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種下的詩行
——讀青年詩人包華其詩集《清澈》有感
作者:包文平
華其和我是本家,相互之間的溝通交往已經多年,即使未曾謀面,從他的詩歌中我也能夠讀出他的樣子——謙卑,細膩和滿腔的熱愛。他的詩歌都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清新質樸的草木泥土的香味。
底層敘述和根性意識構成了華其詩歌最具有特征性和方向性的表達。無論是對于紅色安源的書寫還是對于故鄉意象的重構,無論是對于底層人物的關注還是刻骨銘心的親情表達,無不顯露詩人對身邊人物世界深刻的理解與感恩,詩句親切自然,水到渠成,不好高騖遠,不故弄玄虛。他說“我的身體里有許多條河流/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寬有的窄/它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流淌。”我想,大概只能要用《泥土里種下的詩行》這個題目來給這個流淌的“方向”命名。
華其是紅色的土地滋養出來的詩人。在第一輯《光芒的力量》中,他將發生在安源這塊紅色土地上的革命往事與燎原星火寫入詩歌,讀來有一種力量穿透歷史的塵煙一一浮現,像一幕幕電影,帶領讀者走近紅色歲月,知史明志,知古鑒今,有著極強的歷史代入感。
他寫張家灣“一盞醒著的燈火,正在不停的燃燒”,照亮一場起義的路,他寫那些窮苦人家出身的只有八九歲的孩子,叼著小礦燈站崗送信,起身反抗;他寫面對抉擇時的“三灣改編”一句句擲地有聲的湘音,在戰士們瘦弱的身子骨里重塑骨骼和力量;他寫南湖紅船、一雙草鞋、井岡山、楊靖宇……這些構筑起紅色血脈的民族骨骼與脊梁,也寫春天里的疫情,口罩背后那些好聽的名字,也寫曾經做過消防兵的傅秋萍看守門崗,退伍后敬業的李順喜、保潔員江玉華、肖秋平、陳厚泉……這些雖處社會底層,但卻能夠堅守自我的普通人。
他在序言中寫到:“這些年,我耳濡目染了那一個個紅色革命故事,這些故事一直在我的內心激蕩且回響。它們仿佛就在我的身邊發生著,那些革命的火苗、風云傳奇的歲月并沒有遠去。”不僅如此,這種一脈相承的精神已經成為華其的骨和肉,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華其是故鄉的背叛者,也是鄉土的尋根者。故土是華其的精神原鄉,他的生命源于斯,牽念源于斯,詩歌源于斯,并將這些像胎記一樣一輩子根植在自己的記憶深處,不能抹去。
詩人皇泯說“親近土地的人,順著壟溝除草。”母親是詩人們的軟肋。華其的詩中寫到母親時說“她小心翼翼握鐮刀的樣子/如同撫摸我們貧瘠的身子骨”同樣具有一種細膩樸素打動人的溫情;面對母親,他同樣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將太多的細節一一呈現,“不敢寫你把攢下的土雞蛋/藏在米缸里/……/越來越不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淚水取出來偷偷想你”全詩看似在寫那些“不敢”說出的人和事,實則通過鋪排的手法將所有的心思交給了讀者,讓讀者一起感動甚至一起淚眼婆娑。
《搖曳的春天》一詩結尾處“老屋門前的柳樹搖曳著/又一次冒出了新芽”,強調詩歌參與者的“無我之境”,讓自己站在詩歌之外去書寫,將悲傷的故事拐了個彎。他寫父親的掌心,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他寫“蹲在三輪車上的一個個菜筐/像風雨中年久失修的老屋/四面透風,裹不住家的溫暖”寫他稻草人一樣枯瘦的五叔“是我心中的一塊好煤”,句子樸實飽滿,洗盡鉛華。
對于親人的書寫之外,華其同樣關注鄉村底層人物的生命狀態。命里缺木的木匠“木根”,走丟了兒子的夫婦,初中輟學的小鳳、因病致貧的云華、學汽車修理的大偉……“像野草一樣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扎根/風起的時候,就能看見/他們為了生計低頭彎腰勞作的樣子”,華其是善于發現的,具有一雙沉入大地的敏銳的眼睛。他以“進城的西瓜”或者“蚯蚓”比喻那些進城務工者,寫他們卑微而驕傲的命運;《螞蟻的宿命》中寫到:“天色漸暗/工廠宿舍角落里成群的螞蟻/它們低頭,彎腰/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動著/駝著糧食,背著全部家當/拖兒帶女,把家的溫馨扛在肩上”。“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電影《隱入塵煙》中說“被風刮來刮去,麥子能說個啥?被飛過的麻雀啄食,麥子能說個啥?”凡此種種,無不是低入到塵埃里的真實表達,無不是生活深處最讓人感動并為之反思的部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歌中,他對所有的親人甚至對于生活在鄉間的草木禽鳥都懷有歉意,恨不得讓詩歌的腰彎下來,替他鞠躬致敬。故鄉是一條長長的臍帶,它將所有的記憶串起,也正因為如此,返鄉主題的書寫構成他詩歌最純正的最割舍不開的母題,也構成他詩歌最具有真情與力量的部分。
華其是一個心存善念,樸實清澈的人,一如此詩集的名字一般。詩集《清澈》共有四輯,分別是“光芒與力量”“母親是一株堅韌的稻子”“夢想破碎前,我們都是圓滿的”“天空依然遼闊”,我覺得四輯詩歌構成一個“U”型的結構,讀來讓我由喜轉悲,由悲入喜,我想,這也可能是華其有意為之。
寫詩就像是在蜜蜂的翅膀上雕花的過程。需要獨辟蹊徑的立意切入,個性化的語言系統,飽滿的情感表達,也需要技巧手法的嫻熟運用。個人覺得,華其的詩以情取勝,在語言的節制雕琢和技術的加工精煉上尚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更好的支撐起這“人人眼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底層敘事。
期待華其攫取生活中詩意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給關心支持的他的親人好友以語言的驚喜!
作者簡介:包文平,甘肅岷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飛天》《詩探索》《作品》《草堂》等發表詩歌。入選《中國年度好詩三百首》《中國年度詩歌》《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中國詩歌年選》《天天詩歷》《中國年度作品?散文詩》等。曾獲人民文學詩歌新人獎、甘肅省黃河文學獎,出版詩集《祈禱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