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重讀《春柳湖》
作者:丁萍
我再次重讀《春柳湖》這部240萬字篇幅的作品,并不是因為楊遠新先生是我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而刻意為之,而是真正從內心覺得,這是一部宏大的史詩作品。截止目前,他在長篇小說創作領域,至少創造了四個第一。首先,正面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勵精圖治,建設富強民主新中國的百年奮斗之路。對建黨之初經受的白色恐怖、血腥屠殺,對抗日時期的地下黨活動,對全國解放,對土地革命,對三反五反,對公私合營,對抗美援朝戰爭,對文化大革命,對撥亂反正,對改革開放,對新時期美麗鄉村建設,對十年禁漁,對保護綠水青山,對中美貿易戰,凡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百年路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一件也沒有回避。所有這些,都巧妙而藝術地集中在了黨內第一位百歲老人帥孟奇的身上。她走過的百年風雨人生路,她創造的輝煌業績,她展現的高風亮節,代表著千千萬萬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如此全面、深刻地反映黨的百年發展史,在現有出版的長篇小說當中,堪稱第一。第二,縱情書寫了八百里洞庭湖的前世今生,名副其實地為洞庭湖立傳。沒有第二部小說可比。不能不說堪稱第一。第三,每個字,每句話,都是想漁民所想,急漁民所急,求漁民所求,呼漁民所呼,塑造出了一大批具有浪漫氣質的漁民形象。真正起到了為漁民代言的作用。這在長篇小說創作領域,同樣堪稱第一。第四,用道地的漢壽語言,表現漢壽人民的生活,反映漢壽發生的巨大變化,沒有其他作品可以望其項背。這在文學界堪稱第一,也是漢壽有史以來唯一。對以上這些,我曾經寫了多篇作品評論和閱讀后的感受,但總覺得不盡人意,對這部作品的看法未能充分而準確地表達出來。所以我義無反顧地重新閱讀。在此,抓住該作品的精粹,以評論和讀后感的形式表達出來,與大家分享。
湖南某企業老總王用武,別號5哥視《春柳湖》為枕邊書
我生長在西洞庭湖畔,與楊遠新筆下的春柳湖漁村,約五十華里左右的距離。應該說,我對漁村歷史,對漁民生活,我是熟悉的。我熟悉《春柳湖》的同時,也熟悉作者楊遠新。我與他的緣分,始于1985年的8月,他那時是漢壽縣文聯專干,受漢壽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的委托,帶領從全縣范圍內召集的17名文學青年,來到位于西洞庭湖前沿的蔣家嘴鎮,住進巨型水閘旁的縣水電招待所,舉辦首屆滄浪文學筆會。招待所背靠風景秀麗的安樂湖,遠方是巍巍矗立的金牛山,山影倒印在安樂湖的波光里,美麗而安詳。招待所前面是一望無際的目平湖,微風吹拂,波光粼粼,湖面上漁船穿梭,點點帆影。湖邊的楊柳婀娜多姿,湖中小島上的蘆葦起伏,空中飛翔的鳥兒追逐著波浪。招待所的東邊是一條省道,東通長沙省城,西達漢壽縣城,道路兩旁坐落著漢壽縣的工業基地,棉紡織廠、麻紡織廠、氮肥廠、紙廠、糖廠及眾多文衛等事業單位,分布在西洞庭湖岸邊,連成一線,藯為壯觀。這里人口密集,工業發達,且這里十多萬人口中,有著百分之八十的青年工人,他們都和我一樣,對文學充滿了期待和渴望。以上種種,正是召開筆會的絕佳場地。那是漢壽縣文聯有史以來舉辦的第一次文學創作筆會。與會作者寫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楊遠新的《春柳湖》,也在這波光粼粼,風景秀美的湖濱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春柳湖漁民在洞庭湖開湖捕魚
當時,我與文學青年、現在的湖南省作協會員朱能毅先生是好友,因共同的愛好,探討文學創作而走在了一起。受他的邀約,懷著對文學的憧憬和向往,也帶著一份激動和忐忑,面見了楊遠新。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大的身驅,一頭濃密的卷發,臉上掛著淺淺笑容,伸出他的手,緊緊地握住我的手。他那熱情洋溢的舉止,他那幽默風趣的談吐,使我那拘束壓抑的心情瞬間開放。我大膽地向他遞交了五首反映青年工人喜怒哀樂的詩歌,他當面閱后,立即抓起電話,請示遠在縣城的縣文聯專職副主席陳定熙先生,建議批準我參加筆會。
《春柳湖》作者楊遠新(右一)、楊一萌(中)、陳雙娥(左一)留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這樣,因我的加入,本屆滄浪筆會18個人,后來被戲稱為“滄浪十八松”,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朱能毅,還有曾憲紅、曾祥豐、劉協堂、江建秋、徐風敏、胡智暉、張維信、陳然之、侯百均等,都成長為當今漢壽文壇的中堅力量,經常在《人民日報》《詞刊》《湖南日報》《小溪流》《常德日報》《桃花源》和紅網、作家網、正揚網等大型網絡平臺,以及常德本土有影響力的文學公眾號“走向”發表作品,并出版個人專集。有的還擔任了縣處級、科局級領導。我在他們的鼓勵和帶動下,在楊遠新的關愛和指導下,吸收安樂湖水的滋養,也創作出了小說《電爐》、詩歌《在雨季》、散文《緣分》等,相繼在《小溪流》《湖南婦女報》《湖南工人報》以及作家網、正揚網、走向、資江文化等網絡平臺發表。遺憾的是文友陳然之、侯百均英年早逝,對漢壽文學界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以上,我從《春柳湖》,說到漢壽縣的作家隊伍,無非是想證明:楊遠新為漢壽縣文學事業的創建和發展,為漢壽縣在世人心中整體形象的樹立和提升,為洞庭湖旅游產業的定位和宣傳,為美麗鄉村建設樹立的標桿和樣板,為漁民文化的積淀和弘揚,起到了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至少于漢壽而言,應該受到重視。否則會留下遺憾。 也正因為如此,我重新閱讀楊遠新一家三口出于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克服五十年漫漫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孤獨、寂寞、辛酸,不斷夜以繼日地耕耘,用溫暖的情懷,以芬芳的文字,講述的《春柳湖》這一典型的中國故事,我內心有著等同洞庭湖水般多的話,要對東西南北的岸土說,要對湖中大小灘地的蘆葦說,要對湖水流經的溝港渠汊四周的楊柳說,要對穿湖大道兩旁排列的水杉說,要對湖水下的魚蝦龜鱉說:《春柳湖》是一部屬于人民大眾的傳世之作。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首讀花了三個月時間完成。我之前寫的那些文字都是有感而發,并非矯揉造作。作品里面的人和事都非常成功地吸引我,像黃春江、雷耀湘、胥大海、黃偉健、王萍、雷紅菱、匡世宏、卜思源等人物,均刻畫描寫得活靈活現。他們用建設春柳湖新漁村的行為告訴人們: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只有腳踏實地地干,才能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只有持之以恒地干,才能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春柳湖》中一號人物黃春江的原型黃賢湘
《春柳湖》中有人的地方就離不開情,在幾段愛情及婚姻的故事中有喜有悲,更有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戀情。其中的辛酸耐人尋味。以帥孟奇、詹樂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漢壽的斗爭史,以及不屈不撓面對各種風雨的挑戰和打擊,仍然初心不改,堅定黨的信仰不動搖的崇高表現和精神,更是打動人心。各種民間故事、傳說、漁歌、詩詞、快板、民謠、三句半等穿插在小說中更顯生機勃勃。對三代漁民在新舊社會中的對照,舊社會的辛酸史讓人潸然淚下。對當家作主了的漁民在黨的領導下,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長遠的目標,始終走在社會的最前沿,令我等后人敬仰。讀這部作品更讓我了解了漢壽縣及周邊區域的發展史,以及在社會中的歷史進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中對滄浪文化的挖掘和介紹,豐富了我對愛國詩人屈原地了解。
我還覺得省委書記對建設新漁村的支持和帥孟奇沖出迷霧來到漢壽,乃神來之筆。《春柳湖》突顯了中國漁民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走連改定居,走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之路,方能搞好經濟建設,保護好生態資源,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目標。
1987年6月1日作為《小溪流》編輯的楊遠新(左一),與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右一)合影
總之,我覺得《春柳湖》240萬字的篇幅,與其所表現反映的內容,完全匹配,要增一字難,要刪一字亦難,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成功之作。湖南省作家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湖南文學發展報告》中,對《春柳湖》給予的評價是:“楊遠新《春柳湖》記錄洞庭湖漁村百年變遷,今昔對比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從某種角度來講,算是比較中肯的。我期待楊遠新一家三口創作出更多反映洞庭湖生活的精美之作。(文中圖片由楊遠明提供)
2023年2月23日于長沙麓谷
本文作者丁萍近照
作者簡介:丁萍,男,59歲,湖南漢壽人,現在長沙市獵鷹駕駛有限公司工作,曾經在《滄浪》《桃花源》《小溪流》《主人翁》《星星詩刊》《湖南婦女報》《湖南工人報》等發表小說、詩歌數十篇。近期由“作家網”“正揚網”“走向”“資江文化”等網絡平臺發布的評論《<春柳湖>給我靈感》《讀<春柳湖>給我情感》《淺嘗<春柳湖>的民間特色》《淺析<春柳湖>的愛情故事》《<春柳湖>講述閃爍人性光輝的婚戀故事》《春柳湖演奏歷史的傳唱》,散文《我與<春柳湖>作者的文學之緣》,詩歌《在雨季》等,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