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之處是吾鄉
——簡評褚福海散文集《泊心港》
作者:吳蕓
褚福海老師的微信名叫笑海,他給人感覺如兄長般親切,為人熱忱真摯。陽春三月,白玉蘭怒放于藍天的季節里,我欣然收到了他新出的散文集《泊心港》,那是褚老師從近些年創作的散文中精選出來的。
端坐暖陽下,我開啟了閱讀《泊心港》的旅程,內心如沐春風般輕盈舒坦。文章開篇寫的是他童年在小巷里納涼的生活片段,鮮活的文字,令人深深共鳴。他寫道:“左鄰右舍分頭進屋,把各式各樣的小方臺和大同小異的竹靠背椅搬出來,再將盛著飯、裝了粥的鋁鍋陶盆,和一疊疊碗端至臺上。整條巷子頃刻成了場面浩大的露天餐廳。光溜的石板上,坐滿了密密麻麻的男女老少……”我的童年也在小巷里度過。每當仲夏夜來了,鄰居們也是端著飯菜或瓜果在整條巷子里互相分享。那時最開心的就是小孩子。隔壁王阿婆給我們送塊西瓜,或者倪伯伯讓我們品嘗一塊香噴噴的臭豆腐。我們就這樣無憂無慮地從小巷一頭奔跑到小巷另一頭,吃得肚皮圓圓。褚老師也寫到了他母親給大家分西瓜,他纏著父親講故事,還有在半夢半醒間,鄰居請他吃南瓜子的美事。這篇《寧馨的夏夜》讓我想起了一首熟悉的歌“知了睡了,安心地睡了,在我心里面,寧靜的夏天……” 文章不僅有寧靜的氛圍,更有街坊鄰居間的溫馨故事和美好情感,這不正是我們非常懷念的老底子的日子?
褚老師的作品不僅讓讀者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他的文字記錄的有些生活經歷是我們如今不常見的。譬如《茶倌老何》里的喝茶場面,給我們欣賞電影般的快感。文字是這樣描述:“晨曦初露時,長在茶館屋脊瓦楞中青翠的鳳尾草隨風搖曳,門檻前的大青石塊被進進出出的茶客踩踏得溫潤光亮,泛著幽光,透出古意。老何手操白鐵皮的水勺,將鍋內冒著滾滾熱氣的透水注入壺里,由張阿婆將壺拎進木質方盤,遞給茶客。店堂里漂浮著蹩腳煙的濃烈煙味、回芽豆的濃香與油條的油香味,和氤氳的水汽交織在一起,使店堂里籠罩著幾分奇幻迷離的色彩。”又如《尤念舊時清泉浴》的老澡堂的搓澡場景也是刻畫得栩栩如生:“寒冬之夜,當掀開厚重的棉簾,一股帶著肥皂味的溫暖氣息撲面而來,寒意頓減了幾分。赤身裸體下到寬敞的浴池里,坐在漢白玉石塊的池邊,凝望著碧凈的池水與繚繞的霧氣,恍若置身仙境。”對于我們在自家淋浴房里沐浴的都市人而言,老澡堂洗澡可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
褚老師的作品不僅有自己獨有的所見所聞,還有親身體驗后的思考。譬如《伐竹工》一文里寫了他扛著竹子下山的感受:“沒過多久,我的腿開始變得沉重起來,走路歪歪扭扭,顯然是力不從心了,但仍然咬著牙艱難行進著。未過兩分鐘,我嗓子已欲冒煙,有種行將窒息的感覺,眼前閃著金星,雙腿一軟,一個踉蹌,栽在路邊的亂石上”。我看了這些文字,情不自禁擔憂起來。他為了寫出伐竹工的艱辛酸楚生活,竟然以不惜閃了老腰為代價,這種勇氣著實令人敬佩。
好的散文,自然需有好的文字功底,褚老師的文章充滿美感。在他寫的一系列走訪某地看風景的篇章里,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被中小學生們稱作的“好詞好句”。譬如與書名同名的《泊心港》寫的是西塘,他筆下的西塘宛如一幅幅水墨畫。夜幕下的西塘呈現的是這種意境:“放眼遠處,河岸邊懸掛于屋后的一盞盞紅燈籠,奇妙地把西塘融進了宋詞的意蘊中,顯得既溫婉曖昧,又纏綿朦朧。水里扭動著霓虹的燈影,整河漾滿鮮活的色彩,濃稠得用漿櫓都劃不開。”又如他寫姑蘇的秋,是絢爛繽紛的。文字如下:“晨曦里,天平山上層林盡染,濃墨重彩。香樟是深綠色的,銀杏是淡黃色的,楓葉是褐紅色的,目力所及,滿處生輝。”
好的散文自然也是飽含深情的,他在《無法兌現的諾言》里寫下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深深遺憾。他的母親雖然不在了,但他母親辛勤勞作的一幕幕往事被他如數家珍般收藏于心底,品讀那些文字讓我百感交集,鼻尖酸酸。在那些從他內心深處流淌的文字里,我尤為喜歡這一段:“待我半夜醒來想小解時,我看到母親的房里仍然泛出微弱昏黃的燈光。原來母親正蜷縮在被窩里,瞇縫著眼睛,就著昏黃的油燈靜靜地扎著鞋底!”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躍然于紙上。
褚老師是蘇州人,他的文字里會很熨帖地出現蘇州人特有的用詞,我們讀來仿佛是聽蘇州評彈那樣賞心悅目。在他不多的長篇散文譬如《暖流》里,他把散文融入了小說的節奏和報告文學的長篇幅,這也是散文寫作的文本嘗試和突破。
在這個春風蕩漾的日子里,我深深覺得有“種菜、養花、喝茶”為樂趣的褚老師的新作《泊心港》必將給人們帶來沉醉春風里的愜意感與閱讀之樂。我們苦苦尋覓的淡泊寧靜的生活,不正是《泊心港》一書追求的文本意義?它讓我們去除內心的煩躁與憤懣,使我們葆有追求“心安之處是吾鄉”的本真。
作者簡介:吳蕓,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協會員,著有散文集《蕓香世界》,作品入選年度散文集精選和初中生閱讀題庫。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