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大師”為何如此不同?
作者:倪章榮
近年,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學術和“學術大師”為何跟西方的學術與“學術大師”不同,非但不同,簡直是天壤之別。可能有人會說,學者研究的領域、對象、內容不同,尤其是東西方文化本來就有很大區別,中國學術自然與西方學術不同,中國“大師”也不會與西方“大師”一樣。這個我知道,如果完全相同,就是抄襲了。我這里所指的是大師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尤其是研究成果。對于任何學術,我都是個外行,可我總感覺中國的很多學者們的研究方向與成果不像那么回事,如果沒有西方學術和“學術大師”進行比較的話,或許我也會像大多數文化人一樣,對中國的一些“大師”頂禮膜拜,可是,有了西方的學術和“學術大師”作為參照系,我便認為,要么中國的學術不是學術、中國的“大師”不是“大師”,要么西方的學術不是學術,西方的“大師”不是“大師”。
盡管我讀西方學術著作不多,也很難弄懂那些高深的理論,然而,我還是發現,西方學術尤其是哲學,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發現,那些被稱之為“大師”的學者都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以亞里士多德為例,他為人類開啟了科學之門。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于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于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他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政治學方面開拓性研究與假設,兩千多年來,一直讓人類受益。不少西方學者都承認,我們所有的哲學問題幾乎都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在科學上建立了三大定律:(一)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二)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三)“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雖然他的有些理論出現了錯誤,比如,第二個理論,但他無疑是將人類引向思辨之路的最大功臣。他的體系是完整的,也可以說是嚴謹的。這一完整和嚴謹的體系是由他的眾多學術著作構建的。
可能有人會說,全世界就一個亞里士多德。然而,凡是被我們經常提到的那些西方學術大師們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發現和理論,亦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以哲學家為例:培根:第一個提出了實驗法、歸納法。笛卡爾:大陸唯理論的創始人,確定了理性的價值。洛克:對于經驗論哲學進行了最系統的闡述。休謨:將近代哲學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來。康德:完成哲學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型。黑格爾:辯證法大師,全面總結了近代哲學。尼采:唯意志超人哲學讓人深受震撼。羅素:邏輯實證主義權威。還有牛頓以萬有引力為基礎的力學體系,達爾文以適者生存為基礎的進化論體系,弗洛伊德以臨床試驗為基礎的潛意識理論體系等等等等。
在我看來,中國的學術和“大師”與西方的學術和“大師”主要不同點在于:沒有發現和理論,更沒有理論體系。
反觀我們的學術包括一些所謂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有發現的很少,幾乎找不到建立了理論體系的“大師”。我一直在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家,而劉亞洲上將則干脆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思想家。仔細想想,思想家也好、學術“大師”也好,其思想、觀點都應該以他們的著作反映給受眾,可中國的那些“家“與”大師”的著作,只有碎片式的矛盾百出的敘述,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語錄體。就連孔子這個儒家的老祖宗,也談不上多少發現,他們的理論不過是在重復一些世俗生活的規矩和維護統治利益的技巧。從來沒有將這些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與對比,也根本不曾對形而上有過點滴的思考。而且《論語》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僅這一點,他也算不上一個嚴肅的思想家。
這里,我想選取《論語》中自相矛盾的一處,來說明點問題。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在這部一萬來字的語錄著作中一再強調“禮”“樂”對安邦治國與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可是,當他的學生宰我問他守孝三年,是不是會禮崩樂壞時,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我把原文一字不漏地抄錄下來:”宰我問:”三年之喪,其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已可矣?!弊釉?/span>:”食夫道,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子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21)。翻譯成現代文:宰我問孔子:父母死后,要居喪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您不是說過三年不行禮,禮必然敗壞;三年不奏樂,樂必然毀棄嗎?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夠了??鬃诱f:父母死了才一年,你就吃稻米飯,穿錦緞衣,你安心嗎?宰我回答:安心。孔子說:你安心你就這樣做吧。不過我認為:君子居喪守孝期間,吃美食不香,聽音樂不樂,住在家里也心慌。我是主張不改三年守孝規則的,你非得這樣我也沒辦法。宰我出去后,孔子對其他弟子說:宰我真不仁啊,父母養育他多不容易,難道他對自己的父母連三年的愛都不能給嗎?讀完這段文字,讀者們有感想?我的感覺是:一、孔子的思想不是統一的,既然把禮樂上升到這么高的高度,卻因為父母的死亡放棄三年的禮樂,豈不是把個人的情感置于國家社稷之上?與他一貫倡導的思想、主張背道而馳。二、他沒有回答宰我提出的守孝三年會禮崩樂壞的問題,而是偷換概念,大談守孝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我們的學問家,不論大小,都不能自圓其說,更沒有邏輯概念。
盡管老莊有那么一點發現或者說不同的意識,然而,他們都沒有進行深入發掘,只有一些模糊不清和似是而非的概念。僅拿無為而治而說,無為而治的具體圖景是什么、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用什么方式達到此目的,都沒有說清楚。孔子之后就更加乏善可陳了。王陽明有那么一點意思,他至少將儒釋道學說進行了整合,強調了主觀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沒有足以引起世人驚訝和社會進步的發現,他的那些文字更多的作用是為現代心靈雞湯提供了范本。春秋之后,中國的思想和學術便只會做一件事——闡釋,尤其是近現代。一部《論語》被古往今來多好牛毛的文化人和所謂的學者詮釋過?并且吃這碗飯的人還在呈幾何狀態上升。我不明白,11705字的《論語》下面真的埋葬了那么多珠寶,值得我們不厭其煩地采挖嗎?
中國現當代出了很多國學大師,可是,他們的成就毫無例外都是建立在對經典甚至古人三四流作品的闡釋上的。以錢鐘書這位“博學鴻儒”、“文化昆侖”為例,他的地位和聲譽主要是建立在《管錐編》基礎上的?!豆苠F編》輯錄《周易正義》27則、《毛詩正義》60則、《左傳正義》67則、《史記會注考證》58則、《老子王弼注》19則、《列子張湛注》9則、《焦氏易林》31則、《楚辭洪興祖補注》18則、《太平廣記》215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277則,共計781則,近130萬字。書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而縝密的考證和詮釋。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對前人著作進行考證與詮釋的著作??甲C得再細、詮釋得再全,那也是人家的作品,況且有些作品在中國也算不上一流。我不能說考證與詮釋沒有意義,但似乎不像學術“大師”,至少不像西方的學術“大師”。其他的中國現代學術“大師”都和錢鐘書先生差不了多少。
我不知道為什么中國的思想界和學術界會這樣,為什么他們那么熱衷于詮釋別人,而不去發現和建立自己的理論與思想?我覺得是時候對中國思想與學術進行反思了,否則不僅使得社會進步艱難,也會貽害子孫后代。
?。哒聵s,筆名楚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