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理論研究
一一許峰組詩《盛夏五詠》賞析
作者:鄒中海
許峰老師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如果把詩歌圈縮小一點,在當代寫古風古韻的詩人中,無論是作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他都是詩歌界的王者,沒有之一。他的詩格調清奇,充滿禪意,而且合乎“道”和“禮”,是當世少有的佳作。
這組《盛夏五詠》(見《四季如歌》第五至第七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首,即《夏農》《夏蟬》《夏魚》,可看作悲憫之作;后兩首《夏荷》《夏冰》,則可以看作自然意識的寫作。從廣義上來說,自然意識寫作也可以看作詩歌理論研究一一許峰組詩《盛夏五詠》賞析憫之作,因為以禪宗的觀點看來,主張萬物平等,萬物皆有佛性,人與三界的精靈,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為了便于表述,方便理解,我還是略有分層,和各位方家交流探討。
一
臺灣詩人洛夫曾在一篇詩論文章中,把詩人和詩歌分為四個層次,他認為詩歌的最高層次,不但要具有宗教式的悲憫,也要有宇宙的胸襟。
在高層次的詩歌中,總是表現出一種對人類命運、對大自然的一切生靈的終極關懷,這也是一種生命的覺悟,對生命意義的不斷懷疑與叩問。也就是說,詩的最高境界是悲憫,擴展而來,也是儒釋道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禪宗的“阿彌陀佛”,或是道家的“無量佛”“善哉善哉”,抑或是儒家的“仁者愛人”,其實質精神內核,都是愛與善,都是悲憫之心。我們把“詩”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寺”與“言”的結合體。
洛夫是當代著名詩人,號稱“詩魔”,在詩歌界的影響力自是不容置喙的。他與余光中、鄭愁予、周夢碟、席慕容、三毛等都是華語詩壇的詩高峰,尤其是他和余光中,更是難分伯仲的101大廈。他的話代表著他的真知灼見,他以超過七十年的寫作經驗和生活感悟積蓄而成的觀點,當然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但他同時也坦言,當代詩人大都停留在“夢幻式抒情”和“過分強調社會意識”這兩個層面上,前者是自我陶醉式的浪漫,抒的是“小我”之情;后者就是“歌德派、假大空的老干體”,空洞,乏味,用詞陳舊,鮮見真情,脫離了文學的本真和文學的藝術性。
根據洛夫的這個定律原理,我對當代很多大詩人的詩進行了比對(小詩人不計在此類,比對的是享譽詩壇的名家),發現當代詩人中能進入三、四層的確實是鳳毛麟角。放言之,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在中國詩歌界,不會超過一百人,或許有點傷心,但確是事實。詩人受環境、格局、見識、性格、個人修為以及和審美情趣的影響有關,這些因素缺一不可,博學與努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詩人很難寫出如艾略特的《荒原》、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等這樣的充滿神性又大氣的作品,我也是認可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在當代詩人尤其是寫古體的詩人中,我最推崇的就是許峰老師,他的詩立意巧,境界高,充滿著對自然的敬畏和悲憫之心。比如這組《盛夏五詠》就是堪稱完美的佳作。整組詩見他的主題詩集《四季如歌》,第一首詩是《夏農》:
“夏日炎炎似火燒,不擋老農汗水澆。
拼卻一身黑炭翁,只為秋來抱豐巢。”
這首詩描繪了在炎炎夏日、極端的高溫天氣下,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景象,凝聚了詩人的無限關懷和真摯同情。這首詩在表現手法和意境開拓上,和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極為相似。卻比李紳的詩更含蓄和更有表現力。詩人運用非常形象化的語言,通過一些細節描寫,把抽象的道理表現了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情。首句就點出了環境的惡劣,很有畫面感、這個高溫下的場景,如煉獄一般,就只為一點點收獲,詩貴留白,有很多事,是不言而喻的。
蘇東坡云:“詩以奇意為佳,反常合道而有味。”這個味,在我看來,不一定只指“鮮味”,更指“回味”。
這首詩從許峰老師的手里寫出來,我是很感動的。雖然以許峰老師的為人、學養來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放到他的成長過程來看,卻在意料之外。因為盡管許峰老師從小生活在農村,七八歲就開始跟父母干農活。那個時代,中小學生寒暑假也是要到生產隊干活掙工分的,所以他知道農民的艱辛,而且他干農活也是一把好手。或許正是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放到他的成長背景來看,他其實在農村呆的時間并不算長。19歲那年,就被命運之神眷顧,告別了在老家當了兩年老師和村領導的農村生活,走進了軍營。從此他的人生開掛,順風順水。先是成了南京軍區政治學院的首批學員,然后又成了蘭州軍區、廣州軍區的新聞干事,并隨軍赴老山前線輪戰半年。1993年退役后,分配到惠州市委工作,后官至市督查辦主任和市委副秘書長,肯定可以說事業有成。他的成長軌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城市,但為什么還能發出這么叩問靈魂的聲音呢?首先是他純樸善良的本性,不可能忘本;其次也是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他身上的集中體現,那種士子的正義感,促使他發出悲憫之聲!
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要求君子“儉以養德”,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覺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關注著國家的盛衰與百姓的疾苦,懷抱忠貞為國,赤城為民的天地良心。這樣的例子,在古今的社會賢達、文化精英中時有出現。鄭板橋主政一方,他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元代詩人張養浩在路過一處殘垣斷壁時發出感慨:“興,百姓苦;亡,百興苦!”正是他們的天地良心,他們的詩才會與天地同老,與日月同輝。
在這里延伸一下,許峰老師的這首詩,是建立在詩品與人品的對應關系上,具有時代意蘊和現實意義,有警世價值。當前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底層人尤其是農村人的處境依舊步履維艱。以筆者為例,打兩份工,都僅能維持溫飽。買房、買車、結婚、教育、醫療、養老等這樣的人生大事,就是南柯一夢。這些事實,卻被很多專家學者和政府職員選擇性不見,甚至口出狂言或說著瞎話,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筆者的心里,也希望多出現一些像許峰老師這樣為民發聲的好詩人、好學者、好公仆,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書概》中寫道:“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也!”這是書家的作品與書者人格魅力最為準確的表述。唐代柳公權也說“心正則筆正”。這也解釋了許峰老師的詩,為什么會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和包括中宣部學習強國的推崇,就是他的詩里含有一種磅礴的浩然正氣和人文關懷。
現在農村新增了農管,希望管理者和執法者們,也讀一讀并深刻理解許峰老師的這首詩,或當警世言,或作右銘座,為民生帶來真正的幫助和福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超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用悲憫的視角,聚焦當下,時時警醒,反映時代之變,聽取民愿民聲,柔性執法,以民為本,做為民請命、造福一方的護航人!
二
如果僅僅為人類的疾苦發聲,那還是一種狹隘的禪意思維。正如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所說:“每個人都與他們的生身之人乃至周邊生命有著難以割斷的肉體與空間聯系。”世界是一個整體,任何人、事,不是單獨存在或割裂的。所以文學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這個或許也就是洛夫所說的要有“宇宙的胸襟”。
現代禪詩主張物我相融、萬物平等,在觀照萬事萬物中懷有悲憫的心來對待。哪怕對微小的生命,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或者盛氣凌人的指揮或驅使。“在禪家的眼里,萬物都有佛性!”這也是歷朝歷代的詩人們追求的內心和諧圓滿之源。許峰老師以下的這兩首詩,就是以平等之心觀察它們、體悟它們、抒寫它們,這些生活中最卑微最常見的小精靈,被詩人的那顆云水禪心點化后,有了不一樣的悸動。讀了這些詩,難免不生出一番感慨來。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一樣的瞬間,并不是每一位寫作者都能捕捉的,福樓拜說:“非凡的激情才能產生震撼的作品”。我們來看這兩首詩:
《夏蟬》
嘶啞聲聲討天饒,藏身枝葉亦難熬。
日日灼烤抗烈焰,褪去彩衣續命膏。
詩人以夏天的蟬為描寫對象,釆用通感、擬人的手法,直接寫出了萬物的艱辛。這首詩的藝術成就,甚至超過了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他們三人的“蟬”詩。網友說,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是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只有許峰老師的“日日灼烤抗烈焰,褪去彩衣續命膏”,才是慈悲人語。
網友的話很精準,也體現了他高超的詩詞鑒賞力。這首詩融進了詩人的禪性直覺思維方式。而不是傳統的以我觀物,以物觀我。禪意的基礎是直覺論,講求的是自然而然的頓悟,保持心靈的空靈與自由。
我們再來賞讀他的這首《夏魚》:
“浮頭張口咂巴聲,東奔西突覓涼蔭。
候得一場風加雨,喜自浪里翻白身。”
這首詩主要寫了魚這個意象,并以比擬的方式,寫出了夏天的酷熱。“浮頭張口咂巴聲”,寥寥一筆,就繪出一種畫境。體現出詩人非凡的功力和慈悲心腸!“東奔西突覓涼蔭”,是動與靜的結合。詩人以擁抱自然的姿態,納入萬事萬物,任何物象,都是源頭。詩人的思索,也瞬間融入自然界,成為獨立鮮活的個體,并產生出共性,如綻放的煙花,流光溢彩。或許靈光妙不可言,但詩意亦可見生命的燦爛。
碧青曾這樣深情論述:“其實,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呈現著生命存在的真相。源于大自然的萬物,原本就在自然而然而自由地生長著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就會發現,大自然的神意,早已賦予了萬物不同的形體。每一種生命深處,都有蘊含著天機的內核。天地間的浩蕩生機,哺育著萬物的神形,在天地間顯現繁華之象或蓬勃之韻,早已賦予了一種生命的所獨有的屬性。
三
許峰老師的詩不是簡單對自然的嗟嘆,而是對深入到生命內部而產生的激情。這種極富生命力的精神系統,最終關注到的是人的命運。這也許是許峰老師對生活的感悟而產生的詩意哲學。下面這首詠物詩,襯托的是人品的高潔。
《夏荷》
光劍凌空草彎腰,樹影婆娑葉卷槽。
但見荷花艷常在,泥水無聲托傲嬌。
詩人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帶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光劍凌空草彎腰,葉影婆娑葉卷槽。”這兩句描寫了盛夏的自然風光,語言驚奇,形象生動,應用客觀事實的描寫,比主觀的抒情更能打動人心。“光劍凌空”指太陽光的熾熱,凌厲,草都無精打采,要睡覺的樣子,顯得空靈而接地氣。因為每到盛夏,尤其是中午時分,地表上冒著藍色的火焰,植物都想找地方躲避……這幅景象也是我們最為常見的,只是我們熟視無睹,寫不出來而已。我們最常見的表述方式就是“烈日當空、酷暑難耐”,這樣的句子不但沒有詩意,詞語也非常陳舊,不是詩的語言。在此詩的第三句,接著蕩出一筆:“但見荷花艷常在,泥水無聲托傲驕。”峰回路轉,對比強烈,把荷花的風姿綽約、高潔大氣的形象躍然紙上。整首詩不需多一言,也不用去說大道理,就用自然界的充滿神性的語言,就完成了詩歌的速寫,寫出了不一樣的韻味。古今中外寫荷的詩,多得不可勝數,但像詩人這般富于清新意味的寫法恐怕不多。此詩是大美之作,這種價值取向,會影響到千秋萬代。《文心雕龍.原道篇》把“天有麗天之象,地有地理之形,自然而然,進而推導出人文的自然之道。”許峰老師由荷蓮的出污泥而不染,經烈日爆曬而傲然挺立的這種風骨,其實也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投射。我在上文中說過,他的詩既合乎道,又合乎禮。禮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構架和思想標識。杜甫被稱為“詩圣”,除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外,與他的“民胞物與”的仁者情懷也有密切的關系。許峰老師的詩本就是從歷代的大詩人的詩歌體系中,跋涉而的,只有在他的詩里,才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子!
本組詩的最后一首《夏冰》,剛開始我以為是從莊子的“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經典名言中化用而來的,看了內容才知道并不是,詩如下:
《夏冰》
水本柔情酷暑蒸,難攜清爽踏歌行。
牽得電流通萬宅,冰淋四海潤眾生。
這首詩寫得非常有時代感,水在時空中自由變幻,感情起伏有致,準確地刻畫了詩人酷熱難耐、盼望清涼的心理狀態。
四
《盛夏五詠》,顧名思義,一共五首,分別由《夏農》《夏蟬》《夏魚》《夏荷》《夏冰》這五個意象,組成了有人、有景、有物、有情,有跳躍、起伏跌宕的盛夏圖景。這組詩的維度是多方面的,有詩人的禪性思維,有體察民生生活的艱苦,也有詩人對未來的期待和對自強不息、永葆初心的那種精神的高贊,更有詩人在炎炎夏日的切身體悟。詩作代入感很強,讀后感到很真實,因而這組詩,也寫出了一個充滿活力又充滿艱辛、多維度的夏天。
《文心雕龍.原道篇》說:“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柄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花,無待錦匠之奇。天豈外飾,蓋自然耳。至于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許峰老師才華橫溢,剛正不阿,大氣磅礴,文采飛揚,一生在祖國的十幾個省、市工作和學習,見多識廣,所以詩意深刻,想象驚奇,佳句頻出。他寫了不少的山水詩,隱喻詩,禪意詩和反映民間疾苦的詩等等,這些詩作,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有些作品,被收進了黨委政府主辦的刊物和學術刊物。他的詩觀非常明確,矛盾又統一,既反對傳統的束縛,又推崇中華傳統文明,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推陳出新。他的這種詩觀,才是一位真正學者和大詩人學養的體現。他的思想非常純粹,愛國愛民,關注時代,并用筆為時代留聲留影!他追求藝術上的放達,思想上的自由,就是他精神風貌、詩與人合一的寫照。所以他的詩會如一壇陳年老酒,歷久而彌香。
近段以來,我一直在研究他的詩歌,收獲匪淺,感覺就像是在赴一場場華麗的精神盛宴。我把學習的心得整理成文發出來,也是為了搭建一座橋梁,以便推廣和宣傳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的優秀文化并學習他的人格魅力!
一一寫于2023年5月20日
作者簡介:鄒中海,詩人、文評人。散文代表作《鞋墊的記憶》《詩詞里的中秋月》先后選進教輔;寫許峰老師詩歌的系列評論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定為理論研究;詩歌代表作《致敬鐘南山》被全國關工委推薦,央視于2020年5月8日首播,同年6月28日重播。
詩人簡介:許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蘄春縣檀林鎮界嶺村一個農民家庭,1974年高中畢業后當過小學民辦教師、大隊團支書、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12月入伍到蘭州軍區,歷任戰士、連隊文書、團宣傳股戰士報道員、營部書記,師、軍、軍區司令部新聞干事,其間在解放軍報社學習,當見習編輯一年,隨軍赴云南老山前線輪戰半年,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首屆畢業學員。1988年年底,調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宣傳處任新聞干事。1993年轉業,歷任廣東省惠州市委組織部科員、副科長、科長,市委督查辦主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督查辦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兼督查辦主任。在部隊18年從事新聞工作15年,自己獨作和與人合作發表新聞、言論、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獲得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有關新聞媒體優秀作品獎。許峰的事跡曾以“我就是我”為題,被編入《軍旅新聞方陣——全軍優秀新聞干部風采錄》一書,結集出版了《武都路133號》(報告文學集)、《留在綠色軍營的記憶》(通訊集)、《許峰獲獎新聞作品選》、《詠物悟道100首》(詩集)、《中國百座名山題詠》l詩集)、《四季如歌》(組詩集)、《許峰詩論》七本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