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赤誠之心,在塵世中以詩前行
作者:柳碧青
八年前,我從安源出發到豐城工作,而包華其從豐城出發到安源工作,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在安源的時候,并不認識在安源工作的他。最終能夠認識,并成為朋友,當然是文學,是詩歌,是赤誠之心。
包華其說,這些年,他懷揣著一顆悲憫之心,留意著身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底層勞動者,關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這是一個詩人的底色,也是一個優秀詩人該有的擔當。
在包華其的這部詩集中,他更多的將筆觸伸向底層,伸向一個個“小人物”,人物的小與輕,卻凸顯出詩歌的大與重。
包華其的詩歌,有歷史的寫照,也有現實的卑微,那些時間的拉伸、命運的抵達以及那些潛藏在歲月深處的故事,被他一一呈現,它是詠嘆式的,也是抒情式的,但卻并不缺少敘事性。我認為,他已經找到了一條自己的詩歌路徑,他把自己的那種自我體驗與其他的外在物有機的聯系起來了,讓詩歌顯得更有張力和深度。
詩集取名為《清澈》,詩人的理由是:一是為了表達對祖國、信仰、生活以及大自然清澈的愛,二是為了表達在親情、友情、愛情面前,我們都必須始終保持一顆清澈、純真的心;三是為了表達追求清澈的文筆、清澈的文字,不夾帶私欲、不夾帶任何雜質,給讀者以清新、清凈和清爽的感受。追求一種清澈之美,或許是每一個詩人的愿景,能讀到清澈的詩歌,我相信也是讀者的愿景。“此刻,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內/一盞隨風搖曳的馬燈由暗向明/仿佛能夠照亮這座房子的每一個角落/也能照亮會議桌旁一張張堅毅的臉……”在這里,詩人在追求一種與歷史的隔空對話,透過詩人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那束穿透黑夜的光,以及那一張張堅毅的臉。“在秋季,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楓樹/像一束巨大的火把照亮著戰士們的眼眸/一個個有理有據的文字/在三灣改編的決定上邁著鏗鏘的步伐/一句句擲地有聲的湘音/在戰士們瘦弱的身子骨里重塑骨骼和力量……”詩人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文字,同時也是有質感的文字。他讓我堅信,詩人在安源這片紅土地上,汲取了詩歌的養分,當他走進這片不一樣的土地時,他的詩意的靈魂便隨之呈現。“一盞礦燈,兩盞礦燈,越來越多的礦燈匯聚在一起/越來越多的礦燈被點亮/在總平巷,一種渴望在千米深處涌動著/一輪曙光正在照亮安源大地……”這是詩人看到的安源,也是真真實實的安源,而作為有“礦工”身份的詩人,無疑對此有著更深切的體會,當然也包括那種由內散發出來的那種痛感。
實際上,多年前我便斷斷續續讀過包華其的一些詩歌,雖然說不上系統,但每次讀來,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他的用筆是老道的,每一個詞,都是經過他精挑細選的,那種命運的滄桑,那種歲月的沖刷,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歌更顯得厚重,有一種形而上的詩意蔓延。
今天當我再次密集讀到包華其的詩歌時,更讓我感覺,他已經有自己的詩歌追求,這種追求是詩性的,是天然的,無關乎名利。我也相信,放棄名利的寫作是一種真寫作,也只有懷抱這樣的赤誠之心,才能寫出好的詩歌,才能真正稱為一名詩人。當然,詩歌之外,其實我對包華其的生活狀態了解并不多,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我們總是能夠通過詩歌去感受一個詩人的真實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具有欺騙性,但詩歌不會。我們有時候會感覺一個詩人與他的詩歌有些不相稱,其實是我們被詩人的外在欺騙了,而他的真實存在必定是詩歌的存在。
再回到詩人的詩歌中,故鄉、母親、工人、汗水等意象的充溢,實際上與詩人的生活是對應的。在詩人剛滿十八歲的時候,他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和生活,背上行囊,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從此在充滿汗水的生活中尋找詩意,在煤礦當過鉗電工,在建筑工地做過小工……這是苦難,但熬過去了,就是財富,留下來的,就必定能夠滋潤著詩人的詩泉。多少日夜,作為詩人的包華其,用一顆敏感又敏銳的心,觀察著周邊的一切:打地鋪的工友、包工頭的眼色、工廠對面的小餐館……這些東西,最終都在詩人的詩歌中,得到完美的呈現,也讓詩歌更具有張力和生命力。
我認為,讀包華其的詩歌,就繞不開他那些打工題材、鄉土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有溫度的,也是充滿了實踐意味的。他的生活經驗讓他對這類題材有著更高的敏銳性,也更善于去捕捉其中的痛點。當他背井離鄉,去往陌生的城市打拼,然后與這座城市慢慢融合,或許對于大眾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抵不過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但對于一個詩人來說,那必定是有著更柔軟的思考。我知道,他寫過很多關于安源的詩歌,這不僅僅是因為安源的特殊地位,更是一個從遠方而來的詩人,在這片土地上的感受、體悟和經驗。說實話,當前詩壇寫打工題材、鄉土題材的詩太多了,寫得好的也不少,但能觸動人心的卻并不多,這一方面是太多便導致太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些詩作還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到靈魂,自然也就難以令人共情。但是,在我讀到的包華其這類題材作品時,卻是令我感動的,這自然與我們兩人有著相似的生活經歷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這些作品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但卻并不濫情、矯情,他是以一種隱而不發的狀態來描述的,這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也讓他的作品脫穎而出。
當然,如今我和包華其見面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因為彼此工作都忙;另外一方面,也是挺有意思的一方面,四年前我回到了安源,而包華其卻又回豐城了。但是,有詩歌的存在,我們的聯系就不會斷。更加慶幸的是,我又讀到了他的詩歌,而且是這么系統的一次閱讀。讓我相信,他的詩歌又有了提升,他對詩意的捕捉更加精準、老道,而這一切,我都歸功于他有一顆赤誠、清澈之心。
作者簡介:柳碧青,江西萍鄉人,生于1988年12月,全國公安文聯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于《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等,入選2015年中國好詩榜等,著有詩集《一個人的安源》。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