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遮霧掩處看花開花落
——品讀倪章榮中篇小說《花枝向我招展》
作者:畢承福
一
年初,紅網天地版主永遠的蝴蝶推薦我讀一篇小說,篇名是《花枝向我招展》(作者:倪章榮),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題目,在“花枝招展”這個描述女性美的成語中,加上一個“向我”,且居C位,一下子讓整個文題活躍起來,變成了一個動態,一個故事——高手啊!看題目的意思,大概是一個男人和幾個美女的故事吧,像《第二次握手》還是像《紅樓夢》呢?
點開鏈接,右邊那個隨著我的拉動而輕輕移動的光標十分袖珍,我知道了,這是一個不小的作品。
喝一口茶,細細品讀起來:
小說從一場葬禮說起,人悲傷,天垂淚,場面,那么肅穆那么寧靜。鏡頭拉近,人物一個個依次出場——
首先是王雪梅,逝者的前妻,從“我”的回憶中走出來,兩句話展現了她的性格:“你是不是身上多出一筆錢沒法解釋啊?你再說這話我可要打人了!”高聲大嗓直爽潑辣,同時,兩句話,又為后面埋下兩大伏筆,讀者的心便開始懸了起來。
第二個人物是坐著一個輪椅出現的,五十歲左右,發花白,臉枯瘦,何其滄桑!推著輪椅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美女,是青春靚麗和衰弱頹廢的對比,里面又暗藏了多少玄機?
第三個人物,來得遲,去的虛,若虛若幻,滿是悲傷。
三個人物,一個刻畫語言,一個刻畫外貌,一個刻畫神態,筆法靈活,性格鮮明,處處伏筆,扣人心弦,文字自身的魅力,會讓一切用心的讀者不忍釋卷。
這是整個小說的一個總起,吊足了讀者的味口。
接著,作者采用后發而先至的結構手法,讓葬禮最后出面的人物,在整個故事中首先出場。
她叫劉靜宜,前一部分,她出現得如幻如詩,這一部分,她要實實在在,她一定要出現在“我”的面前,推不脫賴不掉,對于她這非比尋常的攻勢,“我”又好奇又矛盾,想起母親叮囑,“我”又無可適從。
小說采用心里獨白的方式,逐漸復合父母的形象,由模糊逐漸清晰,這是一對某些方面缺乏和諧的夫妻,但對于兒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父愛很大氣,母愛有點偏執,導致兒子內心的不解,甚至有點輕微的叛逆……情節看似逐漸清晰,其實越發煙蒙朧雨朦朧鳥也朦朧,層層解碼卻又處處布疑,既緊緊扣住了讀者好奇的心,又將情節導入更錯綜的境地,如此種種,構成了劉靜宜各種尷尬的社會背景。
原來,她不能正常出現父親的葬禮,是為了回避母親,她要約見“我”,完全是為了父親的一張畫。
這是前面就隱隱約約透露了的一個情節,但僅僅是霧里觀花,這幅價值連城的畫里又有多少故事呢?她又為什么直言不諱地說是她自己偷的呢?既然偷而得手,主人已經發現卻不予追究,并要慷慨相送,她為什么又硬要歸還呢?
故事越來越復雜,人物越來越神秘,這條曲徑,究竟要通往哪個幽處呢?那里定然是花枝招展么?
不是懸疑,勝似懸疑??!作者就這樣緊緊抓住讀者的好奇心,讓其欲近不能,欲遠不舍,如同愛情,有些痛苦,更多的卻是甜蜜,恩格斯將其稱為讓人津津樂道的甜蜜的折磨!
魯迅說,上一幕的舞臺背景當中如果懸了一把劍,下一幕,這把劍就要飛出來——這幅畫,就是那把高懸的劍吧,后面,它將怎樣嗖的一聲飛出來呢?
我們,急不可耐!
讀著讀著,仿佛進入了張賢亮的那個《靈與肉》,又仿佛看到了小仲馬的《茶花女》,都是一場靈魂的苦戀。
作者選用了劉靜宜的視角,從磁性的聲音、淵博的知識、幽默的談吐等多角度描寫了父親的出類拔萃。
面對這個男人,這個花季少女的心,徹底淪陷了,淪陷得無怨無悔,繳械得心甘情愿,奉獻得義無反顧,而且她還在努力,她要爭取陷得更深更牢更無法解脫……
在酒的誘導下,他們共同努力,互相走進了彼此的身與心,直至合二為一,從靈魂到身體全部和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偷他的那幅“魚蝦戲”的真實目的,未必如她解釋的那樣合情合理,我更愿意理解為,她是為了讓他們的愛情關系永遠扯不斷撇不清。
可是,她是一個優秀的人才,有知識有涵養,無論激情狂放到怎樣的境界,她心底的理性還是能夠自我控制,可以泛濫,決不成災!因此,即使有一萬個不愿意,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遠離……
因為愛得太真實,太刻骨銘心,面對這個男人去世的噩耗,她痛不欲生!她沒有選擇閃避,沒有為那名畫的塵埃落定而僥幸。因為愛,她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她要向男人贖罪,她要將畫還給他的兒子,求得一點內心的自我救贖。
這也是一份真正的愛情,純粹得一塵不染,不以任何物質利益為附麗——雖然,與傳統與道德格格不入。
二
然而,對于母親來說,劉靜宜的出現,那是讓她賠了丈夫又折兵!
這個小妖精,妖術實在太高明了,表面聲稱是丈夫的學生,在師母面前極盡親昵嬌諂之能事,把個師母耍得團團轉,她哪里知道,小妖精這是在和她明修棧道,在和她的夫君暗度陳倉?。?/p>
在母親的回憶中,父親是她的驕傲,又是她的陣痛,她為他的優秀而驕傲,又為他的太優秀而陣痛!
她自己就曾經是他的迷妹,因為著迷至極而升華為愛,最后擠走他的原配夫人王雪梅而鵲巢鳩占,活生生的前車之鑒,她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自己重蹈王雪梅的覆轍,將自己經營得這樣溫馨的巢讓另一個誰占去。因此,她小心翼翼地審視著父親身邊的一切女人,只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最終失誤給了這個她認為根本不可能的小妖精!
母親的回憶中,父親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漸豐滿起來。他兒時慧根聰穎,秉性中厚,從善如流。因在那特殊的年代,對一個落難的老教授充滿同情,盡自己的一切能力給予幫助。老教授見他溫良中厚,便不失時機地教他做人,教他讀書,還饋贈給他一件珍貴稀世的名畫“魚蝦戲”——這個圖最后成了小妖精的如影隨形……
小說的魅力,就在于能夠將讀者帶入種種錯綜復雜的境地,又能在你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給你一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示,時而讓你青青子衿,時而讓你列缺霹靂,時而春剪細柳,時而驚濤拍岸……讓你手不釋卷,思緒萬千,隨著小說的節奏,或悲或喜,或憂或樂,情意繾綣,沉醉不醒。
作者確實是一個高手,能將讀者的心緊緊抓住,讓跟著他的節奏一驚一乍,心旌蕩漾,卻又樂得如此!
小說的主要任務是塑造人物,通過人物反映社會生活。
在接下來的情節中,作者繼續豐滿劉靜宜的形象。她執著地忠誠自己的愛情,雖然她自己也知道有違道德,雖然她愛的人已經走了,但她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她不避世俗不畏流言,我行我素。她要還那幅名畫,是贖罪,她要見“我”,是內心的壓抑,要找一個傾訴之地。她對“我”的一切了如指掌,表明她以前已經默默地做足了功課,她的愛的觸須在無限延伸……
她了解“我”的學術專長,請求“我”幫她,這需要的不僅是一股勇氣,還是一種對自己判斷的高度自信,她覺得她愛的人的兒子就會有這分大度,這分悲憫情懷。
的確,她的判斷極有天賦,“我”決定幫她,義無反顧。
如果說,前面的小說中,“我”都只是一個線索人物,到這里,“我”才開始正式走入故事,由旁觀者的視角,轉化為一個情節的當事人。
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就是這樣讓每一個人出場都不唐突,仿佛一切都是蓄勢已久,隨時出場都是水到渠成。
這就是小說結構的所謂圓轉如珠。
王雪梅,勤勞善良爽朗,大大咧咧,沒有心機,遇事為別人考慮的多,有責任心,是一個可以信任可以依靠可以托付生命的女人。作為社會人,她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對象,作為家庭,她是一個特別有建設力的成員,作為妻子,主事理財照料丈夫,都是百里挑一的賢妻良母,具有極大的旺夫潛能。
父親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遇到她,這是上天的恩賜,父親知道應該稀罕她??墒牵幸粋€天大的軟肋,陳新枝用自己的體會給他鑒定為——他就是扛不住別的女人的誘惑!
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上位的。本來,她只是父親千萬個粉絲之一,只因為聽了他幾次文學講座,就聽得貼心貼肺,一不注意,還爬到他床上聽去了,不僅聽到了許多知識,而且聽得肚子里長出了一個孩子。
這個羅安廷,真的是,在任何一個他喜歡的女人面前都“安”得下心,“?!钡米∧_。陳新枝說,他身上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寫作,一個是女人。正是兩個愛好,一個讓他輝煌得人見人愛,一個讓他苦悶得無可是從。
我們也不能一味指責陳新枝管理父親太霸道,試想,她如果也像王雪梅那么大度,那么能成人之美,結果會怎樣呢?出現吳雅致她就讓,出現劉靜宜,吳雅致就讓,那會是怎樣的亂七八糟呢?
三
突然,文中人物的名字讓我感了興趣。
到這一回,父親身邊的依次出現了四朵花:第一朵是王雪梅,對于父親來說,這朵花的意義是“雪”中送炭,她不計成本,無怨無悔,她豪爽堅強,真正具有梅的精神。她姓王,應該隱喻著她是花中的老大吧。(一笑)
第二朵花是陳新枝,這是父親情感中的老樹新枝吧。如果說與老大的情感基礎主要是感恩,那么與老二的情感主要是給了他生命的延續——為他生了一個優秀的兒子,這是最寶貴的“新枝”。
接著出現的是吳雅致,這是出現在父親生命里的第三朵花,已經開始高“雅”起來。她不僅氣質美好,而且具備大學教授的光環,也不乏小女人的溫柔,這既讓父親幸福,又讓父親痛苦!因為他做不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他瓢瓢都飲了,又不敢擔當,也沒有能力擔當,因此,淪陷的時候,他不管不顧,過后又是膽戰心驚!
前面出現的劉靜宜應該算第四朵花,著一“靜”字,端莊典雅,而且以一“宜”字輔助,讓人覺得不偏不倚一切正好。父親對她的愛最是刻骨銘心,卻又不能滿足她長相廝守的愿望,這是父親最大的心病,這或許正是吳雅致說“是她害死了你父親”的緣由。
這一切的禍根,其實都在父親。他是一個天生的尤物,不僅風流倜儻,而且滿腹才華,自帶睿智與幽默,讓女人一見就丟盔棄甲,甘愿俯首就擒。偏偏他又抗拒不了溫柔富貴之鄉的誘惑,沉醉起來就不醒,醒了過來就悔恨。這也算是愛恨情仇么?
——我知道,這樣的文字不能算品讀,最多就是一笑談而已。
好在有一說叫做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因為讀的時候,我想的就是這些,所以記錄如是,以哈哈哈哈的方式逃避尷尬……
如果說知識的盡頭是科學,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的盡頭是玄學。那么,在小說《花枝向我招展》中,女人的盡頭是父親,父親的盡頭是奎恩,奎恩的盡頭是日記,日記的盡頭,則是讀者各自心目中的想象與推測。
用俗人的目光看,父親是幸福的,他被各種優秀女人的愛層層包裹,處處浸潤,溫情款款,蜜意濃濃。細細分析一下,老大的愛是奉獻,老二的愛是獨享,老三的愛是歇斯底里,老四的愛是靈魂的注入。
小說剝繭抽絲,從表及里,展示了愛情的各種模式。然而,就情愛的本質來說,它是自私的,是排他的,共享不僅會有傷風化,而且會亂倫敗德,損人害己,甚至欲火焚身,同歸于盡。
在小說中,劉靜宜的愛,屬于比較中的高級形式,她愛入骨髓,深入靈魂,而關鍵時刻還是不失理性把控,情感與理性的重大沖突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她偷畫還畫,都是她內心痛苦糾結的無可奈何,她身陷囹圄,只是為了彌補她迷失的愛的過失。
作為一個單身媽媽,她有許多述說都找不到聽者的苦衷,于是,她將其改變為另一種形式透露,她給她兒子取名為憶安,她給她的公司取名為安靜。
這里的“憶安”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記住安廷(父親羅安廷),或者是“宜”(靜宜)與“安”(安廷)的快樂結晶。單單這個名字,就暗含了靜宜對父親的無窮的依戀,同時也轉彎抹角地宣布了,這個名叫憶安的小孩,就是“我”同父異母的兄弟!
那么這幅畫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紐帶或者說契機。
貫穿小說始終的有兩條線,一條是我們已經探討了的愛情線,另一條線就是那幅畫,靜宜偷畫,一是祭典她的愛情,二是延續她愛情的結晶。她家境不好,不能讓實現恩師兼愛人期待留學海外的目標,于是,她放下自己的尊嚴,偷畫,回鄉,生產,留學,為了歸還名畫創建公司……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生大抵也是如此,順暢的人生,大多是一路坦途,順風順水。多舛的人生,則是坎坎坷坷舉步維艱,雖然也有人能到達幽處,但那曲徑卻太跌宕起伏,讓人失魂落魄,有的甚至折戟成沙,再無起死回生。
劉靜宜是不幸中的萬幸,她的“安靜”公司雖屢遭重創,但在各種內卷中,她沒有采取躺平模式,她傲然崛起,努力抗爭,在各路貴人的幫襯下,終于讓她的事業起死回生!
與劉靜宜命運相似的還有那幅名為“魚蝦戲”的圖,它經歷的坎坷甚至遠遠大于劉靜宜,就是到了劉靜宜手中,也是一波三折。
靜宜竊圖,主要是為了出國留學,可她又何嘗不是為了給愛情留個念想?因為父親只管耕種,根本不知道種下的種子會要生根發芽,靜宜獨自承擔了這些后續的工作,她為了愛人留學,因為他懷孕,盡管因為生活放棄了當初的追求(歷史研究),可她并沒有忘記對于她來說單純美好的那份感情,她不能對不起她的愛人。我可以設想,劉靜宜開公司也好,利用各種手段征服“我”欺騙“我”也好,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錢,而是“還債”——還感情的“債”,給愛人和自己一個交代。
當“我”為了救身陷囹圄中的劉靜宜去出售她還回來的那幅畫時,才知道這是一幅假畫。這是故事最為“驚心動魄”的時刻,不僅當事人始料不及,讀者更是一頭霧水,故事與人物絞成了一團麻。固然,將生活絞成一鍋粥并不困難,高明的作者,是能在后面文字中,讓這團麻重新條分縷析,讓這鍋粥海晏河清。
本文的作者倪章榮就是這樣的頂尖高手,他手執鵝毛扇,妙招頻出,讓你讀著讀著,直呼過癮,忍不住,還要從頭再來溫習一遍。
最后明白,靜宜的竊圖,還假圖,為電游產品打官司,里面的許多辛酸,都只因為她愛,她愛她的執念,她愛她的情神,她愛得無怨無悔,她要把他們的愛情定格在純潔和純粹的層次,讓他們的愛情永遠燦爛。她不是心胸狹隘的小人,她是忍辱負重的剛柔相濟的巾幗英豪!
讀完整部小說,掩卷沉思,把各個人物一一呼喚出來,曾經心存的各種疙疙瘩瘩,全然理順。
是啊,小說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讀的時候,出乎意料,回頭一想,合情合理。
作者做到了,而且完美無缺!
(小說刪節版《幽徑落葉》載《湘江文藝》2021年第三期,完整版發表于《作家網》2022年8月5日。)
作者簡介:畢承福,澧縣人,一名五零后老頑童,生性散淡,行事恣意,偶有興味,玩點雜感文字,自娛自樂,最近,卻常沉浸于往事回憶中,情感更是徹底回歸童年,所謂老兒老兒,或許正該如此。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