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詩情
一一淺談許峰老師的詩歌特色
作者:鄒中海
一、時代呼喚,為民書寫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得益于自媒體、抖音、短視頻、快手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文藝作品得到了空前繁榮。但作為文學皇冠的詩歌,卻江河日下、成萎縮之勢。這一點,就連許多不太接地氣的詩界“大佬”,都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連連發文,呼喚詩歌回歸。然積重難返,談何容易!要真的希望詩歌回歸,就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少一些無病呻吟、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假大空的作品,多一些關注現實、關注時代、關心民瘼、關心老百姓、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讓作品真正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多涌現一些像許峰老師一樣有底蘊、有責任、有情懷、有正能量、能扛住大旗的詩人。否則,光靠喊幾句口號,發幾篇文章,就想要詩歌回歸,無異于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近日,我收到著名軍旅作家、愛國主義詩人許峰老師托他戰友夏志紅捎來的兩本詩集《四季如歌》《中國百座名山題詠》和一本評論集《許峰詩論》,這是許峰老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打開后如清風徐來,愛不釋手,被他廣博的知識和浩然正氣所吸引。他的詩正如余光中所說:“三分嘯成劍氣,七分釀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作為一位普通的詩歌愛好者和文評人,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些空靈飄逸、正氣浩然、充滿家國情懷的作品。在讀了許峰老師的詩文后,大呼過癮。于是放下了每日一詩的寫作習慣,轉而研究起許峰老師的詩歌作品來。他的作品開卷有益、常閱常新,受益匪淺,積累了一些感悟。不敢藏私,與朋友們交流探討。
許峰老師的詩既有“詩情”又有“畫意”。他注重選擇和抒寫諸如木棉花、荷花、長江黃河、風雨雷電、日月星辰等富有形象性、畫面感強的具體物象作為書寫對象,捕捉那些物象的細節特征,并把深沉的情感融入詩中,營造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給人啟迪或思考。比如這首《木棉花》,不但生動形象,而且賦予了木棉高潔的靈魂:
“生無綠葉襯紅裝,蒙塵納垢吐芬芳。
一樹赤焰驚世俗,燃盡春華入藥湯。”
木棉樹被稱為英雄樹,以高大挺拔的樹桿和碩大的花朵以及殷紅的顏色而被世人稱道。木棉是少數幾種開花時沒有綠葉襯托的高貴樹木之一,它以特立獨行的個性凌空怒放。在這首詩里,可看作是詩人的內心獨白,顯示出詩人不愿隨波逐流的風采。詩歌的切入點非常好,開局就點出了木棉花的特征,詩釆用整體象征的手法,借助木棉,表現了詩人對英雄的由衷贊嘆。對英雄人物的奉獻精神刻畫得細膩具體,融入了詩人的切身感悟。
二、守正創新,千年傳承
在上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創作風格,守正又創新。具體來說,守正就是他格守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從現實出發,關心民瘼,在儒、釋、道的文化精髓中吸收和提取營養,堅持真善美的底線。他的詩文字清新自然,立意鮮明純粹,有信、達、雅的韻味。這些特質,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如史詩般燦爛。他的詩也因此而融進這條時代之河,文化之河!他創新,不光是他的題材新、內容新、立意新、角度新、語言新等。也指他在詩詞的形式上,不拘一格或墨守成規,有時也不受平仄格律的約束,一切遵循內心的本真,從內容出發,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絕不會因辭害意。這種恣意汪洋的風格,有點像陳毅元帥,陳毅曾主張“不為古人奴,玩古生新意。”事實上,在他很多的詩里,也引用了毛澤東主席詩詞里的一些意象和借鑒了陳毅元帥的一些表現手法。在守正與創新之間,自成風格。不阿諛,不奉承,不屈己。格守一個正統士大夫的底線。他熱情似火又愛憎分明的個性,使他的詩風,既接受了我國古代以來現實主義的傳統,深刻地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又吸收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借用想象、夸張、釆用豪邁、象征,充滿激情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創造性地打開了詩性之門。關于平仄問題,毛澤東主席早在1957年在一封公開信中也說過:“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即使遠在古代,為了防止因辭害意的情況,我們的祖先早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說明在古代,平仄也不是評價古典詩詞的唯一標準,況且中國古典詩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楚辭漢賦,古風古韻等等,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他撰寫的《中國百座名山題詠》《詠物詠道一百首》《江歌湖韻十首》,堪稱詩學史上的巔峰之作。盡管歷朝歷代寫名山大川的詩人和詩歌不可勝數,但在許峰老師之前,還沒有一個人以詩集或聯章的名義,把祖國的山川水系全部收納。我敢肯定,過去、現在、包括未來,都是古往今來詩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際價值早超出了詩之外,成了我國名山名川的代言書,甚至是一部完整的中華山川湖海的地理志。毫不夸張地說,就憑這些詩集詩歌,就能奠定許峰老師在詩壇甚至在學術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跌宕起伏著沉浮,波翻浪涌尚東流。
閱盡古今多少事,一路歡歌濤依舊。”(《江歌湖韻.長江吟》)
這首《江歌湖韻.長江吟》,情景交融,通俗易懂,體現的正是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有濃郁的象征寓意。詩以水喻人:人生之路或許像長江一樣,跌宕起伏、波翻浪涌,但只要目標堅定,到頭來一定會是一路歡歌,一路風景!
驟然想起,千余年前,蘇東坡站在長江邊上,看滾滾長江向東而去,思如泉涌,豪邁之情直沖斗云之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哦吟之聲,至今都在華夏大地回響。時間的接力棒傳到千年后,又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接詠長吟:“閱盡古今多少事,一路歡歌濤依舊!”
許峰老師是忠誠的傳統文化的堅守者,他寫的詩詞以古風古韻為主,兼寫新詩、散文、報告文學、文論等,是一個博聞強識的多面手。有學者評價他的詩文時說:“浪漫似李白,現實似杜甫,山水田園似陶潛、王維,情懷似屈原、賈誼、聞一多,豁達大氣則似蘇軾、毛澤東、陳毅。”
確實,許峰老師的思想核心是仁,是愛,是家國情懷,秉承著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傳來的正統文化。他廣釆眾長,詩融百家,幾十年的文字修為,才成就了今天的許峰老師。他非常反對那些無病呻吟的作品,認為那所謂的詩歌:“既沒有‘道’,也沒有‘志’,整天沉醉在自我感覺中,表現的是一些狹隘、低級、無聊的情態與趣味。”尤其是對那些“下三濫”、“下半身”等諸多的什么“睡體”、“屎尿體”、“梨花體”、“羊羔體”等這樣的詩歌深惡痛絕,認為這些所謂的詩歌文化就是擾亂一池春水的垃圾。正氣凜然的詩觀,表現出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良知。他不屑與那些山頭主義、小圈子文化為伍,至今都沒入門入派。其實以他的著作、影響力,他應該早就是國字號的元老了。盡管有屈子陶潛之風,但又不避世,不做“酸夫子”,積極傳承和構筑中華文明體系,是新時代里最有個性的詩人。下面這首《祭屈原》,或許也能初見端倪:
“深穹哀絲落蒼茫,似是天公祭汨江。
只待紅日破云出,屈翁欣慰看朝陽。”
算起來屈原是許峰老師跨越時空的老鄉,他們都是荊楚文化的翹楚和優秀詩人代表。從屈原到聞一多,從聞一多到許峰,他們的詩歌都是一脈相承的,尤其是家國情懷方面,更是血脈相連。這首《祭屈原》,是一位詩人向另一位詩人的致敬;也是一位詩人站在時間的節點,用實際行動,深切呼喚詩歌的回歸。
三、探索求真、士子情深
有人把中國當代詩人分為三類:一類是在圈子里互相吹捧的;二類是自以為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三類是有大眾情懷的。這類詩人底蘊深厚,目光如炬,關注時代,能為老百姓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但不容樂觀的是,整個詩壇,前兩類占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表象繁榮下,難掩的是精神的荒蕪。
中國新詩從1916年8月,胡適的《兩只蝴蝶》誕生以來,詩詞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文化被打破,“舶來品”取代中華文化堂而皇之占據了各個領域。不可否認,白話文出現后的詩歌改寫了歷史,應該說是劃時代的進步。新詩誕生那些年,也可謂群星璀璨。但由于胡適、聞一多、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賀敬之等這些開創者,都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所以當時出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和作品,比如:郭沫若的《女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郭小川的《甘蔗林一一青紗帳》;賀敬之的《西去列車的窗口》;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到了新詩發展中期的朦朧詩時代,也出了食指、海子、舒婷、北島、顧城和汪國真等在文化界叫得響名號的詩人。但中國詩歌發展到現在,特別是近三十年來,被稱為后現代詩的時代,中國詩歌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詩歌似乎走進了一條死胡同,群魔亂舞,風花雪月喃喃自語甚至任由毫無底線下三濫的作品泛濫成災。這種變了味的“詩歌”,早被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抵制和詬病。這些所謂“詩歌”,等于從污染的靈魂里散發出來的臭味、破壞我們人類的精神健康,根本不顧及社會和歷史的感受。身為軍旅作家、愛國主義詩人的許峰老師把這一切都看到眼里,使命擔當促使他對這種文化現象發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樹好花養眼神,一堆垃圾招蚊蠅。世間萬物皆有品,香臭不鳴在人心。”
下面這首《嘆垂柳》,則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揭露:“弓腰袖手江湖邊,隨風搖曳翻閑篇。曲生百年無梁柱,只為悅君人世間。”
詩作有力地諷刺了那些曲意承奉,隨風搖曳“墻頭草”式的人物!這兩首詩和上文中出現的《木棉花》,涇渭分明,對比強烈,亦贊亦嘆,形成強烈的反差,體現出詩人愛憎分明的個性。
許峰老師的詩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很有條理性。他的詩不是雜亂無章的亂拼亂湊,還是有規劃、有步驟地把相同或相似的詩歌組到一起,有的雖不是組詩,但前后也有相似性關聯,有聯章性質。這樣不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也能讓讀者漫步詩中,跟著詩人的足跡,去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或寫作意圖。比如他寫花的詩,十數種花列在一起,或對比、或延展,或組成詩意的花園。
他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技藝,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峰老師走上領導崗位之前,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具有新聞工作者的眼光和洞察力,同時具有軍人的血性、豪邁和赤膽忠心、詩人的浪漫主義格調和現實主義情懷。1993年,許峰老師從部隊轉業,來地方工作,同樣是與文字為伍,歷任惠州市委組織部科員,副科長,科長,市委督察辦主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督查辦主任,恵州市委副秘書長兼市督查辦主任。他著作等身,筆耕不輟,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新聞通稿、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無所不包。5年前退休,把重點轉向了詩歌研究和創作,短短幾年,相繼出版了《詠物悟道100首》《中國百座名山題詠》《四季如歌》《許峰詩論》4部詩集和詩評集。
四、浩然正氣,軍旅文風
“魔國獸兵逆天條,源自炎黃子不肖。
可恨商女媚夷態,期盼華夏盡舜堯。”(見《四季如歌》詩集90頁 《祭拜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愛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首詩也讓他聲名遠播。在一次比賽中,從上萬首詩歌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性文學大獎。此詩和一般詩友寫的詠景狀物詩有很大的不同。作品不但做了細膩具體的刻畫,更做了深層的剖析,猶如一本厚重的盛世危言,很有警世意義。眾所周知,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恥辱。在清朝以前,我國被稱為“天朝”,四方來儀,八方朝圣。只有在清政府后期,政府腐敗,無德無能,結果造成了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的事件發生,三十多萬同胞死于非命。任何一個有血性的炎黃子孫都會義憤填膺。因此以此為題材的詩不少,但大都是把詩停留在憤慨的表面,沒剖析出問題的深層實質。許峰老師的詩直抒胸臆,由表及里,使詩在憤怒之余還有理性的思考。讀罷此詩,如暮鼓晨鐘,警世通言,永遠都不會過時,能獲全國性大獎,實乃眾望所歸。
許峰老師的詩都是來源他對現實語境的直接體驗,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誠摯關心。他秉承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一些主張,強調詩人要有情感,要關乎國家命運和百姓疾苦,他敢說敢當的軍人作風,很得老百姓的愛戴和文化界、政治界人士的一致稱贊。他有一首《詩嘆詩》,就是對當今詩壇那些不知所云、旁門左道詩歌的直接鞭策:“行文立意當為先,千古流傳靠民間。婦孺相誦方絕句,顧鏡窮酸能幾年?”
許峰老師是從傳統媒體業走來的詩人作家,當“大數據”、“云計算”、“微信”等人工智能到來之后,他目睹了高科技給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他與時俱進,積極參與其中,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體現出一種超前的智慧,先后在《學習強國》《人民網》《今日頭條》《北京頭條》《中國作家》《古榕樹下》《大中華網絡電視臺》《搜狐》等大平臺上發表文學作品。他的詩歌、散文只要一出現,動輒就是幾十萬、乃至一百幾十萬讀者量和大量讀者點評。這就是開明、睿智帶給他的回報。
詩是時代的反映,言志抒情,形式多樣,可觀、可群、可興、可怨。許峰老師以新聞記者的敏銳,軍人的血性、詩人的情懷,用生動的筆調,真實的情感,將世間百態放到文學的宏闊想象中延展,產生出恣意汪洋的詩歌。他深厚的底蘊,老辣的筆力給我們帶來了一股勁風,給當今的詩壇,上了很好的一課。詩歌中的警句、金句妙筆生花,有句有篇,層出不窮。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把作品分為四境:疵境、穩境、醇境和化境。許峰老師詩文合一,早進大道之境。他的詩歌,如清風明月,劃亮夜空,點亮過去、現在和未來,讓已處在文學邊緣的詩歌又有了靈動的呼吸。日本一位哲人說得好:“地不論東西,時不論古今,偉大詩人的價值不允許只把它藏在文藝的圈子里。而且一個詩人又成為時代的宣傳家、政治家的卻不多!”我們期待,許峰老師更多的詩歌佳作頻頻出現,永遠流傳!
作者簡介:鄒中海,詩人、文評人,代表作關工委推薦,央視推廣。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