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耕讀時代邁向新時代
——簡評長篇敘事散文《不忘耕讀時》
作者: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社會是典型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催生、繁衍、傳承一個綿延不斷、薪火相傳的耕讀時代。中國最質樸的農民,祖祖輩輩在辛勤耕耘他們的田地的同時,孜孜以求地支撐子嗣苦讀,寄望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劉建芳長達12萬余字的長篇敘事散文《不忘耕讀時》,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濃墨重彩描繪了他的家鄉定南湖江村文昌武盛、人才輩出的耕讀鼎盛時期,也不惜筆墨真實反映了曾經一度的沒落與重振,不覺讓人掩卷而思。正如作者所言:有一個耕讀的村莊,就有一個耕讀的時代。
這是一個掩映于贛粵交界處五嶺大余嶺群山連綿的一個山腳下客家小山村,同時,這個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湖江村是一個崇尚耕讀,具有濃厚宗族意識的客家村。作者以其真實的家族經歷,將這個小山村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歡樂與痛苦,成功與挫折,暢達與糾結,追求與失落,盡收眼底,歷歷在目,從中折射出世事的變遷,歷史的步伐,人們百折不撓的精神風貌。
作為一部長篇敘事散文,作者對摘茶籽季節的描述很是抒情:天高云淡,秋陽透亮。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穿越田野山崗,一路歡笑。去山上撿茶籽,也是很合時節的一項秋游活動。有些年頭,是茶樹結籽豐收的年份,老師帶學生去撿茶籽的時間也就有三四天了,這也是孩子們在這個秋季最開心的三四天……這里充滿孩子們的喜悅與期待。作者對父子三人到云臺山茶校的所見所聞,他們的采茶收獲,以及往返途中在密林里的經歷描寫很別致,也很感人。貧困年代也留下了甜香的日子。
作者成功刻畫了父親這個人物,一個勤勞持家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他既是父親、又是老師,父親會讀書講課——既能上物理課,又能吹拉彈唱,既能下田種地收割,還能把竹蔑活做得很好,刀工很嫻熟。在春節農閑的當兒,做好新農具,以迎接新的一年的農活。父親上山砍柴是一個好把手,也喜歡下河摸魚,父親還喜歡去水稻田里“鬧泥鰍”。 “鬧泥鰍”、“鉗泥鰍”的情景,一直令他難以忘懷。父親又像一個山村獵人,大年三十傍晚才回到家時,槍筒上掛著幾只山雞和一只小山兔。那是貧困年代父親帶給他們的特別暖心的禮物。這就是漁樵耕讀的父親,他選擇了做教師,選擇了讓自己一生辛苦勞累,卻讓他們兄弟幾個一生受益無窮的教師職業。父親舍不得花他工資的每一分錢,工資全用在孩子們讀書上。父親在那個暑假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找一個木匠,給主人公做一個上學用的箱子,村里人把這個箱子叫“讀書箱子”。在湖江村,能擁有一個“讀書箱子”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做一個小小的“讀書箱子”,也是他們家的一件大事。讓主人公感到了“讀書箱子”的分量,這只棕紅色的上了油漆的杉木箱子,承載著祖上的榮光和父親“望子成龍”的夢想。這只箱子將伴隨主人公,寒窗礪少年,仗劍走天涯,那淡淡的杉木香味,散發著耕讀時代的氣息。終于,在主人公高三復讀兩年之后考上大學時,父親見了他說的第一句話,“芳兒,這次得了”,讓人釋然也讓人肅然起敬。顯然,父親對困難永不低頭,對未來永懷憧憬的精神,一直在激勵鞭策著他們。
作者對客家風俗的描寫,對分田到戶的真實場面的把握,令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似不經意間寫到的當時的一些價格,那也是真實的歷史寫照,將某些讓歲月磨蝕的記憶,忽然拉回讀者面前。比如作品寫到當年林場有一個規定,凡是職工家屬摘的茶葉,按每市斤一角錢收購,這是照顧林場職工家屬的優惠價格,其他請來的摘茶工,則按每市斤六分錢收回。一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他和哥哥一共摘到五十多斤茶葉,共有五塊多錢的收入。他看見父親從學校財務室出來時,臉上滿是笑容,這些錢相當于父親半個月的工資了。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用雙手“摘”到的錢,看著父親開心的樣子,他知道,他和哥哥做了一件讓全家人都很開心的事情。后來,父親用這些錢為他們兄弟幾個每人買了一個新書包。這就是那個年代真實情景,這也是文學細節的力量,它會無言地述說、傾訴,從而震撼人心。
敘事散文要忠于歷史把握現實。2006年,農業稅被廢除了,二千多年來,被中國老百姓認為天經地義的“皇糧”,在父親眼中也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必交的皇糧”,再也不用交了。然而,父親一生又是以憑自己的努力吃上“皇糧”為榮,也期望孩子們能考上大學吃上“皇糧”。但父親在2004年因病去逝,沒有親眼目睹“皇糧”被廢除,這既是他人生的缺憾,也是某種歷史的缺憾。那個年代贛粵交界的大山深處的農民生活是貧困的,家里來了客人,主人家就會到鄰居家去借幾個雞蛋,見了面就會問,你家有“好東西”嗎,借幾個應急一下。所謂“好東西”就是雞蛋,雞蛋是農村人家可以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做好了面主人會將雞蛋埋在面的下面,這樣的“雞蛋埋伏”,又足見主人的用心和真心,真情和熱情。說一句“搞一點伙食”吧——便到河里去摸魚待客。在這樣的貧困生活境遇中,年輕人渴望“跳出農門”,也終于有三兩個“跳出農門”者,一時成為全村人熱議的話題。
然而,時代變了,“去廣東打工”的聲音已深入到這個山區小縣的每一個角落。從“跳出農門”到“跳進廠門”的轉換令人猝不及防,“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讀書有什么用呢?在廣東,不讀書也可以賺好多的錢,成為一種街談巷議,新的讀書無用論泛起。對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向往在吸引著他。在途徑河源市,第二天出發時,表弟給了他一瓶礦泉水。這是他手中第一次拿到一瓶那么透明純亮的礦泉水。他突然感覺到,平時看不起眼的水,變得高貴起來,原來我們喝的水,還可以這樣裝在瓶子里買賣。這種沖擊攝人心魄。主人公終于融入1990年代初的中山,在這里真切體悟到“忙”和“高效”三個字,讓這座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引發了勢不可擋的南下打工潮,而他的命運也和這座城市的發展繁榮緊密交織在一起。
掩卷而思,而今“靠耕養家、靠讀齊家”的故鄉湖江村又在哪里呢?當我們擺脫了貧困,實現了第一個一百年目標,肩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邁向第二個一百年目標之際,在燃起新的激情,放飛新的夢想的同時,怎樣賡續耕讀傳統,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擺在作者和讀者和湖江村面前共同的任務。
2022年10月
作者簡介: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新疆霍城人,著名作家、翻譯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作家》主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