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真相告訴人們
——薦讀暨簡評張鋒先生紅色人物傳記《謝子長》
作者:婁炳成
《謝子長》一書,是原新華社甘肅分社新聞信息中心總編輯張鋒先生于上世紀80年代歷時8載撰寫完成、反復補充修訂、三次再版發行的紅色革命傳記文學。
該書于1993年8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發行,陜甘革命老區離休老干部、原甘肅省文聯主席、著名評論家曲子貞同志為本書作序,并評價說:“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因為它寫得真實。”為紀念謝子長誕辰110周年,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同志于2003年11月3日提議再版,并為第二版本作序,稱“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2005年2月,中國文史出版社以《民族英雄謝子長》為書名,再版10000冊,全國發行。2015年2月,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推薦,中共黨史出版社第三次再版,全國發行。
《謝子長》一書的主人公謝子長同志,是西北紅軍和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和劉志丹同志一樣,都是西北人民熱愛的革命領袖,在西北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早在1925年,謝子長就在北京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在家鄉陜北安定縣,領導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同年10月,他與唐澍等同志一起發動了清澗起義,在北方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次年,又與唐澍、劉志丹等同志領導了渭華起義;之后,又與劉志丹等同志一起創建了西北紅軍和陜甘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奠定了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謝子長同志曾任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隊副總指揮、西北工農抗日反帝同盟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總指揮、紅軍陜北游擊隊總指揮、紅四十二師(紅二十六軍)政委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但于1935年2月21日,因槍傷復發,救治無效不幸犧牲,享年38歲。
黨中央和毛主席給予謝子長高度評價,毛主席曾先后三次親筆為謝子長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謝子長同志千古”,并親筆為其書寫了碑文。在中共黨史、中國現代革命史,享此殊榮者,僅謝子長一人!
繼1935年西北工委改謝子長的家鄉安定縣為子長縣之后,1942年2月26日,由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聯名簽署戰字第203號命令:令安定縣改為子長縣。至今,以謝子長之名命名的子長縣仍刊印在祖國的版圖上,并將永久留存下去。
就是這樣一位西北革命領袖,劉志丹的親密戰友,犧牲后,卻被小說《劉志丹》寫成了劉志丹的冤家對頭——這也是小說《劉志丹》被最后否定的原因之一。還謝子長清白,為民族英雄樹碑立傳,把歷史真相告訴后人,這也是張鋒先生要寫作《謝子長》一書的起因和初衷。
《謝子長》的作者張鋒先生出生在謝子長戰斗過的革命老區甘肅慶陽,從小就聽說了大量有關謝子長、劉志丹的戰斗故事。張鋒先生上世紀70年代當記者時,采訪過許多陜甘老紅軍,特別是在幫助與謝子長同于1925年入黨的老紅軍雷恩均同志(1935年任西北軍委作戰科長、1936年任中央軍委四局局長)撰寫回憶錄的過程中,深為謝子長的革命事跡所感動,遂花8年時間,深入采訪,撰寫了這部20余萬字的《謝子長》一書。經謝子長的老戰友王世泰、雷恩均、賀晉年、吳岱峰,謝子長夫人尤祥齋、兒子謝紹明及劉志丹的女兒劉力貞、女婿張光等關心此事的同志們字斟句酌10年審讀、核正、修改,終于在1993年8月問世。這本書的問世,也滲透著馬文瑞、雷恩均、賀晉年、王世泰、吳岱峰等老一輩革命者的心血。
謝子長的老戰友、原西北紅軍紅二團團長王世泰同志80多歲高齡時,仍拿著放大鏡,花費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審閱了《謝子長》一書的全稿,并多次把作者招到當面,跟他核對修改和其他老同志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到底是南梁“會師”還是“會合”,西北軍委主席到底是誰,對這些具體問題,許多老同志都字斟句酌,從不馬虎,旨在替歷史負責,為先烈立傳,真實地反映歷史真相。
在這些老前輩的關心支持下,張鋒先生多次深入謝子長當年鬧革命的地方,實地走訪調查,1983年初就寫出了該書的第一部《謝子長青少年時代和早期革命活動》,送中國青年出版社準備作為“祖國叢書”,與《劉志丹的故事》一塊出版,但小說《劉志丹》的作者找到出版社發難,質問為什么要為左傾機會主義分子樹碑立傳?致使《謝子長》的出版發表一度擱淺。直到同年7月13日中央28號文件下發,肯定:“陜北、陜甘邊的黨、革命武裝和人民群眾在劉志丹、謝子長同志領導下,立下重大的功勛,應當載入光榮的史冊。”原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于1989年元月為本書題詞“風范長存”后,《謝子長》一書始于1993年8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當時,曾在劉志丹、謝子長領導下參加了陜甘革命斗爭的一些老同志,得知小說《劉志丹》的作者污蔑攻擊謝子長的言論后都很氣憤,都說,越是這樣,這本書越有出版發表的必要,要把歷史的真相告訴人們。王世泰動情地說:“謝子長、劉志丹都是西北革命領袖,我就是在他倆的領導下干的,我還不知道嘛?他們都受過左傾機會主義分子的打擊迫害,他們的關系很好,親如兄弟,怎么一個就成了左傾機會主義分子?”老同志雷恩均更是激動:“簡直是胡說!我們和子長、志丹一塊干的人還不知道真實情況嗎?同志間的不同意見咋就成了左傾機會主義,何況子長堅決主張立即打出紅旗的做法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她是后來才到延安的,她知道個什么?胡說八道!”
就這樣,在甘肅、陜西、北京的眾多老前輩老同志的關心支持下,經過8年調查撰寫,10年審閱核對,18年以后《謝子長》一書終于得以面世。
張鋒先生把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做足,功夫下在調查研究上,他是以謝子長的革命精神來寫《謝子長》的。他3次到陜北,住在謝子長的家鄉棗樹坪,跟著時任子長縣政協副主席的謝子長的侄子謝紹旺,到子長戰斗過的山頭、住過的土窯子實地查看;到子長戰斗過的南梁、林鎮、太白、湫頭、山河、三嘉原等子午嶺山區去尋覓子長當年的革命足跡;也曾到太原、西安、蘭州、北京等地查檔找人,拜會采訪當時健在的子長的戰友數十人。走訪了子長的夫人尤祥齋、兒子謝紹明、入黨介紹人白超然和熟悉了解子長的許多革命老前輩,以及熟悉知曉子長生平事跡的革命群眾,甚至找到了在三嘉原被謝子長收繳過槍的楊培勝、劉約三兩位同志,他們都對謝子長充滿了懷念和崇敬之情。在眾多老前輩的幫助支持下,張鋒先生歷時8年,終于完成了《謝子長》20多萬字的寫作,實現了他的愿望。
當時,關于謝子長的入黨時間,一說1924年,一說1925年,當他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謝子長的入黨介紹人白超然同志之后,才徹底搞清楚了謝子長入黨前后的過程,把時間確定在1925年。當他把初稿念給病榻上的白超然聽了一周后,這位老革命便去世了,可謂是搶救性的獲得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當時,關于西北軍委主席到底是誰,爭議很大,中央在1985年9月4日至10日召開《西北紅軍戰史》座談會,也沒能搞清楚,提出回避或兩說并存。張鋒先生就這個問題執著地找到9位當時的親歷者以及他們的回憶錄資料,終于搞清了當時周家嶺聯席會議選舉西北軍委主席的前后過程:會前劉志丹在白堅、高崗等人陪同下,去看望正在養傷的謝子長時,謝子長對劉志丹說:“我病成這樣子,不行了,西北軍委主席你來擔任。”劉志丹說:“你是中央派來的軍事特派員,又是老大哥,西北軍委主席必須你來擔任!”兩人推來讓去,謝說:“不要掛我的名了!”劉說:“那就讓會議定吧!”最后在周家嶺聯席會議上,志丹說:“老謝在一天就要選他!”最后,大家還是同意志丹的意見,選舉謝子長為西北軍委主席,劉志丹、高崗為副主席,由劉志丹主持軍委工作。謝子長2月21日去世后,嚴格絕對保密,軍委下發的文件仍以謝、劉、高聯合署名,直到5月馬家坪戰斗后形勢好轉,才逐漸在內部公開了謝子長犧牲的消息,對外仍保密,說是謝到蘇聯治病去了。因此,現在發現的敵人1935年9月發的通緝令檔案上,仍有謝的名字。
由于《謝子長》一書是在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搜集獲得了一系列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因此一面世就得到了許多革命老前輩的首肯。正如馬文瑞同志在給該書再版所寫的序里說的那樣:“看過的老同志都覺得史料翔實、文筆流暢,真實地再現了子長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著名黨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肖甡在他的新作《鋒芒初露——中共早期軍事活動紀實》一書中,采用了張鋒先生《謝子長》中提供的史料,并給張鋒先生致信說:“您的大作是在做了大量研究而寫就的,真實性可靠性都很高,是我了解西北黨史革命史的主要參考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新華社西北總分社戰地記者的,現離休在京居住的原甘肅省人大副主任92歲的馬謙卿老人,也于2021年11月8日從北京打來電話,讓轉告張鋒同志:“《謝子長》一書連讀兩遍,拜讀恨晚。我多年在陜甘邊區工作,所聽甚多,時常迷茫,讀此書倍感親切而珍貴!幫我了解了許多,有如撥云見日,深受啟發。我很敬佩作者采訪的勇氣,寫作的刻苦,所下的功夫。我還將拜讀學習。特向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謝意!”(2022年,馬老讀到了張鋒先生出版發表的新作《西北星火》,又打來電話說:“《西北星火》寫得好,為西北黨史立了功!”)
新華社高級記者田恒江同志在為張鋒先生的新作《西北星火》所寫的跋中說:“張鋒同志當過多年記者,后又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文筆流暢,構思清秀,深受讀者歡迎。在西北黨史研究中,他的文章風格越發樸實真摯而大眾化。”他的著作《民族英雄謝子長》一書出版后,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常文昌教授和其研究生張煥霞在《甘肅日報》撰文評論說:“中國文史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民族英雄謝子長》是一部真實再現陜甘革命英雄謝子長光輝一生的傳記作品,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作為一部傳記體的通俗讀物,既體現了傳記的文體特點,又充溢著作者簡潔而質樸的獨到風格。”“作品最讓人矚目的是他流暢的文筆和質樸的文風。作者寫作時堅持實而無華的立場,力求寫的簡明、易懂。質樸是一種淳美,恰如上等好酒,乍喝不見濃烈,飲后方覺唇齒留香。這部傳記文學讀來淺易平和,心底深處卻被它的質樸與力度深深觸動。”“這也正如曲子貞在序中說,在這本書里,你看不到什么花里胡哨的辭藻,也發現不了讓作者去代替人物思想的痕跡。張鋒同志時時注意歸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讓歷史上的事實說話。按子長同志的歷史老老實實地介紹子長同志的一生,順暢自然。它雖然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但你只要耐心讀下去,卻是越嚼越有味!”“同樣在《西北星火》這部書里,你看不到花里胡哨的辭藻,他只是用平實的文字,真實地再現歷史事實。平實中見深度,是張鋒同志作品中的一個特色。”
可以說,《謝子長》一書,是張鋒先生畢生心血的結晶。從上世紀70年代當記者采訪業余搞,到退休以后專業搞,半個世紀以來,研究西北革命歷史,是他的終身愛好和不懈追求。50年前,在謝子長逝世50年時,他寫就了《謝子長》,1985年2月謹以此作為子午嶺山區采擷的一朵山丹花獻給謝子長逝世50周年,10年后正式出版發行。繼再版三版之后,他又著手再次充實修訂,準備把一些因種種原因而割愛的章節、故事、文字增補進去,計劃于2025年前第四次刊印出版,為謝子長逝世90周年獻禮。
由于小說《劉志丹》的誤導,很多人對謝子長還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覺得有責任把張鋒先生的這部傳記作品推薦給廣大讀者閱讀,尤其是讓新時代的青少年了解老一輩革命者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歷程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因此,寫下了這篇推介評論文章。
張鋒先生的這部紅色革命人物傳記文學,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中央黨史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受到參與了陜甘老區根據地革命斗爭的老一輩先驅的充分肯定,以及廣大讀者的贊揚好評,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以對陜甘革命老區老一輩先驅的無比崇敬之情、以翔實可靠的歷史資料為依據、以春秋筆法客觀真實地描寫敘述當時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實踐,追朔革命先驅的歷史足跡,歲月留痕,口碑傳頌,讓歷史事實說話,替時代洪流代言,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不任意拔高,不刻意貶低,不作主觀評判。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史家之良知,又具有史詩之魅力,更具有傳世之精魂。
這部紅色革命人物傳記文學,與取之同類題材的小說讀本《劉志丹》相比,不能同日而語。小說讀本《劉志丹》由于“確實存在嚴重的錯誤,主要是違背中央文件精神。同中央解決西北歷史爭論問題的方針相悖,對劉志丹、謝子長兩位深受尊敬的業已故去的領導同志任意褒貶,對被貶者的某些描寫違背了黨的原則。”而受到了黨中央、黨史界、文學界,以及當時革命斗爭和歷史活動的親歷者——許多老同志的否定。與小說讀本不同的是,《謝子長》的作者張鋒先生,呈現給讀者的是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朽的豐功偉績、高遠的革命志向、風雨同舟的戰斗歷程、親密無間的革命友誼、純潔高尚的戰友情懷。
《謝子長》通過大量實地采訪、收集翔實可靠的當事人的回憶錄、查閱歷史檔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對歷史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人物的奮斗歷程、活動軌跡、使命擔當、革命情懷、無私奉獻,將小說讀本《劉志丹》刻意歪曲的歷史事實還原,讓廣大讀者對那個特殊歷史時期所發生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了清晰客觀的認識,對創建了那段紅色歷史的革命先驅產生了由衷的崇敬贊美之情,使之成為一部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學習中共百年黨史難得的優秀讀本和傳記文學書籍。
近日獲悉,張鋒先生的紅色革命傳記文學《謝子長》三個版本的圖書,連同他的寫作手稿一道,被延安革命紀念館收藏。捐贈儀式將于2023年4月下旬,在革命圣地延安舉行,可喜可賀!祝愿張鋒先生身體健康,寶刀不老,筆耕不輟;祝愿他補充修訂的《謝子長》第四版本如愿出版面世!
2023年2月14日初稿
2023年3月29日改定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