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當代藝術人類學
——從“1/2加1/2:周藝文個展”談什么是當代藝術
作者:周瑟瑟
周藝文先生是一位什么樣的藝術家?周藝文(1971-)創造了羽毛、櫻桃與綠馬等當代藝術符號,他以繪畫、童話、詩歌、雕塑、數字多媒介、機械互動、裝置藝術等多種藝術形態來確定他與世界的關系,表達他對人類精神困境的關切。
首先他是一個當代水墨觀念畫家,他的當代水墨畫包含了中國哲學思想,傳遞出他關于愛與永恒、戰爭與和平、自然與環保、女性與婚姻等等觀念。他有鮮明的藝術主張和人文立場,并且他將中國傳統水墨藝術進行了個人化的改造,使這一古老的藝術介入到個人生活、家庭、社群當中,甚至介入到了當代文明的多樣性存在之間。在藝術表達方式上,他重新連接起了林鳳眠、趙無極那一代藝術家的抽象藝術文脈,在抽象藝術之上呈現出屬于他的嶄新的當代藝術。
同時,周藝文先生是一位以架上繪畫為創作延伸的裝置藝術家、數字多媒介藝術家、雕塑藝術家、詩歌與音樂與光影融合的新潮藝術家。他的“和平廣場”架上繪畫與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架上繪畫、纖維與羽毛裝置、音樂與詩歌的綜合運用,給靈魂造成了強烈的震撼,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架上繪畫與裝置材料相結合的當代藝術作品。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周藝文先生對今天的世界地緣政治局勢動蕩的思考方式,值得當代藝術界重視。他的作品既溫暖又令人不安、既激越又沉靜,他的社會批判色彩與對戰爭中的兒童與母親的撫慰,達到了內在的高度統一,他的藝術給人傳遞不屈的力量!
“綠馬”架上繪畫與雕塑藝術組合,也是周藝文先生近三年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先他改變了水和墨的形態與走向,水和墨的肌理,細膩柔軟,而又雄壯遼闊,宇宙洪荒,巨大的人類的眼睛里一匹孤獨的綠馬。動物與人類,相互依存,靈魂相通,天老地荒,我們如何走出人類的精神困境?周藝文并不滿足于架上繪畫,而是將架上繪畫用裝置、數字多媒介、雕塑等形態重新創造出新的藝術。“綠馬”雕塑作品已經不是我們生活中的馬了,而是一匹通體碧綠的散發夢幻光澤的馬,它是人的化身,是靈魂的化身。人和動物如何相處?藝術家通過架上繪畫與立體雕塑,告訴了我們——人是動物的靈魂,動物是人的化身。
“保鮮期”架上繪畫與裝置藝術作品回到了日常經驗,在他的“櫻桃”架上繪畫的空間里,鮮艷的真實的櫻桃,被他堆到了一張床上,在整個“1/2加1/2:周藝文個展”期間,這些鮮艷的櫻桃將會經歷怎樣的變化?鮮活的生命在上海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里,經過空氣與時間的發酵,它們的結局一定是逐漸散發甜蜜的腐爛的氣息,最后與這張白色的床、床單、枕頭一起完成這個當代藝術作品。它給我們關于愛、兩性關系與日常家庭生活的思考,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又驚喜、無奈又無助、甜蜜又殘酷的作品。藝術家打破了架上繪畫的靜態,讓架上繪畫走向了日常生活,與人之間建立了緊密的關系。
在我看來,如果站在人類精神的角度,我們創作的是當代水墨藝術、數字多媒介藝術,還是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等等前衛藝術,都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藝術與人之間發生了什么關系?能不能讓人在藝術里看見自己的靈魂,這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談論藝術創作本質的時候,與藝術市場價格,甚至與當代藝術世界潮流沒有關系,這些最好先回避,繞開它走自己的路。我相信,真正的藝術只與人類真實個體、人類的精神處境息息相關。當代藝術必須有人類的生命體驗,必須有愛,必須獨立與特殊。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談“當代藝術人類學”的原因。我所提出的是一種能夠在當代藝術里看見人類靈魂的藝術,它與人類的歷史與現實、情感與思想、日常經驗與社會批判緊密相連。我認為“當代藝術人類學”不只是關注少數民族、原居民、方言土語、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的藝術,而是關注全球化與全人類的情感和問題的藝術。
周藝文先生是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他來自中國,來自南洞庭湖與汨羅江流域,他是一個流淌著楚文明血液的人。他的愛、和平與環保主題創作,有一個文明的源頭,就是影響他的母語文明。語言是當代藝術的重要元素,濤天巨浪與平靜下來的水、鮮艷的荷花與枯敗的荷梗、蓬勃的植物、甜蜜的櫻桃與辣椒、成群結隊的鴿子與翻飛的白色羽毛……這些都來自于他的故鄉。他的當代藝術作品里有他逝去的母親的聲音——愛每一個人,愛你生活的每一刻,愛這個世界。
所以我認為,“1/2加1/2:周藝文個展”展示了“當代藝術人類學”的深刻內涵。周藝文先生是一個懂得愛的當代藝術家。他對人類的愛貫穿于他的藝術的始終,并且成為他向公眾提供的最有價值的情感信息。
什么是當代藝術?這就是我要強調的誠實的當代藝術。
2023年8月8日于上海寶龍美術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