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二十五)
走近青藏,或坐忘冰川
——淺析曹廷華詩作《古冰川坐忘三章》
作者:史映紅
大約是2022年7月中旬,我曾為萱歌詩作《來古冰川三章》寫過一個短評,記得非常清楚,那是一首精致雋永的作品,是一首江野遼闊的作品,也是一首蘊含菩提哲理的作品;記得當時寫的幾句話:“詩人著重描摹景致,高低照應,遠近結合,讓我們閉目沉思,腦際就出現了一幅只屬于高原的畫卷,或者短視頻:太陽之下,雪峰之下,冰川之下,溪水之上,礫石之上,是高高低低的樹木,是悠閑游弋的牦牛羊群,是綠草如茵、野花芬芳的草地,是繾綣舒展、如煙似霧的白云……”
不曾想時間過去將近半年,這首詩有一個人還常讀常新,愛不釋手,念念不忘,并把自己的感觸與思悟形成文字,這個人就是曹廷華教授,是萱歌就讀西南大學時期的老師。記得萱歌曾不止一次說:“曹廷華教授是我大學時代教我《文學概論》的老師,是西南大學該學科的天花板級帶頭人,水平在業內頗受稱道,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曹先生非常關注和支持我們雪域讀詩這個平臺,對我們這項讀詩公益行為贊美有加;我作為學生受到了莫大的鼓勵,曹先生在我在西藏的詩歌創作作了很多指點……”。上大學時年齡自然不大,那時的老師一定儒雅斯文,身板筆直,意氣風發,現在,老師已年過八旬,學生自然也不年輕了,但讓人無限感慨和感動的是時光并沒有讓師生之情淡漠,反而像多年前的老酒一樣,更加香濃醇厚,著實讓人羨慕。
每每談到師生關系,我也常常想,近四十年前,我正上小學四五年紀,當時的語文老師楊應岳、王寧,把我用盡情感、但又不知深淺的作文當范文一次次在班上閱讀時,他們可否想到,這個孩子惶恐而激動的內心至此播下“長大當作家”的種子?他們可否想到,這個孩子多年后竟然真的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作家?是的,雖然作家和文學在當下輕如冷風里回旋翻轉的枯葉,但是我又深信不疑,最少,作家與文字,在少數人心目中依然神圣,比如曹廷華教授、萱歌,比如我和我的老師楊應岳、王寧。
詩作第一節“我來古冰川,坐忘,冥想,亙古吹起的風,吹過我心房”,讀到這里,突然想起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說:“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大意為:將廣闊空遼的天地概括進文章形象之中,把紛繁的萬事萬物融匯于作家的筆端。也想起著名作家陳忠實在散文《接通地脈》里的一句話:“我坐在被太陽曬得溫熱的土墚上,感覺到與腳下這塊被許多祖宗耕種過的土地的地脈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脈似乎頓然間都暢流起來了”。是的,面對奇絕的風景,瑰麗神奇的大自然,面對“崗日嘎布,冰冷,晶瑩,透亮”和“只有干凈的心,才會融入它默默的地老天荒”;一些智者、賢者,能與其對話,相互感同身受,也有超乎常人的領悟和很多人難以企及的感觸。
“似乎告訴我:沉默的浩瀚冰川,快樂于小小的雪花碰撞。碰撞出相依為命,碰撞出禍福共當。我坐忘,我冥想”;青藏是什么?青藏從何而來?冰川是什么?冰川從何而來?詩人自己也在叩問,我從哪里來?去往何處?夢禪,坐忘,冥想,詩人思考著人生又在追問人生,感悟著生活又迷茫于生活;經歷著世事滄桑又疑惑于世事滄桑;仰望著深邃歷史又敬畏著深邃歷史;極地、青藏、“崗日嘎布”,亦夢亦幻,亦空亦寂;“碰撞、相依為命、禍福共當”,蘊含著歷史之悠長,人生之短暫,世事之無常,這樣的文字,既有情感化的哲思,又有禪意深遠的啟悟。
“烏云、牦牛、樹蔭、小草”,“晃著、躲進、輕咳、爬行、撩人、坐忘、冥想”,一些生命接連呈現,一些動作次第亮相,一些靈性先后加入,讓事物萬物瞬間活靈活現了,動感十足了,甚至無所不能了。曹廷華教授看似簡潔的敘述,不經意間地言說,卻涵隱了諸多人生的感悟與體察,想象與思考,這種氣質顯得撲面而來又不可阻擋;這種對現實人生、對生命情感的深刻察悟,達到了悠游從容、豁達澄明的境界。
曹廷華先生對自然的仰望,歷史的關照和人文上的情懷,以及他游刃有余、出其不意地走筆,讓雪山冰川、樹蔭小草、烏云牦牛都有了生命和靈氣,這樣的文字,注定會直抵讀者內心,與你我在內心產生恒久的共鳴。
古冰川坐忘三章
作者:曹廷華
一
我來古冰川,坐忘,冥想,亙古吹起的風,吹過我心房。崗日嘎布,冰冷,晶瑩,透亮,也許只有干凈的心,才會融入它默默的地老天荒。
二
趁著夜色,冰在一片雪花中炸響,似乎告訴我:沉默的浩瀚冰川,快樂于小小的雪花碰撞。碰撞出相依為命,碰撞出禍福共當。我坐忘,我冥想。
三
不遠處晃著烏云,牦牛躲進輕咳的樹蔭,小草經過縱橫的山脊,蔓延爬行,綠色撩人。我坐忘,冥想,天地間頑強的生命……
后記:劉萱的詩作《來古冰川三章》清麗雋永,詩意不菲,啟動我也動了詩興,在此同吟來古冰川三章。
作者簡介: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