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王超詩書畫藝術的思想境界
作者:劉萬慶
一直以來,人民當家做主、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時代主旋律。優秀傳世的藝術作品,該是從內容到形式,既彰顯著藝術家的強烈個性,又打著時代的深深烙印。人民性,在王超詩書畫藝術的形成與發展中,既是藝術個性與時代烙印的完美結合,也是師承與創新的成功范例,因而成為他的藝術思想境界的顯著特征。
心里裝著人民,為人民所喜愛,是他的兩位恩師的言傳身教。李苦禪先生經常教導他說,“我老師齊白石,之所以眾望所歸當選中國美協第一任主席,首先因為他是中央政府授予和老百姓公認的’杰出人民藝術家’。他畫的魚蟲蝦蟹花卉果蔬,能印在日常生活器物上,老百姓看得懂,打心眼兒里喜歡”。為此,苦禪先生多次去中山公園現場作畫,征求游客意見,傾聽群眾的心聲。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為祖國江山立傳”的藝術主張。1962年春,王超在跟隨可染先生赴桂林寫生時,面對漓江岸邊的象鼻山請教先生:“為江山立傳與為人民服務是啥關系?”可染先生答:“祖國江山就是人民的江山。為祖國江山立傳,就是用畫筆為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立傳”。
王超謹記恩師的教誨,創作的“牡丹系列”多呈群芳眾香圍繞磐石、昂揚爛漫欣欣向榮之姿。他創作的“大象系列”,表現體魄健壯、信義仁厚、勤勞勇敢的象群或《走出焦土》,或《口渴思吞海》,或《久祥圖騰》,讓人不難品味出,這即是中國人民團結向黨、熱愛和平、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的寫照。
畫筆畫人民、為人民,是王超發揚光大恩師藝術宗旨的積極修為和勇于創新。1960年代,中國人民剛從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中走出,他也剛剛走出中央美院的大門,便主動深入到大港、勝利、渤海油田體驗生活,遂以滿腔的激動和熱忱,以雄赳赳氣昂昂的筆觸,以積極果敢、陽光向上的人物群像,創作了《會戰新油田》《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系列畫 ,熱情謳歌工人階級、勞動人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和必勝信念。
自古以來,藝術便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分。作為中國頂尖美院的高材生,王超有時也徘徊在去“廟堂”還是去“民間”的十字路口。1980年代初,年富力強的他再去可染先生的“師牛堂”問道。先生想了想對他說,不久前,戲劇大師曹禺是這樣評價你老師的:“李苦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人生短促,藝術長存——這并不是說任何藝術,而是人民所肯定的藝術。李苦禪的畫就是這樣的藝術”。恩師再次為他撥云見日,從而也更加堅定了他“不為浮云遮望眼”的藝術信念,進而探索出用中國的筆墨情趣,表現外國寓言的哲理情思,開創了“寓言畫”新畫種,一時轟動藝壇,代表作《酸哉不食也》入編《中學生美術教材》。及至近期,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他的《美術作品選》《詩書作品選》共4種,成為高等美術院校的書法繪畫教學范本。可以說,他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便是讓“高雅”有血有肉地走進民間,并在民間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真正的藝術家,必是與人民群眾命運與共的藝術家。值得稱道的是,王超自“古稀”后的十數年來,致力于“詩書”藝術創作千余首,用天籟率真與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同頻共振,用接地氣的藝術良知,直面并回答人民群眾的重大關切。比如他的“地書贊”系列:“公園地書伴晨練,長桿塑筆落銀河。游客圍觀共陶醉,會心雅贊書五車”;比如他為“勞動者節日?人物畫線上展”所作《序》:“拋家舍業農民工,國家富強立大功”;再如他的《國醫贊》系列:“黃帝內經釋天道,陰陽五行易理深。四診八綱治雜癥,懸壺濟世救萬民。華夏子孫廣繁衍,中醫中藥舉世尊”;尤如他的《袁隆平公贊》系列:“民以食為天,糧足天下安”、“培訓各國種植手,和平友誼無餓殍”……
泱泱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講藝德的文化。在思想境界層面,王超的“善根說”,是他對中華傳統藝德的守正。而人民性,則是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的踐行與擔當。
2022.11.9.于沽北
作者簡介: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等文學期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