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的本來寫精彩
——當年明月長篇歷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創作閱讀賞析
作者:溫智慧
摘要:本文以6500字的篇幅,對當年網絡紅極一時的歷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的文本風格,文本敘述,與其他歷史文學作品的異同和獨有進行了閱讀分析。盡可能接近作者的創作思考,理順作者的創作思維,讀懂作者的文學原則以及對歷史的尊敬和把持。分析作品中所展現給讀者的文學美感,歷史真實,乃至作者人文思想的解讀。結合一些文藝理論對作品進行全意的創作破譯和文本閱讀,把自己的認知和閱讀感驗親筆告訴給廣大讀者,愿望求得共鳴,磋商和討論。
毛佩琦2006年9月8日在北七家村給《明朝那些事》作序,700余字的序,作得精短而神飛,切中要的地提煉了這部紅極一時網絡原創作品的精髓和實質,也以客觀的身份走近了作者創作情懷的內里,乃至創作思考的至深。
“曠野上,當年明月踽踽獨行”,一句話的簡潔,提綱挈領地把讀者引入好奇的縱深,讀者的閱讀欣然在如此的導讀下快樂前往,輕松地把眼神放牧于作品的未來。
當年明月在序言的“歷史原來很精彩” ①的大喊聲后,把筆觸以當下人的運筆方式、語言形式、創作格式展開了作品素材的焊接與對縫,以輕松的心態,活躍的句式劃破明朝300年的歷史帷幔,打開了231.38萬字宏篇歷史通俗讀物創作的閘門。
六個月左右的構思,鋪排設計,把一個長達300年歷史的“明朝”的那些事件抖落開來。首先,必須承認作者的了不起,整部作品的文字行走的很精彩,當然是建立在作者精煉文字和史學思維之上的篤行,自然也承接一個300年封建王朝漫漫時空,一個國度、一個朝代興起衰亡的因因果果、是是非非、事事件件、人人物物、過過往往,風雨云雷的歷史元素的集合。
《明朝那些事》這部書的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空穴來風,得益于作者自身學識身份的莊重與深厚,當年明月掛有“史學副研究員”“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這些資格是作品之前的名望,當這部作品在網絡潮漲潮落、風起云涌、起伏跌宕的鼓涌作用之下“暢銷書作家”也就是當年明月實至名歸的應該了。
《明朝那些事》這部書的成功,在于作者對歷史的恭敬和尊重,作者以人文學者持重的心尺度量歷史的萬蹤歸源的本真,保持學術的客觀與謙和。以讀史的性情寫史,把歷史的煙云一撥、一撥地撥淡,撥開,撥出頭緒轉交給讀者的閱讀,這不僅是讀者的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對歷史讀物作品本身無疑是一種最為妥帖的尊重和良善的交待。
《明朝那些事》這部書與其他作家寫歷史題材的作品不同。顯然當年明月作品的要件來源于《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這些資料中對作品素材的擷取、整理、利用,特別是對這些史料的甄別,作者應該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成本,也積累了諸多的文學創作思想,所以也有了這部書對歷史事件、人物、史實真實度的保有和繼承,創作建立在有根有蔓的明朝帝國300年興盛衰亡的衍變和過往的基礎之上。
作者也有表白,創作過程是以年代和具體的人物為主要線脈,沿著歷史皇權更迭繼承的接替的線索而運筆行文的,加入了小說的創作手法,對人物心理進行分析,以及對當時代政治經濟制度的評價,作者這些文學能力的運用,是更好為歷史服務的,為讀者服務的,拱照了歷史沿革演變過程的具象和必然。不像其他作家歷史題材作品對歷史片段的截取,進行無所顧忌的天馬行空,縱情地對歷史情節進行肆意加工、篡改、渲染、穿越、嫁接、扭曲、迎合而進行的以經濟為第一創作目的、票房收視率為第一指標商業行為的文學運作,賺取低俗的追捧,無聊的調笑,用奸淫、邪佞的意識愚弄讀者,以無形的鈍化摧毀歷史的經緯、人文的固有,最大可能地撩撥和挑戰讀者和觀眾歷史形態的底線,贏來渾嘩挾裹嘈雜浪笑的結局,激起無數鼓噪的飛沫,繼而沉寂于時空陰暗的一隅式的曇花一現。
文化學者馮驥才不無深刻講:我們必須正視: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們悠久歷史養育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那些最馳名、最響亮、最惹眼、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國家名錄的各類各種文化遺產等等,都在被濃妝艷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描龍畫鳳,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于市文化學者馮驥才提到問題是當下這種鄙俗化的潮流,這種放肆的粗制濫造,這種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使我們的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一邊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②。
對比來看當年明月在當時就早有預見地避開了當時已經存在的并沒有被人們指出的文化詬病,這是史學家和文化人固有的持重與良知。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觀點在《明朝那些事》整部書的結尾,畫上了句號。也讓讀者感嘆道什么是理想?感驗到什么是謀略?感受到什么是豪杰?感知到胸懷格局的別樣范本。并且提升了讀者對歷史的敬畏,對未來的追求與遐想,對自己人生作為的矯正。
《明朝那些事》在明月的筆下鮮活靈動,絕對不止陵寢里灰化物相的呆滯、歷史典籍中插圖的古板乏味,正襟危坐的刻板。也不同于其他歷史題材作品或影視劇中人物刻畫的黑紅極端,高大猥瑣分明,而是現實中活生生人的表象,那些歷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惱、有狡猾、有良善、有悲憫、有惡毒、也有日爹罵娘、拍案驚雷,有隱忍、有氣節、有道義、有逃避,有時妥協,有時剛勁,有時猶豫不決,有時斬釘截鐵,這一切是讀史書所讀不到的韻味和律動,也不是電視劇所刻化人物形象所能表現出的生動、傳神的效果。
史書中的歷史人物是歷史符號,影視劇里的角色是娛樂消遣的編碼。能入眼,未必能融于內心,很難得到讀《明朝那些事》的貼切和蓬勃。因讀書而落淚,也是讀《明朝那些事》惹的禍,明月寫楊漣一個為社稷江山而死諫的忠誠義勇,那場景、處境和筆法的引誘,是即情即景的淚水婆娑,而不是熱淚盈眶的羞羞答答,我必須承認這是明月的能力,明月的文學能量。
當時因為網絡的不夠普及,一狠心在第一時間買下了整套《明朝那些事》,那是2006年的事,也是大規模買書的開始,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讀完,當時兜里寒酸,決定買下這套書時,還決斷了好久,最終也沒有抵擋住誘惑,因為此時這部書早已在坊間網絡好評如潮了,后來又翻檢式地閱讀了其中連不上篇被忘卻的情節。
初讀《明朝那些事》深深喜歡明月用幽默的筆調,串聯明朝歷史故事,焊接故事結構,解析主客觀境況、事物的因果和人物的內心世界時,那種輕快,是之前閱讀沒有獲得到過的愉悅。在他沉穩的筆調中折射出筆觸的深刻,漫不經意的解析里又投射出落筆的深意,文學場景里滲透著玩世的情懷,卻又形容、判定、比喻的恰如其分,真實的喜歡著當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
出版社給作品的“通俗讀物”的上架定位,標定了“明朝”和“明月”這對孿生兄弟的風格和走向。當年明月講《明朝那些事》不僅精彩,更多的是之中有好多關聯值得讀者審思乃至玩味,看這筆名,再看這書名,作者的良苦用心足見一斑。當年明月從明朝的時空走過,在現下的時代講起了曾經的故事,自然有他的貼切和自如。當然這并不排除我閱讀時主觀聯想和無端的臆測和揣度。
當年明月作為明朝歷史的研究學者,他的目光已經無數次從明朝的時空掠過,掃描明朝留在歷史典籍里的時空信號和密碼,無從判定作者的研究深度,但是《明朝這些事》中人物、史實、時代煙雨的海天片羽已經是明月探及當年朱氏皇族300年成敗衰亡的研究成果所在了。
看朱重八眼睜睜在災荒中目送一個個親人無助地死去,他無能為力的無可奈何就是寫在少年臉上的茫然和求索。作者寫到:“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顯然不是運用了夸張,而是一種現實的描述。朱重八唯一的表達或者說宣泄就是痛哭,茫然不知所措中,內心卷起千般巨瀾,盡管對苦難的思索很吃力,想不明白,就是“地主從來不耕田,卻衣食無憂”都無從知曉其中的為什么?但是從此他沒有間斷過思索,朱重八為了能活下去,為了能吃到飯,他沒有逃避,盡管多番試用了唯心的形式拯救,他的虔誠祈禱遍及自己能知道所掌握的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大士……這些認知范圍內的救世主,結局和結果,已依然還是好餓,好餓,他失望了。于是他那幼小的心靈開始變得冰冷,他覺悟了,清醒地意識到除了自救,別無更好的抉擇。一種被稱之為堅強的東西在他內心深處發芽。也正是朱重八失去一切后,才明白了自己的力量和偉大,心中真正的彌勒那就是自己。他在苦難中艱辛求索,完成了創建大明基業必由之路的歷練和加持的心路歷程,內心的轉變讓他內心強大而豐富起來。也符合:“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普世邏輯。
作者在開篇中借用了歷史英雄現世都會有天象奇觀或者怪異的征兆,這樣演義的范具。作者過人之處完成如此蜻蜓點水或者說畫龍點睛后,筆鋒向著現實主義一轉,作品走向了讀者所期待合乎人文的車轍深深。
朱重八完成了一個乞丐向一代霸主的必然行走,符合發展的必然,歷史的規律,成功的不二法則,讀者讀來的真實感支持了閱讀的深入和繼續,實現作品的受眾以幾何基數倍增的可能。
朱元璋的名字解釋得也精致,誅殺元朝的利器!元朝統治的腐朽熬了無可救藥、回天乏力的境所,也是歷史成就新一代豪杰的機遇和恰口,此時朱元璋大步流星走來,正巧趕上那個風云際會的大好機緣。
作者在陳述史實的過程中,尊重了歷史,沒有破壞歷史固有的肌理,沒有把朱元璋這個人描繪的神乎其神,刀槍不入,萬般皆能,而是樸樸實實地在不破壞法則的原則下,對人物個性進行充分的挖掘,至人物更為豐滿,更為具象。作者對史實的評述也是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之上,理性解讀和文學寓教結合的相得益彰。
讀后不空洞、不浮躁、不虛無,讀者的閱讀感受得到了空前的撫慰、妥貼,妥適的閱讀滋味油然漫漶,這也是明月和明朝的精彩,是明月和明朝的成熟或者成功,讀者的口口相傳為作品贏得了更為廣泛的群體,使作品的閱讀實現了別開洞天。
明月在朱元璋離世之前,以普通人的情致道出了一代霸主的人世情懷。他寫到:“一個孤獨的老人守護著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就是最終的結局”,這樣的運筆對一個朝代來說畢竟是締造者的消極,對人性的回歸卻是一場不爭的溫軟,“英雄無數,佳人無數,終不免一抔黃土是歸處”的結局,揭示了終局后的徹悟。
朱元璋縱馬馳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錦繡江山被他拋在身后。他愛過、恨過、信任過、被背叛過,朋友和敵人一串串名字從腦海劃過,一個個身影又浮現在眼前。他勒住馬,迎著落日的最后一絲火紅,向壯美的山河投下最為難以詮釋的一瞥,仰天長笑:我本淮古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豪杰的灑脫坦蕩,英雄的無羈放浪終為仰天長笑,讀者在這里無不心顫,稍加停神,繼續驅目徜徉在未來故事的莽原,閱讀的欣慰在這里又將啟程。
這部從朱元璋講起,一直講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精心著墨,讓歷史在著作的平面腳本里立體起來。王朝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似,只有節制各民族性命有關的行為,才能使它長壽。歷代的王朝史在某種程度來講,也就是皇權家族史。
文學史上,有一些作家,他們注定要在完整的傳統鏈條中做更為堅固的一環,成為經典的一部分,他們通常沉著而低調,靠寫作本身進入廟堂之高,贏得文學史的江湖之遠。而另一些人則通達,懂因材,懂盡力,“誰能把牛肉燉成驢肉?誰能讓牡丹開成玫瑰?,盡管這些寫作放不進任何體式框架??墒?,做開山者、做拓荒者、做獨異者,何如③?以上這是張莉在《持微火者》中寫給馮唐的一段話,我覺得用給當年明月也是無比恰當的,就借來了。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作家的法則,作家所以成為作家,能夠與政治家分庭抗禮,或者比政治家還要杰出的法則,就是他對于人類事物的某種抉擇,就是他對一些原則的絕對忠誠” ④,當年明月在《明朝這些事》的文學活動中,無論文法、文藝、文學、文本已經遵守了這些必備的法則。
多年的讀書養成了一些習慣,特別是文學作品,喜歡最先閱讀封底的一些人物對作品的推介語。讀《明朝這些事》也不例外,每卷封底的推介語⑤,我能認可的是,柳傳志的半句話:當年明月,心靈歷史的開拓者,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毛佩琦的:歷史是千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確實別開生面,是一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接近真理的理的推介語:文章以通俗小說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制造工人的嚴謹,發過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其他人的推介語有些不準確,所以不能茍同,在這里不能夠支持我的閱讀觀點,也就沒有引用,以上的推介語不合乎我認同的觀點我則引用了我認為能夠借用的部分。
閱讀欣賞也好,文學批評也好,劉大先老師講:“批評在知識、趣味之外,同樣要承擔起啟示與引導的意義,尤其在當下這樣一個價值觀淆亂、共識性分裂的時代,建構一種基本的批評共識極為重要。真理不畏懼試錯,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光明磊落地讓批評成為不斷完善過程中的一環?!雹捱@段話比較中肯原則。
當年明月運用了聰敏而不露痕跡的手法,利用了敘事最恰當結構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現出來。而對其他事件則根據各自的重要性把它們做成深淺程度適度的浮雕,以便產生讀者們要求文本所表現出來的特別,真實所具備的深刻感覺。
朝代的更迭,王朝的覆滅,各有各自的不同,而歷史似乎習慣上演驚人的相似或者輪回??v觀封建王朝的背影,開朝皇帝總是文功武略,勵精圖治,接下來就是皇族內部的皇權爭奪,宮廷內利益圈層,政治與陰謀的角逐斗力,再有幾位開明賢達的帝王運籌帷幄把王朝經營到盛世之巔。在皇權接替、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的諸多矛盾里,又有險象環生的忠奸抗衡,皇帝老兒偏聽偏信,不辨忠奸,殘害忠良的政治給王朝的毀滅埋下了崩潰的爆炸物,接下來就是幾位阿飛式的皇帝昏庸無道,不務正業,聲色犬馬,縱情享樂淫亂把一個個好好地江山折騰的一塌糊涂,積貧積怨,民不聊生,內亂叢生,外敵入侵,王朝發展的線性歷程圖從拋物線的極值滑落到不可收拾的谷底,直至新的政權代替。明朝也不例外,從廟算到外交,從戰爭到和平,神鬼莫測,驚心動魄,戰場場面波瀾壯闊,多少栩栩如生的政治人物,英雄豪杰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的鏡頭里折戟沉沙。
明月把明朝皇權體系,內親外戚之間的爾虞我詐,波譎云詭描述到讀者感受毛骨悚然的真實。疆域完整有不可避免的金戈鐵馬,蕩氣回腸,白骨森森,壯懷激烈,猶如身臨其境一般的歷歷在目。
閱讀沉陷在嘉靖的荒誕不經,木匠皇帝朱由校,鬧騰皇帝朱厚熜的悲喜鬧劇故事情節深處,想把眼睛挪開都萬萬不能,絕對不是欲罷不成的小兒驚風。
閱讀其實就是一次次尋找、閱讀就是一次次跋涉、閱讀也是一次次辨認,讀《明朝那些事》才體會到竟然還有如此致力于完美和精彩講述的人,我相信了,這個人就是當年明月。
掩卷深思,當年明月或許基于《明朝那些事》文本容量的考量,也或許有些不是本書相關度不夠的歷史事件,還是有疏漏的。比如,我讀《故宮營造》(單士元著)時了解到明朝在建設政治文化中心也有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也是精彩絕倫的一筆;王陽明在書中起到的是決定勝負的轉折,但是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似乎沒有挖掘到,也可能是作者的研究短板,抑或是作家繁簡的文本考量。300年的歷史一個年份分派不到1萬字的敘述,故事的選擇自然是要有選擇的,這是我對作者和作品的最為豁達的理解吧。
元朝在中國封建王朝具有的特殊性,在于明朝統治摧毀了一個異族統治的王朝,又被一個異族的崛起而摧毀,這顯然不是歷史的玩笑,而是歷史寫就的真實。
歷史的規律同文學規律不一樣,并非以美好的理想為目標。再次讀完《明朝那些事》 更能體會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意見》以及中央“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理論平路工作”重要和必要性。能更好理解面對多樣化的文化思潮,塑造“郁郁乎文哉”的優良文化生態。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人民精神品質的不斷提高、文化創新創造能力的不斷增強。
閱讀最美好的感受,就是與作者心靈間的相通。文藝評論作為一種閱讀表達,就是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客觀地講給大家。那么,明朝歷史的本來,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這部作品中更加精彩好看。
-------------------------------------------------------------------------------------------
①引自《明朝那些事》每卷開篇序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②引自中國書畫名家俱樂部微信平臺2016-10-20⒅ 馮驥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③引自《持微火者》(當代文學二十五張面孔182頁)張莉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④引自《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卷112頁)(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伍蠡甫,胡經之主編)。
⑤引自《明朝那些事》每卷封底的推介語。
⑥引自中國文藝評論網微信平臺,一周藝評:瑯琊陽山基地,網聚文藝評論(10月26日-11月1日)劉大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作者簡介:溫智慧,筆名:海中漁,男,1970年生,滿族,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屆理事,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班第12期、第35期學員。曾在《博覽群書》《朔方》《草原》《參花》《松花江》《回族文學》《天涯詩刊》《西部文學》《小小說月刊》《雜文月刊》《悅讀》《草原論壇》《駿馬》《草地》《科爾沁文學》《阿拉善文學》“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文學報”“內蒙古日報”“中國稅務報”“甘南日報”“華西都市報”“新華書目報”“北方新報”“呼和浩特日報”“內蒙古晨報”阿拉善日報”等60多家報刊發表文藝作品,有文章被收錄一些選本。出版著作:散文集《靈魂的雨傘》《大漠放歌》,文藝評論集《抵達的姿態》。現就職于國家稅務總局阿拉善盟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