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音容,或時光見證
——淺析高揚詩作《巍山隨想》
作者:史映紅
大約十年前,我也去過巍山古鎮,這么多年過去了,內心的震撼依然留存于心:古鎮以拱辰樓為中心,呈“井”字結構鋪排建造,共25條街道,18條巷道,古老的明代建筑風格,徜徉期間,讓人恍若隔世。
巍山古鎮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讓人應接不暇;有圣音威嚴、古樸莊重的玄云寺、圓覺寺、云隱寺等;而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拱辰樓,南面高懸“魁雄六詔”,北面高掛“萬里瞻天”的巨匾,樓高達23.5米,由于以城墻為基座,顯得更加氣勢恢弘,雄偉壯觀;下舌城墻高近10米,樓架由28根巨柱支撐,登上高樓,放眼遠眺,古道悠長、延伸,古屋層層疊疊、儼然肅穆,連綿不斷,甚為宏闊。
巍山世居著漢、彝、回、白、苗、傈僳族等眾多民族,民俗各異,民風質樸,風情濃郁,如果你有幸趕上彝族的火把節,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盡情狂歡,舞姿粗獷豪邁,動作熱烈奔放,場面勁霸暴裂,讓每一位參與者盡享視覺聽覺之盛宴。
我們一起跟著詩人高揚的描述,近距離感受巍山古鎮之音容,古道之悠長,古建之獨特,“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街巷/篤篤的腳步聲/把沉睡的時空敲響/南詔國敞開歷史的大門”;“篤篤的腳步聲”是歲月的回聲,是歷史的交響,它通向明清,通向宋元,通向隋唐,通向遠古。神秘的南詔國,它燦爛悠久的文化,獨領風騷的建筑,深邃厚重的歷史,濃郁奇特的風俗,此刻都揭開了厚重的帷幕,“敞開歷史的大門”,迎接你,迎接他,迎接我,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
“依稀可見的矮墻/刻錄遙遠的故事”,這“遙遠的故事”是什么?是廝殺震天、蕩氣回腸的戰爭?是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談判?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局勢?無論是“依稀可見的矮墻”,還是“散落道旁”的“殘磚碎瓦”,或者眾多的“磚紋瓦印”里,我們或多或少能懂得中華民族為何在5000年漫長歲月里生生不息,我們能理解中華民族在經歷無數次入侵踐踏、蹂躪壓榨之后,又一次次涅槃重生;是的,列強的窮兇極惡,倭寇的堅船利炮,各種災難的轟然降臨,都無法遏止這個偉大民族向前向上的步伐;華夏兒女隱忍高潔的性格,不屈不撓的斗志,愈挫愈勇的民族氣質可謂獨一無二,氣吞山河。
高峰聳云的“玉龍雪山”,微波蕩漾的“滇池”,連綿起伏的蒼山,萬獅奔騰的“紅河、怒江”,組成“各民族共有的家園”,肩并肩前行,眾志成城,“攜手奮斗”,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井字拱樓、古鎮、巍峨的塔樓、古道四通八達、昔日輝煌”這些詞句,是撥響深邃歷史的琴弦,是彈奏出云貴高原靈魂的樂章,是見證大西南各民族兄弟攜手共進、從歲月深處鏗鏘而來的眼神,是重溫祖先悲喜苦樂、重現先輩不屈不撓永遠昂揚的民族之魂。
“商業發達/農耕興旺/彝族洞經/白族三道茶”,但凡有名的歷史文化名鎮,肯定既是一個地區的交通樞紐,又是商貿交流中心,還是文化名流和文人墨客匯聚之地;當你走在這里,似乎能聞到明朝的酒香,聽到明代商家的討價還價,而那輪皎潔的月亮,恍若在看著你,也看著運籌帷幄的朱元璋。巍山民間的“洞經音樂”更是聞名遐邇;“白族的三道茶”色香味俱全,味道麻辣甜香,回味無窮,香逸四方。
高揚的詩作看似屬于簡單的書寫,簡明扼要,暢曉通透,但是反復細讀,慢慢品味就會發現,字里行間時常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深沉的哲理,和讓人豁然開朗的啟迪;這些文字不云遮霧罩、浮云蔽日,不拐彎抹角、佶屈聱牙。
記得瑞典詩人哈瑞?馬丁松曾言:“通過自然,通過自身的自然化,可以達到人類普遍之愛,即寧靜、平和、自由、開放。人不會疲于奔命,不會精疲力竭”;是這樣的,高揚的詩能把“自然”與環境和內心融合在一起,用暢曉的詩行鋪排,傳遞出“寧靜、平和、自由、開放”的生存之理念,生活之導向,我們真誠感謝他。
巍山隨想
作者:高揚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街巷
篤篤的腳步聲
把沉睡的時空敲響
南詔國敞開歷史的大門
為我展現厚重畫廊
依稀可見的矮墻
刻錄遙遠的故事
紅河源頭
哀牢山旁
洱海浪淘
蒼山雪洗
六詔只留南詔王
殘磚碎瓦散落道旁
磚紋瓦印
展示南詔遼闊域疆
玉龍雪山呼應滇池
紅河遙望怒江
這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園
攜手奮斗
鞏固西南邊防
井字拱樓屹立古鎮中央
巍峨的塔樓顯示著
昔日輝煌
古道四通八達
穿梭著南來北往的馬幫
商業發達
農耕興旺
彝族洞經
白族三道茶
彰顯祖先的驕傲
作者簡介:
高揚:西藏詩人,有諸多作品散見于文學刊物和各種文學平臺。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