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晉與《之溪棹歌》
作者:王昌宇
陳熙晉(1791年――1851年)原名津,字析木,號西橋,浙江省義烏縣稠城湖湖門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應貢生試,浙江督學侍郎汪由敦發現陳熙晉的文章立意高遠,論述無懈可擊,系奇文也。汪督學很賞識陳熙晉,認為是少得的人才,便向朝廷推舉為優貢,還把他所藏的書全部提供給陳熙晉閱讀,陳熙晉的學問便有大的提高。第二年陳熙晉考取鑲黃旗教習。道光五年(1825年)以教習出任貴州龍里知縣,不久調普定任知縣,任職期間因領運京鉛完成圓滿,加升一級。先后任貴州開泰(今錦屏)、永從(今從江)等知縣以及廣順州(今長順)知州。保舉卓異,題陞都勻府知府。道光二十年(1840年)遷任仁懷直隸廳(今赤水市)同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調湖北宜昌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母親逝世,丁優歸里。咸豐元年(1851年)病逝。
陳熙晉在貴州仁懷直隸廳任同知近三年(1840年2月――1842年12月)的時間。那時的一個直隸廳衙署,僅一個同知、一個教諭、一個武職守城參將及兩、三名差役等幾個人,就管理整個廳域的一切工作。而決策還是同知一人。其間,他走遍了仁懷廳的山山水水,鄉場集鎮,掌握了仁懷廳的政治、經濟、文化、建置沿革等許多資料;捐資培修城垣;設陛詔、土城義渡;辦義學興設賓興;創修《仁懷直隸廳志》,全志含建置、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交通、郵傳、人物、藝文等12卷。特別是在藝文卷中收錄了他撰寫的《社稷壇記》、《先農壇記》、《奎光閣記》、《歷壇記》、《仁懷直隸廳賓田記》、《夜郎考》、《竹王考》、《符關辯》、《唐朝壩辯》、《辯仁懷為漢符縣地》、《烏桕說》、《百谷說》、《荔枝賦》、《之江官舫賦》、《芘照義渡記》、《土城義渡記》、《羅翁八十二壽序》、《原教》、《包貞女傳》等詳實的文章外,還有七律36首,七言排律14首,五絕62首,其中《之溪棹歌》52首。一個官員除完成常規工作外,能有這樣多的作品,可算是政文雙收,碩果累累。后人在評說他的為人時說:“為人仁恕簡易而疾惡不貸,生平不務聲華,惟沉潛經學。”還“其為政好整以暇,常出巡廳境內各臨河市鎮鄉場。”調查民風民情,傾聽民聲疾苦,寫出了樸質無華的詩《之溪棹歌》52首。
要了解陳熙晉就得讀懂他的《之溪棹歌》52首。
之溪,赤水河下游的別稱,是因為赤水河這段“天然解作波三折,卻是之溪學字流。”棹,劃船用的一種工具。棹歌,劃船時的船夫號子。我從小就喜歡這《之溪棹歌》52首不單是我生長在赤水河邊,是因為它的樸質、寫實、與民呼喊、坦露心胸的字里行間打動了我。今我已古稀,該對它寫點東西了,思來想去,最后我就寫篇讀后感,淺析一下《之溪棹歌》,權作我對家鄉的一位好的守土官員的紀念吧。
《之溪棹歌》是一段赤水河開發史
赤水河有很多名字,諸如大涉水、安樂水、赤虺河等。在漢書上記載“……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過郡三,行八百四十里。”這里就出現了大涉水。晉稱赤水河為安樂水。到了唐代,因為赤水河奔流于高山峽谷,一下大雨,就有山洪暴發,沖刮兩山的丹霞泥土,奔騰的赤水河便成了紅色,水流湍急,滾滾翻波,大灘跌落,吼聲震山。在武則天發布的《征云南檄文》中便稱該河為赤虺河,把赤水河說成一條紅色的毒蛇。明代隆慶年間貴州提學使吳國倫在他的《赤虺河》的詩中寫到:“萬里赤虺河,山深毒霧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只為風波。”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把“赤虺河”改為“赤水河”。陳熙晉在《之溪棹歌》開篇就記載了赤水河名及河況:
大涉源流志孟堅,郡遷南廣憶當年。
符關豈是汾關水,中尉箋經恐未然。
炎荒羈客怯經過,日夜濤聲赤虺河。
一自駱丞馳露布,川中風雨至今多。
赤水河是貴州通往四川的大河之一,也是川鹽入黔的岸口之一,是京鉛和云銅運輸的主要通道,是發展赤水經濟乃至貴州經濟的瓶頸,赤水河的開發治理是仁懷廳乃至貴州民眾的希望,是仁懷廳守土官員的首沖要責。自古以來,鹽就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貴州食鹽以川鹽為主。鹽價又以運價來衡定當地食鹽的價格。陸運價高,河運灘多,貴州的鹽價早期為“斗米斤鹽”,甚至到“十鐘不易一豆”(一鐘為六石四升,一豆為四升),鄉民怨聲載道,淡食者多,有的山民以狗椒來替代鹽。為啥出現這樣的現象?明代田雯在鹽價中說:“來以不易,則值不得不昂,值昂而民之艱食者比比矣。”整治赤水河,開發船運,成了每任仁懷廳的官員的首任。
元代播州宣慰使,在仁懷古滋設行政機構,赤水河有通長江之利,部分自流井的鹽,經瀘州運到合江,再轉船溯赤水河而上,運到川黔交界處鰱魚溪,然后卸載轉陸運,全靠人力運到古滋(今土城)、茅村(茅臺)、遵義乃至貴陽。
乾隆八年(1743年)貴州總督張廣泗以開通赤水河中上游可以節省銅鉛運費,平減運價,濟運災糧,具有多方效益,實為黔省無窮之利,多次上疏。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請帑金34012兩,疏通赤水河道,經工部議準實施。同年十月動工,次年閏三月竣工。疏通了天鼓巖到雞心灘河段68灘,鹽船可達茅村(今茅臺)。1747年張廣泗調任川陜總督,1749年因征討大金川之亂無功被朝廷處以極刑。《之溪棹歌》是這樣來記載這段歷史的:
天鼓巖根蟻棹無,疏河方略未全紓。
金錢四萬當年請,付與行人唱鷓鴣。
記錄了張廣泗請帑治理赤水河一事,懷念這位勤政為民,盡職盡責的官員。因為這位官員任期太短,離黔過早,還沒有完全達到張廣泗的目的。到現在這個狀況就已經很好了。
狗椒任舌味難尋,秋子裝鹽販至今。(注:秋字有舟字旁)
不是遼陽大司馬,洗金價合貴如金。
為了解決民眾食鹽之難,這個“遼陽大司馬”請帑治河,才有“秋子裝船販至今”的景象。如果不整治赤水河,鹽價仍然是“洗金價合貴如金。”也是對張廣泗整治赤水河功績的認可。今赤水河有些河灘又有垮塌堵塞的現象,鹽又有可能反彈為“斗米斤鹽”。考察赤水河對陳熙晉來說,是一樁不可推延的事了。
經略威名草木知,蜈蚣崖上讀殘碑。
遺民指點停騶處,淚墮金川叫子規!
表現出作者在蜈蚣巖對張廣泗的緬懷,“遺民”指點了當年張廣泗下馬細查河道的地方,張廣泗治理赤水河,赤水河畔的人民都記得他的好處,連在什么地方站過,鄉民們都代代傳諭,指給后人看。鄉民在赤水河道最險處的蜈蚣巖為其立碑,站在碑前悼念這位為民的官范。同時也贊譽了米糧渡口的渡夫吳登舉,向張廣泗獻修治河道之策一事。說吳登舉破指寫血書,用舉家兄弟子侄18人的生家性命具結,打不通蜈蚣巖任其朝廷發落。吳家兄弟終于把蜈蚣巖打通了,張廣泗為吳登舉向朝廷請官,吳謝絕。張廣泗親書“忠耿過人”四字贈與吳家。今人把蜈蚣巖,寫成吳公巖來紀念吳登舉的義舉。
《之溪棹歌》是一個官員的考察筆記
1840年陳熙晉官署仁懷直隸同知,守土一方。陳熙晉一上任,首先要搞清仁懷廳的地情、鄉情、民情,究其廳況。第一步就是要搞清穿境的大動脈赤水河的情況,它事關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之溪棹歌》記錄了陳熙晉到基層調查、考察工作的情況。
古時的縣令、同知大多固守于衙府之中,升堂辦案,看狀子、發告示就算是勤政了。其地域的鄉土民情、歷史沿革、土特出產大都從師爺口中得知。從《之溪棹歌》中得知,陳熙晉就不同于其他官員,他像個普通人一樣到廳衙管束之地,深入下層詳細考察。他到個唐朝壩,看了李晉王遺跡,“建置元和時已遙,至今古堡號唐朝。”到過土城“雉堞模糊鴉萬點,更無人識古滋州。”了解猿猴“無多隙地強安排,但有人家總靠巖。”葫蘆垴(葫市)“獨有葫蘆溪上筍”楠竹多,冬筍美;而“丙灘灘下瀉沄沄”,他坐船“櫓枝搖到舊仁懷”,到復興;沿大洞的勞溪,分轉厚溪到“猿穴較多人較少,官山更在夕陽西”的一碗水(今寶源)。
他把他的轄地走完,了解民生狀況,看到“粒米年年入口無,苦蕎毛稗不嫌粗。山田歲欠無人賣,卻聽敲門索穩租。”的農民生活狀況;知道鹽運還有的地方要起灘,分流陸運“裹鹽民婦上山去,風雨一肩何處多。”他為民心憂。他希望從發展林副業來改變山民生活。他寫了《烏桕說》想推廣烏桕,榨棬油,來發展地方經濟。“棗林紅后桔林紅,一路溪山似畫中。近看瀘渝霜雪少,不教烏桕似丹楓。”叫商家向瀘州、重慶銷售。他考察了養蠶的蠶家,“瓦灶新泥煮繭香,人家都為養蠶忙”,看見了“云表參差針樣密,都無雜樹只栽杉”的林區,還贊譽引竹功臣黎理泰“前身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記否無諸臺上客,八千里路報平安。”還注: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黎姓自閩之上杭縣攜三根,至后槽栽植。把赤水河沿岸的名產推介給世人“茅臺村酒合江柑,小閣疏簾興易酣。獨有葫蘆溪上筍,一冬風味舌頭甘。”可見他在調查中處處注意發展地方經濟。
陳熙晉對農業尤為重視,除了著有《百谷說》外,在《之溪棹歌》中鼓勵大搞水利,有利農業發展。“導源芒部浪滔滔,兩岸崎嶇近不毛。只有儒溪資灌溉,堰橫二十七重高。”他還小注:魚溪一名儒溪,筑二十七堰,引水灌田,出谷萬余石,兼種菽黍雜糧,一歲三獲。
他為了掌握船運食鹽的情況,搞清船舶的運行,漲水枯水的裝載。他在赤水河中認定一水標,“本城關前有石橫亙水中,土人稱為石龍,其露水,土城方能行船。”來確定船的裝載運行。他還在城外三里地設官山(現在稱公墓),“民多葬水際,余下令止之”,改革殯葬。用塘兵代替郵遞,恢復郵差站驛“仁水久荒舊時驛,只令營卒管郵簽。”來與外界溝通。
當時道路崎嶇,河道兇險,一位朝廷命官,能走遍他所有的轄地,作了詳細的記錄,做了一系列的利民、富民的事,寫出了眾多的考察詩,補充了志書受文體的限制在記載上的不足,給后面守土官員樹立了親政敬業的榜樣,我讀后對他的敬重油然而生。
《之溪棹歌》是一幅潑墨赤水河長卷
“班鳩井下弄潺爰,箐霧墟煙自吐吞。猶記蜀中舊僉事,卻因采木此尋源。”赤水河源出云南鎮雄班鳩井(現在確定為鎮雄縣魚洞鄉的大洞口)陳熙晉搞清楚赤水河的源頭,還知道明代,嘉慶年間,僉事吳仲禮入永寧以西落洪班鳩井采木的歷史。他順赤水河各灘考察,他親臨五老灘、二郎灘,看到灘流水勢寫道:“二郎壩上宿熊羆,折戟銷沉舊未移。水坎河頭人跡少,征途只有斷猿知。”到了馬崖灘、馬尾灘就更知大灘兇險,“除卻馬崖兼馬尾,煙波未礙付蘭橈。”在陶公灘想起了明代天啟年間朝廷派兵平定奢寅的事,因一個羅村與羅付之誤,造成戰事損失。“黃泥灘石最嶙峋,一雨維舟動浹旬。”黃泥灘亂石多,漲水好過。猿猴灘險,以上的灘更險,于是,在猿猴要轉運。“鹽舶頻更轉運難,猿猴灘與二郎灘。各依疆界招舟子,莫作瞿塘惡少看。”下游的灘還一個接一個的,“灘灘歡喜是安流,大別小別愁復愁。”歡喜灘,大別灘、小別灘也讓船舶行駛困難。“丙灘灘下瀉沄沄,十丈驚濤欲卷云。觸嶼游魚齊折尾,習流只讓水犀軍。”他不但說出了丙灘的落差大,魚過都要折尾,在注釋里還說出了上游的阿藺灘和葫垴灘更兇險,各船至丙灘下,“須盡出載,始能上灘。”赤水河的大灘險灘都到過,對其灘況都有記載。為后來光緒四年(1878年)丁寶楨整治赤水河提供了寶貴的水文資料。也把赤水河從源頭到合江,這524千米,的各險灘畫在上面。加上赤水河邊的鄉鎮碼頭點綴,河中船拖水載,排筏爭流的景象錄入畫中。
兩岸又是怎樣呢?“灘多港曲不須帆,兩岸蒙茸綠映衫。”有高大的蜈蚣巖,除卻了這大巖便“縈迂絕壁磴盤盤,萬樹陰中濕翠寒。”儒溪的良田,猿猴的杉,葫蘆垴的竹海,大金沙的荔枝,土城的棗林,合江的柑橘,還有那土城、猿猴的高良姜、仙人掌、霸王鞭,丙灘、復興的黃葛樹;“四十八梯掛夕曛,瀘南播北一山分。督郵攘袂休爭界,只隔星辰不隔云。”天臺山,天臺古剎佇立南岸,暮鼓晨鐘為赤水河祈福。用綠色來陪襯紅色的赤水河,讓它彎彎曲曲,奔騰激蕩在浩瀚的竹海,巍峨的群山間。筏在闖波沒浪,筏工忙亂驚恐;船豎桅放纖,眾纖夫吃力爬行。
人們在如鏡的田疇里逐牛,織網的阡陌中勞作,赤水河上棹歌聲聲,百舸爭流。鄉民們在閑暇之余便去趕廟會,“沙嘴權停畫槳雙,家家水閣拓南窗。荔枝榕綠人如織,蕭鼓叢祠賽鎮江。”他記錄了六月六王爺廟的廟會,是船運興隆、是鹽業興旺、是人過上穩定生活的寫照;那五月二十七的城隍會,幼童扮古典戲中人物,由多人抬著游街的場面,“日炙榴花四照紅,云旗歙忽颺靈風。誰家臺閣夸新樣,卻學西川結束工。”清明,男男女女上墳拜掃,也是赤水河邊一道風景線。
我邊讀邊把陳熙晉的《之溪棹歌》一首首詩、一曲曲歌、一張張畫連接起來,簡直就是一幅美妙丹青,潑墨大寫的赤水河長卷。
《之溪棹歌》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
《道光仁懷直隸廳志》和《光緒增修仁懷廳志》中,收錄的詩歌和散文的作者并不多,其詩作內容大多是描寫當地的風景、人物、土特產和歷史事件。就本土道光丙申進士謝本嵩七律收了十首,張大昌的七絕十多首,多是寫官家、富戶的奢靡的生活,不是描寫“臨池、投壺、流觴、刻燭”等吟詩賭酒的場面,就是“風花雪月,梅蘭竹菊”閑逸情趣。而陳熙晉的詩卻貼近民生,為人民之疾苦而歌。他在《最念》中寫到“五月之溪溪水渾,今年漲過去年痕。稻兼種稗禾兄弟,篁漸成林竹祖孫。鷗鳥心情親野鶴,鮦魚風味近河豚。二郎灘下波瀾惡,最念民生系本根。”他把“最念民生系本根”貫穿他所有詩中,反映憂國憂民的感情。
《之溪棹歌》以“竹枝詞”的形式來寫作的。竹枝詞平仄、用韻較為寬泛。但也不能不符合七言絕詩的要求。平仄格律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只有符合格律的詩才有抑揚頓挫,念起來才瑯瑯上口,聽起來舒心悅耳。我細究了《之溪棹歌》中的詩,絕大多數是符合七絕的平仄格律的,把韻也很準。盡管每詩只有四句,28字,讀起來卻很有韻味,有強烈的參差感、節奏感。難怪當時人們這樣喜歡。
他還辦義學、興設賓興,案牘之余陳熙晉還抽時間到學館去講學,傳授詩詞寫作。在《道光仁懷直隸廳志》中,一篇叫《陳熙晉籌備賓興經費稟》是這樣寫的“興賢能為急務,公務之暇接見諸生,勖以文行,每月集校文藝,堪造就者不乏其人,而鄉試之年赴省應試者頗少。”發現勤學而家貧者,用賓興田利以支助,很多貧困生員受益,而步入蟾宮,游覽泮池。
人們除了喜讀愛誦《之溪棹歌》外,都在效仿,嘗試做詩。陳熙晉成了當時和以后很長一個時期仁懷廳詩文的領軍人物。一個地方一旦有一領軍人物的出現,會影響一大批或者說是帶領一大批詩文愛好者,發展和繁榮當地的文化。于是就有后來的王昌平、段廷槐、張鴻績、明翰荃、張育芳、王椿、王良翰等這些詩詞愛好者出現,才給后人留下了《蕉月山房》、《枯桐閣詞》等許多的詩集。至今赤水人習古詩者,大都對《之溪棹歌》精讀細研,成就自己寫詩之進步。
我讀了幾遍《之溪棹歌》52首,越讀越覺得它是一段赤水河開發史、一個官員的考察筆記、一幅潑墨赤水河長卷,對繁榮地方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它存于《道光仁懷直隸廳志》和《光緒增修仁懷廳志》中,對赤水人民和來赤水守土的官員是個提示,是親民勤政之榜樣,是民眾敬業愛崗之楷模。我敬重他的才,愛他的詩,才寫這篇拙文,對《之溪棹歌》進行淺析。由于我才疏學淺,分析不當是難免的,望讀者能理解。詩中還有更深層的東西,盼同人作更深的挖掘。最后我仍然用他的結束詩來結尾。
春風匹馬到邊城,迢遞且蘭十八程。
莫笑使君無治譜,竹枝聲里棹歌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