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淘”比金子更可貴的財富
——讀本地歷史文化散文《嶺南讀碑記》
作者:秦全忠
近日,在網上淘得一本東莞作家林漢筠的本土歷史文化散文《嶺南讀碑記》,以書中一個個從碑文里走出的故事,聽風,聽雨,聽文字,感受到那個從冰冷里走出的人物。尤其是書中描述的、我跟前的金鳳路。
金鳳路,地處莞邑東南端、毗鄰深圳的鳳崗鎮舊城中一條主干道,“這條路縱貫東莞、深圳,橫連惠州、寶安、香港,是到達南洋的必經之路”(語自《金鳳路:寫在村頭的故事》)。為何取名“金鳳”,筆者不曾考究過,竊以為圖個吉利吧。“鳳”自然與“鳳崗”有關,應該是本地人的圣物,吉祥如意?!敖稹甭铮粭l商貿業集散地,自然是希望這是一條生財之道,理想和現實都能如金鳳展翅,愿人人都賺到盆滿砵滿。如今這條路每日車水馬龍,人頭熙攘,依舊是鳳崗商貿繁華地帶。今天,讀罷書中《金鳳路:寫在村頭的故事》,領略了筆者也自認為頗熟悉的金鳳路,卻不料繁華商事背后還藏著的傳奇。
作家林漢筠,是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并定格于其特定的歷史淵源,大膽開拓思維,勤耕筆壇,成就了一部部諸如《鳳字的抒情方式》《百年聽風》《喊魂》等等力作。作為眾多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在大灣區拓荒的文壇外來工,林漢筠應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更是我等寓莞外來人的學習楷模。這些年來,漢筠兄將目光延伸至灣區,舉目嶺南大地,又聚焦在一座座碑、一塊塊匾的記錄,試圖將嶺南文化再作深層的挖掘與研讀,與嶺南歷史文化對話,并告訴世人關于嶺南文化中積淀的人文道德觀、價值觀。這應該是品讀過《嶺南讀碑記》讀者的共識。如《回蕩在光里的書聲》追述了東莞人崇文興學,《華僑最高學府的第一課》介紹了暨南大學創始人陳陽陶倡導辦培養華僑子弟學校的善舉,《邊塞將軍的人生握手》《書生報國的方式》分別贊美了羅亨信將軍等東莞書生忠誠衛國、保護百姓生命財產的感人事跡。書中還介紹了東莞官員拒收禮金、茶店老板廉潔修身的美德佳話。在與一塊塊石碑的對話中,作家向世人講述著碑文背后的故事。
“碑”“匾”是記錄歷史的依托,“記”還原了曾經的歷史并示之以后人?!督瘌P路:寫在村頭的故事》由一塊碑、一塊匾的“記”而來,而這一碑、一匾所記錄的故事又恰恰圍系在金鳳路一帶,顯然,漢筠兄巧妙地將兩者自然地聯系起來,給這條本來就車水馬龍、商貿繁忙的金鳳路增添了幾分年代感和神密感,在氤氳的商味中挖掘莞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等人文思想,這應該是漢筠兄創作的初衷,也是其創作構思的巧妙之所在吧。
林漢筠闖蕩南粵近三十載,長期筆耕在莞邑大地,他深入民間,用心搜集、研讀各地人文風情,足跡遍及鳳崗百余座碉樓、排屋、村居大小村落、工業園區,訪及虎門炮臺、袁崇煥故居、楊官璘和張豐年等名人,諳熟鳳崗街頭巷尾的掌故,可謂如數家珍;工作之地也在金鳳路一隅,工余時間徜徉在金鳳路,從南到北,有幾家商鋪,超市哪年哪月開的業,哪家店鋪更換過幾任掌柜,哪間酒肆的風味最具湘味、客家味,于其而言都了如指掌。加之其愛用略帶湘音的粵語與人交談(鳳崗人大多操客語,遺憾的是他學不會,而鳳崗人又大多不會說普通話,粵語便成了他們交往的共同語言),言語間幽默風趣不失恢諧,故金鳳路商市中無人不識,無人不曉。馳騁筆壇中記下了改革開放后的鳳崗,尤其是金鳳路在商海風云滌蕩中的更迭,寫下了金鳳路眾多商家的奮斗史、創業史。
不過,在《金鳳路:寫在村頭的故事》一文中,他不再著筆于金鳳路兩側那些叱咤商海風云的領頭羊、淘金者、勝利者,以及他們賺得盆滿砵滿財富的發家史,而是盯上了金鳳路兩端的村頭——黃洞村和竹尾田村,在這里,他也“淘”到了比金子更可貴的財富。
地處黃洞村口、與金鳳路遙相對望的廻龍庵常常令作家駐目觀望,里面一座立于乾隆十七年的觀世音菩薩座前碑的碑文,讓他悉心苦覓一番。通過訪問當地村民,獲得了關于碑文上隱藏故事的第一手素材,從而還原了故事的全貌:300年前一位紅衣女孩開導村民,救民于疫魔之手,避免了“屠村”的結局。仁慈善良的紅衣女孩成了村民們心中的愛神,村民們建庵塑像,感恩之情昭然若揭,庵中觀世音菩薩座前碑記錄了百姓知回報、揚美德的慈善之心、感恩之舉。作家也正是借此為東莞正名,莞邑大地亦是一方充滿仁心之地,金鳳路也不只有令人垂涎的珠光寶氣,還有鮮為人所知的愛心故事。
筆者工作的華僑中學,也曾坐落在金鳳路之一側達五十載,半個世紀來金鳳路與之相伴,見證了華僑中學五十年間從籌辦到開辦,再到發展的道路,見證了各級黨委政府對學校發展的重視和關懷,更見證了鳳崗海外華僑、香港同胞熱心資助學校的拳拳愛心。林漢筠借助華僑中學一塊“英明圖書館銘”匾,追憶了竹尾田村籍愛國華僑賴云英小姐孤身闖商海的傳奇人生,以及她假“陳小姐”之名興學助教、獎學獎教的感人創舉,透析了賴云英小姐“行善最樂”的寬廣胸懷,謳歌了廣大鳳崗籍愛國華僑愛國愛鄉、富而思源,關心下一代成長的赤子之心。作為華僑中學之一員,我也可以告訴廣大讀者的是,如今,華僑中學雖然已遷離了金鳳路,但那一塊“英明圖書館銘”匾也隨著“英明圖書館”挪至學校的現址,校名未改,以“英明”二字命名的(由賴小姐以“英明基金會”及個人名義捐資興建)一棟二棟教學樓巍峨聳立,“英明圖書館”尚存,用“英明基金”購置的書籍墨香依舊。2020年春,學校借圖書館一角設置了“賴云英紀念閣”,把賴小姐的生平事跡及其獲得的各種榮譽陳列于此,告之于全校師生及后來者。漢筠兄此文必定是華僑中學學子們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校本教材,也是華僑中學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政治課講話行動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我們相信有林漢筠此文的傳頌,鳳崗的下一代學子一定能“吃水不忘掘井人”,一定會對廣大愛國華僑、香港同胞的善心義舉感恩戴德、傳承至后。當下,一大批從華僑中學畢業的學子,在各行各業正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的主將,在大灣區蓬勃發展中一顯身手。誠然,也少不了依然棲身于金鳳路的人,續寫著金鳳路新的傳奇。
《嶺南讀碑記》成書之際,林漢筠正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參加東莞市三鎮聯合援助工作,代表東莞人民送去文化事業的溫暖,助力當地文聯工作的發展?!昂墒ナ┒?,無遠弗屆”(語自廻龍庵觀世音菩薩座前碑的碑文),或許,這也正是年已半百,依然仁心不減的他遠行黔貴高原的個人初衷吧。愿林漢筠此行除卻送去文化援助之外,也能“淘”到更多更可貴的財富。
作者秦全忠系東莞市華僑中學語文老師。
(《嶺南讀碑記》 林漢筠 著 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11)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