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幻的生活與藝術的升華
——觀占有兵攝影作品有感
作者:林漢筠
與有兵神交已久,是一見如故的那種。這個神交,緣于我們都曾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打工經歷。我雖然沒有他那樣經歷過那么多企業、那么多行當,但打工這個酸痛的詞語,一直刻進我的心里。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耍文藝”。所謂耍文藝,我認為,就將文藝當成生活的調味品。我用筆、他用鏡頭,記錄當下生活。
我們各居東莞一隅,年齡相仿,雖然時有牽掛,但各自為稻粱而謀,為三餐而計,聯系不多,只是在新聞時看到他的作品,看到他風風光光地站在領獎臺上,那種羨慕、嫉妒、祝福的心情,油然而生。
一晃幾年不見,他竟然收獲滿滿。作品獲得過全國攝影各類大獎,入選第七屆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舉辦過多次個展、群展,成為我們那個年代打工成長起來、卓有藝術成就的代表。
他那些反映東莞制造業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過往,喚起了美好的記憶。
有兵,是樂于用鏡頭為一個群體的歷史作記錄。攝影藝術是瞬間的藝術,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現實的藝術,具有審美性和創造性。其本身所存在價值就是真實的記錄,它肩負著記錄這個時代社會變遷的一種責任。他在攝影過程中,堅持以大眾的審美習慣和價值導向,向社會展示這個城市底層原生態的生活,用旁觀者的視角,對打工生活進行描摹。真實的工廠生活,比如那些面無表情、忙碌在生產線上的工人;那些只招五人,卻有上百人的招工牌前;那些一串串擠滿工具箱上的鑰匙,甚至在工間小休的各種睡姿,成為他攝取的對象。光線、色彩、遠近、虛實、線條,像工廠線切割一樣,恰到好處地切進了他的鏡頭,真實記錄這段歷史,表現社會最真實的一面,構成了他制造業題材攝影創作文體的豐富性。在這些畫面里,我們聽到的是社會轉型期,大灣區制造業的故事。
東莞是一個藝術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一個創作題材最為豐富的城市。用什么樣的視角、觀念把灣區都市的人文、風格表現出來,是每一個深愛著這塊土地的藝術家苦苦追尋的。有兵的創作意圖簡單,他將打工場景作為他的創作地理,堅守自己藝術精神的追求。當下,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網絡文化橫沖直撞,純藝術式微,尤其是表現基層生活的攝影,費力不討好,有時還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但有兵始終保持鏡頭里人物、場景的新鮮感、保持對事物的敏銳、捕捉、理解、提煉自己的藝術修養,他沒有變得焦灼、困惑、迷惘,而是堅實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題材選擇、審美探索、技術把握、想象力發掘等方面,呈現出的獨具個性的藝術成就、獨特方式和鮮明特征。他拍打工生活,拍工友們上班、吃早餐,拍工業區的招工變化;拍春運、拍留守兒童來莞的幸福感、拍來莞實習的技校生、拍草原游牧民打工瞬間,拍“殺馬特”造型的工友,拍車間、拍宿舍,用鏡頭為工友們在工業區的生存常態作記錄。
作為在東莞成長的藝術家,有兵始終站在一個更長時間軸里去看待歷史與世界。他用鏡頭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記錄當下生活,而非去丑化打工,惡意制造業的“低端”。在東莞高質量發展中,表現其新生力量。當前,東莞站上“雙萬”新起點,從制造業出發,向高質量進軍,離不開外來建設者,他鏡頭里青春洋溢的工廠女工們,利用假日時間在廣場上大聲朗讀英語的情景,電子廠的女工進無塵室前照鏡子的表情,高技術的無塵車間,等等,都是他藝術個性的彰顯。
一個攝影藝術家,更是哲學家,是研究者。他們的藝術表現,涉及了自然科學、社會學、歷史學、建筑學等等領域,用文學的形式,靈活應用畫面所具有的象征、暗示、比喻、移覺等一種或多種隱含關系,更多、更深刻的表現作品在主題和意境。撲捉瞬間,又不拘泥傳統,是有兵創作的機智所在。他的思維與實踐,自覺地與世界保持著同步。濃郁的色彩、熱情的人物,精彩的瞬間、變幻的場景,是現實又像一部魔幻電影,是真實又是藝術的升華。比如,他在拍攝手袋廠的女工時,層層推進照片后面的故事背景,將藝術創造的權力送抵到讀者手中,與讀者互動。他的作品,在現實與想象中穿梭。通過直觀形象,引發讀者更豐富、更深入的思考,讓受眾能夠感知除影像本身含義之外的主題、意境以及審美趣味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有兵常說“無所適從”,這是哲學。人間至味是清歡,對于藝術家來說,“無所適從”,就是一切皆從,一切皆不從。30年時光而不悔,拍攝作品達170萬張的攝影家,或許就是“無所適從”的境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