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強的藝術情懷與關照
作者:溫智慧
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大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評論家曾強的《書畫藝術評論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書畫藝術評論集的問世,不僅是書畫藝術界的盛事,更是文藝評論界的大事。帶給整個藝術界的不僅是不同凡響,而是清音洪流的氣象。
此文集以“梅”《文心清影》、“蘭”《后土自在》、“竹”《積健為雄》、“菊”《心韻變奏》分四冊印刷,四冊封面題字分別由鄧福星(著名國畫史論家,書法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國家畫展評委)、賈平凹(著名作家、文人書畫家)、劉步蟾(中國佛教藝術家協會主席。中書協中美協會員,著名佛教人物畫家)、馮驥才(著名文學家;著名畫家,新文人畫代表人物;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四位先生題寫。
曾強做事認真到極致,單從書名題寫,分輯書名來說,都能窺見一斑。擱且書名不說,就是書名題寫,足見他的用心。他沒有扯大旗作虎皮的嫌疑,從藝術評論中可以看出他與幾位先生的往來那種密切親和,透漏出很多信息,可以說幾位先生題寫書名有一定為文集助力的作用,不能否認的是曾強與幾位先生甚密交流過程中的汲取與收獲,放眼與縱橫的力量。
曾強先生多年潛心書畫藝術研究,評判,積累了豐厚的藝術經驗,加之不懈的追求和學習,自身的藝術品鑒力和藝術思考力,乃至對書畫藝術倫理,書畫藝術文化的鉆研,對美學,哲學,社會學的融匯所得的給養和力量,集中在這部文集中以評論形式作以文化爆發,可喜可賀!
藝術評判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僅僅是雙翼之一,想得到評判藝術的飛翔,見識也是重要的一片翅膀。
曾強對藝術的關照正是他藝術情懷的體現,他不僅在各藝術層面深耕細耘,提升藝術思考加強藝術實踐。更能在藝術領域去給予關切和關懷,不斷精研各藝術門類的藝術文化,對廣大藝術家給予推介宣傳,從藝術精神到藝術肌理進行深入淺出的研判,從藝術理論到藝術發揮進行折中入禮的批評,這是藝術世界的難能可貴,更是曾強先生對藝術的歡欣與摯愛。
藝術評判與欣賞中呈現多維度,能做到好好說心里話,是不容易的事,何況曾強對藝術的評判中是那樣的用心,不謀求迎合,不竭力舉薦,對名家不諂媚,對新人不頤指氣使,這是一位批評家的德行,一切對錯都建立在自己對藝術客觀的認知之上,不空穴來風,不無中生有,也不故弄玄虛。曾強有深厚的藝術研學和理論功底。在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方面都具備深厚的素養,特別能用文學語言來對書畫語言進行言說,這是舉足輕重的能力。
他秉持傳統守正的繼承,支持創新突破的發展,對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能用明快的語言加以文學話闡釋。有理論支撐,有觀點再現,有褒揚和直指,這不僅是評論人的基本素質,更是評論人的道德素養。
他的評論能夠做到藝術逼視,靈魂問答。
一件作品,不單是藝的術的兩維,更應該加入文化元素,才是使藝術品從平面到立體多維的價值。這種價值一旦呈現,之中的美學光芒無法隱藏,好比衣袋里的錐子,那種鋒銳就是藝術的光火。
這部文集有格局,有容量。曾強進行了這樣的處理,每一篇評論之前,都對被評說的藝術家作以簡介,附有近照,還選取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這樣做的結果是,讀者可以很好全方位了解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史,藝術基礎史和藝術創作進步使。并且對照作品研讀他的評論文章,最是有的放矢,不片面促狹,不空穴來風。對書畫作品乃至藝術家一個全面的認知,不僅能在導引下去欣賞書畫作品,也是對藝術家的藝術品一個全然的推介。
無疑,在時空維度,容量上就有了大的開闔與縱深,也是他文集出版的用心用情所在。
曾強沒有一股腦把所有的評論文字,全部選入文叢,而是優中選優,好中選優,為作品的質量加碼,為讀者充分理解書畫藝術品和加深藝術家印象加持,這是曾強的藝術用心、文化用心、善意用心。
在評年輕畫家王歷平的畫時,用“心畫”落點,并且說:“心畫一個人的精神時代”,這個定義圓融也深刻,給讀者無限想象。對照畫家黑白色彩的作品,再讀:“……王歷平的某些繪畫似乎還晃蕩著十分遙遠的巖畫時代的影子”,再加以風格具化“她的畫大約還與當代著名文人畫家,賈平凹、高行健、車前草等作品有曲徑通幽”;他又寫到:“……她是如何在忙里偷閑時用心境中奇幻神廟的藝術世界,來抵御、發泄、排釋和供養你和時代給予她的無限壓力或累累傷痛”。這幾句話足以給人一個輪廓的新時代電腦人的藝術形象,她的畫作基本在讀者腦海里也形成了一種編演。
“筆雖過豐,而結體遒緊,有清臣(顏真卿)誠懸(柳公權)之風”;“趙福柱的意向畫,不是文人的招搖和顯擺,而更像是一種對塵世對人生的救贖和超度”。
他在評張秀峰的畫:“當然張秀峰的畫,也許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從藝術內核的角度,從繪畫即寫心的角度,或從整個畫壇畫風來關照對比,可以肯定,她就是一位真正的畫家,她的畫直照藝術本真”。
這部評論集還涉及到雕塑藝術家的作品,當然雕塑和書畫同屬美術門類。他對河北著名雕塑家李正志的藝術評論的標題《李正志雕塑素心.凈界》,他在文字里這樣寫“這需要境界,需要靜界,更需要凈界。靜則靈,靈則慧。方能直趨通靈凈界”。這樣準確精致的落筆,錯落的運用在文集里很多,這些文字的解讀空靈通徹,沒有聱牙佶屈,賞讀起來風調雨順,即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讀懂字面之后的引申。這是很難做到的文藝學與藝術學的語境圓融的同一與再造。
這部文集在“梅蘭竹菊”四冊分輯上基本遵循的是,作家人文書畫評論、專業書畫家的評論、近似工美書畫家和一般書畫家的評論。這也體現曾強的藝術情懷和藝術的人文關照。從幾類書畫家的特質入筆,一一解析各自的書畫作品藝術的特征與特質,不僅從書畫理論進行剖析,還從作品的文化析出進行征問,從作品的浮表直抵作品的精神、專業、文化內核,找出共性的存在,尋求書畫性格的表達。
曾強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不僅是文學人,也是書畫人,還是評論人,他曾榮獲兩個年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評論“年度達人”。故而駕輕就熟,不外道,能以行家的眼神審視,善用作家的語言闡述,會用批評家的審讀進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表達。
他在《馮驥才繪畫-心光燦然》一文中寫到:“……有了陽光,才能天青地凈,才能月朗星稀、才能風調雨順,而我們才能感到明媚、溫暖和最真切,最充實的希望”。馮驥才先生的文學作品,也是一幅幅精美的畫作,都具有極其珍貴的充沛的陽光。他又把馮驥才先生為了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絕然扔下自己心愛的文學和繪畫,慨然投入。這就是一個文化人,一個學者對社會的良知和義無反顧的選擇。
他在《劉步蟾書畫-心中蓮花開》一文中,指出劉步蟾佛教畫題材,這個題材的藝術史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并談到劉步蟾佛教畫作的內蘊,勸世、醒悟、懺悔、度眾等明確的宗教文化的顯現。好的佛畫就像世間的蓮,對眾生來說是最直觀、最便宜、最有說服力的教材,能使人“轉識成智”珍惜省檢。其實,這樣的評論已經從美術學角度滲入了社會學的辨識。
他在《賈平凹書畫-后土自在》開篇指出,賈先生的書畫,很粗,很糙。繼而揭示這種“粗糙”風格內“美”存在,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丑同樣有現實的必要。坊間對賈先生書畫的“嗤之以鼻”到“奉為圭臬”的收藏,值得尋味,值得反芻,值得欣賞,值得嬗變式思考和審美。
他在《鄧福星書畫-文心清影》文中明確觀點,學養,學養,那些缺少積學的書畫作品,總叫人覺得單薄、孱弱、輕滑、膚淺,得失失衡、失調,鄧福星筆下的荷、梅、行草、大篆……飽滿清麗,具有了世俗皆愛的唯美格調。禪釋文化在藝術行為中的重要性,給只會單純書畫的人們,上了生動的一刻。
詳讀這部文集,更突出的感受是對曾強先生文藝精神和思考、藝術情懷與關照的敬佩。
當然,在他這部文集中涉及到書畫名家,受篇幅限制,不能全然托出,我讀到的是我的認知深刻或淺薄,你讀到的則是你的吸收與消化。咱們都能在其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養分,這才是曾強先生這部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溫智慧,滿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