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二十三)
一言難罄說阿里
——淺析萱歌詩作《札達土林三章》
作者:史映紅
當我為西藏知名詩人萱歌作品《札達土林三章》寫一些淺見拙評的時候,心里想,她為什么還在寫藏北,寫阿里?
是的,同樣是藏北,同樣是阿里,同樣是我十分敬重的著名作家畢淑敏曾在《星光下的靈魂》一文里寫到:“阿里是一座高原——在我們這顆星球上最遼闊最高遠的地方。在藏北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曠野,在我用自己的雨衣搭起的簡易帳篷縫隙里,在雪寒冰重的黎明,看到過這一生中最大尺寸的星辰。正是最黑暗的時刻,月亮消聲隱沒,唯有群星閃爍。地上的冰原反射著天上的星海,恍惚中,我已置身星際的360度裹繞”;又說:“阿里的時間晶瑩剔透,那是冰和星的曠世合謀”。
還是藏北,還是阿里,還是另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著名作家馬麗華在《藏北游歷》一書里寫到:“當今世界渴望著認識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認識地球的演化變更的過程,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由于它是地球內部最強烈運動的直接結果,同時由于具有數以千米計的縱深的河流切割,地層出露自距今三、二十億年的太古代直至當下的第四紀全新世作垂直呈現,地質學家們聲稱打開地殼動力學的金鑰匙就在青藏高原。與之相應的是,當全世界可供文化人類學家們考察的田野越來越少,人們忽然發現了西藏這塊遼闊的文化人類學的處女地。要追溯人類文化歷史,恢復人類古已有過的多種形態的文化模式,非來西藏不可。為此有人類學家們預言,下個世紀的顯學將是西藏學的時代”。
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質疑萱歌寫藏北,寫阿里,是因為在詩作《札達土林三章》之前,她已經寫了很多關于藏北和阿里的詩章,比如《獅泉河邊》《阿里停留的月光》《藏北的風》《藏北的牦牛》《藏北草原?輪回的遠方》《藏北歌聲》《象雄遐想》《普若崗日冰川》《藏羚羊》《藏野驢》等。擲地有聲的文字,電光閃爍的詞句,表達詩人對藏北和阿里無限的熱愛。
返回到《札達土林三章》,很多關注藏北和阿里的人都知道,從阿里獅泉河沿日阿公路往南,行255千米進入象泉河谷,便抵達藏北札達縣,幾乎貫穿札達縣全境的札達土林地貌風光區就出現在眼前。土林是受遠古造山運動影響,海底沉積的地層長期受水流切割,并逐漸經受日曬雨淋和風化剝蝕,從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千姿百態,氣象萬千,鬼斧神工,有的像萬馬奔騰、群獅嘯天、形態各異;有的像將士布陣、天工萬象、無可盡數。
第一節“幾百萬年的光陰在前面馳騁”,詩人萱歌頓然把我們帶入一個亙古無垠、蒼涼博大的浩瀚時空,藏北和阿里的高闊高遠,寂冷寂荒、高聳高淼立即出現在我們腦海,雪山與湖泊,村莊與牧場,河流與牛羊;所有個體之外的事物都是那么讓人敬畏、仰望;零零星星的“村莊的燈盞”,在“星夜”“凝望”,人類的光,生活的光,與“星夜”閃閃爍爍的光在對視對話,在竊竊私語,在“凝望”;一個欲說還休的懸念,一個意猶未盡的想象留給作為讀者的我們。
“不用尋找,馬蹄聲盡收眼底,等待黎明,震落史前最后一抹夕陽”,躍馬揚鞭,戰馬嘶鳴,金戈鐵馬,橫刀立馬,一些人類的足跡次第出現,所有的戰爭元素陸續上演,所有的政治角逐接踵而至。藏北億萬年的積雪,阿里億萬年的寂靜,“札達土林”億萬年的奇觀,終于被涉足,被震蕩,被驚嘆。
“大海沉入大海,石頭抱緊石頭,淚水咆哮陽光”。詩歌泰斗艾青在《詩論》里曾說:“詩人只有豐富的感覺力是不夠的,必須還有豐富的思考力、概括力、想象力”,還說:“對世界,我們不僅在看著,而且在思考著,而且在發言著”。面對“青藏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藏北,阿里,岡若波齊,古格王朝遺址,札達土林等自然和人文奇觀,詩人萱歌盡情展開她無窮的“想象力”,十萬年前,百萬年前,億萬年前的這里,蒼茫浩瀚的大海洶涌著,澎湃著,追趕著,浪與浪碰撞,潮與潮追逐。
大小不一、形形色色、質地各異的億萬顆石頭沖撞、碰觸、擊打,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震峽裂谷,藏北風起云涌,阿里方興未艾,札達土林的演變如火如荼,最后,終于握手言歡,“大海沉入大海”“石頭抱緊石頭”。
看似柔弱的萱歌,多年來遠離故土,行走青藏,羌塘,阿里,藏北,且走且思,且行且悟,用腳步丈量西藏,用內心感受西藏,用筆墨書寫西藏,這就注定了她的文字有金石落地的聲響,有金鋼相撞的質地,作為讀者,我們自然期待萱歌繼續下去,給我們呈現出更多這樣的文字。
札達土林三章
作者:萱歌
一
你經過我了嗎?
幾百萬年的光陰在前面馳騁,無痕的象泉河,村莊的燈盞,星夜的凝望。
二
不用尋找,馬蹄聲盡收眼底,等待黎明,震落史前最后一抹夕陽。雷霆已遠,荊棘刺痛的一剎那,天宇走過一叢又一叢剛剛死去的燃燒。
三
大海沉入大海,石頭抱緊石頭,淚水咆哮陽光,四季消散,走出骨骼的月光張開嘴唇。
狂風枯萎,仍有寂寥飛過……
作者簡介: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