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人 癡情 癡詩
——桂漢標以及他的新作《愛是藝術的心》
作者:林漢筠
癡者,迷醉也。一個人窮畢生精力做一件,當稱為“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他用一個“癡”字進行水稻研究,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詩人桂漢標,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詩。讀詩,寫詩,輔導詩人創作詩,評論詩作。他的生活,無處不是詩。他的“癡”,就是始終堅持創作理念,與時俱進又不忘本來,仰望星空而扎根南粵這塊沃土。幾十年來,雖然描寫對象有變,認知和表現技巧有變,但不變的是一往情深的家國情懷和對普通勞動者的熾熱贊頌。
我與桂漢標老師是忘年之交。30年前,在《南方日報》上讀過他的一首詩,詩名叫什么忘記了,但“桂漢標”這三個字一直刻在心里。后來,我們曾在某次作家會上見過面,聊過天,侃過大山,在那個單純靠書信往來的時代,一個粵北一個粵南相隔六七百里,相互聯系困難,只是從朋友那里得知,他一路風光一路詩情。“詩迷不悟”,初心難改,作品頻頻亮相各大報刊,成果頗豐,成為南粵詩壇的標桿。他還倡導成立了五月詩社,團結、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中外詩壇的詩人。部分詩人因詩而改變了命運,從車間、工地到行政機關、教師崗位工作。五月詩社,也因此中國詩壇一塊金光閃閃的招牌。
壬寅夏月,我受派赴韶關參與莞韶對口幫扶工作。對于一個無資源、無權力、無聲望的“三無”書生,甫到韶關,在協助產業幫扶之余,思考著如何搭建莞韶兩地文藝交流平臺,用文藝賦能對口幫扶。桂漢標老師甘當“軍師”,出謀策劃,協助工作。在韶關工作只有短短半年,我們克服疫情等困難,成功舉辦了“喜迎二十大 詩意漫武江”全國詩歌創作大賽、詩歌創作講座、非遺傳承進校園進鄉村講座,出版了詩集《鳳翔武江》,開展兩地詩人聯誼、詩歌朗誦等活動。這些,無一不傾注了桂漢標老師的心血。也體現出老師對后學、對南粵詩歌的關愛之情。
詩人,首先是一個懷有敬畏之心、懷有大愛之人。“愛”是什么?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詩人就是要“立天地之心,敞亮人生”,就是要擁有一顆犧牲自我、奉獻自我、為他人做嫁衣的愛心。“只要你敢于揚帆,就可以送你到彼岸。”這本正在散發淡淡清香的《愛是藝術的心》(廣東旅游出版社,2023.5),是桂漢標老師向社會展示一顆“癡心”。
本書收集了37篇詩歌評論和50多篇創作交流心得,是五月詩社成立四十周年的慶典之作,是桂漢標心血之聚。作為南粵詩歌的領頭羊,五月詩人的掌門人,他既是一位有才華膽識的詩人,又一個樂于助人的師者。他的才華均表現在這本書里,洋洋灑灑,既專業又精辟的詩文評論上,他的愛心體現在對詩友的有求必應上。每天要忙于編著稿件,整理作品,忙于各項事務,卻將有限的時間,審讀文友的詩歌,筆耕不怠,廢寢忘食,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評論佳作。
詩歌是塑造思想、活躍精神,提供忍受生活的生活方式。記得剛到韶關,桂漢標老師宴請我們一行的飯局上,我拿著他的詩集,自告奮勇地朗誦了他的詩作《我開采太陽》。“我自豪/我是一個礦工/我在看不見陽光的井下/開采太陽……”這首反映礦工生活的詩作,在我的激情飛揚又落滿湘音中彌漫開來。
桂漢標老師這本《愛是藝術的心》,怎不是在開采太陽?
作為一個評論家,首先是一個閱讀者,是一個有心人,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人,有著大地深處掘礦的那種情懷。“更多地深入內心深處,即傳導詩人的獨到發現和獨特體驗,又道出‘蕓蕓從生’的共同心聲。”他認為,詩歌評論,首先是對作品的詩意解讀和感悟。需要評論者秉持學術精神,尊重創作規律,在對作品熟讀、熟視、熟聽的基礎上,以客觀、精準的評論語言,一針見血地指出作品的得失、優劣,并且把價值分析納入到藝術發展的脈絡中來。從創作技巧上入手,分析詩歌的思想內涵與核心亮點,哲學性的推敲和歸納,確保每一篇評論作品,都緊緊抓住了詩人詩歌的要點、亮點、淚點,以及精神內核點,達到推介、導讀、助力創作的效果。
敢說實話,讓靈魂在煩囂中挺立,是桂漢標老師一貫作風。詩歌創作如此,文藝評論更是如此。當今文藝評論有一種怪病,不敢說真話,善于“吞溫水”,樂于唱贊歌,談起來一堆大道理、大理論,評論起來隔靴搔癢。桂漢標卻敢說“不”。他將自己對現實和生活的親歷感受融匯其中,觸景生情、緣事而發。贊美也罷,鞭撻也罷,有理有據、有張有弛,有力有節。匯集本書的詩歌評論,就是他一貫的“癡情”。如《繁囂中的痛感與渴望》《堅實的靈魂前行不息》《立心天地,敞亮人生》《守正出新,不負詩心》,字字珠玉,揮灑自如,揭示其價值意義,提升審美趣味,引導詩人進行創作、引領當地詩歌風尚。
《明生暗色染詩香》一文,是他臥病住院時為詩人羅明生詩集《唯有流水可以自在》寫的一篇評論。精讀全書,他似乎從詩人羅明生的“礦石表情”里,發現了什么。是“穿越現實的堅韌鮮活的靈魂舞舞蹈”?是大山之中礦工們的心靈訴求?“光明生成于暗處,寶藏采掘于地底,詩香猶如梅花香,本自苦寒中來。”似乎看聽到新時代礦業發展的沖鋒號,似乎看到當年自己鉆身在地下“開采太陽”的身影,看到“振興礦業,飛揚夢想”而“開采晨曦的男人”。于是,拖著病重的身體,拿著顫抖的筆,一字一句點評、推介詩人作品。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你為別人做嫁衣時,別人也恰恰為你披上了紅裝。這里的“紅裝”指的是榮譽、成績。《濡染花香的鄉愁》《故鄉回望與靈魂棲息》《堅實靈魂前行不息》等等,在他豪邁、厚重、大氣的筆觸里,我們感受到一個老者“帶著靈魂的心”,對后學的苦口婆心的教誨,顯示出這位甘為別人做嫁衣的師者之心。
美國著名詩人杰恩?帕里尼曾說過:“我不能離開詩歌而生活。它幫助我生活得更具體、更深刻。”看來,在詩歌朝圣路上,癡者桂漢標因為“選擇了美和高尚”的行當,“背負著歷史的重托/懷抱著時代的矚望/今天,我來了/我走進地球的心臟”。(桂漢標《我開采太陽》)“癡迷不悟”地大踏步地向前走著。
(《愛是藝術的心》 桂漢標 著 廣東旅游出版社,2023.5)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