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淺論邊塞詩詞對河套文化形成的影響

淺論邊塞詩詞對河套文化形成的影響

 

作者:漠耕

 

  【摘要】

 

  歷代歷史遺留的大量邊塞詩詞,集中描寫和反映了河套文化的形成發展脈絡。研究和挖掘邊塞詩詞對河套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對厘清河套文化中的邊塞詩詞產生的作用及對河套文化的貢獻比重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文學價值和使命價值。本文從四個方面粗淺談了邊塞詩詞對河套文化的影響,總結了邊塞詩詞與河套文化的關系的歷史價值和地域價值。

 

  【關鍵詞】

 

  邊塞詩詞 河套文化 民族融合 精神氣象

 

  河套包括河套平原以東的土默川、巴彥淖爾市和以西的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全境陰山橫亙,黃河滋養,平疇千里,草原遼闊。河套地區歷史久遠,文化遺跡甚多。距今714萬年前的“河套人”,是這片土地已知的最早的先民。春秋戰國時期,各民族在這里游牧、戰爭、分裂、融合,為河套文化的最終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形態的基因。秦漢以來,民族戰爭使得河套地區的戰爭遺跡和戰爭文化遺留極多,人文歷史厚重。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等各種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撞擊、融合、傳承、積淀,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體系——河套文化。而河套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了河套文化鐘靈之氣,留下了無數詩文作品,形成了河套文化的厚實底蘊。

 

  綜觀河套歷史長河,詩詞文化一直綿延不絕,尤以邊塞詩為重。邊塞詩是中華詩詞中的一束光耀千古的奇葩,是草原詩風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礎,也為河套文化注入了蒼涼雄渾、開闊宏麗、激越沉郁、浩瀚包容的詩性風格和美學特征。河套文化受邊塞詩影響,以落日、黃河、陰山、古塞、牧馬、孤煙、孤雁、草原、大漠、冷月、寒星、凄涼、胡馬、秋草等美學意象為創作抒發的基本點,折射出浩渺雄渾,蒼涼古樸、悠遠開闊、酸辛凄美的精神氣象。這種精神氣象,以河套文化的“黃河、草原、陰山、戰爭和移民”五個自然人文元素為基礎。這五方面的文化元素,共同支撐起了河套文化獨有的精神內核和表達方式。

 

  一、邊塞詩詞描繪了壯美雄闊的河套美景和地理文化。

 

  河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扼守中國的正北方。域內有黃河蜿蜒流過,有陰山橫貫全境,東西綿延一千余公里,是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地理分界線。它像挺起的脊梁,擋住了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流和太平洋北上的濕氣。“北麓是廣袤的草原,南麓是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最北界。歷史上,這里是匈奴、突厥、柔然、鮮卑、黨項、蒙古等民族與中原王朝征戰的戰場。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陰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陰山地區戰火硝煙不斷,成為歷代文人詩作選題的重要地區,史上留下的全部邊塞詩中,寫陰山、黃河、長城、拂云堆、受降城雞鹿塞、高闕塞等河套地區特有的人文地理標識的古詩詞累牘甚巨,意象雄渾沉郁。陰山邊塞詩歌創作的主題以訴說邊關征戰的征戍之苦、邊地之寒、思鄉之情。

 

  如陸機的《飲馬長城窟》中寫道:“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往問陰山侯,勁虜在燕然”。詩中 以“山高”“勁虜”寫出了征戰的艱辛和將士殺敵的抱負,并以“燕然勒銘”典故,反映漢武帝出兵陰山反擊匈奴的場面。

 

  最著名的詩歌莫過于王昌齡寫的《出塞》二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詩人用大筆勾勒,渲染出邊疆寥廓、孤寂、蕭條、蒼涼的地理文化氣象。也寫出了漢匈戰爭的激烈程度。漢匈戰爭實際是農耕與游牧兩種不同的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并以和親的方式,達到了增進文化融合的實際效果,為河套文化鋪墊了半農半牧的底色。而后又有了雄渾壯美的《敕勒歌》的橫空出世:“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詩句展現了陰山南北游牧民族的生活畫卷,景色蒼茫、氣象恢弘。元代元好問稱贊《敕勒歌》:“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更有:“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松檜叢中疏畎畝,藤蘿深處有人家。橫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陰 山》[]耶律楚材。兩首詩中對陰山下的農牧業進行了細致描繪和典型反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河套地區的農牧業歷史悠久,且在不斷的征戰與交融中向前發展。河套文化也隨之在古詩詞的輝映下,有了獨特的氣質與個性。

 

  隋朝名將楊素在《出塞》中寫道:“樹塞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隋朝詩人虞世基寫道:“窮秋塞草腓,塞外胡塵飛。征兵廣武至,候騎隊山歸。”兩首詩都是以隋朝和突厥的陰山之戰為背景。寫出了河套域內的戰爭實況。王唐朝詩人王建在《飲馬長城窟行》中寫到:“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見陰山在前陣。” 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寫出了河套地區的苦寒之狀。

 

  而描繪河套壯麗風光的詩是大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千古名句,將河套地區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展示得遼遠深邃,美輪美奐。

 

  二、邊塞詩詞記錄了歷史進程,培育了河套文化氣質特征中的愛國情懷。

 

  邊塞詩對河套歷史有著銘刻記錄的作用,并培育了河套文化中愛國情懷,為河套文化奠定了愛國主義底蘊。我們可以從遺留的大量的邊塞詩中,看到歷史發展的重要事件和生動細節,看到愛國主義詩詞留給后人的影響力。如唐代無名氏的《胡笳曲》“月明星稀霜滿野,氈車夜宿陰山下。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整首詩記錄了匈奴單于在漢朝李廣將軍去世后,缺少守邊良將,匈奴又開始進犯邊界的史實,從側面表達國家缺少守邊良將,邊境不安寧的遺憾。其愛國主義情懷,油然流出。

 

  唐代郎士元的《送李將軍赴定州/送彭將軍》寫道:“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春色臨邊盡,黃云出塞多。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莫斷陰山路,天驕已請和。” 詩中寫了唐朝與突厥征戰與和平的歷史事件。反映出唐朝邊界不夠安寧,時戰時和。這些詩作,悲涼蒼古,雄邁灑脫,能夠植入人心底,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

 

  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詩作中的“匈奴”代指“突厥”。表達了對魏將軍出兵河套,收復失地的熱烈期盼。詩中的“三河”是指“河東、河內、河南”三地,也就是山西至河套地區。“雁山”“云中”皆河套毗鄰之地。單從詩句看,這次出征是由東向西,與突厥對壘。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魏征《隋書·文學傳序》:“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這句話充分證明了邊塞詩詞對河套文化的影響力。北方地廣人稀,空氣干燥寒,其水土氣候造就了西北民風果斷、干脆、雄強的氣質特點。這也與邊塞詩詞不無關系。古代的詩詞大部分要配樂演唱,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樂舞旋律對中原詩詞文化產生重要影響。西北樂舞文化的天然浩渺雄闊,奔放雄強的基因,與中原詩詞融合,形成了邊塞詩詞獨特的審美氣韻。

 

  三、邊塞詩詞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生動畫卷和河套文化的基本脈絡。

 

  民族融合一直是民族征戰的終極走向。歷史上從春秋戰國到公元1911年共計發生戰爭3756次。在戰爭間歇的和平時期,民族融合就在進行。歷史上,長城南北的開通的交易市場,一直在促進這南北文明的交融發展。而邊塞詩詞也有對此反映。齊己《邊上》的“漢地從休馬,胡家自牧羊。都來銷帝道,渾不用兵防”;李頎《古從軍行》:“行人刁斗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崔顥的《雁門胡人歌》“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常建的《塞下曲四首》“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都表現了邊塞和平寧靜的狀態,各民族睦藹共處的交融生活。”岑參的《敦煌太守后庭歌》“敦煌太守才且賢,郡中無事高枕眠。太守到來山出泉,黃砂磧里人種田。敦煌耆舊鬢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更表現出漢族官員以文化人,邊境祥和,生產發展的情景,是民族友好相處的典范示例。

 

  民族交融帶來了河套地區的文化繁榮發展。漢民族的語言、習慣、詩詞、歌舞、服飾與少數民族對應的風俗習慣逐漸融合,互相學習借鑒和包容的過程中,發展了河套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河套文化基本上是以“黃河、草原、陰山、戰爭和移民”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域文化現象。像以上所舉例的邊塞詩詞,也對河套文化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邊塞詩詞突顯出的豪邁灑脫、渾厚粗獷、蒼涼悲愴、開闊曠達的風格特征。并有部分詩詞融入胡樂意象,表現出凄清哀婉,悲涼孤寂的格調。如李益《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如王昌齡《胡笳曲》“城南虜已合,一夜幾重圍!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聽臨關月苦,清入海風微。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以胡樂意象入詩,糅合了漢族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獨特的邊塞詩詞氣象。展示出民族融合的生動畫卷,為河套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指引著走向。

 

  四、邊塞詩詞渲染了河套文化的精神氣象,定位了河套文化的地域風格。

 

  統覽涉及河套地域標識的邊塞詩詞,其“黃河、草原、陰山、戰爭和移民”五大人文元素始終是不倦的主題和歌詠意象。詩風高古、渾穆,悲壯、粗獷、蒼涼、豪邁、雄強。具有深邃的意境和扣人心弦的藝術表達。在這些詩詞中,集中反映了河套地域中歷史事件和文化走向。《詩經》中就有不少邊塞詩的篇目,如《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如《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兩漢的邊塞詩就更多,涉及河套地域標識的詩詞,呈現異彩紛呈的樣貌。如戴叔倫的《塞上曲》“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李陵送蘇武的《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民間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詩句悲壯激烈,壯心與遺恨交織,令人為之扼腕長嘆!

 

  隋唐邊塞詩更加豐富燦爛。為河套文化的精神氣象和地域風格定下了總的基調。如李白的詩《塞上曲》“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詩中的五原郡、陰山、黃河、草原都是河套的地域標識。這首詩氣象恢弘,針砭時弊,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熱切盼望。

 

  元代的耶律楚材也對邊塞詩《過陰山和人韻》“陰山千里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猿猱鴻鵠不能過,天兵百萬馳霜蹄。……”詩句以雄奇的想象力和開闊的意境寫出了陰山的險要和崢嶸。

 

  總之,歷代邊塞詩詞對河套地域人文地理都有深度的描寫和謳歌。這些古詩詞為河套文化的形成發展打好了風格底色,續接了脈絡,塑造了個性特征,譜寫了絕美深沉的華章。品味河套邊塞詩詞,能夠深深回望歷史深處的民族交融發展的輝煌足跡,更能夠延續發展河套文化的精神氣象和地理特征。邊塞詩詞對于河套文化的形成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影響和貢獻。

 

  參考資料:

  1、鮑桐:《古今陰山考辨》,《陰山學刊》1989年第3期,第94頁;第4期,106頁。

  2、王娜:《唐代受降城詩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3、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

  4、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5、劉毓慶 李蹊譯注:《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2014年第8次印刷。

  6、范艷青,《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7、王艷軍、宋俊麗:《論唐朝邊塞詩的悲壯美》;《社會縱橫》200512月。

  8、陳嬌:《巴彥淖爾地區戰國秦漢長城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9、吳 尚燁:《淺論陰山地域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黑龍江史志》2012.0145

 

  作者簡介:呂波,筆名:漠耕。巴市新文藝協會副主席,《烏拉山文藝》編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烏拉特前旗詩詞學會副秘書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 99久久99视频| 欧美黄色xxx|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看另类| 中文字幕乱理片免费完整的| 美女被吸乳羞羞动漫| 性孕妇video国产中国| 免费一级肉体全黄毛片|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动态图|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青青青手机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风间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中文馆|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国产91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一级做a爱片在线播放|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少妇BBB好爽|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女警骆冰被黑人调教免费阅读小说 | 18未年禁止免费观看| 浪荡女天天不停挨cao日常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www.在线视频yy|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