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詩人的詩藝初探
——崔榮德詩歌《雪落后坪》賞鑒
作者:格命草
雪落后坪
作者:崔榮德(重慶)
烏江水,一鍋鍋翻滾
在崔氏餐館,我手執杯盞
一口又一口苦蕎酒
把我的人生
推向濃烈
村莊、道路、山野、河流
總算熬到了今天,鬢發
漸漸斑白
愛我的、恨我的、我愛的、我恨的
都躲進了冬天,外面的世界
白茫茫的,空空如也
我在這個世界活著,別人也在活
只不過我們活的方式不同
就像我酒杯中的事物
歪歪斜斜,但純潔
而清亮
今天讀到一首不錯的小詩《雪落后坪》,是來自重慶詩人崔榮德的詩,再解讀詩歌前,先介紹一下詩人:崔榮德,重慶酉陽人,當代詩人,教師。曾結業于魯迅文學院,著有《低處的樹說》《逆光行走》《山中,鈴聲為誰而鳴》《杏壇漫步》等15部詩歌小說教育專著。部分作品被譯為英、韓、馬來西亞印度等多國語言文字。紅土地文學社發起人,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中央電視臺CCTⅤ《藝術名家》欄目組特聘藝術顧問。從簡介可以看出,是一位創作經驗非常豐富的詩人,而且專業性尤為突出。由于詩人的作品讀得較少,下面僅從詩歌文本出發,對詩歌進行分解,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通過詩歌的標題,我們可以得知,創作的時間和地點,這也為詩歌定了一個基調,有利于讀者快速進入詩歌。有句話這么說的,語言就是信息,語言就是一切。仔細分析詩歌文本,我們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也是我們進入詩歌內部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對于陌生的詩人,我們更要著眼于文本。下面進入詩歌正文部分。
全詩四小節,先來看第一節,這節平鋪直敘,交代了地點和人及事件。在大雪壓山的時候,流經重慶的烏江水依然翻滾,就像詩人餐桌上的火鍋在沸騰,然而,面對這波瀾壯闊的江水和滾燙的火鍋,詩人卻在一口口悶苦酒,仿佛讓人看到一個失意苦悶的形象。而在詩人冷峻的外表之下,或許潛藏著一顆火熱的心,在酒的催化之下,整個人也跟著周圍的事物沸騰起來。這里存在著類比的修辭手法,由外向內的轉化,借外在事物,逐漸引出自身的情緒,詩歌也跟著熱起身來。
接著看第二節,詩人羅列了一眾自然之物,隨即說到“總算熬到了今天,鬢發漸漸斑白”,仿佛在這個冬季,一切都走向了成熟,這里暗含隱喻,詩人借自然的斑白來暗示自己的斑白,一個“總算”給人無盡遐想,可以看出詩人現在擁有的一切是多么的來之不易。一個“熬”字同樣透露著艱苦和辛酸,詩人也老去了,漸漸斑白的頭發見證了詩人熬出頭的過程。在這個特定的季節,詩人仿佛和村莊、道路、山野、河流融為一體,互為見證。這種情感的交互,同樣是一種慰藉,此時,讀者也成了見證者。
再看第三節,這一段由情入景,詩人的愛恨情仇連同周圍的一切仿佛被格式化了一般,一片純白空茫,人的胸襟也跟著打開了,給人頓悟之感。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假丑惡,真善美,都各歸其位,隨時運轉。詩人也由此進入到一個空靈的世界,只有將自我放空,新的東西才能夠進來,常言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體驗的過程,人生的意義也彰顯了。
最后,也是詩歌升華的部分,看似簡單的敘述,但有著深度的思考。你我同屬于一個世界,各自和世界交流的方式不同,人生境遇也不同。詩人特別用酒杯中的事物來展現世人,借物喻人,用意很明確,每個人都有歪歪斜斜的部分,也有純潔清亮的部分,這是最真實的人性,詩人擺脫了那種扁平化的人物形象,讓世人更加立體豐滿。詩人結尾完成了由我到人的轉換,意境之深遠,帶給讀者發散的空間,意義流轉不盡。
整首詩推進和緩,節奏把握平順,平實的語言之下,蘊藏著對生存命運的思考,而且所揭示的意義具有普遍性,這是詩人真實人生歷險后,所得出的真相,或可推而廣之。從本詩可以看出詩人深諳隱喻之道,而且運用自如,這對提升詩歌的意境和內涵有著重大的意義。一首詩不足以全面了解詩人,推薦閱讀其更多的作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