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風送卷潮來
——評《縱橫書卷遣華年——少年王國維》
作者:朱利芳
在潮城海寧誕生的王國維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在教育、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然,被梁啟超譽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對于這樣一位泰斗級的大師,揭秘他的成長史是一件極為有價值的事情。作者劉培良以其多年的學術積累,奉獻出近30萬字的作品《縱橫書卷遣華年——少年王國維》,把這位國學大師童年和少年的生活重塑成一部關于他的心靈和時代的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書”,將王國維先生的內心景觀以及由他所折射的消失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部填補王學研究空白領域之作
王國維出生在浙江海寧,自1877年底出生至1898年春離開,22年間基本上都在海寧鹽官度過,他生如夏花般光華燦爛的生命只在世間存活51年時光,前半生幾乎都在家鄉。童年、少年及青年前期這段時間對他的生命成長、學術奠基、職業發展影響至深至遠,卻是王學研究相對“冷門”的領域。后輩學者多在他以學問構筑的群山高峰間探尋徜徉,迷戀忘返,而劉培良先生卻探源問津,從他的人生起始階段開始,書寫這位國學大師的“斷代史”,從而為王國維整個思想體系及學術成就形成發展的起因和背景認知,提供了較為全面、深刻且確鑿的歷史依據,此書可謂是填補了王學研究的空白。
在一般人心目中,出生于書香家庭的王國維雖然不是錦衣玉食,卻也應是生活無憂,可以一心只讀圣賢書,無所掛礙專注于學問。但作者經過研究發現,先生從小的生活經歷簡直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翻版。一句話,他是吃過苦的。
王國維前半生的22年時光,可謂坎坷。
幼年喪母,青年科考失利,他并非生活在大觀園里,而是在時代風云里觀世變滄桑,在洪流汪洋里探知謀生艱難。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參與勞動,在茶漆店幫忙,當“討飯”式的收租人,打工做無聊的私塾老師,這些生動的場景完全顛覆了我以前對這位國學大師的認知,因此也極大地豐富了對靜安先生性格和思想成長的認識。特別是讀到王國維親手植桑、看蠶養蠶的那些事,更新了我對靜安先生寫出《蠶》這首長詩的背景認知:
“余家浙水濱,栽桑徑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蠶盈筐筐。蠕蠕食復息,蠢蠢眠又起。口腹雖累人,操作終自己。絲盡口卒屠,織就鴛鴦被。一朝毛羽成,委之如敞屣。喘喘索其偶,如馬遭鞭箠。呴濡祝其卵,怡然即泥滓。明年二三月,蠡蠡長孫子。茫茫千萬載,輾轉周復始。嗟汝竟何為?草草同生死。豈伊悅此生,抑由天所畀?畀者固不仁,悅者長已矣。勸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
王詩所寫的那些場景原來是他童年少年時的親歷,并非想象或聽說而已。正因生命體驗的刻骨銘心,才使得這位學者對人生的哲思更為深沉。當他通過詩歌對受生存意志驅使而盲目地生生息息的人生作出悲憫而無可奈何的詩意概括時,何嘗不是緣著對自己少年時光的回顧,作出了一個蒼涼的手勢。
傳記作家如果沒有注意到一個人所處時代的特殊性和歷史的全面性,那他筆下的人物一定是單薄的。同樣,細節對于傳記人物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王國維先生童年和少年在鹽官生活,成了破解一代國學大師成長史的關鍵密碼。閱讀本書,最強烈的感受是作者傳達的鄉土性和時代性,以及原生家庭對其個性形成的特殊影響,不少細節重現了歷史現場,令人感嘆再三。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對王國維一生思想體系及學術成就之形成發展起因和背景認知,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且真實詳盡的史實依據,并彌補了現有研究中對此時期內容不足的短板。
《少年王國維》一書的價值,還在于對靜安先生早期在海寧鹽官度過的歲月進行了全景式展示,講述王國維早年的人生故事、家庭故事的時候,將涉及到的近代中國政治與文化轉型,以一個古城一代人的視角呈現,隨時都在聯系王國維的成長,又隨時都在告訴大家那個年代的中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牽動一座城,又以一座古城詮釋一個人的根與魂。不僅王乃譽、王國維是地道的鹽官人,作者劉培良也是在鹽官誕生并成長。地域文化的同根同源,對國學文化的崇仰與鉆研,以及對于鹽官這座古城深切而醇厚的愛,大概就是他們之間能夠“靈犀相通”的基本點。書中出現了不少鹽官話,那些俗語土話里蘊藏的智慧,民情風俗背后潛在的文化,都是本書的“看點”。
在我們的理解里,一個成功的傳記作家絕不只是陳述事實而已,他經由選擇、安排那些“過去的事實”,加上評論、修辭、隱喻,常常重新創造或者說是喚醒傳記主角,或賦予一個人物新的時代意義。透過傳主個人的生命史及一些相關的事件,傳記作者所描述的,事實上是一個時代與一個社會。從宏觀與微觀的轉場,可以一窺個人、社群與記憶之間的關系,以及中國社會的部分特質及其變遷,映照出不同時代的人文生態。書中有王乃譽建造新屋(現存的王國維故居)的詳細描述,有古城過年的儀式、人情往來和民俗風情,有父親生病后兒子請醫生、拿方子買藥,去茶漆店幫忙的細節,更有王國維過年代父前往親戚家拜年,參與祭祀,以及后來娶媳婦場景等等,可謂是原生態的江南儒商人家的全景式素描畫卷。特別是書中寫到了王國維少年時與父親一起去收租的場景,準備外出的行李和米肉菜等生活所需,租小船沿水路往各地的租戶催討租金,有豐年順境,也有大年三十鎩羽而歸的無可奈何,豐富拓展了本書的歷史文化疆域,人生百態雜存,喜怒哀樂交織,本書折射出的時代風情,色彩濃郁,令人回味。
一部傅雷家書式的教育傳記
寫王國維這樣一個對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的學者的成長,絕非容易。年代漸遠,可供參閱資料缺乏,且靜安先生離鄉前的詩文已散佚殆盡。幸而近代隨著王國維之父親筆所書的《王乃譽日記》的出版,給研究王國維人格和思想形成提供了基礎文本。此書大量引用了日記中所寫到的人和事,推出了一位非常極不平凡的父親——王乃譽。
誠如作者所言,天下所有父親期待兒子成才的心思與過程總是相似或相仿。不由得令人想到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他與兒子的通信錄成為家庭教育的經典范本,其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栽培傅聰、傅敏,因材施教,培育孩子獨立思考,是中國家教的典范式人物。那些感人肺腑的教子名篇,充滿了哲理,更滿溢著父愛。
在閱讀本書時,我也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王乃譽的形象清晰,細節豐富堪回味。這位父親以身作則,熱愛學習,有很深的古典文學和金石書畫底蘊,他以身作則作表率,對王國維和王國華兩個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育,時刻教導他們追求做學問的融通,做人的通達。正如傅雷先生所言: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
當然,王乃譽的修養無法達到傅雷先生的高度,但卓越的父愛同樣令人感動。
書中詳細展述了乃譽公引領著兒子們成長,透過他展示出一個舊式知識分子如何破解“中年困境”的生動案例。中年人在家庭里承上啟下,負擔最重,柴米油鹽,有許多苦說不出,有許多難待破題。特別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方面,與懞懂時代或青春叛逆期的兒子相處,真是千古難題。
幸而有《王乃譽日記》,為作者保留了“過去”,更為讀者解釋了“現實”。一百余萬字的日記橫越近30年,有關王國維的記載,特別在兒子離開家鄉赴上海謀職前,至少有六七百處。本書以此視角切入,座標了一對近代中國難以替代的父子。在此書中,靜安先生還原成了乃譽公日記里的“靜兒”。父親有對兒子的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悉心教導,用心良苦。兒子有自己的世界和追求,思想的碰撞和交融,現實的困惑與挫折,在父子間來回搓磨,都說“癩痢頭兒子自家好”,那是對外,而家長的“內心戲”百轉千回,何嘗不是最精準的畫像師呢——“靜兒出門,吃虧有數端,貌寢無威儀,一也;寡言笑,少酬應,無趣時語,二也;書字不佳,三也;衣帽落拓,四也;作書信條,字句不講究,五也。”這是乃譽公在王國維將赴上海報館任職時在日記里所寫,字字讓人心疼心酸。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當我們閱讀此書時,若是被這些百年以前的文字所打動,那是因為我們基于人性深深的理解。
通讀全書,我們將從中得知王國維先生早熟早慧,憂郁沉默的性格由來,又是如何在海寧時光里奠定了一位國學大師忠誠耿介、樸實無華的學者底色。由于父親的高標準嚴要求與孩子聰慧勤奮刻苦努力,打下了高峰矗立國學成就的學術基礎。父子倆對時代有共同的關注,放眼環球思想解放,訂閱申報等時事報刊觀世界大勢,筑下愛國憂民的思想基礎,更為其今后的數次學術轉型埋下伏筆。
作者劉培良先生是一位在教育界耕耘幾十年的優秀教師,他對教育教學的專業和敏感,使得他對王乃譽和王國維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在寫作過程里噴涌的思想和精彩的評論不時融入在敘寫中,對教育的強化闡述使本書可稱是“教育傳記”,尤其值得初為人父人母者閱讀和反思。
作者朱利芳供職于海寧市發改局。
2023-4-10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