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土詩的超越
一一許峰老師組詩《故鄉清晨偶拾》賞析
作者:鄒中海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正式把我寫許峰老師詩歌的系列評論定為“理論研究”。這是我夢寐以求的,當然也是平臺對我的鼓勵、肯定,但更是鞭策!許峰老師的詩有太多的亮點,值得常年學習和研究。本文主要談一談我對他這組《故鄉清晨偶拾》的學習心得和看法。這組詩見《四季如歌》第117頁至128頁。
一、心祈樹魂青常駐,襄助林泉添綠裝
許峰老師的這組詩我把它列為鄉土詩的范疇,因為它是許峰老師回到家鄉后的所見所聞而寫。朋友們說這組詩又有思鄉詩的某些特點,他們說的也有道理。但我認為,把這組詩定為鄉土詩較為合適。詩人歸鄉,本就是由思鄉而引發的,這是一個連續過程,不應該拆開來看。思鄉詩與鄉土詩,其實是兩個說法一個議題。思鄉詩也屬于鄉土詩的一種,鄉土詩就包括了思鄉詩。鄉土詩和思鄉詩,顧名思義,都離不開鄉土,都具有一定的鄉土情結,是游子們寄托情感的精神皈依。同時,從寫作內容來看,都是寫地域特色,以鄉間的具體場景來做敘述主體,有的還夾有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許峰老師的這組詩,這些特質非常典型。
眾所周知,中國是鄉土中國,所以每個人的心里都藏有一個故鄉夢。無論是在農耕文明時期,還是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推進,都與鄉土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足跡,就是一首鄉土詩。詩仙李白,用那首婦孺皆知的《靜夜思》,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另一首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也都能耳熟能詳。兩位詩仙詩佛的詩,寄托了古往今來多少游子的思鄉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的故鄉,都成了無可逆轉的背影,我們走進了城市,但鄉土的氣息,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是我們永遠的愛和根!
臺灣詩人余光中寫的《鄉愁》:“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以及女詩人席慕容寫的《鄉愁》等,都能代表我們的心聲:“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正因為如此,要從這類題材中脫穎而出,難度可想而知,除筆力外,生活的感悟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許峰老師是湖北人,湖北自古就是人文高地。屈原、諸葛亮、李時珍、張居正、聞一多等,這些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咖,都出于此。這里山巒起伏,水勢如虹,長江的氣韻造就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才子佳人,當然也造就了今天的許峰老師。
許峰老師這組詩寫的是古體,與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屬一種體裁。就情感表達而言,又與席慕容的《鄉愁》中的意境極為相似。詩融古通今,文學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強,疊加的效果,明顯要高于賀、席的作品,更是對當今鄉土題材類型詩的超越。
這組詩有完整的氣韻線,伴隨詩人情感起伏的主線構成了詩人的詩情、詩線與詩思,刻畫出詩人復雜的難以言說的心情。在本組詩第五首詩中,則體現出詩人的高潔:
“百年古樟歷滄桑,晨起敬奉三炷香。
心祈樹魂青長駐,襄助林泉添綠裝。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詩人的故居村頭,有一棵百年老樟樹,樹冠達四五十平方,是詩人兒時游玩之地,現同樣也是村中男女老幼乘涼的地方。它是村里的標志之一,更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寄托鄉愁的情景樹。但最近二十年來,這棵樹兩次遭受危險:一次是差點被人以2千元的價格買走,詩人得知后一天十幾通電話強力干預,才使這棵百年老樹幸免于難;二是由于老樟樹生于兩口山塘之間,塘水浸泡,水土流失,樹根裸露在外,老樟樹生機漸弱,詩人掏出一萬余元,請人在樹根裸露處筑起石墻,挖塘泥將樹根覆蓋,使老樟樹重新煥發生機。陳毅詩云:“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在全民逐利的時代,詩人能為一棵有年齡的樹,慷慨解囊,可見故鄉在他心里的地位。此詩還讓我想到了另一樁趣事,我曾在《淺談詩歌的價值》拙文中,引用了《隨園詩話》卷一記載的一則事例,江西某太守將伐古榕樹,有人寫了一首詩題在樹上:“遙知此去棟梁材,無復清明覆綠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誤它千年鶴歸來。”大守深受啟迪,于是停斧不前,救下了一株古榕樹。詩人的境界到了一定的程度是相通的,古有詩人寫詩救下古榕樹,今有詩人出錢出力救下老樟樹,都成為了詩壇的一段佳話。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很有特點,首句交待了老樟樹的風雨滄桑;第二句升華詩人內心呈宗教式的情:“晨起敬奉三炷香”,詩人是村里人仰慕的對象,他是軍官、黨政干部,又是文化大咖,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四句是祝愿,由此引申出興旺發達的情思,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在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詩人的母語基礎非常扎實,比如第二句“三炷香”的“炷”字,很多專家學者都寫成了“柱”,雖然從形聲字來說,無傷大雅,但這兩個字是不通用的。“炷”是指燃燒物,比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柱”則泛指一切“柱”狀物。于細微之處見精神,舉此一例,可見一斑。結尾句的“襄助”的“襄”字,一語雙關,屬諧音字,有相助的意思,也可理解為襄陽的代指。詩人是湖北蘄春人,襄陽也是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蘄春在東,襄陽在西,構成了詩人南北貫通、東西走向的情感河流。詩人大半生走南闖北,在他的心中,祖國的山山水水,都是他哦詠的對象,他抒寫的是大家國情懷。
二、山雞司晨百鳥鳴,野兔松竄灌林
《故鄉清晨偶拾》
許峰
(一)
山雞司晨百鳥鳴,野兔松鼠竄灌林。
夜來霜花摧葉草,朝霞揮灑四野清。
一一庚子年初冬于鄂東故居
(二)
滿山濃霧罩林泉,斑竹枝枝淚珠連。
誰解個中酸楚意,一聲長嘆和清弦。
(三)
常青慘遭霜冰凌,希冀紅日早東升。
歷過苦寒千般凍,方感暖陽沐浴恩。
(四)
幾道土菜瓦缽蒸,足慰讒腸勝山珍。
離家仙游百般好,難忘兒時故園情!
(五)
百年古樟歷滄桑,晨起敬奉三炷香。
心祈樹魂青常駐,襄助林泉添綠裝!
(六)
晨啟門簾迎故人,頑童已是雪霜鬢。
相擁捶肩無休語,盡是兒時不了情。
(七)
冬雨瀝瀝到天明,蔫草殘花亂紛紛。
本是甘霖潤萬物,陡增冷寒來襲身!
(八)
聆聽晨讀稚嫩聲,猶憶當年搏功名。
華章寫盡煙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九)
身披晨曦又離鄉,列車送我去南方。
前瞻后顧難兩全,唯祈普世福安康。
文學來源于生活,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源頭活水。劉勰的《文心雕龍》曾對文學本源有過探討,“振葉以尋根,觀瀾以索源”。對詩歌而言,任何一個生活的場景,就是引領詩人走向精神世界的一束光。許峰老師詩里的這一束光,至少照出了兩種功能:一種是詩體結構的完整,一種是思想境界的升華。他不滿足于欣賞或觀看這一幅幅場景,而是徜徉其間,源源不斷地拓展情感與某種畫面之間的聯系。因而也就拉長了時間,拓寬了空間。
本組詩的第一首詩,可以肯定,是詩人回到故鄉后所寫的第一首詩。因為景是受情制約的,言為心聲,為情服務。我們拋開詩歌的排列順序,也可以窺視詩人的喜悅心理。這時候初回家鄉,久別重逢,內心的情是喜情,見到的景物都朝氣蓬勃,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與意氣風發,所以處處都是美情美景:“山雞”“百鳥”“野兔”“松鼠”“灌林”“霜花”“葉草”朝霜”等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鄂東地區獨有的、賞心悅目的風景畫。詩人那些含而不露的喜悅之情,就這樣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二首“滿山濃霧罩林泉,斑竹枝枝淚珠連。誰解個中酸楚意?一聲長嘆和清弦!”
鄂東和我老家湖南的氣候環境極為相似,秋冬之際,山林常有晨霧。這時候的場景,勾起了詩人略帶愁緒的情感,于是產生出“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慨。還有嘆人生艱辛,時光飛逝之意。古語云:“句到滄桑便是工!”,這種帶滄桑感的句子,更容易撥動人的心弦。尤其是結尾兩句,直抒胸臆:“誰解個中酸楚意,一聲長嘆和清弦!”讓我們陷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久久無法自拔,詩歌的感染力,就這樣跟隨而來!尤其一提的是,在這首詩里,可謂一字一景,詩人連用了幾位超級大咖的詩詞意象,首句出于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句子;第二句則從毛澤東主席的《七律.答友人》中的詩句“斑竹一枝千滴淚”化用而來,一剛一柔,非常應景,又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高度!第三句“誰解個中酸楚意”,語自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意象;第四句則從唐.張枯的《宮詞二首(其一)》中化用而來:“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一首詩能融這么多的古詩詞意象,是較少見的。我說的可能還不夠全面,請讀者朋友們不吝賜教或者補充。
第三首詩抒寫的人生感悟,且有“凌寒獨自開,”“為有暗香來”的隱喻沒有出現,和毛澤東的“她在叢中笑”的意境如同一轍。毛澤東主席的詩從來都是積極向上的,比如其他詩人寫“秋光”都是寂寥,他寫的卻是“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這個浪漫主義傳統,在許峰老師的身上得傳承:“歷盡苦寒千般凍,方感暖陽沐浴恩!”哀而不傷,堪稱名句。
第四首詩寫了一個生活具體的場景一一兒時的幾道土菜,由此展開聯想,勝過山珍海味,由具象到抽象,故鄉的情,故鄉的山水,都濃縮在詩人的回味中!
第五首是上文解讀過的,承前啟后,可看作這組詩的中堅,也是詩人人格魅力的再現!
第六首詩“晨啟門簾迎故人,頑童已是雪霜鬢。相擁捶肩無休語,盡是兒時不了情!”這首詩應該是寫給朋友的。早晨有朋友來訪,出門迎客,看到兒時玩伴,如今是白發蒼蒼,不禁感慨歲月易老,風華不再。讀此詩,想到了王國維先生的佳句來:“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但盡管歲月不居,時光易老,不變的鄉情友情依然,沒有隨時間和地位的變化而變化,難得的人間真情彌漫在詩人的心里。整首詩有賀知章《回鄉偶書》的情景,卻比他更幸運。賀知章回到家鄉時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而許峰老師回鄉時,卻依然能遇到兒時的玩伴,而且是“相擁捶肩無休語,盡是兒時不了情!”
第七首詩我認為著名詩評家鄧三君先生點評得非常好,我就此引用,他說:“這首詩表面看詩人是寫初冬突降的一場寒雨,給本已蕭瑟的大自然植物帶來的雪上加霜的境遇,實際上詩人是借自然物象表達了自我的襟懷和情緒。我們從詩人愁緒心理與自然演化規律相悖的矛盾中感覺到了世間的紛繁和維艱。”
許峰老師是有大愛的詩人,他的詩歌是從屈原、陶潛、李杜蘇辛、陸游、龔自珍、聞一多、毛澤東、陳毅等歷朝歷代大詩人里傳承而來的慈悲心腸。屈原曾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是許峰老師一脈相承的文化精髓。
三、華章寫盡煙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聆聽晨讀稚嫩聲,猶憶當年將功名。華章寫盡煙云散,墨跡仍留香余生。”這是第八首。此詩也是許峰老師心情的寫照。他現已退休,但他的功績卻留在了天地間。這首詩由聞聽學子們的讀書聲寫起,聯想到少時求學搏功名時的情景,再到墨香人生,就是詩人成長的足跡。詩人把這首詩放到尾二,可看作是詩人告別軍營政壇走進詩歌天地的實寫,也看作是詩人即將離開家鄉返回廣東的前奏。但不管是哪一種,他都無愧于人生,胸懷天下、為民請命的貢獻功績,自會彪炳史冊!
離別是人生總要遭遇的內容,也是這個時代普遍的一種現象級的存在。許峰老師把個人的情感,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中來抒寫,是從小我到大我的升華。以上八首詩,眉目清晰,次序井然,收發由心,既寫出了地域特色,又寫出真情實感,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在藝術手法表現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在于借環境描寫和氣氛渲染來表現詩人的心境,善于通過對生活的具體觀察、提煉、概括出不同的場景來襯托,刻畫出詩人的心理活動,很能打動讀者和引起共鳴。以上八首詩,是詩人站在開放的現代視野,以誠懇求實的態度表達了中國的時代變化和感懷,詩人的文化意蘊和寫作情趣亦得以交相輝映。
“月是故鄉明”,是古代游子發出的思念,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每個人的故鄉的總和,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所以,不管我們是前行還是駐守,鄉土中國,是我們十四億華夏兒女共同的故鄉,共同的根,這也是從許峰老師的這組詩里,升華出來的主旨。
四、前瞻后顧難兩全,唯祈普世福安康
詩人是有真情的,盡管境界高遠,襟懷坦蕩,但在臨出門時,仍有一絲愁緒。這才是真實的許峰老師,有血有肉,修辭立誠!
“身披晨曦又離鄉,列車送我去南方。前瞻后顧難兩全,唯祈普世福安康!“這首詩是第九首,也是本組詩的壓軸詩,此詩有不同尋凡的意義。是離別,是啟程。情景和那年當兵一樣,但心情卻大不相同。前者是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是建功立業的起點,后者則是與故鄉別離,很難說是出發還歸途。用詩人的另一句詩說:“誰解個中酸楚意?一聲長嘆和清弦!”但詩人的心胸是寬廣,縱然有離愁別緒,依然發出激昂高亢之音:“唯祈普世福安康。
詩人的高潔,不但表現在文字里,更表現在為人處事、家國情懷之上,他的普世觀和悲憫之心,放到歷代大文豪中也毫不遜色。
所以說許峰老師的這組詩,是對以往鄉土詩的超越,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鄉土詩思想境界的超越,詩人經歷過血與火、道與義、情與愛的考驗,有詩里最硬的內核!
二、在語言上的超越,詩的語言簡潔有力,形象鮮明,地域特色濃厚,用典精準,措詞準確,雙頻、多頻語言的應用,增加了文字的彈性。
三、在結構上的超越,有完整的氣韻線。如長江黃河,滔滔不絕,具有開創性的詩歌美學。
許峰老師的這組詩,還上升到了民族高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對故土、對故園、對故舊、對故鄉始終懷有濃烈的情感,癡心不改,一往情深。“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等無數個難已計算的詩句,流溢的是一股股濃稠得化不開的鄉情。在許峰老師的這組詩里,有磅礴深遠的情思,更有烏雛反哺的赤誠。具有很高的學術和人文價值。這組詩,也寫出了普天下游子們的共同心聲!
一一寫于2023年5月12日
詩人簡介:許峰,著名軍旅作家、愛國主義詩人,出版專著多部。
評者簡介:鄒中海,詩人、文評人。散文代表作《鞋墊的記憶》《詩詞里的中秋月》先后選進教輔;寫許峰老師詩歌的系列評論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定為理論研究;詩歌代表作《致敬鐘南山》被全國關工委推薦,央視于2020年5月8日首播,同年6月28日重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