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仁思詩醉好
——淺讀孫永斌詩歌
作者:溫智慧
魯迅文學院民族35班我的班長,也是從那個時候與班長的詩有了交臂之緣。每在班長的詩陣穿行,都會獲得來自班長詩歌的誘惑,是故鄉的、是山野的、是哲思的、是眷戀的、是……總有一番深淺的感受,在后面的日子,不經由地回想或者說流連在他詩歌的境意中,體會個中的美和妙的由衷之好。班長的詩有靜思、有頓悟、有驚雷、有細雨……當然還有更多屬于的詩人自己的詩風、詩的血型、詩的品格、不是歇斯底里的蒼白,不是此地無病的呻吟,也不是旁若無人的吶喊。是靜水流深的安然,是詩思萬千的氣象,更多的是對詩最為圓融的、獨到的對詩歌的創作理解。把詩寫成詩是不容易的事情,也有愛你沒商量的勇于追求。
他詩歌里那種追求詩精神的特質是明朗的,不是單一的遣詞造句,拿捏衡量,而是用詩心和才情,調和出來的思考之作的多姿色彩。
給人以留白,給人以向遠,給人以讀思。這是為詩之人與讀詩人最為圓美的情感契合,是詩人把控詩句行走時的精耕細作,詩路上的篳路藍縷,潛心行走。
有人或許會問,你讀過孫永斌多少詩篇?坦然地說,不夠多。因為各自的忙,說是刻意跟著誰誰的詩歌行走,無疑是假話或者說套話。
與班長有過在魯院學習為期不長時光的互動與交流,又在他朋友圈里遇見他的詩作,這是我所讀到班長詩歌的數量。
那么,或許有人再問,讀了幾首詩,你就敢下筆?是不是膽肥了一些?誠然,我覺得追問者,是負責的人,起碼是懂得詩歌的人,也是對班長詩歌保有自己見地的人。
無論在什么界域,有了追問,自然多了真誠,也多了研磨和爭鳴,有了這個領域的真實與共同奮進。
缺少了追問,理論上講是放棄了審思,和事不關我的信水東流。信馬由韁地在草原怔忡,是不是缺乏了天邊的闊遠和星辰的八荒的目標。
此前,讀過很多詩集,我的讀書不惟名家論。以為詩集是詩人的詩歌雜拌,詩質多為少數精品引領,多平庸之作的跟從附和。有了這認識以后,就不去熬心費力去捧讀詩集了。
這是我的閱讀認知。一些散章更具備詩人的詩歌特質或者說詩歌靈魂。
偶遇孫班長2020年發表在《延河》的一組詩《采集時光里的暖》摘來兩首賞讀,把心得淺寫在這里,作為讀后感謝所遇見詩歌的饋贈。
《花事》一詩如下:
一朵花,懼怕另一朵花
在它面前凋零
但她們盛開的樣子,彼此為鏡
躲不開時間的刃
一生就以芬芳立命
骨朵被剖開。大勢已定
就必須隱忍。在風的手掌
以處子之美
或舒展,或蜷縮
鮮艷面世
賞花人,讀懂花魂
才有互動。蹲下去
選擇一個角度,仰望
如癡似戀的那一刻
風伸出舌頭
舔舐花瓣裂開的傷口
孤芳自賞,也是病
人與花,都漂浮在風中
風,拂去贊美,拂去孤獨
花體薄如羽翼,落地為泥
暗淡下來的色澤,看破紅塵
那一方靈魂的山水
留存她綻放的聲音
兩朵花的共情,相互為鏡,照亮共同的未來和途程。一朵體會到另一朵的怒放,抑或凋零,它們各自欣喜對方的欣喜,各自悲傷各自的悲傷。詩歌里賦予了花的擬人,花的心事被詩人洞穿,彼此共情,各自傷情。這就是世界的本來,輪回的意義。我們會不吝豪華的詞語贊美花朵,輪到果實的時候總是輕描淡寫的淡過。
花的悲傷難道不是為了果實,果實的成熟不是建立在花容失色與凋零的胎基之上。詩人發現了這個不是秘密的秘密,他詩陳述花的情感,這樣的詩歌處理,正是人們對花和果的不同認知的深刻和理想式的理解。詩人不露聲色地妥善地處理了這樣的詩歌意向,留下讀者千回百轉的蕩氣回腸,或許仍然不明就里追尋探問。
時間不僅是花的刺客,更是萬物的殺手,在時間面前唯一永恒的只有時間自己和時間本身?;ㄒ簧募斌E與短促,只好在詩人筆下的芬芳里立命安身。這里詩人從容換位,從花的芬芳出發把花的使命歸集在芬芳的香奩。風無處不在,借時光的縫隙,掌控萬物的豐饒與毀滅。接下來詩人以賞花人的扮相出場,設身處地去關憐愛惜守護,正如《花為媒》里有唱詞,愛花的人,惜花、愛花、把花養……一般的純情向好。懂得,世間最為美好的情愫,發乎于心,止乎于禮。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的一分懂得,是難能可貴的稀缺。
詩的結尾,詩人這樣收束:
人與花,都漂浮在風中
風,拂去贊美,拂去孤獨
……
提振全詩的氛圍,讓詩中的迷離傷感瞬間化為佛的深邃,緣來如此,一切如斯。那一方靈魂的山水,留存她綻放的聲音,此聲音是詩人對花最好的待遇和待見,落紅為泥花更紅,來年花的綻放,花開的聲音,還是今年的樣子嗎?詩歌的維度走進“不能同時踏入一條河流”的哲學淵藪。
《付出滄桑,把根扎在生生不息的故鄉》全詩如下:
時間不早了,風拂過手掌
夜幕垂在窗前,催促趕路人加快腳步
我安于現狀,羞于說出勤奮
飲一杯茶,卻被茶水看透
茶釋放出綠掩飾我的卑微
手心漸涼,茶色被風聲握著
在寂靜里變淡。我臉色微紅
像當年做錯了事,在父母面前
垂首而立
夜色也淡了下去
念及村莊,曾幾度哽咽
遙遠而失語的村莊站在山岡
露著幾分怯,被舊時光包圍
今夜也是。仿佛聽見老屋在咳嗽
咳出滿天星光,在大地之上熠熠生輝
如果我還有一顆柔軟之心
就該回去看看那些安于堅守的生命
向奮斗的土地、村史和先人,躬身致歉
這些年,我身上凸起了恥辱的斑
那是一塊茶色溶不開的鄉愁
這些天我都在刪字,刪除虛度時光的繁茂
刪除另一個我心中的奢望
不在世俗里陷得更深,像茶一樣
付出滄桑,把根扎在生生不息的故鄉
溯及過往,我們誰不是故鄉的孩子,誰又不是游走的人兒?詩人帶著這樣的情緒出發了,即使我們在奔跑,羞于說出勤奮,謙謙君子之風躍然詩里,知始知止,不忘初心,不忘來路和出發的征塵。透視一杯茶,解讀自我在人群中的單位體量,面對世事,遜然孑立,在風中、在雨中……將濃濃的鄉愁化在詩行里閃光,向著土地、村史、先人,以致歉的形式致以敬禮。
鄉愁不代表忘記,不代表虛度,謹代表此時對故鄉深深的仁懷與眷護。我們的根永遠扎在生生不息的故鄉,我是游子,我能懂得這份情真意切。雖然故鄉漸行漸遠,無疑故鄉在漸行漸老,游子與故鄉的牽系可謂是松了又緊,緊了又松,在松松緊緊的適度中游曳成詩的唯美。
詩人對詩體和詩題邏輯整飭的統一,在詩歌里完美無遺,不是一腳朝天,一腳朝地的風馬牛的不相及,和云山霧罩的繚繞。能把詩的速度放開、放遠、還能把詩馭穩,張弛有度,這是詩人的真本事。有些詩從詩體語言的華麗程度來看,真的很耀眼,但經不起推敲,空泛像潮水一樣蕩來蕩去,只看得到潮起潮落的峰頭浪影,卻發現不了那只主宰潮起潮落的白帆,那樣的詩處理,不能說是失敗,起碼是不夠成功。班長的詩妥帖,詩的邏輯文法詞匯情感處理上是有機的、渾然一體的,不是割裂的縫合,恰如一桌菜肴,葷素搭配,美酒紅酒的相佐共彰,使得詩意恣肆還具體,詩涌后的那份靜思更是余味悠長,好如望舒油紙傘下的姑娘,優雅緊致可人。
詩人在詩體中的修辭運用,可謂傳神,不過于主觀強加,也不過于躲閃回避,把真我的真實和真詩的真實,揣摩的妥帖準確。不是非你即我的二維,而是你和我,主與客都較好地成為詩元素,讓詩像詩更是詩,這是詩人的詩能力,并不是所有詩人都具備的詩素質。
人生最美的姿態,莫過于在復雜的塵世中,以深情而又簡單的性情,遇到每一位心心相惜、風雨同舟,情同手足的良師益友,大家能夠彼此珍視,彼此相惜。
如此,這樣日子,甚好……
班長,你懂你的筆,我喜你的詩。
祝班長,詩路豐華!
2021年9月5日于巴彥浩特海中漁書屋
作者簡介:溫智慧,筆名:海中漁,男,1970年生,滿族,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屆理事,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班第12期、第35期學員。曾在《博覽群書》《朔方》《草原》《參花》《松花江》《回族文學》《天涯詩刊》《西部文學》《小小說月刊》《雜文月刊》《悅讀》《草原論壇》《駿馬》《草地》《科爾沁文學》《阿拉善文學》“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文學報”“內蒙古日報”“中國稅務報”“甘南日報”“華西都市報”“新華書目報”“北方新報”“呼和浩特日報”“內蒙古晨報”阿拉善日報”等60多家報刊發表文藝作品,有文章被收錄一些選本。
出版著作:散文集《靈魂的雨傘》《大漠放歌》,文藝評論集《抵達的姿態》。
現就職于國家稅務總局阿拉善盟稅務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