以同題詩接龍的方式,出刊一百多期,發表詩歌二千多首,還出版了專輯。在詩壇頗有影響力。
咸淡水詩派的崛起
咸淡水詩派的崛起,與核心人物丘樹宏分不開。他目睹珠江浩浩蕩蕩地從八大出海口流入南海和太平洋,珠江水是淡水,南海水是咸水,兩者碰撞交融,蔚為奇觀。他從咸淡水地理現象得到了啟發,并引申到詩歌文化上,珠江水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南海水代表海洋文化,兩種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一種咸淡水文化。于是丘樹宏首倡成立咸淡水詩派,由中山市詩歌學會發起、大香山地區即現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門地區,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志趣相投的詩人共同組織建立咸淡水詩派。咸淡水詩派主張在人文意義上要求思想內容、風格特點、形式體裁這三個重要方面,既要堅持中國傳統詩歌元素,又吸收世界各國優秀詩歌元素,風格上要求中華傳統詩歌與現代自由詩相結合,句子精煉,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并以此為特色,探索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之路。
“獻禮二十大”同題詩
在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由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作家網和中詩網聯合主辦,中山市詩歌學會承辦的“獻禮二十大”咸淡水詩派20家征詩活動,使咸淡水詩派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得到充分展現,在詩壇熠熠生輝,令人矚目。
參與的二十名詩人為丘樹宏、卓瑪、陳道斌、胡紅拴、陳潔明、張況、陳小奇、王曉波、高志東、江湖海、唐曉紅、魏華、鄭勁松、周瀚、唐德亮、陸文偉、李自國、吾君、郭錦生、黃剛。他們主要來自中山、珠海、廣州、香港、澳門等粵港澳“咸淡水”地區以及北京、四川、重慶等地。
從二十家創作的同題詩,可以看到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題鮮明
這是一組時代的頌歌。二十位作者視野開闊,擁有深廣的社會閱歷。他們滿腔熱情地歌頌新時代,詩歌充滿了真情實感,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在"二十大"的主題之下,詩人沒有高呼標語口號,而是以詩意的語言,從物境、情境、意境等多角度描寫中國共產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表達了他們從肺腑流出的熱愛之情。正如丘樹宏在詩中所說:“太倉路,大上海,/嘉興南湖浪澎湃;/紅霞一片東方起,/雄獅一吼乾坤白。”(《前程似錦新時代》)。詩人描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以景開篇,以情點題,“紅霞”“雄獅”皆景語,一切景語皆情語。詠史興情,情思飛騰,層層推進,氣象宏達。李自國寫道:“......當我想起節日或平常的歌/又沿著你逐日上升的音階/滑過車站、碼頭和公園,多少年了/你的歌譜不止一次地把我的心勾走/十月還是那么鏗鏘,始終以進行曲的速度/完成落葉最后一聲顫抖/在悅耳的刺痛中/在如歌的行板上踏破世界的寂寞”(《十月的馬蹄聲從記憶深處馳過》)。他描寫聆聽《義勇軍進行曲》的感受,豐富的內涵,形象地描繪,令人耳目一新。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云:“詩要避俗,更要避熟。”確實如此,普通人會說:“每當聽到國歌,我熱血沸騰”,而李自國說:“你的歌譜不止一次地把我的心勾走”可見其不落入俗套,情感深沉,含蓄有致。又如張況說:“開國大典,將百年恥辱掩埋/國旗升起了民族尊嚴/國歌唱出了華夏豪邁......”(《人民就是江山》)。詩人聚焦開國大典的升國旗、唱國歌的鏡頭,直抒胸臆,意興磅礴。二十位詩人的作品,立意高遠,從中可以窺見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全貌、可以聽見新時代真實的聲音、可以感受到新中國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和時代的進步,所有這些足以振奮人心,鼓勵人們奮發圖強。
二.、具有濃郁的大灣區特色
由于這些作者主要來自于大灣區,他們著重描繪大灣區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所以詩歌具有濃郁的大灣區特色。如卓瑪《澳門頌》列舉了澳門的景點,如氹橋、東西望洋山和澳門的市花“蓮花”等。人文歷史,蘊含其中,凸顯澳門特色。唐德亮《嶺南果河》描繪嶺南一年四季盛產的水果:金枇杷、李子、楊梅、荔枝、龍眼和橘子等等,并總結嶺南水果特色是“五彩繽紛,光華閃閃/香飄四季,沁脾甜心”形象傳神、新穎獨特。除了大灣區的物產和景色,他們的詩歌還謳歌大灣區的奮斗精神,引導人們認識大灣區,發現大灣區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充滿了正能量。如陳小奇說:“一步一步/我在風中領跑/每個驛站/都有一個新的目標/所有的遠方需要用愛尋找/我知道雨后的彩虹/才是我的驕傲”(《領跑》),抒發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江湖海在《大灣》說:“要的是厲兵秣馬/要的是枕戈待旦/大灣大成忌空談/挽起袖子加油干”,表達了腳踏實地、奮發實干的精神。
三、形式變化多端
在新詩的形式方面,征詩的要求是句式整齊、二十行以內。從二十家的詩歌來看,形式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充分體現了創作自由。詩歌五節,每四行一節,有丘樹宏《前程似錦新時代》、陳道斌《花開新時代》、胡紅拴《碩果滿枝香九州》和周瀚《香江明月夜》,皆整齊勻稱,具有詩歌的建筑美。其中陳道斌《花開新時代》是歌詞,胡紅拴《碩果滿枝香九州》是新民歌,更具音樂美。吾君《我的大灣區》,采用四四四六二節式,描寫大灣區的風采,想象力豐富。
在征詩中,詩歌以四節居多。如卓瑪《澳門頌》和陸文偉《十月飛歌》,詩歌前三節各六行,第四節兩行。以描述為主,總結之語,畫龍點睛。陳潔明《奮斗的青春》詩歌四節,每節五行,非常整齊。詞作家充滿激情,抒發奮斗的青春是多么美麗,抒情味濃厚。張況《人民就是江山》,詩歌四節,采用四六六四式。開頭和結尾很均勻,突出中間,重點描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開國大典。王曉波《民族之魂飛揚一一聽〈黃河大合唱〉四節,采用四七五四式。頭尾勻稱,中間側重于盛贊黃河,感情像火山迸發,熾烈濃郁。魏華《那一束光》,五六四五式,中間以排比、設問形式,間接描繪解放軍沖向救災現場,委婉深刻。唐德亮《嶺南果河》分為兩行、十二行、四行和兩行,首尾呼應,中間描繪了一年四季嶺南盛產的水果,惟妙惟肖。郭錦生《珠江花》采用四四四八式,著重點在結尾,通過排比,贊美珠江處處開花,視野開闊。“來,你在前海正開花,/他在橫琴正開花,/我在南沙也開花,/讓花滿珠江,映華夏。”通俗明了,頗有民歌格調。黃剛《海之門》采用四四六六式,以后半部分爲主,詩人凝眸蒼天和咸淡水交匯的大海,聯想翩翩,詩歌營造了優美的意境,具有繪畫美。
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形式。如陳小奇《領跑》,三節,采用七七六式,這樣的排列很有創意。著重點在詩歌的前兩節,用反復的句式闡述對領跑的看法,抒發心志。高志東《它是驕傲,它是橋──寫給港珠澳大橋》,三節,四八八式。詩歌重心在后半部分,用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稱贊港珠澳大橋,情真意切,形象生動。唐曉虹《珠海?千年潮聲》,三節,采用八八四節式,以前半部分爲主,追溯珠海的歷史和贊美特區的創業精神,詩意盎然。鄭勁松《面朝大海,中國的春暖花開──致敬海上絲綢之路》不分節,一氣呵成。詩歌聚焦海上絲綢之路,激情洋溢,氣勢非凡。李自國《十月的馬蹄聲從記憶深處馳過》,分兩節,描寫耹聽國歌的感受,雄勁深沉。江湖海《大灣》,分六節,采用三三三三四四節式,描寫大灣區的迷人景色和抒發壯志。
二十行的新詩,如上所述,就有十幾種,可見新詩的形式變化多端。咸淡水詩派沒有具體要求每行的字數和音步,只是要求押韻,使新詩具有音韻美,其他任由詩人自由發揮。這容易讓其他詩人在短時間內掌握咸淡水詩派的理論,並在創作中付之實踐。可見新詩求變,不僅內容求新,亦要在體式構建模式上不斷創新。在這一點上,咸淡水詩派可謂成功。
我們欣喜地看到咸淡水詩派的理論主張,既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又繼承革新“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姑且不論咸淡水派首倡者丘樹宏肩負的歷史使命,就從他作爲純粹的詩人來說,他勤于思考新詩如何發展和突破,并有膽量和勇氣去創新,這對推動咸淡水詩派的發展有正面作用。上世紀30年代,以艾青爲首的現實主義詩派曾經是新詩發展的最大流派。我們希望咸淡水詩派不斷發展和完善新詩理論主張、不斷豐富和創新詩歌創作實踐,通過不懈努力,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新詩發展中生命力最強的流派,為新詩的發展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 周瀚,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常務理事、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等。曾榮獲“香港中華文化金紫荊獎”的“實力詩人獎”、“第一屆‘國際漢詩杯’國際漢詩優秀評論獎”等多個獎項。著有詩集《靈魂,在陽光中飛舞》、中英對照《周瀚短詩選》、學術著作《唐代帝王詩歌與詩壇》及翻譯詩集若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