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視的高度和俯愛的深沉
——讀忽培元散文集《守望大慶》有感
肖 銅
宋振明在石油之光守望大慶,季鐵中在油建廣場守望大慶,魏鋼焰在鐵人一口井守望大慶……忽培元則在精神家園守望大慶——守望以仰視的高度,“舉國同鞠注目禮,五洲四海頌傳奇”;守望以俯瞰的深度,“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忽培元是延安人,才飲延河水,又赴大油田。如果說延安是革命圣地,大慶就是工業圣地,兩處圣地革命與建設血脈相連,延安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一脈相承。“來到大慶,就好象回到了延安!”從延安到大慶,忽培元的工作軌跡走出了一條紅色之旅。
對于來大慶工作,忽培元曾滿懷深情地表示:“我是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大慶的,到這里工作是我一生的榮耀。”“一連許多天/我漫步在油田/吸吮歷史的乳汁/放飛思緒/拜讀一首首寫在大地/銘刻人們心頭的詩篇/常常淚流滿面/好大的一場飛雪/不期而遇/我便是這個時刻/踏著冰雪/開始閱讀大慶……”在最短的時間內,他的足跡走遍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等紅色精神場館,1205鉆井隊、1202鉆井隊、中四采油隊、北二注水站等先進單位;拜會老標兵、老模范、老會戰上門了解情況;閱讀《余秋里回憶錄》《康世恩傳》《回憶宋振明》《鐵人傳》等有關書籍和大量文字資料……多少次仿佛夢回延安,真真切切卻是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終于來到了/仰慕已久的大慶/我終于見到了/敬重多年的‘鐵人’/我終于找到了/‘三老四嚴’的發端/我終于讀到了/‘崗位責任制’的原版……穿山越嶺啊/披著黃土高原的征塵/撥開迷霧啊/透過幾多時空的/風雨煙云/日夜兼程啊/穿透歲月的阻隔/問祖尋根……”作為黨的精神哺育成長起來的黨員干部,賡續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團,點燃紅勝火,落地響驚雷!因此,在雙腳邁進大慶,一頭撲進親人懷時,“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恰似“長江大河起浪花”,忽培元禁不住浮想聯翩、夜不能寐,禁不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哪怕只有幾分鐘時間,哪怕是在車上、機上、枕上,也要緊緊抓住不放。于是,在每一天工作之余、華燈燦爛的夜晚,在每一個微風拂煦、旭日臨窗的黎明,他都要抒懷、都要詠嘆、都要放歌……
正如他在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后記里坦言:“當我有幸來到向往已久的大慶,潛心閱讀這座城市,就產生了要寫一部長詩的強烈沖動。這一年的這一刻——2005年春寒料峭的三四月間,風塵仆仆,年近不惑的我,突然感覺自己變得年輕了!那種罕見的心境連自己也感到吃驚。那感受就像是20歲出頭,剛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熱血青年,面對松遼平原上霞光四射的金色黎明,情不自禁地就要發出贊嘆的歌唱。這種充滿陽光的活力四射的奇妙感受,為我的身心注入了狂飆式詩人般的生命激情。”
“我的決心不是來自某種專長或興趣,更不是為了什么承諾,而純粹是因為尊重與感動。漸漸地我感覺自己是在擁抱一段無比輝煌的歷史,是在同英雄對話。我也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寫的絕不是一首純粹文學意義上的‘詩歌’,而是在記錄和解讀魅力大慶,是感悟一首偉大史詩的心得,更是以此為載體,站在特定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祖國與人類的現實與未來,努力進行更加遼闊更加普遍的思考的‘長征’。”
忽培元的散文集《守望大慶》恰恰是謳歌大慶的濃縮版。盡管書籍出版之前,我已經參與了校對工作,但當劉殿友先生將新書送到手上時,仍然有一種捧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的感覺,充滿了憐愛、興奮與激動!
散文集《守望大慶》收錄的文章,《大慶賦》《鐵人銘》《松基三井頌》,既是開篇之作,更是名副其實的扛鼎之作。三篇大作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作者以賦文這種凝練優美的獨特形式,將古韻與新聲有機結合,把散文的章法、句式和詩歌的韻律、節奏有機融合,通過談古論今、引經據典、對仗鋪陳、長短錯落,使作品兼具古風的凝重洗練、散文的灑脫自如、詩歌的昂揚激越,從而產生排山倒海、跌宕起伏、氣勢恢宏、擲地有聲的藝術效果。無論是從思想層面還是從藝術層面看,都堪稱經典之作。
這些可以寫入大慶文化史的作品,是作者全身心融入大慶后,回顧過去、審視今天、告訴未來,以詩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捕捉到這樣具有非凡意義的選題,用自己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理解和認識,滿腔熱情地寫出既文采華美,又頗具思想深度,更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精神史詩;既是對大慶發展進步的總結概括,也是對大慶人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改革開放、銳意進取的客觀評價。《大慶賦》《鐵人銘》被刻入堪稱世界之最的“孿生寶鼎”,還被民間藝人手工刺繡成精美絕倫的珍藏品。
書中反復提到的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于2006年9月29日進入北大百年講堂,我國著名朗誦家殷之光、張家聲、虹云、肖玉、郝知本、牟云等與北大學子們共同登臺,聯袂朗誦。賀敬之、王巨才、雷抒雁等著名詩人、作家出席了朗誦會,重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北大學子一起感動、一起流淚、一起熱烈鼓掌……那一晚,帶給人們的是一場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精神盛宴,是令人耳目一新蕩氣回腸的文化大餐;那一晚,從博雅塔前到未名湖畔,整個北大校園都沉浸在紅色精神的氣氛之中……
當年,因年事已高,已經很少出門的原文化部長老詩人賀敬之抱病來到演出現場,而且堅持兩個多小時,從頭至尾聽了詩朗誦,在會后的座談中激動地說:“地球上的石油終有一天要枯竭,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永遠都不會枯竭,如同詩歌所頌揚的,她已完全融入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王巨才也感觸頗深地講:“好多年了,沒有讀到這樣精彩而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詩作。它表現了時代的脈搏和感情,而藝術家們的朗誦把這種激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后不久,他還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專題評論文章。
在散文集《守望大慶》的目錄中,接下來便是《濟世的人與傳世的書》,這是為石油工業部和大慶石油會戰老領導李敬著作寫的序言;《崇高的旗幟永不褪色》是為多媒體話劇《鐵人軼事》寫的評論;還有為大慶兩代書協主席徐老《徐勤墨跡》、伊文琦《中國書法之“哲學”》寫的隨筆;更有寫給陳烈民、傅廣誠、王玉普等情真意切的紀念文章……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到工作之旅、紅色之旅、精神之旅——散文集《守望大慶》看似很薄,卻承載了厚重的情感;看似樸拙,卻收錄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從散文集《守望大慶》,到大型連環畫冊《鐵人王進喜》,再到“洋洋千萬言,浩浩十八卷”的《大慶文藝精品叢書》,一首首詩詞巨浪奔涌,一篇篇文章大呂黃鐘,一部部巨著卷帙浩繁。在大慶油田開發50周年、大慶建市30周年之際,忽培元與《部長與國家》的作者何建明、以鐵人王進喜為原型《創業》的主演張連文等重量級人物,被海選為引領大慶文化發展的功勛人物,實在是當之無愧名至實歸。
當年,在忽培元即將離開大慶的時候,全市宣傳文化戰線有一句詩贈給他——“忽如一夜春風來,百湖三樹奇葩開”。其實,何止是“三樹”,忽培元掛職大慶市委副書記近四年時間,以大事實事為載體,以項目化為牽動,以解決長遠問題為導向,為大慶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農業農村工作,尤其是思想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籌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會,倡導建設“書香大慶”“農家書屋”,在全國都有示范效應和開創意義。
身在大慶,奉獻大慶;離開大慶,守望大慶。“他是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愛大慶、寫大慶,用真摯的情感謳歌我們的事業和這片熱土。”“如同他在延安工作時,滿懷深情地謳歌延安一樣,他來到大慶后,為大慶的一次輝煌創業歷史所感動,為大慶正在進行的蓬蓬勃勃的二次創業實踐所振奮。”“書中不但展現了崢嶸歲月所鑄就和傳承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也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拜讀散文集《守望大慶》,尤其是作為他身邊曾經的工作人員,我深知大家的評價是由衷而中肯的!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從散文集《守望大慶》中,人們仿佛看到大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傾聽到大慶一次創業、二次創業乃至轉型振興的滾滾潮聲,這無疑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勇毅前行!我們要感謝老領導、感謝忽培元為我們留下的壯美史詩和紅色記憶,更要感謝他以守望的真誠對大慶人和大慶這片土地的禮贊與深情!
忽培元:祖籍陜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現任國務院參事。
主要作品有文學傳記《蒼生三部曲——群山、長河、浩海》《耕耘者——修軍評傳》《百年糊涂——鄭板橋傳》《難忘的歷程——習仲勛延安歲月回訪》《劉志丹將軍》《謝子長評傳》《閻紅彥將軍傳》等;長篇小說《雪祭》《神湖》《老村》《鄉村第一書記》;中篇小說集《青春記事》《家風》,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散文集《延安記憶》《人生感悟》《毛頭柳記》《大慶賦·鐵人銘》《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記》《秦柏風骨》《山秀珍》《義耕堂筆記》;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和詩集《北斗》《開悟集》等。
《群山》《耕耘者——修軍評傳》分獲第一屆、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長篇);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獲中華鐵人文學獎。作品被譯成英文、俄文在國外出版。
反映當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力作《鄉村第一書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肖銅: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黑龍江大慶干部學院副院長暨市委黨校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會員。
省委特約專家、省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省行政管理學學會副會長、省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省社會主義學院首席研究員、省作協會員,市委理論宣講團成員、東北石油大學碩士生導師、市寫作協會常務理事、全民閱讀活動主講師、全市首批重點智庫建設專家、《大慶日報》及《大慶晚報》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