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
——也談刀郎新歌《羅剎海市》
作者:王維正
刀郎先生的諷刺新歌《羅剎海市》橫空出世,轟動全國,震動五洲,必然有其重要的原因。
《羅剎海市》可謂之音樂小品,是一種輕喜劇,用笑聲把丑惡暴露給人看,以一種批判的力量,給世人以醒世的"吶喊"。它的藝術價置和社會價值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研究與贊賞。
第一,古為今用,內容上具有開拓性。
《羅剎海市》出自刀郎新歌專輯《山歌寥哉》。"寥哉"者,"聊齋"諧音也。以題明旨,可見刀郎意欲做一件如同蒲公撰《聊齋》那樣驚世駭俗的大事情。輯中的11首歌曲,唱的都是《聊齋》的故事。用音樂形式翻唱古代文言小說,批判現實社會,開辟了一條古為今用的新路,開拓了歌壇的新天地,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是一個大手段的創新。
創新永遠是藝術的靈魂,但沒有勇氣絕不會有創新。
當搖滾樂搖滾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當流行樂越唱越無記憶的時候,當紅歌成為人民深情懷念的時候,當成千上萬的歌迷失卻了自我,只為某位歌星舍生忘死的時候,事實上就是音樂界的沒落之日,也就是渴望新曙光出現的時候。
終于,《羅剎海市》來了,來得如同迅雷一樣猛烈,立時產生了空前的轟動。何以呢?"新”!因為新,滿足了大眾的音樂渴望;因為新,開創了音樂格局的新天地;因為新,產生了對音樂藝術的推動作用。
可以肯定,刀郎先生沉默十年,是在音樂王國里尋求開創,艱難跋涉。他要用歌唱的形式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一首歌能觸動一個社會,顯然不可能因為個人恩怨,而是因為它的大眾化與典型性,尤其是開創性。
第二,鞭辟入里,思想上具有批判性。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矛頭直指封建統治下的社會黑暗。同樣,刀郎的《羅剎海市》也是一曲批判現實主義的諷刺新歌,矛頭直指現實中的腐敗現象,表達了醒世警世救世的愿望。
開頭講過,刀郎的《羅剎海市》是一部音樂小品,揭露與批判是其本真,但它比春晚上的娛樂小品要深刻得多。它概括批判的是整個社會的腐敗現象。羅剎海市是一處虛構的海島,二萬六千里不是實數,夸張極其遙遠。“羅剎海市”類同海市蜃樓,是虛幻的,但又是實體的光學折射,可以窺見其背后的實體影像。因此,這支歌的揭露、諷刺與批判也就有了現實的針對性。在那個"羅剎海市”的社會里,以丑為美,黑白顛倒,人性變態,丟失自我,靈魂骯臟,虛假亂真,表里兩面,口是心非,黑暗無處不在。
無獨有偶,現今的腐敗黑手也是無孔不入,諸如官商勾結,警黑搭伙;專家漢奸,人面間諜;巧取豪奪,兩極分化;毒教材轉基因,醫療貪腐;核酸造假,偷稅漏稅;等等現象,一言難盡。凡在"羅剎海市"中有的,我們所處的現實中都能夠對號入座。在腐敗的權力領域內,官僚主義、裝腔作態的"公公"有之,形式主義"未言先轉腚"的投機主義者有之,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招搖撞騙的馬戶和又鳥一類的政客有之,公權亂用的"驢臥蛋"牝雞司晨"者有之,半掩門裱真情、權色交易的"勾蘭客"更更有之……試想,一個美丑顛倒、真假混淆、善惡不分的黑暗世界,什么的骯臟不會產生?什么樣的罪惡沒有發生?
故事中有一個正義的化身,就是那個來自華夏的豐姿美少年馬驥。他發現了大羅剎國的黑暗,表達了憤怒與批判,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的表達。
刀郎是個敢講真話關注社會的藝術家。有一種評議把這首歌說成是刀郎的復仇之作,這是將音樂藝術庸俗化的理解。
再試想,如果刀郎想報復個人恩怨,何必要等到十年?如果僅是同行的過節,又怎么可能引起全國人民的共鳴與共震?
所以說,這首歌在內容上具有的批判性和針對性,在思想上具有的深刻性與人民性,以及沖擊腐敗勢力的空前性,是這首歌的本質特征,它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也是獨辟蹊徑的。
需要強調的是,這首歌的批判只針對某些領域的普遍現象,也是黨中央重點整治的危及黨和國家命運和圓夢復興偉大目標的毒瘤,而非對整個時代與制度的批判,這是與小說《聊齋》在思想原則上的界別。
第三,手法巧妙,效果上具有趣味性。
《羅剎海市》的旋律是優美的,體現了山歌悠揚純樸通俗的敘事特色。它在輕松地敘說一個遙遠的社會,它在深沉地批判一個現實的世界。笑中也有淚,樂中也有悲。
它是一曲輕喜劇,幽默而充滿趣味,是苦趣,不是樂趣。
趣味來自幽默,幽默產生風趣,風趣具有諷刺的功能。把一首歌唱成一個生動的故事,唱出一個疾病的世態,產生了強大的藝術力量,離不開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
第一,這首歌,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暗喻、借喻、借代、夸張、對比、拆字、諧音、雙關、描摹、象征等十多種藝術手法,把人物刻畫得唯妙唯肖,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把主題揭示得入木三分,緊緊地吸引著聽眾,去理解,去考證,去思考,社會效果是顯然的。
第二,在表達方法上運用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傳統的歌詞創作絕對沒有這么豐富,因為傳統的歌曲大都是抒情的詩歌。而《羅剎海市》恰恰是突破了傳統,演唱了一個故事,刻畫了幾種人物,批判了腐敗的社會,沒有多種表達方法的集體力量,就不可能實現創作的意圖。作者這樣寫了,當然就火了。
從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年代,再到改開復興的最新時期,千萬支經典歌曲,給世代中華兒女以理想信仰的教誨,革命情感的培養、優秀品質的陶冶,成為黨和人民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內容上與形式上的重大突破,刀郎先生的《山歌廖哉》是第一次的“始作俑者”,因此它的貢獻是非常可貴的,將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它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史詩式的歌唱。也不是普通的敘事歌曲,而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