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二十六)
拉薩皓月,或中秋月餅
——淺析阿之詩作《2022年的中秋》
作者:史映紅
現在是癸卯兔年二月份了,春天的氣息絲絲縷縷地出現了,向陽的地方已有小草探出了小腦袋;公園或公路沿線的柳樹明顯柔軟了許多,像春風里肆意扭動的無數腰肢;朋友圈里陸陸續續分享著花蕾花朵花海、綠地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但是品讀西藏詩人阿之作品《2022年的中秋》,又把我們帶入曾經漫長的、為期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的日子。
眾所周知,西藏由于地域上的高遠,加之疫情管控制度的落實,疫情相比于內地,可謂輕之又輕。記得很清楚,是去年五一假期至學生暑假,短暫的開放和管控力度的松懈,讓西藏疫情陡然變得嚴峻,于是就進入到漫長的封控之中,阿之這首作品就寫于拉薩封控期間。
第一節我讀到了疫情封控期間的緊張、擔心、焦慮和無奈,是的,很多人的經歷就是這樣,這個時候,是對疫情一拖再拖、沒完沒了的等待,是對國家投入巨大人力財力物力,呵護廣大人民群眾健康與生命的感動;是對所有疫情防控人員夜以繼日、沒明沒夜巨大付出和犧牲的擔憂;是對疫情盡快結束,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無限向往。“可以吃到一枚/青稞月餅”,我又讀到了心酸,普普通通的月餅,滿月一樣圓圓的月餅,這個節日曾世世代代、大江南北基本上要吃的月餅,它彰顯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悠久,影響力的巨大,還有人間煙火的濃郁和短暫的溫暖;以前不曾感動,今年的心境的確是那么特別。
“今夜升起的高原明月/舉杯無言”,讀到這里,很自然的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仰望空天;想起唐代詩人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古》的浩淼與寂靜;想起宋代詩人晏殊“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的悠悠感懷。
“我這片雪花/確實需要/勇氣和運氣”讀到此處我是感動的,我與阿之相識已經有十來年了,一起參加了2010年夏天“山東——西藏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的學習;也一起參加了2012年貴陽“魯迅文學院西南六省市區第二屆青年作家培訓班”的學習;近些年去西藏,總會抽空見面聊聊,平時也多有聯系,知道她祖籍河南,成長于陜西,后來漂泊于西藏,如同她筆下的“我這片雪花”一樣;即便如此,讓我十分感動和尊敬的是她對文學的執著與堅守,先后出版個人文集《飄在拉薩》,游記《佛國》,長篇魔幻小說《夢聊》,縣域游記《美麗索縣》等。本節最后兩句既是詩人對自己的祝福,也是在非常時期對眾生的祝福,她期盼疫情早日結束,人們早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中。
高原中秋,皓月當空,滿月皎潔,它照亮著踽踽獨行的人,虔誠祈禱的人,默默勞作的人,靜靜思鄉的人;“遙遠的我的鄉愁/比雪山更高遠”。“高在阿里,苦在那曲”,“崗巴拉,崗巴拉,伸手把云抓”,“聆聽天堂的腳步,遙望展翅的雄鷹”,“與西藏握手,和天堂擁抱”;此刻,這些來自老兵們口口相傳的句子,這些來自西藏大地民間的聲音在我腦際縈繞、不斷閃現。這都彰顯著西藏的與眾不同,此刻,阿之無疑是孤單的,清冷的,惆悵的,沒有往昔節日的喜慶;如果在室外,會不會被高原秋風吹得思緒如她此刻長發般凌亂?徘徊的腳印是不是早已被秋霜染得斑駁?
結尾一節,“靜悄悄的拉薩”與“一個不一樣的中秋”兩句,進一步闡述疫情期間所有的特別,車少人稀,滿城蕭條,五步設卡,三步設崗,高原的空氣彌漫著緊張、失望、甚至絕望。
“月亮在天上/像個大白”,看到這兩句,想起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話:“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天上銀色的孤獨皓月,地下無數奔忙的大白,詩人詼諧的比喻,把高原中秋之夜的浩蕩,把浩蕩月光之下遠離故鄉親人的心境,以及正在如火如荼抗疫形勢之下人們的諸多心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2022年的中秋
作者:阿之
我決定寫下這個中秋
在疫情封控的間隙
困于拉薩城的人
可以吃到一枚
青稞月餅
今夜升起的高原明月
舉杯無言
我這片雪花
確實需要
勇氣和運氣
這個中秋節
夜風像月光一般
撫慰我的心
遙遠的我的鄉愁
比雪山更高遠
靜悄悄的拉薩
我抓住
一個不一樣的中秋
月亮在天上
像個大白
作者簡介: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