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武江》,林漢筠 編著,線裝書局,2022.10
對口幫扶的文化創舉
——從《鳳翔武江》詩集說開去
作者:桂漢標
2022年7月,由東莞市作家協會、鳳崗武江對口幫扶指揮部、東莞市鳳崗鎮文化服務中心、韶關市和武江區有關單位聯合舉辦了“喜迎二十大 詩意漫武江”詩歌大賽。這項詩賽,響應度高,短短一個月,就有全國各地180多位詩人的400多首詩作參賽。南方+、《東莞日報》鳳崗副刊辟出專版刊發參賽部分優秀作品。這些新作,均謳歌武江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城鄉魅力,反映武江區近年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新面貌,并用詩歌的形式致敬東莞對口幫扶干部們的辛勞與付出。通過認真評選,評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并于九月上旬舉辦了頒獎暨線上線下朗誦會,引發了廣泛的影響,海內外有數十家媒體作了大篇幅報道。而以這次活動的成果為主體結集成《鳳翔武江》一書即將付梓,這是鳳崗武江對口幫扶指揮部不斷開拓思路,推進兩地交流協作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領域,而且在文化領域的一個幫扶工作的創舉,值得充分肯定與點贊。
這些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的決策部署,東莞市與韶關市、縣、區結對形成協作關系。
因為過去從事過近二十年的“文教扶貧”公益活動,故從東莞結對幫扶韶關一開始,我就比較關注,并多次與年輕文友到莞韶園走訪并賦詩作文予以推介。兩年前,聽說東莞作家林漢筠到有東莞扶貧干部任“第一書記”的仁化有關鎮村采風創作,并獨辟蹊徑成立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我很感興趣立即前往仁化一探究竟。從仁化詩友溫飛宇處了解到:這個創作基地成立后,組織了很多采風創作和學習交流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詩詞愛好者參加,創作了一大批新作。《東莞日報》鳳崗副刊還推出幾個創作基地作品專版。在“出人材出作品傳文明”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很高興在我們這個欠發達的山區,冒出這樣一個創作基地!在對口幫扶的大背景下,在更大范圍的各地文化活動中,似乎還沒有過這樣的新鮮亊物。作為本土一位文藝老兵,理應予以熱情支持。隨后我應邀參與過多次這個基地組織的采風創作活動,除了偶爾寫出新作,更主要是在一些文藝人聚會的公眾場合,莊重地推介這一個對口幫扶的文化創舉。在我看來,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的成立和成功實踐,起碼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貫徹落實扶貧攻堅并接續鄉村振興重大使命,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歷史任務,不僅指向物質層面,同時還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成立創作基地,正是實現這種“精神文化需求”一個極具操作性的好方式。它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擴展和鞏固幫扶成果、助力社會精神文明提升,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都會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二是通過探討東莞和粵北兩地文化優勢互補,用馥郁書香涵養兩地群眾的風雅氣質。這種打破地域界限的創作交流,增強了相互溝通,使詩歌創作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進兩地文學事業新發展。尤其是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新人,活躍在各行各業,為粵北的社會文明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是創作基地立足于幫扶干部所在的縣、區、鎮、村,組織詩人們深入實際采訪幫扶干部胸懷使命,肩扛職責,不畏辛勞,無私奉獻的動人亊跡,滿腔熱情反映被幫扶對象發生的新變化新風貌。繼在仁化成立創作基地之后,今年又在武江區文化館、江灣鎮、重陽鎮正式授牌成立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正如《新快報》記者所說的:“成立創作基地書寫莞韶發展新畫卷”,“他們把對莞韶大地的深情和愛,化作一行行詩作,講述兩地精彩的幫扶故事。”
正是在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的東莞和粵北詩人們的積極參與之下,這一次“喜迎二十大 詩意漫武江”詩歌大賽才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豐碩成果。《鳳翔武江》這本詩集,既是這一次詩賽的成果,也可以看作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成立以來的一次總結。
當然,由于創作基地成立時間尚短,基地參與者有不少投身創作的實踐剛剛開始,我們不能說這部詩作合集中的作品,已具備了多么高的水平。我們真心實意地祝賀《鳳翔武江》的出版,也以詩的名義祝愿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繼續發展前行,并期待著東莞和粵北詩人朋友們,在中國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的時候,不負韶華,努力創作,讓更多好作品奉獻于時代與人民。
作者簡介:桂漢標,中國作協會員,著名詩人,廣東五月詩社創始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