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低處的詩行

低處的詩行

——淺析徐必常詩集《風吹草低》

 

作者:史映紅

 

為什么寫作?這個問題在我創作生涯中一直在腦際閃現,前段時間,接連為舒成坤、王發賓、黨益民三位長期奮戰在西藏、新疆的軍旅詩人寫了拙評,三萬字寫下來,雖然身心疲憊,但看到文學平臺和公眾號上很多人發自肺腑的好評,有一種有感而發和情感釋放后的舒暢與釋然,他們在高聳邊陲用胸膛行走,用心行走,守疆戍邊三四十年,嚴酷的自然環境,強烈的使命意識,讓這一群人、一個團體長年與死神為伍,與鮮血為伴,在如此環境下形成的文字,閱讀者怎能無動于衷?

于是我告誡自己,你要熱愛你的勞動和文字,不要把文字當作巴結權貴、獻媚高層、撈取好處的工具,只要是真善美和有溫度的文字,即便文字主人是打工族、農民和小商小販,都要認真閱讀,全力品析,讓文字承載你的良知。

我固執地認為,一個好的寫作者,必定是一位善良仁慈、富有感情和同情心的人,他要為生活和眾生、弱小與無奈、痛苦與傷感流淚。我見過這樣的寫作者,那就是我魯院同學徐必常;印象深刻的有兩次,在魯院課余時間,同學們都喜歡相互串門,必常房間我去的最多,一次約晚上十點鐘,進去后他剛與嫂子通了電話,我看他雙眼通紅,本來就紅的鼻尖更紅了,顯然剛哭過,我問咋了,他說“家里房院要拆遷,賠償金太低,低的離譜,咱又阻止不了強拆,你嫂子想不通,我能有啥辦法”?

還有一次,魯院畢業,來自全國各地50位同學都忙于托運行李、收拾書籍物品,相互匆促告別,魯院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彌漫著別離傷感的氛圍;必常離開時,天色已近黃昏,我與班長侯健飛等幾名同學送行,走在魯院并不寬闊的院子里,班長說:“這一別,不知啥時候相逢,我想盡可能晚點離開,盡量為每一位同學送送行”,必常頓時淚雨滂沱,被浸濕的紙巾邊走邊丟在垃圾箱里。

此刻,在我案頭放著他六本書,隨便翻開任何一頁,文字都是真摯坦誠的,比如《樸素的吟唱》里《后記:寫寫生我養我的貴州》:“這是生我養我的貴州,多災多難的貴州”“我經常看見和聽見一些人把這些地名瓜分掉,我先是看到油光腦滑的政客,他們在瓜分他們的勢力范圍;再就是看見一群群大腹便便的商人,他們在瓜分為數不多的財富;還有那些地痞流氓,他們也在瓜分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小區……而最讓我躲都躲不開的是,我身邊那些像牲口一樣活著的那些人,他們像我們這里生長的棕樹,長出一身衣服就等著別人來剝”;比如《畢茲卡長歌》里《端午的眼淚——致屈原》:“又一滴淚落在我心上/我用舌尖舐了舐悲傷,是淚和血絞在一起的味道/從公元前278年數起/這已經是第2287年了/這翻江倒海的河流,泥沙俱下/就在此時,我又看到了你的錚錚鐵骨……”;比如《百年詩篇》的《前言》:“……記錄下出生在貴州的革命先烈灑在祖國大地的每一滴鮮血,記錄下他們為了新的明天奮斗在祖國大地的每一滴汗水。我想這部作品不僅僅是記錄歷史,更是要贊揚貴州100年的奮進史”。

詩集《風吹草低》收到近三年了,一直斷斷續續地讀,這部約280首詩、260頁的集子,我用紅藍筆作的標記竟有數千處。終于要寫讀后感,我不能保證別人喜歡這些文字,但我保證它是發自內心的。下面從三方面淺析《風吹草低》。

 

低處的奔波

 

早在十年前,我就在必常詩集《樸素的吟唱》里讀過一首詩,至今記憶猶新:“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走就走好些/不然就要挨上幾鞭犁地的人得趕緊跟上/跑斷了腿也得跟上/日子在身后握著鞭子/日子抽人的時候/比人抽牛還狠”。《看一頭牛拉犁》;生活的艱辛艱難,日子的緊迫匆促,生存的重壓像緊箍咒一樣,有時連喘氣的功夫都沒有;這首詩把生活的艱辛表述得形象而逼真,是一首感悟人生和命運之作。必常17歲走出鄉關,求學于外地,從這一刻起,不管他情不情愿,就走向生活的大海,開始了辛勞忙碌的人生,他在礦山19年,低處的礦藏與石頭、汗水與淚水、眼神與呼吸、鋼釬與礦燈很多次走進詩行;因為這些作品來自現場和生活一線,文字冒著熱氣,沾著礦粉和泥土,故而極其直觀生動,比如《履歷》:“我的履歷和‘小’字有關/起初是小朋友/后來是小學生/再大一點變成小學徒/再后就是小職員/年歲一天天增長,但那個‘小'字/卻老不長大/我甚至喜歡上了它/我甚至成了它小小的影子/在小小的影子里/如遇狂風暴雨/我有小小的擔心/如遇風調雨順/我有小小的喜悅/我甚至有很多小小的愛/愛每一朵小花,每一棵小草/愛腳下小小的立錐之地/甚至愛立錐之地上小小的塵埃/我甚至還有小小的心眼/我用一滴水小小的溫柔/去咬定眼前小小的青山/雖然這不是我小小的全部,我愛的全部,履歷的全部/但這是我小小的心愿,小小的追求/泛在我心海里小小的綠波/和小小綠波上映襯出的/小小的瀲滟”;前10句用了10個“小”,“小朋友、小學生、小學徒、小職員”,能看到一個孩子漸漸長大的身影及各個階段的輪廓;后來成為大人,但“影子”還是“小小的”;俗語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挖洞”,何嘗不是,那些背靠巍巍青山的人,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們生命里沒有“小”,只有“大”,即便看著“小”,其實背景很大。

接著8句共12個“小”,“如遇狂風暴雨/我有小小的擔心”,我想起大雨前低空焦躁不安的燕子,是擔心屋檐下的巢可能被風雨掠走,擔心雨水傾盆中一家老小忍饑挨餓吧?還想起大雨前一列列如行軍戰士般的螞蟻,忙著搬家、轉移老弱病殘的家人,儲備活命的糧食。“我甚至有很多小小的愛/愛每一朵小花,每一棵小草”;是啊,在行色匆匆的人海里,在趾高氣揚的舉止中,在寶馬奔馳的風馳電掣中,在酒樓會所的交杯換盞中,在這些人眼里,小花小草算什么?橋下涵洞蜷縮在一起、凍得瑟瑟發抖的身軀算什么?手提蛇皮袋在垃圾箱東翻西找的殘疾人算什么?這幾句把詩人博愛胸襟和大愛情懷表露無遺。

結尾8句共16個“小”,詩人寫他的抱負和追求、向往和愿望,也寫知足常樂和隨遇而安;文字蘊含和透露出詩人的寫作玄機,他思悟人生又直面人生,他歷練生活又面對生活,他疑惑世事又正視世事,他回望歷史又敬畏永恒。記得法國文豪莫泊桑在《一生》里寫到:“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遭。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是的,累過苦過失望過脆弱過而又堅強過,這就是生活之路,人生之路,命運之路,雖然“咬著牙走了很長”,但還要繼續走。

再看《對一棵月季花的心疼》:“城里沒有我的一粒土/老婆硬是從花販的手里買來了一棵月季/這是她的良苦用心/想讓我們的生活/至少也有花點綴這棵月季長呵長呵/就和這小城的眾生一樣/再長也只有那么點空間/再長也不可能高過三尺它很盡力。每月都把幾朵花/頂在頭上/就像我們把完成好的工作/呈到領導的案前很多時候我獨自在想/月季呵,真屈了你/除了這獨自的想之外/我真的沒有別的辦法/讓一棵月季,放開它的手腳/盡情怒放”;第一節“城里沒有我的一粒土”,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感同身受,無數座高樓櫛比鱗次,無數條街道永遠車水馬龍,眾多喧囂匯成一條沸騰的河,不停沖擊著我們的耳膜,數不清的燈光光怪陸離、閃閃爍爍,映照出形形色色的舉止和五花八門的交易。這里是你的家,他的家,我的家,時代夾裹的滾滾洪流中,城市只是謀生的去處,已很難感到它是我們的家。

第二節從“月季”到“眾生”,即便“長呵長呵”,最終“不可能高過三尺”,這是宿命,奇跡當然有,但只是鳳毛麟角;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受苦受累受氣,最多混一口飯吃;一些鄙視的眼光得忍著,一些如雷的咆哮得忍著,一些猝不及防的打壓欺凌得忍著。品第三節就想起作家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里一句話:“我幾十年在饑寒、失誤、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長歷程中,苦苦追尋一種目標,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對我都至關重要。我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到人生的溫馨”。在當下如此功利的時代,背后沒有強大的權勢與經濟支撐,你只能謹小慎微、亦步亦趨地做人;只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地處事,把安身立命的飯碗看的比生命重要,把單位領導和頂頭上司的指手畫腳當作圣旨,即便是雞毛也要當令箭。

通過結尾閱讀,我想到了溫室大棚里的蔬菜,想到在課堂上呆若木雞“聽話”的好學生,想到一些單位靜如處子、動如烏龜羔羊般的員工。整首詩比喻恰當,平中見奇,小中見大,管中窺豹,拒絕粉飾,詩人忠實生活,卻又感悟生活與現實,詩行有一縷如哲似禪的意境,給讀者以啟迪。

再看《草》:“我知道活著的草為什么是涼的/因為它活著/它對生存的環境/沒有選擇的余地/它甚至連生命都沒有選擇的余地它只能認認真真地活好每一天/甚至于一分一秒/它沒有空間讓自己去想象/像人類那樣活得不著邊際而死去的草有足夠的熱/那是它用一生的涼/窖藏的一壇美酒/而這樣的美酒也只有牛馬才品出味來/牛馬一邊回嚼,一邊用舌尖舔嘴唇每當這時我想起工地上那些歪著頭/在自來水龍頭上喝水的民工/他們也能把滿管子自來水的涼/揮發成汗水,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讀第一節突然有個奇怪的想法,在浩如煙海的生物界,有些生命活的時候是涼的,如基本上所有植物;有些生物失去生命后才是涼的,如基本上所有動物;物競天擇,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鳥類有自己的天空,魚類有自己的海洋,樹木有自己的森林,草芥有自己的去處,而猛獸,往往四處游蕩,欺強凌弱,橫行天下,這個世界是多彩多姿的,看似無序,卻也井然。

“生如螻蟻,命如草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歌頌森林里的鳥鳴,空中自由的翅膀,歌頌搖曳的枝條,綻放的花朵,也歌頌兩眼一睜忙到天黑的螞蟻蜜蜂,卻討厭耀武揚威,欺男霸女,逞強耍橫的虎豹豺狼,甚至想提醒它們,“多行不義必自斃”,“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如果長期如此,陰溝里遲早翻船。

“而死去的草有足夠的熱”,讀到此,就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行》)的堅韌執拗來;想起“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的剛直不阿來;想起維吾爾族諺語“貼著地面的小草,大風也拔不起來”的柔中帶剛來。

“我想起工地上那些歪著頭/在自來水龍頭上喝水的民工”,很是感動,高入云端的無數樓房,四通八達的道路橋梁,一日千里的快,日新月異的變,高端舒適的各種便捷與享受遍及人們周圍,當你見怪不怪的時候,可否勻出時間想一想,這一切來自哪里?是誰的汗水淚水鑄就?是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億萬底層勞動者,他們是流汗的機器,是移動的力量,是填海的精衛,是饑渴的夸夫,是歷史巨輪的真正推動者,但的確不一定是記錄者。這首詩詩人把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巧妙地加以無縫對接,環環相扣,寫出卑微中的偉大,平凡里的崇高,普通里的不普通,表達出詩人慈悲仁愛和敬天憫人的高尚情懷。

 

低處的親人

 

作為一個文字閱讀和品析者,很多次讀到作家詩人想念親人的文字,我大多是喜歡的,因為這些文字是發自內心的,毫無矯飾造作,能品到真情大愛,能看到人間百態和親情永恒。必常天生情感豐富,極其看重親情友情,他的悲憫與博愛,投放于一棵草一棵樹一朵花,投放于螞蟻蜜蜂和無家可歸的小貓小狗。交往十多年,他的文字我基本都讀過,那種純粹和真摯,坦蕩與誠實當下并不多見;對親人的愛戀與思念,他很多次寫到,比如《媽媽》:“今夜我又一次想起媽媽/四十多歲的男人了,兒子已經高齊眼睛/但我還是想呵,媽媽/自從您狠心離開人世/我每次想您時,比您的狠心還狠/媽媽,我兒子在長大,但我卻老長不大/我無數次想起您的懷胞/想起蜜一般日子里的我/媽媽,其實我的心并不大/我只想有您,媽媽/媽媽,我現在才發覺/這四十多年來,我努力追求的幸福/疊加起來還比不上您的一聲喊/媽媽呵,我也是千遍萬遍地喊您/但我的聲音空洞,有骨無肉/不像您掏心挖肺那么親切/面對兒子的頑皮、無賴/媽媽,養兒才知父母恩/媽媽呵,但我的愛仍舊渺小/我想再一次回到您的懷抱/從頭來學愛的博大”;前6句,雨后春筍般長高的兒子,英姿颯爽的兒子,這是生命的接力,是血脈的賡續;一邊是兒子長大,一邊是“媽媽”遠去。“自從您狠心離開人世”,詩人的天就塌了,風來雨來苦來困難來得自己扛;餓了渴了累了委屈了得自己受,每每失落和欣悅,那個最愿意傾聽的人,最知冷知熱的人卻已離去,這是人世間最悲愴的分別,最悲痛的轉身。

接著7句,讓我想起“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唐·李白《豫章行》)的凄楚悲涼;想起“低徊愧人子,不敢談風塵”(清·蔣士銓《歲暮到家》)的愧疚自責;想起“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清·徐熙《勸孝歌》)的疼痛悔恨。“我無數次想起您的懷胞”,在遙遠的過去,生活雖然清苦,房院雖然破舊,但因為“媽媽”尚在,人生尚有歸途,家是溫暖的,炊煙是裊裊上升的,粗茶淡飯是熱乎的;一位慈祥和善,勤勉持家的“媽媽”形象在我們腦際閃現,必常是“媽媽”的緬懷者謳歌者,是“媽媽”的塑造者贊頌者。語言樸實無華,走筆如泣如訴,在不經意間就把讀者帶進他用文字精心構筑的情感世界,在這里,我們清晰地看到詩人高超的抒情技巧,感受到文字帶給我們親情力量的深厚與博大,讓我們不得不躬身自問,“媽媽”尚在時,我們懂得什么,做了多少?

結尾相信讀者與我一樣,心被真摯深沉的文字撞擊著,這些發自肺腑的詩呼喚著我們冷漠麻木的心,呼喚著我們在滾滾紅塵遺失的人與人之間本該擁有的真誠真摯真愛的心,而絕不是虛情假意和裝腔作勢。

數了一下,這首詩“媽媽”出現了10次,“您”出現9次,這么說來,必常的詩不是泛泛空洞的虛張聲勢、博人眼球,不是貧乏籠統的矯揉造作、簸土揚沙;而是像對著“媽媽”遺容徐徐傾訴,像跪在“媽媽”墳前緩緩訴說,場面感逼真,現場感清晰;思母之情、母子之愛、念母之切表達得淋漓盡致。

繼續看《在人群中尋找沒有血肉關系的兄弟》:“二狗成了達官,他一言九鼎/你們就改叫他二大爺/三蠻子成了貴人,他揮金如土/你們就圍著他叫老大/在我的故鄉,誰有權有勢/誰就能頂天立地,呼風喚雨鄉親們攀親,認友/鄉親們托情,解意/誰和誰是最好的兄弟/在多年前,誰和誰/共穿一條褲子/也是在多年前/多年前我們都是血肉兄弟/現在,血都淡于水了/人們談及的是禮尚往來/人們談及的是投資和回報/茫茫人海,故鄉/親人似乎都成了不親的人在人群中/我尋找那位沒有血肉關系的兄弟/他曾經有一副我這樣既窮又硬的骨頭/我找到了他,他躲在墻角,和我四目相碰/他的目光中盡是茫然和無奈/我的心里盡是五味雜陳”;非常喜歡這首詩,因為詩人勾勒出當下人與人之間的眾生相,像梵高筆下的向日葵,閃耀著讓人難忘的光澤;像羅丹精心雕塑的思想者,棱角分明,氣質朗俊。我故鄉也是這樣,誰是達官顯貴、土豪老板,誰就“頂天立地、呼風喚雨”,這些人要么是當地“人大代表”,要么是“政協委員”,還是鄉親們心中的大神,走路像螃蟹一樣橫著走,像墻頭上高調打鳴的公雞般顯眼,出行多是“前呼后擁”,記者隨從,保安開道。

讀第二節,近些年回故鄉的一些片段又歷歷在目,一個堂弟很認真地說:“哥你在縣上找個同學啥的,給我包個工程”;輩分上我應該喊三爺的人也說:“你看咱村里路爛場的,在縣上找個關系給咱硬化了”;堂妹兒子要當兵,她好幾次說:“前年去年都報名了,禮也送了,沒走成,哥今年你想方設法得讓娃走”。撈車、撈人、孩子入學,每次回老家,我總是被這些事纏繞著,無容置疑我讓鄉親們大失所望。大失所望的何止他們,還有我自己,前年秋天,爺爺住過、父親住過、我出生和長大的老屋老院,在鄉鎮干部指揮下瞬間灰飛煙滅,沒有賠償,更沒理由。有時我也恨自己,你為什么不溜須拍馬奉承權貴,削尖腦袋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一爬?好給親戚朋友辦點事;在文字和詩歌比雞毛蒜皮還輕的年月,你為什么熱衷于此?

時代在快速發展,城市高樓還在快馬加鞭地節節攀升,通往故鄉的路更加便捷,一切都在變,包括人心,“人們談及的是禮尚往來/人們談及的是投資和回報”。卻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悲涼,為時代,為發展,為故鄉,為人心。

末節,首先看到的是詩人技巧上的高明,“血肉關系”把與發小曾經關系的鐵,脾氣性格的相似,趣味品行的相互認可表現得精到精微。接著“我找,他躲”,兩個代詞和形態動詞運用,把彼此的鴻溝、差距、心態勾勒而出,這個鴻溝是什么?是數十年的寒來暑往?是千溝萬壑地域上的間隔?是各自忙碌奔波的不同職業?是滄海桑田歲月崢嶸人心不古?都是,又不全是。

“四目相碰”中,“他與我”“目光與心里”“茫然和無奈與五味雜陳”,三組排比句式使用,讓文字穿透力更大,畫面感更強。歲月的沉浮,多年的失聯,地域的遙遠,溝通的不暢,彼此生分是很正常的,曾經的“血肉關系”自然一去不復返了,像彼此間匆匆流逝的日子。

德國文豪歌德在《歌德談話錄》里言:“不要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正在于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必須由現實生活提供作詩的動機,這就是要表現的要點,也就是詩的真正核心,但是據此來熔鑄成一個優美的、生氣灌注的整體,這卻是詩人的事了”。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在藝術,志于精致;在生活,志于情理”,必常的詩最大特點是來自于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和街頭巷尾;可見可聽可聞可觸,沒有馳于空想和凌空虛蹈,他用幽邃之筆,質樸之言,表達對現實生活,人間百態,內心憂思的深刻認識,語言真摯,境界澄明,愛憎分明。

再分析《九月九日想家兄》:“我無權,不能讓你趨炎附勢/我無勢,不能讓你狐假虎威/我更無能和力,成為你依靠和指望/那一年,在你六十歲生日/你讓我擺平你心中之不平/哪有能力呵,我一介草木/身在異鄉,腳下沒有泥土,更沒有根/你罵,把你曾經給過的好/一一數落你給過的好,我一直記著的/我也努力在還本付息/可我身上這副賤骨頭,它寧折不屈/你為什么非要它屈呢/五十而知天命,再過兩年/我也知天命了。你耳朵摻不進雜/眼睛摻不得沙子。你摻不得的東西/都是我每天必須面對承擔和咽進肚子里的/我沒有選擇表面上看,我是活得人模狗樣/你能看到人模,狗的樣子是看不到的/你活的是生活中的苦,我的苦在心頭/你的苦能夠吐出來,我的卻不能/今天是九九重陽,有人在登高,有人/肯定會步步登高!但那些人都不是你兄弟/你的兄弟在一步步變老/即使不愿變老/還得一步步變老”(節選)讀這首詩,內心感同身受,曾幾何時,我18歲遠赴青藏高原,忙于操槍弄棒,后來有幸考上軍校,繁重的學習和魔鬼般的訓練,讓我壓力山大,過去多年,至今做夢還應對各種考核。畢業后,繁重的工作,嚴格的管理,一個接一個檢查,讓我像在針尖上舞蹈。可在老家,都說我“升官發財了”,縮衣節食寄回去的錢,總有人嫌少。必常也是,顛沛于四方,拼搏于宦海,看領導眼色工作,揣摸上級心思干活,謹小慎微。但老家親人哪能理解?他們很多非分要求,又怎能實現?

第二節必常顯然受到親人埋怨,怨他悖理違情,不近人情;但對一介書生,他的累和苦、憂與愁、哀與怨又有幾人能懂?必常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惓惓之忱訴述奔波的艱難,顛沛的疲憊,工作上的委屈。德國詩人保羅·策蘭說:“詩歌從不強行給予,而是去揭示”,我理解詩人應該是對生活與生命,社會與職場,人性與良知的追問和“揭示”吧?這兩節在語速語調,結構與節奏的把握上恰到好處,對詩意詩蘊走向上,或者說目的性的展開上拿捏得非常適宜,恰如其分。

末節必常用慣用的排比句“人模與狗樣”“你活的是生活中的苦與我的苦在心頭”“你的苦能夠吐出來與我的卻不能”“步步登高與步步變老”等,詩人把現實生活的體驗,心靈與情感的思悟,人性與常理的思辨深入挖掘,小處著眼,內心出發,在不動聲色中道出職場規則和叢林法則。應了瑞典詩人阿斯彭斯特羅姆的話:“詩歌的使命是呢喃世界的聲音,并精確傳達其中的多重意味”;當下很多詩空洞無物,不著邊際,像塑料花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品讀味同嚼蠟。而必常的詩掀開了靈魂的蓋罩,觸及人性的痛覺,折射現實生活的諸多本真,對當下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進行強有力批評,應了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詩歌沒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可以拯救自我。  

 

低處的故鄉

 

記得作家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里寫到故鄉:“那是一塊進行人生禪悟的凈土。每當面臨命運的重大抉擇,尤其是面臨生活和精神的嚴重危機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走向毛烏素大沙漠”。作家詩人誰不深情寫到故鄉?田野小溪、屋舍牛棚、雞鳴犬吠等。很多作家詩人成名源于故鄉,故鄉以其獨特魅力成就了作家詩人,荷葉田田、煙雨朦朧的水鄉江南,蒼涼厚重、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高聳遼遠、神秘莫測的青藏高地,山峭水美、大河奔流的云貴河山。貧富姑且不論,寫故鄉的時候,作家詩人的心像云朵一樣純,像薄霧一樣柔,把故鄉端端正正地呈給萬千讀者。

必常也是,比如《所見》:“故鄉的田野上只剩下一群老農在揮鋤/每揮一鋤,腰桿就喊痛/于是他們就停下勞作,用右手去安慰一下腰桿鋤頭被腰桿所傳染/打掉幾顆門牙/鋤頭比人有脾氣/直接把牙齒吐進土里土的痛是自己被荒蕪/好肥的土呵,就如鄉村鼓著奶子的少婦/她們卻被外出打工的男人丟下日子在更多時候咬咬牙就過了/日子隨著時代進化了許多/日子以前吃谷雜糧/現在和貪官們一樣,張口閉口就吃鈔票”;出生農村的人都知道,即便一個人在外飛黃騰達,風生水起,但故鄉的人和事總遠遠關注著。當下,肥料地膜、種子農藥、機械租賃成本年年飆升,糧食價格卻還與二三十年前差不多;在我十年九旱的故鄉黃土高原,十之七八的田地成了荊棘荒草王國,誰種誰虧錢,現在人都進不去。

“野村孤影倚寒門,游子他鄉粥可溫。昔日承歡膝下繞,而今白發守黃昏”,這是一個視頻里的幾句話,與必常此刻的心境差不多,村落的凋零與荒冷漾然紙上,所剩不多的老弱病殘在光陰里搖搖欲墜;詩人利用隱喻、象征、置換等修辭手法表達詩意走向,在平鋪直敘,巧無雕痕中襯托出當下農村的蕭條與寂寥。“好肥的土呵,就如鄉村鼓著奶子的少婦”,詩人呈現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世世代代繁衍的土地,曾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鄉村,為何地荒人稀,路冷草長?

這些年我一直關注著必常的創作,他居住省城貴陽,理應把目光放在省城的角度,描摹都市的光怪陸離,但恰恰相反,他的姿態和目光一直向下,低到田間地頭,低到村寨巷道,低到螞蟻和蚯蚓的位置;在別人熟視無睹不屑一顧的地方,打撈自己的詩行,文字始終充滿人性的關愛,溢涌著佛祖般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氣質。他致敬低處的努力與汗水,同情流血的傷口和無助的眼神,他悲憫村口飄搖欲墜的老人和留守兒童,痛恨索求無度、貪婪成性的官吏。他有足夠的智慧讓司空見慣的事物人物風物和生活場景及社會熱點無縫對接;表達他的真情真愛,真恨真痛。

結尾看《在父母墳前》:“在父母墳前/我像一個被親情揪回來的逃犯/我低下了頭顱/不敢在清明節來臨的時候投案自首墳上這些小草/它們用弱小的身子/承擔了本不屬于它們的承擔/所以在清明的時候用集體的綠/打我的耳光哪知我的臉/被風打過雨打過被日子一鞭鞭抽打/我已經到了厚顏無恥的地步/但我的心流血了我才是他們的兒子啊/我得給父母墳前墳后的小草們跪下/跪謝它們時時刻刻陪伴在我父母周邊”;讀這首詩,就想起俄羅斯詩人葉賽寧在《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里幾句詩:“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一切將逝去……如蘋果花叢的薄霧/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我已經再不是青春少年”,面對這兩個人,不,面對他們的墳,跪著的人,就是世上最孤單最無助的人,可以把奔波路上的疲憊與委屈,把搏擊場上的傷痛與重擊,把人海車流里勞累與辛酸加以傾訴,可回應他的,只有冷風凄凄,原野茫茫。

“小草、弱小、承擔、打我的耳光”這些詞,能看到詩人多么想念父母,隨著年齡增加,孩子成長,愈發感受到當初父母巨大付出和永不求回報的犧牲,想到極致,就想多陪陪老人,但又要為柴米油鹽奔走,為衣食住行打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猛然回首,兩位最需要陪伴和照顧的人卻已經遠去,這種痛,是刺骨之痛,這種悔,是鉆心之悔。“父母墳前、心流血了”等詞語,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悲涼氣氛,并彌散開來,我們感受到了苦楚和凄涼。

“我的臉/被風打過雨打過被日子一鞭鞭抽打”,必常早早離開家鄉,掐指一算近40年了,在礦山19年,地上地下,太陽星辰,明暗交錯,期間經歷的無數危險只有自己知道,除了“被日子一鞭鞭抽打”,少不了奸人的排擠打壓,惡人的恐嚇欺凌,還有偽君子的栽樁陷害。讓你百口莫辯,很多時候只能默默承受,讓“心流血”。

整首詩都是必常的懷念和追憶,愧疚與痛苦交織的顯影,一筆一劃,一字一詞都是對父母深切緬懷;精心的文字鋪排,精到的氣氛烘托,精細的內心描摹,延綿不斷地走進我們內心,并揪扯著心肺,這是詩人的真誠真摯真情,也是他技巧和智慧的展現。

必常數十年如一日,行走于文字,游弋于詩行,做生活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忠實表達自己的生活哲學與精神堅守,創作成果斐然,可謂著作等身,獲得諸多獎項。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內斂的風格、悲憫的情懷、救贖的寓意、民族的氣質始終未曾改變,在泥沙俱下的詩壇,顯得卓爾不群,彌足珍貴,我們有無數個理由期待他更多作品。

 

作者簡介:

 

徐必常:1967年生,男,土家族,貴州思南人,一級文學創作。198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創作涉及詩歌、小說、記實文學、評論等。出版詩集3部,長詩2部,長篇紀實文學1部。曾獲中國土家族文學獎,貴州省專業文藝獎等獎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貴州文學院。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 啊哈~在加了一根手指| 老司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男生的肌肌桶女生的肌肌|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 日韩一级在线观看| 好紧好爽太大了h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观看色|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东北少妇不戴套对白第一次| 33333在线亚洲|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乱人伦视频| 幻女free性zozozoxxxxx|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交换美妇94系列部分|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国产自产一c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碰公开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波多野吉衣免费一区| 巨粗挺进女县长| 俄罗斯极品美女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麻豆91免费视频| 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 少妇丰满爆乳被呻吟进入|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一二三四免费观看在线电影中文| 狼人久久尹人香蕉尹人| 日本理论午夜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