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在“動蕩之旅”中“梳理靈魂”

在“動蕩之旅”中“梳理靈魂”

——顧偕《中國當代詩論十二講》個案賞研

 

作者:粥樣

 

  從20216月下旬至今年10月上旬,二十八個月內共看到顧偕詩學歌長論28篇,粗估字數約十三萬,愿稱之為“閃電噴發的浩瀚”。

 

  在磁石般吸引力下,對它們的閱讀卻何其不易。一是網閱要與眼酸作戰;二是每篇都由長段落組成,目力難得休歇;三是論辯密不透風,但回避例證、引征,更不屑于趣談,讀來腦子得一繃到底;四是有強烈的隨想性,用語陽春白雪,句意曲折,前后緊扣盤旋。這“群”詩論在寫作取法上,每每要在反復申說的基礎上變換論題,由此難免給人退回再出發的印象。如揭露世風蕪亂、針砭當下詩歌流弊幾乎是“恨鐵不成鋼”的一再述及,偏偏作者文采豐贍,相類的議論又都能措辭翻新。聯袂呈現之下,令讀者在似曾相識中又見新識,不免要在接觸到新話點的前后,再賠上許多經歷往返摩蕩的耐心。

 

  這些詩論更像思緒潮涌的實錄,它們是嚴重“互文”的,每一講都近乎具有“全息”效應。

 

  顧偕曾在電話中對筆者言:“你要想對我的作品分析出什么我這個作者都沒想到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如同“棋看三步”,他似乎已預判到我上面的感受,所以最新見的一篇詩論即名為《重復現實已然是書寫的源頭》。文中曰:“人類許多本質包括現代傳奇等,至今仍還充斥在無數變異的重復中。”暗呼奈何之下,筆者打算再次搬出二十多天前書寫《知黑守白怎拿捏》的套路,以舉一反三的“投機”法,寫下拙感。

 

上篇:十二講綜述

 

  《當代中國詩論十二講》寫于2021624日至917日,總約4萬言。是顧偕二十八個月向詩壇連開28槍中最早也最集中的一排。其后他在轉年的五、六兩月匯編了《當代中國詩學散論四題》,此外便都是散篇了。如此說來,“十二講”可稱“開路重拳”。

 

  真是洋灑何懼“過度”之譏,作者一氣寫來,讀者跟讀似有可能比寫家還累。具體分析單篇前,利用每一講提煉性很強的長標題,依關鍵詞按“題”索驥,將他的行文脈絡做個總提挈,像探寶于山先鑿一條小徑,是必要的。提請注意,我對其華章妙論的詞句取舍,不黏住于概括力,而毋寧基于筆者因感動其新意而觸發的個人“淚”點所在。

 

  十二講中的第一講談“象征”問題,是詩歌方法論的重要環節。作者沒有具體解釋“象征”,而指出詩歌是“靈魂的神秘運動?!彼赜陉U發運用象征,“努力邁向一種思維和智慧設想出的奇跡”,其中包括解救痛苦。他論及詩歌“必須做到前進中的否定”時,觸發出動人情感——“浩瀚與湮滅,足以時文明和文字憂傷”。

 

  第二講呼喚在“空白點起舞”,關乎創作實踐創新基點的選擇。“吸引力上需要休息很久一陣的沉思”,措辭特別地反應了思之艱難,對應上面提到的“生存是尖銳而辛苦的”。提請詩人“切勿辜負了自己寶貴的敏感”也語重心長。而結尾講到“詩的本質是善良的藝術”,又流露出作者對詩人品德的刻意關注。

 

  第三講倡導健康的想象力。惡俗詩歌將“心靈污染”“夸大描繪成了個人命運的火焰”,如“將浴缸嬉戲的水的飄濺出來”那樣,大言“缺陷優勢”。而作者所矚目的詩歌,“要學會阻擋自身的偏激與扭曲”,要提出“許多世紀與人性問題,哪怕一下不能解決?!彼^“尖銳而嚴峻的思考”,正針對上一講所提生存的尖銳與辛苦。于此可見作者的詩歌形態觀是反對扭曲地呈現的作為。這種不妥協的排斥,在詩歌多樣性方面表現出個人判斷的堅定和自信。哪怕如他在最后一講里提到“縱然深刻或許根本改變不了什么”。

 

  四至六講由共同的副標題聯結:當代(中國)詩歌訴求與展望。是正 合過程的生動演示。

 

  第四講彰顯“精神故事”,這個“故事”,筆者理解略通于“現象”。針對他所命名的“新頹廢主義者”,顧偕呼吁“更為深沉的思考”,要從“整體的精神改變做起”。本講如一篇大義凜然的檄文(當然全部十二講都不脫這種特色),倡言“離群的自豪”,“找出更多敏感清晰的問題”,接近“自由的神明”。

 

  “永遠不做詩藝的巧匠,而當畢生成為靈魂的巨人”。這句凝練的表白,我認為是顧偕詩觀的核心,展現出力圖與中外大師魂脈相接的大抱負。

 

  第五講是以批判為主的一講(套佛家用語是“遮詮”,一系列的“不”)。他對所命名的“空泛的奴隸”做出剖析,揭露“空泛而粗俗的教化力量上升”,如此的詩作“未能衍生出所有失敗與幻滅的豐富性”,“不管作品有無什么思想的穿透和擔憂”;以下稍通俗地講作“不想擁有憤怒和厭惡”,“不需要懂得創傷的可貴”。本講中提出“懷疑”、“更高夢想”的價值,非常醒人。期盼所謂“理想讀者”,是從創作者本體研究轉向受眾研究的嘗試,與在第十講中出現的“未來的傾聽者”類似。

 

  第六講振聾發聵地提出了“世界詩歌”概念,給出自己的定義。他命名“何其遼闊的空間海洋”,期盼寫詩者“保持高貴與憂傷”,用光明“撫慰黑暗”;他推許音樂般的“寧靜”,同時強調詩人必須有“壓力”,最終“永遠于智慧上聳立自己的風格與品位”。

 

  “善良詩歌”的提出,是對第二講結尾詩歌“善良”性質的呼應,是關鍵的再次強調。

 

  第七講如同題目示意是“沉思”所來——“深沉的[]說出心靈的高峰”。全篇思辨密集,起首便想做到科學的謹言,定義詩歌是“于一定修辭的高度,形成作品的空間表現力和啟示性?!币韵绿岢銎渲刑S、推想的特征和“找出更多事物的必然性本質”,其中“思想的推想”應“呈現出新的理想方向”。

 

  詩歌力量的來源在于“多重自我的普遍性”,無疑是種深度論述。而高尚詩歌的“仁慈”,是之前兩度提到“善良”的精進說法。結尾時還提到對詩歌于“悲愴中轉變”的思索。創作實踐中,顧偕引用葉芝“同時也揭示出人的內臟和星空”的形象說法,提出“辯證”的課題,主張詩人于詬病人性時“不再于激情中掙扎”的“含蓄”。對激情的警惕之前有隱約涉及,這里也有更加的強調??勺⒁獾氖?,上面的話題是作者在提出做詩人的“難度”這一之前沒有正式觸及的大話題下的小提問,同時他還就悖論、詩歌的擴展、尖銳(再次觸及)、形式訓練、詩歌好壞的驗證等統歸于“修辭而外的推演”提出了系列的問題,雖未逐一具體展開,卻也都是沉思內容的陳列。

 

  他命名“生命宇宙”,贊美好作品是天籟;“詩人當有一種被神圣選中的自信”,則呼應、發展了第四講中的“接近了自由的神明”。

 

  第八講題目提到“詞語”,講的卻是不做“語言的傀儡”、“靈感的奴隸”?!坝谜Z言良知尋找邏輯的終點”是新穎提法,更要到下面第九講,才提出“善于組織辭藻,才會誕生真正的詩歌生命”,而到最后一講,則極言語言“與未來相吻合”。

 

  本講開宗明義,“清晰自己使命的詩人”,“一生不屑于貢獻”“技巧”,具體闡釋第四講所謂“永遠不做詩藝的巧匠”;用“孤寂之詩”的稱謂呼應這話所跟續的“畢生成為靈魂的巨人”。作者稱許詩歌的未來“構成偉大的命運”,詩于世道的批評是“高尚的救贖”。具體言之,他憧憬詩人看到“內心的萬物”,更“像思想者那樣致力于用感性反映哲學,并將激情與理性統一”,用“全新詩意言說真正大道”。

 

  品德方面,作者提出“愛與真誠”以補充之前說的“善良”,詩人素質方面,則提出“敏銳”,是對第三講“尖銳”的思考的進階。

 

  第九講中:“文學”“是心靈意圖的存在,詩歌則更是一種自由神話及理性高傲形象的象征”。本講正是聚焦“心靈”,通過副標題將之與“最美的語言”勾連。關于一個如此美好的詞匯,這也是抒情性的一講。開篇提出詩歌“本質的絢麗”,中間提出“心靈就是最大的原創者”,節末、直陳“美麗詩歌”,更可聯系到下面第十一講:詩人“一直在用心靈說話”。其間,講文提出堅定、呼吸的尊嚴、文明情懷、智性美等可供品味的心靈亮點,提出將“崇高性”“樸實”地告訴社會,更強調“本質的呈現”。

 

  “思想與詩歌從不是種矛盾”,這反映了顧偕歷來念茲在茲的對理性的重視,他給出的命名是“智性美學”。(第十一講有“思想神話”的造名。)本講與第六講遙接,所提到的藝術家“平靜地超越”,由第六講關于音樂般的寧靜而來,同時也不無理想化地提到詩人“激情昂揚地掃清和蕩平時間的不公與愚昧”,“靜”與“激”兼而納之。而“崇高的憂慮”則直承那一講他倡導寫詩者保持高貴與憂傷而來。

 

  第十講從題目上看似從“動態”方面入手,其實仍是為理想詩人作畫,下面將重點研賞。

 

  第十一講題目所說“高度”作品應該指的是詩作的格調、品質。它與第十講分享同一副標題“獻給自己并致所有神性精神內化的詩人”。它先談到詩歌的“跳躍”性,后觸及美學價值的“孤獨”性。在此作者少有地對具體文本發言——大名鼎鼎的喬伊斯之《尤利西斯》,在他眼中是“令人生厭和乏味”的,因為它是對“理想的神圣化”的違背,只帶來“人性嚴重的掙扎”??梢?,題目的“高度”說的是“崇高”,是對第九講“崇高性”的申述。而崇高給文學——它體現著“結合經驗與超驗的追求”——帶來“仁厚而公正的力量”。到節末作者則使用了“深度詩歌”一詞。往下提到“多元的詩性”,卻是在高度上的談論:“站在一切隱蔽和遮蔽之上”,詩人要像“自由戰士”,“被真理性的詩意喚醒”,“調和存在迷?!?,“堅持在寫預言之書”;詩人可以是“有著古怪傾向的思想家”,卻當進入“世界精神匯編”。

 

  “表現即為內容”是對詩歌品質的特別認識,詩歌關心的是“愛”與“智慧”。而“惟有深刻的領會,方能帶來更愉悅的審美”。

 

  作為最后一講的第十二講,篇幅最長,圍繞“獨立”、“自由”談開。

 

  雖然本世紀“道德貧血”,作為同時又是批評家詩人的顧偕,還是愿意展示出他漫長宣講后一種階段性完成的興奮,歌唱般說出了“漢語的靈魂鼓舞著我們召喚著我們”,“幸運的詩歌自當是夢想的魁首”,“靈感于遙遠處趕來”。

 

  對于靈感,秉承第八講的“不做靈感的奴隸”,這一講續言詩人“不做靈感的保管者,而是一種精神的放牧者”,要創作“精彩的思辨詩歌”,側身“先知型作家”的行列。

 

  思辨進入深層:“捍衛懷疑實質是對真理更好的信任”,“在撞擊與融合中”“呈現出一種新典范的氣韻”。作者特意提出為了理性思考,不應有“仇恨”,“深刻的思想從來不會有任何惡意”。

 

  長文行將告一段落,作者的意識來到“為世界的后代認真地想點什么”。

 

  “擁有自由寄寓的獨立性的詩人”,“面前仿佛始終都有著一種對立的風暴”,他“用靈魂一生獻身”,完成“世界觀大解放”,“這便是詩人悲憫的寬闊之心”,他要“為世界倡導一種不再是黑暗的出路”(接續第六講的用光明撫慰黑暗)?!霸娕c遠方共謀”,則“連空氣都能領略到它的清醒與雄壯”。但提請注意:獨立性詩歌要遠離不真不純的“宏偉”,縱目以遠,“歷史的童年還在發生”,仍舊需要詩人“把無盡的開端和結束”珍貴地宣說。顧偕就此也收回目光,說起詩歌是“仿佛無用的表達”的大蘊含,期盼詩人“知難而上”。(“無用”在此是新思索,引致他到今年9月寫出專文。)

 

  回論詩歌作品,詩人揭示貌似天真的作品,“卻涵蓋了不少自然的深度”。文學是“豐富的單純”。他提到經典的指引感召作用,想象到“歷史笑容”。他引用帕斯所說的“分歧并非敵意”,強調要聽到批評。在最后的總結中,長詩詩人顧偕推許“有一定規模的創作”,并明確界定它首先指涉“思想的傾向和容量”,這明顯來自他本人大量實踐下的切身體會。話題歸結到繞不開的“拯救”上來,他更呼吁讓這一觀念“在時間長河永久盎然蕩漾”,但給出界定:“不為征服和控制,只為人性最大限度”地還能“光彩的[]堅持和保留”。

 

  緊接而說的“時代鑒賞的失敗并不等于偉大詩人的失敗”,可謂上一講所謂美學價值的“孤獨”在此話題的延續。詩人希望即便肉體遠去,“華章已然鑄就不倒的精神軀體”,希望作品能達成“隱含著巨大啟悟的閱讀,自是也就會使孤獨,有了更神圣的意義。”

 

  “所千萬人吾往矣”,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恍如顧偕提煉出的詩歌的“跳躍”性,洋洋十二講,話題一再跳蕩,唯“知難而上”的有心讀者得之。如若對密集語體分章設節做一定的“稀釋”,適當加入例證、引征,誠為后世一部論詩大書也。

 

下篇:第十講賞研

 

  我打算勉力稍詳賞析的第十講“詩歌生命永遠是場動蕩之旅”,介乎上一講“心靈”話題與下一講“高度”話題之間。它們在空間定位上是相對靜態,而本講從命題看像是兩靜間的一“動”。

 

  全文十一自然段。第二段只一句,歸入首段,可共分十段。

 

  第1段開句的“有這樣一種詩人”,即為全講定調。按副標題他們是“神性精神內化的詩人”,明顯有顧偕的夫子自道。這種詩人,懷揣真理,與神性暗通,不在乎塵世的認同,暢行于自己想象的大道,但他們最終是悲劇英雄。

 

  接著作者注意力偏轉到詩歌作品里的“夢想”元素,定義它實質是屬于“未來希望的全息投影”。而后深入對心儀詩人的描?。核麄儭敖^無謊言地問候未來”;他們是孤獨的,只能“獨自交流”,而他們時時記著“領悟與喚醒”。這些素質被歸納為“智性”(接續第九講的“智性美學”,在以后別的文論中更有專述)。神性精神內化的詩人“絕不消沉地將去直抵本質”,為生與死歌唱和深思。他們是“重新探路者”,以“冷峭和真誠”主導幻想、凈化心靈。他們的目的,則是為使更多人能仰望天空,為使人們可以穿過問題與惆悵去展望勝利。

 

  他們終生都在跨越,同時在進行“深度之戰”。他們獻身于自己的絕望,又用“柔韌靈活更加照亮”自己,從而使自己變成“自信與冷靜的思想先驅者”。

 

  他們秉持“活力美學”,傳遞著“人性的信息”。他們“時常要放大使命與責任”,寫出內心看到的事物,以期感應出“一種健康的高度回聲”。作者高標“悲歌的光芒”,將這類心懷憂慮、氣質憂郁的詩人判定為“遙遠的作者”,判斷他們會“一再快樂地重生”。他甚至認為“悲劇是文學最偉大的力量”,惟有如此方可打通“高尚渠道”。在“夢想與正義的雙向流程上”,詩歌是“一直涌流向前”的“心靈的清泉”。

 

  他們的詩歌是“不同層面的人文浸透”,“深沉而仁慈”,在藝術感知上“互相穿透”。而站在對立面的,不外乎是一些“自發性的詩人”。他們迷信靈感,陷于“欲望錯覺”,到頭來只能落得“黯然神傷”。關于他們,本講著墨處僅有這一段(第8),作者厭棄他們,但已不像在別講中再占用大篇幅。此講他更注重憧憬神性境界,或說是“詩歌的王位”。好一幅色彩斑斕的詩人畫像。

 

  筆者對此講稍深究的有如下幾處:

 

  動蕩。標題突出的這個詞,在第6段出現“足以能讓動蕩也能自豪”,可能筆者沒有深悟而感語焉不詳。其后一句“一切真正優秀的詩人,實際上他們都屬于遙遠的作者”,凸顯關注的眼光動蕩到遠方。終結段開句重復了標題,備作歸納。分析的圖景切實蕩向遙遠,對“動蕩”的不言之言更在第7段。所謂“不同層面的人文滲透”、“藝術感知上頻頻相交互相穿透”、“悲劇作品的高度,就在于一種高尚渠道絕不模糊的打通”,以及想象詩人畢生的“漂流”、“在不懈前進中完成”等,都是“動蕩”的不同形態。(其上第6段中則有“不斷深刻回響的推進”的說辭。)

 

  關于首段的樂觀情緒?!氨瘎∮⑿邸钡亩ㄎ粶?,但他們能讓“所有傷痛都有所改變”嗎?筆者懷疑。前面的“在自己想象的大道一路暢通而行”,真能“暢”乎?聯想詩歌當今的境遇,各樣詩人的處境,不能不心生躊躇。這該是作者理想化的描述。

 

  快樂地重生。這個詞出于第6段,原文:“正是由于現實與時代的忽略甚而排斥,他們在自己不斷深刻回響的推進中,這才終于在自己的那些神圣命題里,得以無可拒絕的一再快樂地重生。”“快樂”與作者多處宣說的悲情、憂郁氣質、憂慮等似有捍格?我理解這里的“快樂”,當不是神性精神內化的詩人對世相的反饋。他們于現實境遇應是不快樂的。而恰恰是他們心懷的救贖大愿,鞭策他們一次次投身于與種種不如意的纏斗。堅韌精神衍生出的情緒變遷,故而“快樂”才由此有一席之地。

 

  以上是筆者調動能有的識力,略識顧偕龐大詩學之隱約門徑。或者眼睛短視,虧入歧途?恨無千里眼,方家一笑可也。

 

  2022.10.26-29 廣州哪怕庵 / .30結句


1031_1 

  作者簡介:粥樣 廣東省作協會員,著有《朋良無我》(1997年)、《偏見》(1998年)。編有詩集《九行以內》、《當代四川大涼山彝族漢語詩歌專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avdvd| 免费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最新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ass美女下部精品图片|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男女爽爽无遮挡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级片在线观看| 女人扒开屁股桶爽30分钟| 另类人妖交友网站|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网站在线播放|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很痛| 日本videoshd高清黑人|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午夜免费一级片| www性久久久com|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日产乱码卡1卡2卡三免费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 国产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一a一片一级一片啪啪|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那个部位| 女人张开腿男人猛桶视频| 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黑人巨大sv张丽在线播放|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私人影院| 视频aavvmm国产野外|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电影| 国产高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