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峰老師組詩《孝悌傳家》賞析
一一許峰詩歌研究
作者:鄒中海
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崇的是“正統”之義。據有關資料顯示,“正”是“正天下之不正”,“統”是“合天下之不一”。作為集儒家傳統文化、兼濟禪、道文化的大成者,許峰老師的精神內核既有“大一統”的觀念,又有慈悲之心、自然為母和忠孝兩全的思想。在以往的評論中,也粗淺地談及了多個方面的話題,但都是淺淺的、蜻蜓點水般的敘述。作為一項詩歌研究,本就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推進的。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詩人的思想動態,以期接近詩人的創作意圖、寫作背景或其中的教化意義,我們將不斷推陳出新,以點帶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展現文明古國的新氣象。本期就“孝悌傳家”這一核心思想展開詩歌評論,希望與各位方家交流探討:
一、懷念父親
襤衣粗食一生艱,
瀝血育后奉薄田。
春秋易逝雛亦老,
歲月不改是思念!
二、祝福母親
幼孤籬下淚無邊,
暑去寒來有誰憐。
如今鶴發童心在,
徜徉山水期百年。
三、紀念父親
慈父獨自天堂走,
今生淚枯難牽手。
夜雨凄凄吹不回,
來世塵緣再聚首。
四、祭祖隨感
山墳背后多蒼涼,
嫡傳不過一爐香。
勸君生前多孝道,
勝過祭祀磕頭忙。
這組詩一共四首,在許詩中動則十數首的組詩里,算是超級“短篇小說”。但詩中的情、景都非常震撼,很能產生共情共振。這組詩有兩首是寫父親的,一首寫母親,一首是寫祖先的。在這組詩里,詩人沒有過多地描寫自己的哀傷,而是通過客觀陳述,寫了父母的艱辛與不易以及對祖墳蒼涼的感慨,含而不露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并由此產生出感懷傷世的氣氛。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以及時代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是歷史的必然,是每一個人都繞不開的路程。有些事,本就是相依相偎,比如生死相依、苦難與富貴共存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在當代,隨著絕大多數人走進城市,有些地方,包括祖墳也多了幾許蒼涼,這也是時代發展必有的陣痛。身為詩人的許峰老師,感悟要深沉細膩得多。在他用筆描繪的這組詩里,讀起來很是揪心,有淚但又無法改變,這就是現實。詩人用藝術化的筆調,記錄和抒發了心中的情感,不露聲色地描繪了其中的一些細節,更能勾起心中的哀思與念想,詩人的傷心之情躍然紙上,這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二
許峰老師的感懷詩的抒寫風格,和他的諷刺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筆法。在我們的研究學習中,很難定義他是屬于浪漫主義詩人還是現實主義詩人。詩人廣博的知識,多棱視角的筆法,正是體現了詩人多才多藝的書寫風格。他的詩集諸家之長,自成一體。有讀者朋友用“融現實與浪漫于一體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來歸納,我認為是非常恰當的。他詩歌的維度,是多層次的,完全符合朱光潛先生的美學觀點。朱光潛先生在談藝術的美一文中指出:“如果太陰柔,不妨學陽剛,反之亦如是!“事實上,能成為大詩人者,大都是多種體裁的集合體。比如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卻也寫了豪放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鈞之筆。近代詩人郭小川,民歌體、樓梯體、抒情體等隨意而為。許峰老師的詩觀是“崇古但不固古”,就已說明了他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詩情是內核,筆法卻氣象萬千。有平和、有辛辣,有直抒胸臆,有含蓄多情。比如下面兩首詩,與上文中的筆法,即見鮮明的反襯特色,放到一起對比,更能看出許峰老師的知識層次。也是我作的點評,請看:
清晨花園散步偶感
(其一)
老幼婦孺自尋樂,
漫步輕搖覓新歌。
祈禱華夏天常眷,
莫讓炎黃淚長河!
——2023年初秋于惠州
(其二)
“一樹好花養眼神,
一堆垃圾招蚊蠅。
世間萬物皆有品,
香臭不鳴在人心。
一一2023年3月3日清晨于惠州”
這兩首詩的筆力文風如同一轍,一如既往的老辣,詩人用諷刺辛辣的語言,如漫畫般,直抒胸臆地對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批判和揭露,諷刺味道非常濃,是一幅當代社會中小丑們的現形圖。這兩首詩揭露了社會上的兩種不同現象:一種是麻木不仁,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一種是好壞不分,甚至以丑為美。全詩體現出詩人的浩然正氣和憂患意識。
詩人是有擔當的,他崇高的信仰和使命使他的詩情激情澎湃,他的眼里容不了沙子,但他的胸懷卻能容天下眾生。他常為時代呼喊,這是一個真文人真士子最寶貴的純真。
這兩首詩的意境非常高遠,揭露的是一種“躺平”和麻木不仁、好壞不分的思想,讓人不由地想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或“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那種大家國意識或“今天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價值觀。
詩人以“偶感”入題,看似隨意,其實秉承了李商隱的創作風格,又發揚了自己組詩的特長。李商隱一遇到有大詩出現,他不是先選題,還是直接就用《無題》來抒寫。這首詩爆發的節點,也有雪萊散步途中遇暴雨時創作《西風頌》而產生的靈感相似。所以這首詩的內核深邃,既有情,又有景,有社會現實的憂思,更有使命的呼喊,是古體詩中的佳作。
三
這組《孝悌傳家》,應該看成是新中囯成立以來的第一組把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正式以詩的形式、由民間走向正規出版、公開傳播的好作品。這組詩見許峰老師主題詩集《四季如歌》第136頁一138頁。在每一首詩的下面,都有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鄧三君老師的點評。可謂惺惺相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鄧三君老師與詩人是同時代的人,相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更能接近詩人的詩歌內核,也更為生動真實地作出點評。比如他在第一首《懷念父親》[微言微語]的點評中開宗明義地寫道:
“我等年歲之人的上輩,都經歷了中國長期的國困民窮的非常時期。當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國民才真正當家做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到現在偉大的民族復興,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每當想到父輩們的勞苦,在好日子來到之時卻撒手人寰,讓我們晚輩徒生“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憾。拜讀此詩,聯想父輩,暗自悲傷,唏噓不已。”
盡管從古至今,回憶父親的詩文不少。但許峰老師的這首以父親為主題的七言古詩《懷念父親》,仍深深地打動了無數讀者。筆者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但還是有印象,補丁衣服、薯米飯是當時生活的日常,并常有逃荒(俗稱討米)的外地人路過。可想而知,許峰老師和鄧三君老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生人,恰恰經歷了全民過苦日子的時代,作為他們的父輩,要養活一家人,其處境是非常艱難的。許峰老師曾告訴我,他幾歲時就跟著父親做農活。這放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即使在外工作幾十年,做農活依然是一把好手。拋開苦難磨練意志的觀點,說明那個時代的生活水平與今天來比是天壤之別。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從這首詩里,我們感慨父輩的辛苦勞作之時,更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懷念父親》這首詩,意蘊之深,含義之廣,在同類作品中都是不多見的。這首詩的起點非常高,詩人通過對父親一些細節的描繪,其實抒寫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塑造了整個時代普遍而堅毅的父親形象,所以詩非常能引起共情。“襤衣粗食一生艱,瀝血育后奉薄田。春秋易逝雛亦老,歲月不改是思念!”這首詩的前兩句,講的是父親一生的艱辛與勞作,嘔心瀝血培養后代就靠幾畝薄田。而他自己,都是粗茶淡飯和補丁衣服伴隨一生,“襤衣”是形容衣服非常破爛。讀來令人無限動容。后兩句抒發的是詩人的情感,感慨著時光的流逝,而如今詩人已達花甲之年,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如同往常一樣仍清晰可見。
這首詩以小見大,把“家”與時代背景進行了有機融合。詩人沒有發揮時代宏大論調,還是找到一個點,還原了一個時代的背景。詩人的父親形象,亦是上世紀華夏兒女絕大多數的父親形象。有很多學者看到了這首詩后對我說:“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我也想起了我的父親!”由此可見,這首詩讓多少人感同身受,產生共鳴,也可看出,詩的感染力有多強!
我們可以自豪的是,在詩人父輩的那個時代,面對生活的困境、窘迫、命運的坎坷、現實處境的艱難,這些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的父親們,沒有退縮,被困難所嚇倒,還是憑借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自力更生的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詩人以微觀的視角,平實樸素、內蘊深厚的筆調,再現了“父親是山”的偉大擔當,塑造了父輩們孝忠信義、自強不息、永不放棄、堅毅前行的信念和生存智慧。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代,基本沒有經歷過上代父輩們所經歷過的苦難,很多優良的傳統比如艱苦奮斗、堅毅前行、勤儉持家等都已日行漸遠。這些傳統的丟失,致使有些人一遇到小磨難小挫折就“躺平”,甚至走極端,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對社會、對家庭發展都是不利的。學習此詩,要明白擔當的含義,祖輩們父輩們在那種條件下,勇于開拓,負重前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家庭才如此興旺發達。這首詩以親情為題旨,展現的卻是一種時代精神和倫理情感的價值觀,具有社會和文學藝術的雙重屬性,是世俗與儒雅的高度發展。
四
多維視角的透視,是這組詩與其它同類作品的區別。作品通過父親的艱苦和勤勞,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棱角。作品以“親歷式”和“見證式”的現實為基礎,凸顯出“非虛構”式的真實品質。詩人是真實的時代記錄者,又區別于史志類題材的固化刻板的印象,所以更能深入人心而廣泛傳播。就好比杜甫的《北征》,也是詩人的親歷過程:“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整首詩以敘述詩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親身經歷為主,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看法和憂慮,是一篇極富現實主義精神的偉大作品。許峰老師的詩以回憶為切入點,卻同樣是以詩人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真實抒寫,所以詩的品質也上升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度,是和杜詩一樣的現實主義佳作。
在第三首《紀念父親》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作是詩人情感的延續。詩人先是懷念父親的一生勞苦,再以此來對父親進行追憶:“慈父獨自天堂走,今生淚枯難牽手。”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沉重的情感。假如翻譯過來就是:慈祥的父親獨自一人向天堂走去,作為兒子,眼淚哭干了,也無法拉住父親的手!此時此刻,詩人的情感都化作了眼淚,有心碎的聲音。后兩句“夜雨凄凄喚不回,來世塵緣再聚首。””夜雨”這個意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也是寫給至親至愛的。許峰老師后兩句用“夜雨”開頭,“夜雨”或者在這里是實象,也理解為虛象。但抒發的都是一種沒有歸期的前奏,渲染了悲傷的氛圍。“來世塵緣再聚首”,就是說來生再做父子。一世情緣,情緣未了!
五
《孝悌傳家》,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感懷傷世。而是要把這種優良傳統傳承下去,當作“傳家寶”,并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涉及到孝與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大概有三:一是床前盡孝,父母健在時,要保障父母的生活起居,滿足基本的物質條件,并盡可能多地陪伴。古語云,“父母在,不遠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不遠游已經很難做到,所以平時多以問候為主;二是追憶,比如父母去世后網上祭奠、清明掃墓等;三是傳承父母的一些優良傳統,當做傳家寶,代代相傳。這也是對父輩們最好的回憶。孝悌傳家,上行下效,是家族和諧、興旺發達的源頭與保證。有條件的,還可進行廣泛傳播,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當然此舉非德才兼備者不能為。父愿子成龍,這是父輩們的心愿,兒女們上進,也是對父輩們的一種孝道,盡孝出于禮但不拘于禮,一句話,讓父母開心,就是最好的孝道。許詩中的孝悌,包括了兩個維度,即“孝道”和“悌德”。其中“孝道”,又含有“順”的意思。意即對父母的孝,還表現在順從方面;悌是悌德。孝道與悌德往往相提并論,被認為是一個人的重要德行。關于孝道的重要性,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能認同,在中國人看來,愛、敬自己的父母,是天性;悌則是為一個人的德行,是輔佐這個天性的重要保障,沒有德,則很難保證孝。
說到悌德,筆者不得不延伸說兩句:百行德為首,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不夥,而恥智之不博。許峰老師是當代著名的軍旅作家、愛國主義詩人。他德高望重,智力超群,淡泊名利,重情重義且進退有度;為官為民,清廉正直,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他把傳統的中華文化,牢牢把握,成為集儒釋道于一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悌德”中的代表人物。
下面這首詩是寫母親的,題目是《祝福母親》:
幼孤籬下淚無邊,暑去寒來有誰憐?
如今鶴發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
這首詩起筆端莊,落筆大氣。首句也說明了母親的艱苦,從某種意義上講,母親的苦更勝于父親。“幼孤”意味著母親從小是個孤兒,這份苦楚,放到今天來說都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生有三不幸,“少年喪父”為人生第一不幸,詩人的母親是失雙親,可謂命運多舛。原因詩人沒有明說,反而增加了詩的想象空間,更令人揪心。不過好在如鄧三君老師所評論的一樣,老來得福,由不幸到大幸,因為家風正,所以“寒門出貴子”,使這個普通農家苦盡甘來,也算是一個時代一個家庭的苦難結束。在詩人這本《四季如歌》的主題詩集100首詩中,寫母親的詩就超過三首,說明了母親在詩人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祭祖隨感》是本組詩的押軸詩。前一句寫了祖墳的實景,“山墳背后多蒼涼”,第二句即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嫡傳不過一爐香。”重點在第三四句:
“勸君生前多孝道,勝過祭祀磕頭忙!”講明了孝道的重點和本質。體現出詩人的君子情懷和牢牢把握“孝悌傳家”的主線,讀后頗受教益。總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孝悌傳家不光在古代是我們民族繁衍生息、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更是在各種思潮泛起的現當代,我們的傳統美德不能丟失的推廣,這就是我們今天推出許峰老師《孝悌傳家》這組詩的全部意義。
作者簡介:鄒中海,詩人、文評人。散文代表作《鞋墊的記憶》《詩詞里的中秋月》先后選進教輔;寫許峰老師詩歌的系列評論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定為理論研究;詩歌代表作《致敬鐘南山》被全國關工委推薦,央視于2020年5月8日首播,同年6月28日重播。
附:詩人簡介:許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蘄春縣檀林鎮界嶺村一個農民家庭,1974年高中畢業后當過小學民辦教師、大隊團支書、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12月入伍到蘭州軍區,歷任戰士、連隊文書、團宣傳股戰士報道員、營部書記,師、軍、軍區司令部新聞干事,其間在解放軍報社學習,當見習編輯一年,隨軍赴云南老山前線輪戰半年,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首屆畢業學員。1988年年底,調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宣傳處任新聞干事。1993年轉業,歷任廣東省惠州市委組織部科員、副科長、科長,市委督查辦主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督查辦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兼督查辦主任。在部隊18年從事新聞工作15年,自己獨作和與人合作發表新聞、言論、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獲得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有關新聞媒體優秀作品獎。許峰的事跡曾以“我就是我”為題,被編入《軍旅新聞方陣——全軍優秀新聞干部風采錄》一書,結集出版了《武都路133號》(報告文學集)、《留在綠色軍營的記憶》(通訊集)《許峰獲獎新聞作品選》《詠物悟道100首》(詩集)《中國百座名山題詠》l詩集)《四季如歌》(組詩集)《許峰詩論》七本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